1. 心理学对爱情的定义
爱情是人际吸引的强烈形式和最高形式,也是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的经典研究课题。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爱情是指存在于各种亲近关系中的爱,意味着人际关系中的接近、悦纳、共存的需要及持续和深刻的同情,共鸣的亲密感情。狭义的爱情是指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异性个体之间的强烈的人际吸引。
爱情与喜欢的三大区别:依恋、亲密、利他;爱情的五大特点:相异性、成熟性、高级性、生理性、利他性;爱情的六大形式:浪漫式、好朋友式、游戏式、占有式、实用式、利他式;爱情发展的四个阶段:取样评估、互惠、承诺、制度化。
2. 心理学 爱情
爱情心理学
爱情不仅受社会、思想伦理等因素影响,也受许多复杂心理因素的制约。把握好爱情中的心理问题,将使爱情甜蜜、美满。
爱情心理学是研究男女相爱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即探讨男女在恋爱、婚姻中,爱情的获得及稳固的心理规律,包括恋爱心理和婚姻心理两部分。它具体研究:稳固爱情的心理规律;男女相爱的心理奥秘;求爱及择偶心理;初恋心理;爱情挫折心理及婚后各阶段爱情发展的心理特点等等。它是一门应用心理学。
人们自古以来就在探索爱情,但从心理学角度对爱情进行专门研究,是近代才开始的。从古代开始,爱情心理思想就已在许多文学、哲学作品中出观,如《诗经》中有有关爱情文字描绘,柏拉图的。。。。。。。。
朋友,文章太大,我给你连接:http://www.xywy.com/xl/hlxl/200811/06-332131.html
3. 心理学角度上爱情的定义
心理学角度上爱情的定义
心理学角度上爱情的定义。爱是能够带来喜怒哀乐的根源,也是陌生的两个人彼此之间诞生的情愫,很多人在自己不知道爱是什么的时候已经拥有了爱,下面和大家分享心理学角度上爱情的定义。
心理学给爱情下的定义是:爱情是人际吸引的最高级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概括出真正的爱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爱情首先是一种人际吸引,说起人际吸引,那么人们常常会混淆喜欢和爱情的区别,简单来说,喜欢是一种中等的人际吸引,而爱情则是吸引的最高形式,很多人由于无法区分喜欢和爱情的差别,因而在感情的道路上也产生很多的困惑,喜欢并不是真正的爱,但是爱必须要建立在喜欢的基础之上,真正的爱情会对对方有高强度的依恋,而且会努力为对方做一些事,渴望和对方单独在一起,而喜欢的对象则可以有很多,喜欢的感觉并不具有唯一性,也不会为了对方付出很多!
爱情还有一个特点是要求双方是身心成熟的个体.
一个人身体成熟好说,年龄一眼就能看出来,但是心理成熟却是很多人忽视的,很多人年纪轻轻就陷入爱情,但老实说他们以为的爱情可能并不是真正的爱情,而只是一时兴起,出于对对方的一种好感和迷恋,因为他们的心理上并没有真正的成熟,他们很容易把一些所谓的好感,依赖,尊重,喜欢等同真正的爱情混淆,而这样的后果就是在感情的道路上会遭遇很多的挫折,品尝很多的痛苦,有句老话说的好,年轻的时候根本不懂爱情,其实说得也是这个道理,当你的心理没有足够的成熟,那么你自然也无法找到一段成熟的爱情。所以想要拥有成熟的爱情,请先拥有一份成熟的心态!如果你的爱情道路上充满了波折,可能并不是你没有找到合适的人,而只是因为你还没有成熟的心智!
爱情还是一种高级的情感,而不是一种低级的情绪.
心理学上对于情绪和情感有明显的界定,情绪是短暂的,情境性的,易变的;而情感则是长久的,深刻的,稳定的,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考察爱情更应该长远的去看,一个人喜欢你可能会对你一时很好,如果环境变了,时间长了,对方的喜欢也就消失了。但一个人很爱你则会长久的和你在一起,并且渴望与你天长地久,所以分辨是不是真正的爱情,就请看对方对你的感情是长久的,深刻的,还是短暂的,易变的!所以不要因为一时的情绪就觉得对方是你的真爱了,很多时候这只是一种暂时的情绪,想要分辨是否真的爱一个人,请保持一点冷静和克制,然后再去根据自己的感情决定要不要在一起!
