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佛教的爱情观
如今社会,离婚率不断攀升,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缺乏正确的认知,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感觉出大多数人持有悲观的态度。作为大智慧代表的佛法,如何解读爱情呢?下面简单说说。
无缘不聚,无缘不来。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人,都与过去世有着甚深的缘分。常言前世五百次回眸,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一日夫妻百世缘,百世修来同船渡,千世修来共枕眠。如此看来,两人今生今世相遇相知,并决定在一起,这样的缘分,前世修来,为何不去珍惜!
分开看待爱与情。 爱是美好的,爱的本质是付出,贡献,舍己为人,一种慈悲利人的表现。爱一个人,就应该成就对方,拔苦与乐。情是痛苦的,情的本质是占有,执着,自私自利,一种损人利己的表现。以爱的基础的婚姻,才可以持久,幸福美满。
佛化家庭的组建。 佛教认为,家是一个如同枷锁,影响出世间法的修行。如果真要成家,也希望是组建一个佛化家庭,生活佛法化,佛法生活化。夫妻双方,菩提伴侣, 同心同德,一样的信仰,一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佛教最终的目的是求解脱,婚姻的目的也是成就对方,让对方得到解脱。
我目前的爱情。 我和我家师兄,是同参道友,一起在修行路上共同前行了4年。她目前在122班,共同践行写作带给我们的改变。献上她刚刚写给我的诗歌一首。
祝福我们,早日修成正果!……
《为你写诗》
英语那么难,你一定要大胆说;
读书那么棒,你一定要好好学;
房子那么贵,你一定要挣钱买;
天空那么蓝,你一定要飞去看;
父母那么苦,你一定要孝顺好;
手足那么亲,你一定要倍珍惜;
伴侣那么好,你一定要坦诚待;
朋友那么多,你一定要会辨别;
时间那么短,你一定要分秒争;
生活那么美,你一定要好好过;
世界那么大,你一定要去看看!
‘贰’ 佛法中的“爱”是什么意思,如何解释
在佛法中,爱,是缘于自我的和欲望的贪和占有,由于得到或者得不到,从而产生痴迷、嗔恨等心理状态。无论所爱的对象是男还是女,终究仍是这样的规律。
佛陀也提倡爱。佛陀提倡的是大爱,名为慈悲。对一切众生慈悲,慈是与乐,悲是拔苦。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怨亲平等,给与真乐,人苦即我苦,全力救拔。这种对众生的爱不以自己的需求转移而变化,不以对象的美丑善恶而有分别。
(2)佛教所说的爱情是什么扩展阅读
佛教不是爱的宗教,是慈悲与智慧的宗教。一些宗教被视为爱的宗,佛教中则以“慈悲”为中心,而不直言“爱”字。佛陀曾喻示有关爱者,增支部经典即谓:“爱可生爱,亦可生憎;憎能生爱,亦能生憎。”
故佛教言爱言憎,恰若手心、手背,为一体之两面。爱之愈深,则憎怨之可能愈大。 慈悲是什么,“慈”是给予众生快乐,“悲”是拔除众生的苦难。就是说,我给你快乐叫做“慈”,帮助你解决你的苦难叫做“悲”。
到了大菩萨的境界,比如观音菩萨,就被称为大慈大悲。什么叫大慈大悲呢,就是没有条件地给予你快乐,不分彼此地解脱你的苦难,这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才是佛教对“爱”的理解。
从这个角度来说,佛称为慈父,观音称为有求必应,就像慈母一样。佛教甚至说“如一众生未得度,我佛终宵有泪痕”,就是佛看到众生没有得度啊,会终宵哭泣。佛不是为了占有他,而是为了解救他,让他获得解脱。 所以“慈悲”与“爱”的区别就在这里:“爱”是需要是占有,“慈悲”是完全地利益对方。这就不难明白什么是“爱”,什么是“慈悲”。
‘叁’ 佛经里是怎么形容爱情的
佛经里形容爱情,也是说山盟海誓、三生有缘、日思夜想、前世姻缘等等……只不过佛经会对爱情的本质进行剖析,让众生知道生生死死轮回的本质就是情爱。
在《佛说玉耶女经》也讲了女子应该如何对待丈夫。
在网络搜“摩登伽女与阿难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里,佛祖对爱情有深刻剖析。
‘肆’ 爱情是什么 佛教
在佛法中,爱,是缘于自我的和欲望的贪和占有,由于得到或者得不到,从而产生痴迷、嗔恨等心理状态。无论所爱的对象是男还是女,终究仍是这样的规律。
情,是外部世界是通过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来接触和感受外界刺激,然后在我们内心分别以色、受、想、行、识的五种蕴集的集合而生起综合判断。色指的是外界的物质世界,受、想、行、识的蕴集就是人所感受的精神世界。情绪和心态,就是外界事物在内心的各种感受,这种感受是种种认知、判断、联想、心理和身体行为的一系列过程。
所以爱情,就是对外界的喜爱、分别、执取,影响产生心中的爱和欲望,因为欲望而引出各种行为反应,从而使心理产生变化的情绪。说白了,就是”对某种情绪和感受的贪爱“。
不能简单说这种情绪的爱是好还是不好,是应该还是不应该,需要看具体情况下的作用。过度带来痛苦烦恼,无情也未必就是正确。
‘伍’ 佛教是如何看待爱情的
当我们在谈爱的时候,伴随它的还有一个字,叫情。但是这两个字要想更好地理解,从词性上首先要把它拆开。一个是爱,一个是情,绝大多数人爱情里没有爱,只有情。
基于佛法的基本定义来说,“情”是情绪,一个竖心边加一个青草的青。那心里长了草是什么?是杂念。
当放在生活里面,情是什么?
