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为什么古代中国没有西方那样轰轰烈烈的爱情!
这个要从中国古代的 风俗礼仪 上进行分析了,因为中国的封建制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有的封建制度(其实中国从古至今一切都是独一无二、绝无仅有),中国古代人崇尚的是三从四德,背的是四书五经,儒家的思想影响深重,所以对于情感这种是事情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所以即使有也不能记载到正史上。而对于野史来说,很多的时候会加上作者对这种生活的想象,有一定是失真性,所以你看着可能没有西方的爱情看起来精彩。
不过我也希望楼主不要迷恋西方的文明,他们同样羡慕中国,因为我们用有他们所没有的,他们也一样拥有我们所没有的(文化),对于目前来说,可能我们东方文明正在没落,因为我们都在盲目的学习西方而忘记的我们的“本”。有时间去看看袁腾飞老师的教学视频吧,可能被封的差不多了,不过还有剩余的。他所提倡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的四句教。多多学学文化,这样你才能明白爱情的本质是什么。
❷ 古代夫妻有爱情吗
古代一般来讲夫妻是很少有爱情的。因为在古代的时候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也有一些在夫妻结婚以后产生爱情的。在历朝历代来看是非常少有自由恋爱成为夫妻的。虽然少但也不是说一个都没有。因为古代的女孩跟现在的女孩完全是一个天一个地的。
❸ 中国古代人对爱情的认识(看法)
月风花:中国古代的爱情(讲座)
谈恋爱我是外行,但谈论恋爱我还可以。其实象我这样的年龄站在这里与你们探讨这个问题我总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似乎谈恋爱应该是年轻人的专利。不过话又说回来,对于有些人来讲,他们一生都在谈恋爱,比如,少年人有早恋,青年人有热恋,中年人有婚外恋,老年人有黄昏恋。世界上一些大人物在这方面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象雨果、歌德、罗素、萨特、郭沫若、郁达夫、李敖,毕加索也可以,希腊船王奥科西斯等等。雨果5岁就开始谈恋爱,歌德80多岁的时候还爱上了一个18岁的姑娘,生命力真是旺盛。而且有些人生来就似乎是为谈恋爱来的,比如徐志摩、叶塞宁。这些人好象都是男生。不过女的也并不逊色比如伊莉莎白泰勒、索菲亚罗兰、奥黛丽赫本、玛丽莲梦露、乔治桑、莎乐美、刘晓庆。
好了,咱们书归正传。我要谈的是我们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学中的爱情问题。我没有见过这方面的资料,不知道是不是有专着。我只是通过我的阅读范围来谈这个问题。从总体来看,中国历史上的美好的爱情少之又少、乏善可陈。我们可以数得上来的也就几个,象范蠡与西施、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梁鸿与孟光、李隆基与杨玉环、李清照与赵明诚、陆游与唐婉、沈复与芸娘。即使是这些人,也并不真正美满。象范蠡与西施这一对,传说的成分大一点,再说即便不是传说,那他们俩人为了国家的利益自己牺牲得太多太多。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传说的成分也不小,而且据说后来司马相如还变了心。梁鸿与孟光两口子在我看来都很难说有爱情,因为梁鸿当初娶孟光是冲着孟光的丑去的。孟光是中国古代出了名的丑女。后汉书上说她黑肥丑绝。梁鸿这种动机很可疑,他是以丑为美呀,还是这个人本来就有点变态。不论哪一种,他们夫妻之间是否有爱情都让人不敢肯定。再说李隆基与杨玉环,这一对也很可疑。因为杨玉环进宫的时候是28岁,而李隆基已经62岁。一个少妇与一个老翁能产生爱情吗?也许杨贵妃有特别的嗜好那就另当别论了。陆游与唐婉最后离了婚,使唐婉郁郁而死。李清照与赵明诚、沈复与芸娘,这两对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中年丧偶。赵明诚和芸娘早早死了。所以综上所述,我认为他们这些人的爱情美则美矣,満却未必,就是说美而不満。当然美满的爱情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还是随处可见的。