好了,看了心理学对爱情的定义,你内心对于爱情是否有了真正的认识呢,爱情是一件美好的事物,永远值得人们去追求,所以如果你拥有了爱情,那就学会珍惜,如果你还没有,那就在新年到来之际,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争取在今年找到属于你的爱情!
从生理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爱情是一系列神经递质/激素(如苯乙胺、催产素、去甲肾上腺素、后叶加压素、多巴胺、内啡肽)的分泌时机和比例造成的一类感觉。
有时,当我们在经历惊心动魄的场景时,我们的激素分泌状态、神经活动状态其实和坠入爱河的状态很像。而这时候如果我们身边有个还不错的异性的话,我们的潜意识很可能会搞乱掉激素水平和神经活动水平变化的原因,而误以为自己是因为对对方心动而出现了生理变化——自古以来英雄救美往往容易成就一段佳话,原因在此——毕竟英雄接触到美人的机会并不少,但是总是在“救美”的时候坠入爱河……
另外,某些动作和我们潜意识对动作的解读会使我们有坠入爱河的感受,久之,则可能“假戏真做”。比如某人理解力不甚好,所以在言语沟通中倾向于更久地注视和倾听,但是在对方不知情的状态下,可能会觉得自己对对方的意义非比寻常,进而由“被需要”的感受生成“被爱慕感”进而生成“爱慕感”。
还有,有时候我们以为的“爱情”实际上可能是“移情”。由于对方身上的某些特质让我们想起了自己早年经验中的某些美好的感受——这个过程是潜意识的,所以我们的往往意识不到,但是我们会对内心升起的感受有所体验。这时候我们往往会把“移情”错认为是“爱慕”。并从“移情”转变为“爱慕”。那些剧烈的“一见钟情”,实际上更多的是移情爱。
——并不是说这些爱情不好——实际上每一种爱情都有甜蜜长久的例子。关键在于,当我们坠入爱河之后,怎样让爱情历久弥香而不是“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现实生活中总有很多人把婚姻变成了爱情的坟墓,而且即使有人告诉他们婚姻本该是爱情的沃土,他们也不会相信。很可怜。
那么,“真正的爱”是什么呢?那需要爱慕双方都有比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双方可以求同存异——既有足够的共同话题,又有充分的不同见解可以碰撞出令人兴奋的智慧和幸福的火花——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双方的内心要强大到足够包容这些不同点带来的冲击,并从中体验和享受到“不同”带来的美好。
这里有一个大家可能同样感兴趣的问题——天长地久的爱情是否存在呢?
如果单从神经生理的.角度来说,这个问题会有一个悲观的答案——各类“爱情激素”的分泌周期都不算长,一般在6个月到4年之间,平均两年左右。也就是说,单从神经和激素的角度来考量的话,不论是甜蜜的还是激情的爱,平均寿命也就两年左右。
如果你还想让你的爱情更长寿一些,那就不能任由激素来决定爱情的命运了,我们或许需要主动地做些事情——比如做更多的自我觉察、反思、学习、自我提升;或者更高效地,向心理咨询师或者婚姻家庭咨询师求助,去探索爱情变淡的心理因素、行为因素、认知因素、环境因素,去寻找和学习保鲜爱情的沟通、行为方式。现代心理学在爱情保鲜的领域中已经获得了很多突破性进展,只要我们找到专业人士,并耐下心来给自己一些时间,往往可以给自己带来奇迹般的完全不同的婚姻内的爱情生活体验。
爱情是人类千古不变的生活主题,爱情的美好与伟大让生活色彩纷呈,古往今来,有多少伟大的艺术作品因歌颂吟咏爱情而深入人心。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中给出的爱情定义是这样的:爱情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注:此处不含同性恋)。爱情是高级情感,不是低级情绪;它是有生理基础的,包括性爱;衡量一个人对异性有无爱情、强度如何,可以通过“是否发自内心,帮助所爱的人做其期待的所有事情”来判断。
社会心理学家鲁宾研究发现,爱情与喜欢是两种不同的情感,有质的差异,一个人不可能我喜欢就爱上你,生活中常有“我喜欢他(她),但不爱他(她)”的现象。依恋、利他、亲密是爱情与喜欢的主要区别。恋爱中的人会觉得让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对方有不足时,也会表现出高度过的宽容。性是爱情的基础,是爱情的核心成分。
