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佛教的爱情观
如今社会,离婚率不断攀升,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缺乏正确的认知,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感觉出大多数人持有悲观的态度。作为大智慧代表的佛法,如何解读爱情呢?下面简单说说。
无缘不聚,无缘不来。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人,都与过去世有着甚深的缘分。常言前世五百次回眸,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一日夫妻百世缘,百世修来同船渡,千世修来共枕眠。如此看来,两人今生今世相遇相知,并决定在一起,这样的缘分,前世修来,为何不去珍惜!
分开看待爱与情。 爱是美好的,爱的本质是付出,贡献,舍己为人,一种慈悲利人的表现。爱一个人,就应该成就对方,拔苦与乐。情是痛苦的,情的本质是占有,执着,自私自利,一种损人利己的表现。以爱的基础的婚姻,才可以持久,幸福美满。
佛化家庭的组建。 佛教认为,家是一个如同枷锁,影响出世间法的修行。如果真要成家,也希望是组建一个佛化家庭,生活佛法化,佛法生活化。夫妻双方,菩提伴侣, 同心同德,一样的信仰,一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佛教最终的目的是求解脱,婚姻的目的也是成就对方,让对方得到解脱。
我目前的爱情。 我和我家师兄,是同参道友,一起在修行路上共同前行了4年。她目前在122班,共同践行写作带给我们的改变。献上她刚刚写给我的诗歌一首。
祝福我们,早日修成正果!……
《为你写诗》
英语那么难,你一定要大胆说;
读书那么棒,你一定要好好学;
房子那么贵,你一定要挣钱买;
天空那么蓝,你一定要飞去看;
父母那么苦,你一定要孝顺好;
手足那么亲,你一定要倍珍惜;
伴侣那么好,你一定要坦诚待;
朋友那么多,你一定要会辨别;
时间那么短,你一定要分秒争;
生活那么美,你一定要好好过;
世界那么大,你一定要去看看!
B. 佛家如何看待爱情
爱情,从佛法立场来看,势必从生命现象的角度分析;因为爱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譬如中国人讲的“五伦”,就是讲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感情,而这正是实际的生命现象。这种生命现象,佛教把它分析为三个元素,就是惑、业、果报。但在这里我们把业跟果报看成同一个主体合起来讲,所以惑和业(果报)就是今天所要探讨的两个要点。
谈到惑,首先我们要了解“感情”的内涵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它是我们整个心性综合的表现。佛法把我们一般所讲的心绪、情绪、个性、感情通通列入“心所”这一个观念,对于不同的心理现象、情绪变化,归纳分析成五十一个心所,这就是人性的内涵。人生有两种特质,一是善(善心所);一是恶(烦恼心所),在善、恶的特质中,各有很多的成份(心所),而这些成分彼此错综复杂的交合,就形成了种种不同型态的感情表象。所以,爱情,如果我们只是从感情的表象去了解,就会受困于感情的多样化而掌握不到问题的核心。比方说夫妻之间的关系,有的像兄妹,有的像父女,有的像朋友,有的像情人,甚至有的像仇人;同样的,爸爸对女儿,妈妈对儿子,也都有很多不同的类型。所以,只有当我们理解到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最后关键点是人性深处的综合表现,是人性的本质,我们才能对爱情做一个最忠实的评鉴。
C. 佛家如何看待爱情的
爱情不过是“爱”这种感受需求专门针对情的放大而已,本质上还是属于“爱”,也就是喜爱。 在佛法中,爱,是缘于自我的和欲望的贪和占有,由于得到或者得不到,从而产生痴迷、嗔恨等心理状态。无论所爱的对象是男还是女,终究仍是这样的规律。 所以爱不是错,执迷于得失、欲望的种种烦恼而不知道中道行事,则是错误的行为。 也就是说,无论怎样理解爱,无论爱的对象是谁,都需要由自己来掌握好尺度。由爱导致的占有欲望才会产生烦恼。 所以倒推的话:烦恼是因为各种得与失的占有欲望;欲望是因为爱的过度,失去自我的心理控制,无论是人是物;而爱,是来源各种心理感觉和眼耳鼻舌身的感官功能对外界的认知,最后在心中集合成不同的意识,对这些意识产生喜乐忧伤种种感受;而所有心理与身体器官的功能缘于各种判断构成的行为驱动,而这种驱动的根源就是错误的判断和思维,即无明。 也就是佛法所说“无明是行(行为意愿)的根源,行是识(意识驱动)的根源,识是认识名色(世界)的根源,名色是由于六入(指身体与心理的感受器官),六入产生触(接触),触产生感受,受生起爱,爱产生占有索取,取的行为产生种种有(行为后果),有构成生老病死等等苦(苦恼、烦恼),而苦恼烦恼又成为无明的因,继续一个轮回。 导致我们行为的本能,就是“爱”,也就是贪恋、执取等等。就是我们自己的内心因为眼、耳、鼻、舌、身、心对外界物质世界感受到的色、声、香、味、触、想等等感觉的追求。因为贪爱五蕴的具结而生起种种执着。