下面我把中国古代的文学和历史的爱情问题归结了几个方面,我们分着谈。
1、 早熟与早衰。
在爱情上我们中华民族其实是一个早熟的民族。得出这个印象是我读《诗经》的结果。这种早熟可以分三个方面,一是情感模式上。我们的老祖宗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经基本上完全具备了我们现代人所具有的所有的爱情情感模式。
比如追求象《关睢》、《蒹蕸》、《汉广》。
比如思念象《卷耳》、《君子于役》、《采葛》。
比如热恋象《木瓜》、《野有死麕》。
比如一见钟情象《绸缪》。
比如约会象《静女其姝》。
比如男女相互欣赏的象《伯兮》。
比如弃妇诗象《谷风》、《氓》。
比如悼亡诗象《绿衣》。
比如讲男女忠贞的象《柏舟》。
比如失恋诗象《狡童》。
一是我们古人对待爱情的态度上十分成熟深刻。这与同时期的西方相比,非常明显。这种成熟深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忠贞《柏舟》、对对方的尊重《关睢》、认识到美好的爱情可遇不可求《汉广》《蒹蕸》、爱情要以物质为基础《木瓜》、《静女其姝》。(西方古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的故事。)
一是对于爱情的表现,也非常之成熟。诗经的高度的艺术成就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为什么说中国古代的爱情除了早熟之外还有早衰呢。因为中国历史发展到宋朝的时候,中国的封建礼教也发展到了最成熟最完备最严格也最残酷的地步。尤其是对妇女的控制限制和压迫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三从四德、饿死事小失节是大、男女授受不亲等等都出来了。中国妇女的裹脚就是从紧挨着宋的五代开始的。从此,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勇敢、大胆、健康、奔放、饱满、酣畅、淋漓的爱情故事了。文学中不少。但其中的主人公多是下层社会的人物。象范蠡与西施、司马相如与卓文君这样属于社会最上层的人物的恋爱故事再也不见了。回肠荡气一唱三叹的故事也有,象《西厢记》、《红楼梦》等,但与诗经里边的爱情比,其大胆热烈的程度是差得很远了。从北宋开始,这个界限非常明显。唐传奇中的爱情还让人感到十分痛快、决绝、过瘾。一到了宋,立马就显得疲软了。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牛郞织女、梁祝、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全部出在宋之前,就很说明问题。
2、 悲剧与喜剧。
从中国古代历史的角度看,爱情悲剧多于喜剧。从文学角度来看,爱情喜剧多于悲剧。二者合起来,单纯从数量上看,是喜剧多于悲剧。如果从对于人们的震撼力来看,悲剧要远远大于喜剧。
先说悲剧。上面提到的的四大民间爱情传说无一例外地都是悲剧。另外象《孔雀东南飞》、《搜神记》中的《韩凭妻》、唐传奇中的《霍小玉传》、《长恨歌传》、《莺莺传》、《任氏传》、《步飞烟》等,明三言二拍里的一些故事,最着名的当然是杜十娘,再加上清朝的红楼梦。数量并不多。这些作品里所展现的爱情悲剧基本上或则是美丽的爱情不能成就美满的婚姻,或则是男子始乱终弃,或则是恶势力硬生生拆散爱侣。
再说喜剧,简直可以说数不胜数。唐传奇里的有一些;元杂剧里有一大批,明戏剧小说里有一大批;聊斋志异里有一大批。最着名的有西厢记、牡丹亭等。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喜剧的剧情结构给人的感觉都是一个模子。
奇怪的的是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有许多根本就没有爱情。象西游、三国、水浒、金瓶梅、封神演义、隋唐演义、岳飞传、醒世姻缘传、三侠五义、境花缘、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还有一些公案小说等等。清朝的一些才子佳人小说里面好象有一些爱情,但在我看来都是一些伪爱情,不是真正的爱情。象平山冷燕、玉娇梨、好裘传、绿野仙踪、野叟嚗言、儿女英雄传等等。