爱情的公式是爱情=自恋+投射。即我爱你是因为我爱我眼中的自己。因为人总是带着一定的情感和价值观去看世界,我爱上的你是我自己心里的投射。爱情与婚姻没有关系,婚姻好不好主要取决于责任,而不取决于有没有爱情。
社会交换论者视求爱者为理性主义者,人们总是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利益和幸福的对象做伴侣,而所有导致爱情的因素均可归结为利益和价值。这既包括物质经济因素,也包括社会的、心理的因素。
爱情的发展经历取样与评估、互惠、承诺、制度化四个阶段。
美国学者Lee.J等人通过研究,将爱情概括为浪漫式、好友式、游戏式、占有式、实用式、利他式六种形式。
哈特菲尔德认为爱情主要有激情爱和伙伴爱两种形式,激情爱是个体希望和对方融为一体的强烈的情感状态。伙伴爱是对与自己生活在一起的伴侣的一种深刻的卷入感,彼此理解、尊重、互相依赖,像亲人一样。恋爱初期,激情爱会多一些,随着彼此关系的稳定,双方的情感会转变为伙伴爱。
斯坦伯格认为,爱情是由亲密(重视彼此的喜欢、理解与期待)、激情(魅力与性吸引)以及承诺(决定发展稳定的关系)三因素组成的三角形。
相识、相知、相爱,让浪漫的爱坚贞不渝,地老天荒,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梦想。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证明了激情和浪漫爱会随着时间而冷却,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兴趣、共同的价值观以及宽容和习惯等因素在维持感情中的重要因素会与日俱增。印度学者古普塔研究发现,由爱情结合的夫妻婚后5年感情增加程度不如由父母之命而结合的夫妻。
好好爱自己,在这个基础上经营维护好自己的爱情,与自己的另一半相携相伴共历人生,共沐甜蜜,共济风雨,共享天伦,共同白首。
4. 恋爱心理学是什么
五个恋爱心理学效应,告诉你什么是“爱”
爱情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种判定,许多社会心理学家在对爱情的研究中花费了许多的时间,终于对这个神秘而又令人渴望的情感有了些许的认识。爱情是人际吸引的最高级的形式,心理学家认为爱情是在成熟异性之间产生的一种高级的情感,但它并不是纯粹的精神依恋,而是需要满足生理需求作为基础的。
在许多心理学家对爱情漫长的研究中,得出了一些情感的心理学效应,这些定律可以带我们去了解爱情中的一些现象,也可以告诉我们关于“爱”的一些事情。
1---吊桥效应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随机选取的男性经过一个非常高且看上去非常恐怖的吊桥,之后让这些人与同一个女子见面,实验显示有八成的男性认为该女子有魅力。所谓的吊桥效应也就是在危险的境遇下,容易产生心动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英雄救美容易产生爱情童话。实际这个“心动”是在危险情绪体验下,人们在生理上产生了变化,错误的认为是一种心动的感觉。
2--黑暗效应
黑暗效应是指在光线比较黑暗的地方,人们更容易产生亲密感和亲近感。这是因为在初始见面时,人们对于不熟悉的人会有一种戒备,这种戒备会让你想要远离这个人,但当光线变得昏暗的时候,彼此看不清对方,对方感官失效后,便认为有了安全感,因此能够更加敞开心扉的去交流了。
3--多看效应
多看效应是指越熟悉的东西越容易出现喜欢的现象,这是因为亲和、喜欢、爱情都是一种人际吸引,而影响人们人际吸引的关键因素就是熟悉,人们在熟悉度增加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人际吸引,因此若想让对方喜欢自己,可以增加和她的熟悉度哦。
4--契可尼效应
初恋都是美好又难忘的,因为它不仅是第一次陷入爱恋,也是因为大多数初恋都没有结果形成了一种遗憾。心理学契可尼效应是指对已经完成或结束的事情容易忘记,对中断的事情却记忆犹新,这是因为人们对于一件事情产生了想要完成的欲望和需要,当中断了这件事情,使人们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因此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5--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至今让人们印象深刻,在面对各种阻碍下,他们的爱情却变得更加的牢固。心理学家将当出现干扰爱情的外界力量时,这种外界阻碍的力量越大,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反而变得更加的强烈的现象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因为在强迫下,人们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使得做出相反的行为。