情是我们的感受。有感而生情,是我们的情绪、喜好。所以当爱“着于情”的时候,就成了情绪,就开始千头万绪,连绵纠缠。所谓剪不断理还乱,这就是情执,由爱情进入情绪,最后产生执着,形成情执,而情执就导致了苦难的发生。
那什么是爱?
繁体字是个“受”字头,中间有个“心”,下面一个类似朋友的“友”,没了“心”就是“受”,感受的“受”,接受一切、忍受一切、承受一切。但是有“心”的时候,他就是鲜活的,被称为“爱”。
再简单一点,什么是爱?
用自己的心接受一切,把所有人当朋友一样对待,可以称为爱。在传统文化里面谈两个人夫妻之情、男女之间相处之道有很好的词,叫相敬如宾,举案齐眉。
相敬如宾,彼此像朋友一样,把他放在你的心里面。真的朋友间是可以接受彼此的不好,去欣赏他的优点,而且为对方去付出,又不过度干涉。我们往往是陷于情执,最后导致的是因占有而发生的过度干预,最后把自己拖入了苦难的地狱。而从来没有过真正简单的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真正的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包容对方、接纳对方、用心地陪伴对方。
关于爱情我们可以做到、也应该做到的是付出爱、享受情,而不是占有爱,困于情,这是本质的区别。
——摘自七非先生社群答疑解惑
‘陆’ 在佛教对爱情的说法是什么
1 .有爱就有痛苦 有一次,佛陀在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舍卫城里有一位婆罗门居士,他所钟爱的独子死了,使他深受打击,因而丢下工作,茶不思饭不想,常常到他儿子的坟前思念悲泣,几乎就要崩溃了。
这天,这位婆罗门居士漫无目标地走着,正好来到祇树给孤独园,就进去拜见佛陀。
佛陀见他精神萎靡,魂不守舍的样子,便问他原因。
婆罗门居士将他失去爱子的事,悲伤地向佛陀诉说了。
佛陀听了,回答婆罗门居士说:
“正是这样啊,居士!如果有了爱,就跟着有忧、悲、恼、苦,愁戚、哭泣。”
“瞿昙!怎幺这样说呢?瞿昙!你应当知道,如果有了爱,就有快乐啊!”
佛陀再三地说,婆罗门居士再三地反对,然后不满地离开了。
婆罗门居士走出祇树给孤独园,看到一群人正在路旁赌博,心想:赌博人大多比较聪明,我来请他们评评理。
结果,那群赌博的人都同意婆罗门居士的看法,认为如果有了爱,就有快乐。婆罗门居士听了很满意,点头离去。
这件事,在市井小民的茶余饭后里传开了,还传进王宫,到了波斯匿王的耳里。
波斯匿王也质疑佛陀的教说,就去问末利皇后。
末利皇后是虔诚的佛弟子,深知佛法,所以回答大王说:
“是啊,大王!正是这样啊,大王!如果有了爱,就跟着有忧、悲、恼、苦,愁戚、哭泣。”
“末利!当弟子的,一听到传言中老师怎幺说,就附和了。沙门瞿昙是你的老师,所以你就跟着附和。”
“大王!不相信的话,你可以自己去问世尊啊,派人去也可以。”
于是,波斯匿王派一位名叫“那利鸯伽”的婆罗门,去问佛陀。
佛陀告诉那利鸯伽婆罗门说:
“那利鸯伽!我问你,如果有一个人,他的母亲去世了,或者父、兄、姊、妹去世了,是不是会哀伤崩溃呢?所以,可见得如果有了爱,就跟着有忧、悲、恼、苦,愁戚、哭泣。
从前,这舍卫城里有一对恩爱的新婚夫妻,只是不久后,夫家家道中落,为娘家所嫌弃。有一次,妻子回娘家,娘家的人逼她改嫁,丈夫知道了,不愿意妻子被夺,结果,丈夫杀了妻子,然后自杀殉情。那利鸯伽!从这件事也可以知道,如果有了爱,就跟着有忧、悲、恼、苦,愁戚、哭泣。”
那利鸯伽婆罗门将佛陀所说的,带回去禀报波斯匿王,证实了末利皇后的说法。
这时,末利皇后更进一步地为国王作了解说:
“大王!你爱你的儿将毘琉璃吗?”