为什么喜剧对人的震撼力不如悲剧大,我认为有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就是中国古代的现实社会中根本没有高质量的、和谐美满幸福的爱情和婚姻的案例。反映到文艺上,文人们只能通过虚构来弥补现实的贫乏。那些喜剧中的大团圆,或是通过科举高中、或是通过灵魂不灭、或是假托狐鬼神仙、或是借助皇家或大官的权威来成就,没有一个是完全通过主人公自身的努力而造成。也因之,人们从虚幻中得到的满足总不如在现实中受到的挫折对自己的印象深。这是爱情悲剧之所以比爱情喜剧更能震撼人的一个原因。
3、 开放与封闭。(见与不见)
在中国的古代爱情作品中,呈现出这样一个现象,他们所描写的爱情是开放与封闭并存的。或者说开放与封闭是中国古代爱情的两面。一种爱情是如红楼梦里所描写的那样,当事双方遮遮掩掩,羞羞搭搭,吞吞吐吐,腻腻歪歪,就是不明说,在行为上表现得极为小心谨慎拘谨封闭。一种爱情是如三言二拍里描写的那样,男女双方见面之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同居再说。聊斋志异里也有一大批这样的。而这两种爱情描写结合的最典型的是西厢记。在西厢记里,张君瑞和崔莺莺交往的过程中,先是崔莺莺谨守礼法,对张丝毫不加辞色,甚至加以斥责。后来又忽然主动地投怀送抱,表现出极为强烈的反差。
这一点我想也是与中国古代的封建礼法有关的。中国古代对于妇女是要求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有十四藏六亲之说。男女根本没有见面的机会,这造成两种后果,一是男女双方对对方因不了解而产生的恐惧感,尤其女方对男方(大老虎)。另一后果是因长期的阻隔而产生的极度的对对方的渴望。对于受封建礼法禁锢较深的官家上层女子来说,恐惧感会占上峰。对于受教育较少的下层妇女来讲,渴望的成份要更大一点,因其受束缚少故也。
我们看古代的爱情小说,心理描写极少,几乎没有。这与古代男女交往少有很大关系。中国古代是先结婚后恋爱,哪里会有那么多的爱情心理呢。直到红楼梦才开始有了一些,但与西方同类小说比,就太小儿科了。
所以,中国古代爱情小说中出现的开放与封闭的矛盾是由当时社会的见与不见的现实造成的。这在现在看来,当然是不好的。但反过来讲,男女长期不见也未必全是坏事。两个人谈恋爱,整天低头不见抬头见,尤其一个单位的,再好也会觉得乏味了――怎么又是你。西施也看成东施了。相反,如果不经常见面,会给双方以充分的想象的空间,那么东施也会被你想象成西施。这也是网恋的吸引人之处。所以,我认为古代不发生爱情便罢,一旦发生,其质量必高于现代人。因其干柴烈火故也。象卓文君新寡,以前与司马相如见都没见过,就跟着人家跑了。现有,汉乐府民歌里的上邪、有所思说的多绝,也是这原因。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的名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李白诗有名言:“相见不相亲,不如不相见。”唐传奇《步飞烟》里的话:“生得相亲,死亦无恨”――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这样的话到了宋以后就已经没有了。只有衣带渐宽终不悔、天崖何处无芳草、此情若在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了。到现在更只剩下:曾经有一段真正的爱情摆在我面前……这叫什么。爱情正在经受调侃。
❹ “四大民间故事”,除“牛郎织女”外,还有哪三个
“四大民间故事”,除“牛郎织女”外,还有《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1、孟姜女
孟姜女的传说起源于《左传》杞梁妻拒绝齐侯郊吊,遵守礼法的记载,后来加上《檀弓》的“齐庄公袭莒于夺(隧),杞良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是故事的雏型。可知这个传说在唐代已盛行,但孟仲姿和杞良,在传说中已改名为孟姜女和范喜良。
2、梁祝
梁祝的故事最早见于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记载了梁、祝“二人尝同学”、“同冢”的故事。晚唐·张读的《宣宝志》有较详细的记载。到明代冯梦龙的《古今小说》,又增加了英台不解带,梁山伯生疑和化蝶的情节。
3、白蛇与许仙
白蛇的故事形成最晚,起源:一说源于唐传奇《白蛇记》;一说源于《西湖三塔记》。到明代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警世通言》),故事已初步定型。