5. 心理学 爱情是什么
心理学里的爱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强烈的依恋、亲近、向往,以及无私专一并且无所不尽其心的情感。在社会心理学理论中爱情具有亲密、情欲和承诺的属性,并且对这种关系的长久性持有信心,也能够与对方分享私生活。爱情是人性的组成部分。
6. 什么是爱情心理学、好的爱情观是什么
爱情是个离我们似乎很远又很近的东西,其实大部分人对爱情的理解都是懵懂的,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没有几个人能真正的回答的出来,但就是让人向往无比。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调查:如果一个人符合你对理想伴侣所有的期望,却偏偏你对她没有感觉,那么你会和她结婚吗?很多人的答案都是不会。但调查结果十分有趣,从古至今,大多数人会因为政治、经济、实用、家庭等方面的原因而结婚,却偏偏很少是因为纯粹的爱情。因为浪漫的爱情而结婚是现代,是近些年来才逐渐产生的需要。
一、那爱情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聊一聊,主要从下面两方面出发:
1、斯腾伯格的爱情三元观
2、喜欢和爱的区别
二、斯腾伯格的爱情三元观
美国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爱情理论:爱情三元观。他将爱情分为亲密、激情、承诺三个部分。亲密包括热情、理解、交流、支持、温暖和分享等部分。事实上,温暖的友情就包含在其中。亲密是爱情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所以,想和一个人成为恋人,你可以先看看两人能否成为聊得来的朋友。激情,就是前面一章文章介绍的:爱情的感觉了。你觉得忽然对她来电了,被她吸引了,甚至对她产生了一些欲望。你的脑海里全都是她了。这其实就是爱情产生的征兆。承诺,这是三元论里我最喜欢的一部分。当你决定爱一个人的时候,你就做出了爱她的承诺。爱情的维系其实是在承诺中维持的。脱离了对对方的承诺,爱情将不复存在。
三、喜欢和爱的区别
很多人说自己区别不了到底是爱她还是喜欢她。事实上,非常容易区分,喜欢更加偏向于爱情三元论里的亲密。而爱情不同,爱情三者都有,而且非常明显的一点是,爱情具有排他性。一个人喜欢一样东西,不会排斥别人也去喜欢她,反而会因此觉得高兴,喜欢的东西我们会愿意分享。而爱不同,爱是自私的,是排他的,当你区别不了自己到底只是因为欣赏她而喜欢她,还是真的爱上她了的时候。想想另一个异性在她身边的时候,你的感受如何,你就会明白了。
1、爱情至上主义
什么是爱情至上主义呢?就是感情至上,你是我的白月光。我什么都可以不要,我只要纯粹的爱情。我相信世界上总会有那么一个人,是真正适合我的人,只要我用心的等待,那个人一定会来到我身边。绝大多数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也在宣扬这种爱情观。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梁祝》等等,各种作品中,都是男女主角相遇后,彼此确定终生、此生不渝。纯真不渝的感情固然美好,但我们却忽略了复杂的人性和人一生当中所经历的动态变化。人的一生处于不断地变化中,每个人也在不断地成长中,他的审美偏好也是在不断地变化中。现在爱的死去活来的对象,若干年后看,也许都不明白当时自己为什么那么喜欢那个人。以不成熟的心智模式认定的对象,怎么可能承载住一生的岁月蹉跎?崇尚“爱情至上主义”的人,实际思维模式过于简单,把爱情当成了童话,而童话注定一碰现实就碎。
2、现实至上主义