D. 佛教对爱情的看法
这是我空间的日志,你看一下吧,我空间还有很多关于佛教的东西。 1.一切皆为虚幻
第一句语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真挚,罗密欧和朱利叶的忠贞:原来一个是传说,一个是小说。牛郎和织女的凄美,白雪公主与白马王子的浪漫: 竟然一个是神话,一个是童话。《泰坦尼克》沉没了,《魂断蓝桥》陨落了,《乱世佳人》在飘摇,《人鬼情未了》也已经离逝了!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2.不可说
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你自己去悟,去修心,如果什么都依靠别人告诉你,那么你就达不到自己修行开悟的目的了!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所以“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之所以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看了再多的爱情电影,再经典的爱情小说也只是惘然,爱情是只有自己体会了才会明白!因为爱情也是不可说的。陷入爱情的人是痴的,周围的人永远都不会明白局中人的感受!因为这种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虽然1000个幸福的结局都是相同的,可是其中的爱情经历却各不相同!只有恋人们自己知道他们的小秘密,对外人不可说!
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全经260字,短小精悍博大精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里的“色”和大家平常想的是两个概念,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大概就是指物质的表象!拥有美丽的容颜的女人,总是会获得众多的青睐!可是再美丽的女人,依然会有苍老的一天!当你老去以后,曾经的一切是否依然?原来当美丽凋谢的时候,一切才回归本来面目!一切的风光与繁华,甜言与蜜语也只是过眼云烟。女人,找个真正爱你的人,拥被入眠吧!
4.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充满诱惑的尘世间,爱情是否真的那么牢固呢?爱,是一种容易凋谢的花朵!而你,是清晨风中最让人无可奈何的那朵玫瑰。当新的诱惑出现的时候,心中的欲望开始萌动!原来,爱情也是一种原罪。可是,偷食禁果之后的惩罚呢?迷失的人儿早已经沉迷而无法自拔!也许也只有体会真爱的人,面对着五色,才可以做到旗动、风动、心不动吧!
5.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语出《佛典》,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现在很多相爱的人,会因为对方的贫穷而离开!这是真正的爱情吗?也许会有人说爱情和面包的理论!可是,过去的老人们都说,有情饮水饱。我也相信:真正爱一个人,虽然贫穷,但是只要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只是喝水都觉得饱!爱就是这样的一种心境:得到了爱,就仿佛已经得到了全世界!当面对自己心爱的人,不管身在何处,也如沐春风。记得天龙八部里,西夏选驸马。当问到:平生之中,在什么地方最逍遥快乐?段誉答到:枯井底,污泥处。为什么呢?因为他在那里得到了真爱!
6.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你说:缘是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姝寂寞林。我说:缘是众里寻她千网络,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说:缘是纵然两情相悦,仍难逃宿命之劫。我说: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缘是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窗前点滴到天明。缘是无尽的思念。而我,傲立于沙漠中静静的看着它缘起缘灭。
7.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还记得阿甘正传里面的阿甘。所有的追随跑步者看到他突然停下来的时候,以为圣人要大讲一番道理,他看了看成群的追随者说到:I am tired。爱情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只有平平淡淡才是真!最羡慕那些黄昏下,互相搀扶的老夫妻,他们一起回家,即使没有说一句情话,可是只是一个微笑也已经胜过前言万语!他们做到了“执子之手,与子谐老”的爱情境界,只是在这平静的画面中!