(4)为什么中国古代那么少研究爱情扩展阅读:
中国民间四大爱情传说以口头、文稿等形式流传最为宽广、影响最大的四个神话传说。
它们和其他民间传说故事构成了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广大民众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这四个传说全部是爱情故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真挚感情的认可。它包括: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❺ 古代的婚姻与爱情无关吗
古代的婚姻,大多都是与爱情无关,由于是父母包办,还有童养媳存在,好多婚姻都是到了结婚的那一天才知道对方长什么样子,婚前连面都见过,女人的社会地位非常低微,他们嫁给谁自己是做不了主的,几乎都是听天由命,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还谈何爱情,所以说古代的婚姻几乎是与爱情无关的。
❻ 对古代爱情观的认识
太深的讲不了,说说我的理解吧
你可以看看诗经里的情诗,民风类的还是蛮开放的
汉朝的时候女子再嫁也是正常的,还有文君夜奔的故事,大家都没觉得怎样
唐朝的时候倒没啥感觉,不过很多公主把xx观搞得和交际场一样可以想象
宋之后就有些不一样了,南宋有程朱理学
之后基本是媒妁之言了吧
❼ 为什么中国文化里没有爱情
最近《泰坦尼克号》风光地怀旧了一把,在神州大地上再次创造出一个票房神话。在这个房奴的国度里,居然还会有这么多人跑到电影院里为爱情而哭泣,连我有时也怀疑自己的判断是否真的错了。不过不用担心。事实上,对于国人来说,为爱情而买单,充其量也就是一张电影票的价钱罢了,最多再加几袋爆米花。 在汉语的语境中,谈爱情与谈真理一样,多少都有点不像正常的人话。爱情本是源于西方的贵族文化,是那种物质上已完全满足之后所留下的精神空虚的产物。如果把爱情视为一场游戏的话,那也只能是贵族阶层之间互玩互娱的智力游戏而已,而这场智力游戏如果玩得足够出彩,其结局就很有可能是一场生死决斗。由此可见,贵族们活得空虚,于是就发明了爱情。而中国自古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贵族,自然也就没有产生爱情的土壤。 长期以来,中国男人所幻想的最理想的爱情就是后宫佳丽三千,中国女人所幻想的最理想的爱情就是君主的三千宠爱集于其一身。男的当不了皇帝,三妻四妾也算不错;女的入不了正室,就使劲生孩子,以期有朝一日可母凭子贵。社会阶层的高低基本上可以用老婆的多少来衡量;女人则是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可言的,即使当了女皇帝,也没听说过什么名正言顺的男皇后男贵妃。这就说明,中国历来并不缺乏优秀的女人,只是优秀的女人实在太少了,并不足以改变这个男权社会的结构。 在后宫佳丽三千与一对一的爱情之间,你会选择哪一种?我想,我是问了一个找骂的问题,但其实这个问题的确从内心深处拷问了每个人的爱情观。也就是说,爱情中有个常常被忽略了的元素,那就是势均力敌,正是如此才维持了爱情的专一性。在一段不对等的情感关系中,强势的一方将随时可能终结这段关系,而弱势的一方则时时充满不安全感。很多女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从而忽视了自身的发展,结果不知不觉就被男人抛弃了。她们寄希望于婚姻与道德的约束,殊不知在中国社会里,婚姻与道德这种东东历来就是用来约束女人或者劣质男人的,对于优秀的男人几乎没有任何约束力,承认这个现实吧。 女人喜欢强者自不用多说,但是同样地,男人也喜欢强者。男人只有在遇到其真心佩服的女人时,才会真正放弃后宫佳丽三千的想法。特别有趣的是,每个中国男人都是天生的自大狂,骨子里都会认为自己是天底下最聪明的男人,因而一个男人永远无法征服另外一个男人,只有优秀的女人才有这个机会。所以,时下流行的剩女一说似乎并无根据。我认为,这些所谓的剩女,要么是性格有问题,要么就是性取向有问题。从某些角度来讲,她们的确很优秀,但优秀只是拥有爱情的一个要素而已。关键在于,你不但要优秀,还要让对方感觉到你的优秀并被你的优秀所吸引。如果你缺乏这种技能,我就很难理解为什么你能说自己很优秀。 很多中国女人常常以为年轻和漂亮就是优秀。