现实至上主义的人,找对象一定是按照普遍标准找的:男人要有房有车,女人要有才有貌。而他们过日子也是按照普遍的标准来过:要扮演一个人人称颂的好父亲的角色;要做别人眼中的好丈夫;要做别人眼中的好儿子。这样的人,谱出了一副美满的生活蓝图,人人称道,可是到了40岁,最容易出轨的就是他们。他们在别人的标准中活了太久,到了40岁了,终于想清楚了,下定决心要为自己活一回。所以他们很多时候出轨得十分坚决。而按照这种别人眼中美好模式生活的女人,往往最后很失败。她们觉得:我不图你钱,不图你别的,就图你对我好。只要你对我好,我的婚姻就是美满幸福的。但她们往往最后可悲地发现,这个老实巴交的男人变心了,不再对她唯唯诺诺的好了。他会说:“我累了。我一直等着你爱上我,但永远只有我一个人付出,我很累。我要去找个爱我的女人。”
3、坏的爱情观
以上两种爱情观,为什么都是坏的爱情观呢?因为它只是懒惰和省力的代名词。你以为爱上一个人就会一生一世,从此再也没有伤害和挫折;你以为找一个爱你的人就可以省事了,不用费神,就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这都是典型的“省力、占便宜”的思想。这两种爱情观的本质就是“什么都不用做”,一切都等天注定。而爱情实际上是需要用心呵护的,需要彼此的关心、彼此的照顾,需要双方互相的能量输入和付出。不付出、不用脑,是得不到爱情的。
4、好的爱情观
1)、好的爱情观,是动态的爱情观。
首先必须有对对方付出的意识和行动,要问对方需要什么,自己能不能给到?一个女孩子个性很好强,在一次比赛中落败了,内心十分失落和懊恼。A男子在旁边跟着也很丧气,于是说:“你看你这次怎么弄的?连个奖都没有拿到。”而B男子说:“只是一场比赛而已,你在我心中永远是最优秀最棒的。”如果是你,你会选择A男子还是B男子?A男子也许没有坏心,但是他说的话深深地刺激了个性好胜的女孩,他并不是那个可以安抚她、接受她所有的荣耀与失败的人。而B男子的思维模式适合女孩子,显然更加适合这个女孩。你能不能在恰当的时候给你的爱人恰当的安慰和支持呢?不是你要给他什么,而是他需要的,你能不能给到?
1、 恋爱中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在恋爱中的表现为: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当你愿意为自己多付出,不断完善自己,你的个人魅力得到提升,从而提高个人吸引力;而当你一味讨好对方,则会让对方恃宠而骄,你在投入过程中不断“贬值”,对方却在投入过程中不断“增值”。
2、 间歇性强化
在感情中,随机奖励制十分适用,他每次约你出门,你都有求必应,时间久了他自然就会觉得约你见面毫无挑战性,产生懈怠心理;但你每次都不出门,他则会觉得毫无余地直接放弃;只要随机“答应”,才会让对方猜不透、摸不着,每次都抱着蠢蠢欲动的试探心理去约你,新鲜感会一直存在。最聪明的“驯服”方法,让他永远对你欲罢不能。
3、 罗密欧和朱丽叶效应
当在对对方情感基础相同的情况下,外在阻力越多。他们就对对方爱得越深。阻碍越多,感情越深。
4、 首因效应
男女双方初次见面时,带来的印象“余波”最深远。精心打扮的你,会给对方传达一种“精致”的印象,即便你以后不常打扮,这个刻板印象在对方的脑海里也很难挥去。第一面的感觉直接决定了对方对你的整体印象。
5、 吊桥效应
也许你常有过这样的感觉:某一瞬间,在某一场景下,会对一个平日里完全没有感觉的人忽然心动,于是你以为自己喜欢上对方了,继而做出无数行为来迎合自己的假象。其实这可能就是当时的环境引起了你生理上的紧张、心跳加速,于是你会把这种情况归于对在你身边的人心动。“心动”不代表“喜欢”。
6、 古烈治效应
人类为什么喜新厌旧?见异思迁的特性在很多哺乳类动物身上都能体现,人类作为高等哺乳动物,同样不可避免地保留着这一痕迹。所以每个人的自律性和责任感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
7、 恋爱补偿效应
人总是最先注意到那些喜欢自己的人。“两情相悦”的群体里,有相当一部分归功于“恋爱补偿效应”。人类总是对那些对自己有好感的人产生兴趣。当一个人表现出喜欢你的倾向,只要他的自身价值还算过得去,你就会不自觉地寻找对方身上的长处,不知不觉地也容易喜欢上对方。
8、 振奋效应
正确的爱人会让你变得更优秀。越是对自己爱的人刻骨铭心,你越会想为了他变得更优秀。应了朱茵的那句话:如果你看到镜子里面的自己越来越好,恭喜你,你找到对的人了。
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在你尝遍生活中的苦时,也可以感受到爱的那一抹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