8.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先说个故事,一位老人养两只鸟儿,一雄一雌。老人每天都会带着它们一同出去散步。雄鸟和雌鸟一左一右蹲在老人的肩膀上,雄鸟有时会飞出去溜一圈,但天黑之前,它准会自己飞回巢里。雌鸟却从未曾离开过老人的肩膀。如此日复一日,一晃许多年过去了,一切从未改变过。直到那天,一切都与往常一样。老头吃完饭,又带着两只鸟儿去散步。忽然右边肩膀上原本安静立着的雌鸟一振双翅,转眼不见了踪迹。雄鸟仰天长啸,不见回音。自此,雄鸟日日在巢中哀鸣,再也不肯离巢一步。三个月后,雄鸟郁郁绝食而死。死前仍哀鸣不止。许多年过去了,直到老人去世,雌鸟再没有回来过。只有那个早已废弃的鸟巢,在风中独自见证那段历史。看完故事,我掩卷长叹。如此一雄一雌,与世间男女无异。现实生活中的男人,常常说自己喜新不厌旧,他们就像贪玩的孩子,总会瞅准一个空偷着出去玩玩,玩累了他们自然会回家。在外,他们可以风流快活;在家,他们也想做好丈夫好父亲。他们脑子中的界限分得十分清楚,老婆和情人,最好是一举两得。他们中有些人即使曾失足变心,但在现实利弊轻重的权衡之下,在结发之妻眼泪的攻势之下,在亲朋好友群起而攻之的严峻形势下,大多能改邪归正、痛改前非,正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而女人,她们往往视爱情若生命,在她们骨子里,爱情这两个字神圣而不可侵犯。而大多数女人又都是怀旧的,如果没有伤及灵魂痛彻心骨的经历她们是绝不会轻言放弃的,而女人一旦决意放弃,那她曾视之为生命的那份爱情定已全然摧毁,她早已没有了退路。所以,女人一旦变了心绝了情,那是永远都不会回头的了。就如同那只飞离主人肩膀的鸟儿,一去不返。女人的爱,因为忠诚,所以毅然决然。
9.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弘忍要求大家各写一偈来确定接班人,夺冠呼声最高的神秀写的是“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当时慧能还是个勤杂人员,还不识字,找了个小沙弥给念了一遍,然后就说出了那个现在很知名的偈子(还得找人帮着写在原作边上),五祖看了之后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该同志尚未悟道,擦了吧”,但是半夜把慧能叫来上了一课小灶(有点西游记的意思),然后为了避免纷争,传了学位就让六祖赶快带了衣钵溜了!这四句主要讲的是要人们懂得放下,也就是佛经中说的四大皆空,但是又不执着于空!前两句只不过借菩提树和明镜来讲明:不要执着与事物。后两句讲自己的境界,明明想得道,但是太执着于道,反而与道越来越远。禅宗主要阐述了人人皆有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还记得冯巩相声里说到:女人一辈子也听不够的是“我爱你”三个字,《过把瘾》里的杜梅拿刀架在方言的脖子上就是为了听他说这三个字!没错,很多女性都很爱听这三个字,而且是百听不厌。每个女人都希望有人爱她,但是其实这些只是形式而已!真正的爱往往都是很深沉的,是把爱放在心里的!这种爱,是沉静;是一种内蕴深厚,隽永深沉的爱。它没有昙花一现的惊艳,没有“山无棱,天地绝,乃敢与君绝”的壮烈誓言。这是一种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爱;是携手一起慢慢变老,共守日落日出从容的爱。这种爱,是流泻指间清逸舒缓的琴音,涤荡浮躁的灵魂,舒展纷乱的心情,梳理出沉静平和的人生。太热烈奔放的爱总是易于枝头凋落,而平和沉静的爱却是暗香持久,心香永恒。当火焰般燃烧的爱情化为灰烬,当爱情的潮水慢慢消去,守望在那里的,依然是一颗宽大博爱的心,包容接受抚慰着那颗伤痕累累的心。当然,沉静的爱绝不是沉闷的爱。那是心灵的守望,是一种心底深处深藏的真切牵挂。似清风,如明月,美丽而不媚俗,平和而不平庸,平静却不沉闷。透过爱的清清溪水,你会看到细石粒粒,看到游鱼欢快地在溪水中游来游去。这种沉静的爱所蕴含的美丽,是要用一辈子用心去读的,才能在平淡真实中读出鲜活和感动。
10.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记得木村演的一部电影里曾经这样诠释“爱”,说爱一个人就是当他幸福的时候你比他更幸福,当他痛苦的时候你比他更痛苦……其实给别人幸福,被别人需要着,是一件能给自己带来很大满足与快乐的事情,至少我会很享受别人对自己的依恋,也同时依恋着别人,这是我与外部世界对话的方式,也愿意相信这样活着才算是完整而纯粹的人生吧。看完了《宫》,很喜欢里面的律。他从小就什么都没有,失去了父亲,失去了皇太子之位,失去了宫。但是14年以后,虽然经过母亲的一番明争暗斗,他原本可以获得王位,但是为了保全自己爱的人,为了自己的良心,他毅然选择了牺牲自我的方法。他顶替了信的莫须有的罪名,也顶替了母亲暗中的罪行。这样,皇室虽然恢复了太平,众人皆大欢喜,然而律,还是一无所有地离开了皇宫,甚至是伤透了心地离开。彩京的不接受,恐怕是他心头最大的伤痛。总觉得他的眼神充满忧郁,脸上充满了若有所思的神态。但是,也许他是感觉幸福的,因为他是为爱牺牲的,他成全了那么多的人。