其实,对于男人来说,漂亮不过是增加了性吸引力,年轻则仅仅表明其性能量充足而已。爱情要求男女双方心智匹配,但中国女人大多不喜欢学习,年龄的增长并没有使她们变得更加知性,反而使她们的性欲下降。这样一来,男人不但没有了智力上的挑战,就连最初的本能欲望都无法满足。你说,一旦有机会出轨,他这能不翻墙吗?当然,一个男人偏爱年轻少女的另外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这个男人的心智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只好跟小朋友玩过家家,轻松而又简单,但无论如何,这不是爱情。在现实中,老夫少妻通常可以造就婚姻,但绝对不可能造就爱情。 追求爱情是一项复杂的智力活,既不是简简单单的输与赢的问题,也不是清清楚楚的付出与收获的问题,而是两颗不同频率的心试图合奏生命乐章的过程。爱情的魅力源于心灵的交流与碰撞,并由此产生了真实的亲密感、依恋感和性欲望。爱情必须是纯粹的,必定是真实的,必然是理性所无法控制的。但是,爱情终究只是一种精神上的感受。无论是亲密感、依恋感还是性欲望,最终都只是一种感觉。既然是一种感觉,那就由不得你信或者不信。我认为这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如果你真的有感觉,你就会相信;如果你真的没有感觉,你就不会相信。就这么简单。 这世上至少有三种人不会相信爱情:一个植物人或者一个白痴当然不可能相信爱情;一个觉得自己根本不可爱的人不敢相信爱情;一个从来没有真正爱过的人也多半不会相信爱情。除此之外,失败者也可能不再相信爱情,因为他(她)可能已经彻底失去了自信。当一个男(女)人在一段感情关系中被抛弃,至少说明这个男(女)人在对方的心目中是不完美的,而这对于骨子里透着自卑感的中国人来说,简直是致命打击。所以,失败者要么从此不再相信爱情,要么死缠烂打以全力挽回那点虚伪的自尊,并且一旦成功便立马走人。 有人说,爱情完全是非理性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至少是肤浅的。这里存在对于理性的严重误解,以为理性就是自私自利,从而与爱情所需要的奉献精神相违背。其实,理性不过就是指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进行合理地取舍而已。因此,成熟的爱情往往必须是理性的,因为在现实中,为了爱情我们必须放弃很多东西,而这种放弃本身就是一种理性。事实上,越理性的人,对于精神的需求度越高,从而对于爱情的渴望度也越高。只不过,他们对于爱情的识别度也越高,不会轻易地将一段感情关系视为爱情。简单地说,理性的人不是不相信感觉,而是不轻易相信感觉。但是,一旦发现真爱,他们的付出往往是非常纯洁的,就像白瑞德与斯嘉丽之间的爱情一样。 真正的爱情不是占有欲,而是独立与分享。无法独立的人自然谈不上爱情。没有物质上的独立,就不可能有精神上的独立;而精神独立则是爱情的前提。所以,少男少女的打打闹闹肯定不是爱情,纯属好奇心。一个人与一条狗之间不可能有爱情,因为狗肯定谈不上精神独立,至多也只是人的一厢情愿而已。公奴隶与母奴隶之间也不可能有爱情,尽管奴隶主可以一时兴起赋予了他们做爱的权利,但他们终究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有人喜欢抬杠,问狼跟羊之间可不可能有爱情;哥们,那不叫爱情,叫斯德哥尔摩症(我很讨厌自己总是反复地提到这个词)。 相爱的人彼此欣赏,喜欢分享各自的快乐与痛苦,互相支持,共同成长。很明显,如果双方都认为对方一无是处,那么这两个人之间不可能产生爱情,因为他们之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分享。追求真爱者通常都是些无可救药的自由派,因为自由与独立是相对应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才会向往自由。许多人认为爱情会约束自己的自由。但是,真正相爱的人是彻底自由的:理解,信任,但绝不会妥协与容忍。婚姻需要妥协与容忍,爱情不需要。爱情会使得一个人有足够的动力主动改变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改变自己,不是要讨好对方,而是希望自己可以有更多的美丽与对方分享。不然的话,单相思就已足够,根本无需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