E. 佛家对男女之间爱情见解
佛家对男女之间爱情见解是:人生在世,除了饮食的养分,还需要精神的滋润,而感情就是最好的精神滋润剂。感情和生命可以说是息息相关的。然而,感情虽然带给人很多温暖,却也充满痛苦。相爱的人,感情浓烈,如胶似漆分不开,一旦爱过了头,或失去了爱,就变成了苦。也有人以为只要不动情,就不会为爱所苦,这恐怕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既然情爱和生命息息相关,那么,否定它,或硬生生地把它切断,既不合乎因果规律,也不合乎人情道理。佛教虽然劝人学习放下万缘,不要执着感情,却不是要人无情,因为,人本来就是有情众生。
如果想避免吵架、误解,或者是想消融不断的期待、要求,在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时,不妨以尊重的心态,心悦诚服、欢欢喜喜、平平静静去面对、解决,心中的纠结,其实在当下都能即得化解。
爱情里的关系,并不是在互相执着、纠缠和占有,而是互相的贡献、成长和学习。 能够互相关怀、照顾、包容,不去彼此计较、相互猜疑,多沟通,并相互信赖,才能成为菩萨伴侣。
F. 佛教如何看待爱情
佛教所说的“情”的概念非常广泛,包括亲情、人情、友情、爱情,以及我们各种各样的情绪,如快乐,欢喜、孤独、忧愁、寂寞,所有这些都属于情的范畴。感情既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因此,只要合乎法律、道德,都是佛教容许和肯定的。
佛教并不排斥感情,但却主张以慈悲来升华感情,以般若(智慧)来化导感情。佛教鼓励夫妻之间要相亲相爱,同事之间要互敬互谅,朋友之间要相互惜缘,进而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亦即将一己的私爱,升华为对一切众生的慈悲。
佛教认为爱情是生命的根源,是生死的根本。
有情众生为什么会在三界六道里没完没了地流转?就是因为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无明导致了盲目的、无意识的冲动,使我们干出很多不该干的事情;又因为情的力量,使我们被三界里的各种现象系缚住了。比如对家庭有感情,就会被家庭所束缚;对事业有感情,就会被事业所束缚。正因为感情是有强烈的束缚作用,所以佛教把感情看作是生死流转的根本,其中尤以爱情的力量为最。
古德云:“爱不重不生娑婆。”
爱是生命的根源,根据佛教的“十二因缘”说明,人因为有情爱,所以轮回生死;人因为有情感,因此称为“有情众生”。情爱并非专指男女之间的爱情,举凡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朋友之间的友情、同胞之间的袍泽之情、忠臣爱国之情等,都是情爱的表现,乃至个人的兴趣、爱好,也是一种情感。
佛门中许多感人肺腑的孝行,如目犍连救母;陈尊宿编织蒲鞋孝养母亲;无着菩萨感化胞弟世亲,广传大乘;裴休送子出家,并作《送子出家警策箴》,惕励其子以求道为贵等,皆是化私爱为大爱的至真至善的感情,更是情爱净化的高度显扬。因此,人类的情爱,除了儿女私情,更有舍弃个人贪欲的无限慈悲。
情爱人人需要,但是情爱有染污的,有纯洁的;有占有的,有奉献的。情感如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情感处理得当,则不失为一种鼓励向上的力量。爱如冬阳,可以溶化冰雪寒霜,可以激发人性的真善美;但是,如果爱得不当,譬如爱的对象不对、观念不对、方法不对;爱得不正常、不应该,则不但会使双方产生烦恼痛苦,甚至因爱生恨,导致身败名裂,丧生灭顶。因此,佛教认为染污、占有、自私、执着的情感,是学佛者的障道因缘。所谓“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我们必须慎思!
感情处理不当,固然能障碍道业,但是“爱的净化是慈悲,爱的提升是智慧”,如果能将爱升华为慈悲,则“慈息贪欲,悲止瞋恚”。
因此,佛教主张:“以智化情”、“以慈作情”、“以法范情”、“以德导情”,亦即用理智来净化感情、用慈悲来运作感情、用礼法来规范感情、用道德来引导感情。把自私占有的感情,转化成无私的道情法爱;把有选择、有差别的情爱,净化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奉献,这样的情感生活才能更丰富,更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