“爱啊!”
“大王!如果毘琉璃有个三长两短,那你会怎样呢?”
“末利!如果毘琉璃有个三长两短,我会愁戚、哭泣、忧苦、烦恼、懊悔。”
“大王!所以,有知有见、全然正觉的世尊会说:‘如果有了爱,就跟着有忧、悲、恼、苦,愁戚、哭泣。’
大王,同样的,你的爱臣尸利阿荼、爱女婆夷利、爱妃雨日盖,或者领土迦尸与憍萨罗有了无常变化,你也会愁戚、哭泣、忧苦、烦恼、懊悔的,由此更可以证明:‘如果有了爱,就跟着有忧、悲、恼、苦,愁戚、哭泣。’
大王!你爱我吗?”
“爱啊!”
“一旦我有个三长两短的,大王会怎样?”
“末利!那我一定会愁戚、哭泣、忧苦、烦恼、懊悔。”
“大王!想想这些情况,就不难知道确实是‘如果有了爱,就跟着有忧、悲、恼、苦,愁戚、哭泣’了。”
“太精彩了,末利!太不可思议了,末利!世尊智能的洞察与所见,是多幺地深彻啊!
来吧!末利!帮我把礼敬前净身用的水拿来。”
于是,波斯匿王起身,漱口、洗手脚,整理衣服,露出右肩,向佛陀所在的方向合掌行礼,然后三称“礼敬世尊”。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中阿含第二一六爱生经》、《中部第八七爱生经》、《增壹阿含第一三品第三经》。
二、爱,依所爱的对象,可分为对自己的“自体爱”,以及对自身之外的“境界爱”。其中,“自体爱”是由“自我感”的我见、我执所推动,而“境界爱”则是“自我感”所延伸的“我所”类。一般所说的爱,如故事中所举的例子,都属于“境界爱”的“我所爱”,相对于“自体爱”的深潜难察,这是比较粗显易觉的。
三、不论是对“自体”的“我爱”,亦或对“境界”的“我所爱”,两者都与“自我”紧密关连着,不离“主宰”、“控制”的特性,所以,一旦所爱的对象发生变化,痛苦就跟着来了。
四、佛陀未出家前,有着宫廷优渥的生活,不会没有爱的暂时满足之愉悦经验,但是,佛陀更深彻地洞察了爱的主宰本质,以及诸行无常的真理,而说有爱就有痛苦。
五、故事末后,《中阿含第二一六爱生经》说,波斯匿王归依了佛、法、僧伽,这与《中部第八七爱生经》、《增壹阿含第一三品第三经》所说不同。若从印顺法师在《以佛法研究佛法》中的举证,了解到波斯匿王对佛法“其实是信心微薄”的(第七○页),因而对波斯匿王的归依三宝之说保留,而采用了《中部第八七爱生经》的说法。
六、在佛化家庭中,夫妻间不妨可以像末利皇后一样,互相提醒“万一我有个三长两短时”,也是一种不错的关照与心理准备。
‘柒’ 佛说爱是什么
佛说,爱情是一种宿命石头问:“我究竟该找个我爱的人做我的妻子呢?还是该找个爱我的人做我的妻子呢?”
佛笑了笑:“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在你自己的心底。这些年来,能让你爱得死去活来,能让你感觉得到生活充实,能让你挺起胸不断往前走的,是你爱的人呢?还是爱你的人呢?”
石头也笑了:“可是朋友们都劝我找个爱我的女孩做我的妻子。”
佛说:“真要是那样的话,你的一生就将从此注定碌碌无为!你是习惯在追逐爱情的过程中不断去完善自己的。你不再去追逐一个自己爱的人,你自我完善的脚步也就停滞下来了。”
石头抢过了佛的话:“那我要是追到了我爱的人呢?会不会就......”
佛说:“因为她是你最爱的人,让她活得幸福和快乐被你视作是一生中最大的幸福,所以,你还会为了她生活得更加幸福和快乐而不断努力。幸福和快乐是没有极限,所以你的努力也将没有极限,不会停止。”
石头说:“那我活得岂不是很辛苦?”
佛说:“这么多年了,你觉得自己辛苦吗?”
石头摇了摇头,又笑了。
“既然这样,那么是不是要善待一下爱我的人呢?”
佛摇了摇头,说:“你需要你爱的人善待你吗?”
石头苦笑了一下:“我想我不需要。”
佛说:“说说你的原因。”
石头说:“我对爱情的要求较为苛刻,那就是我不需要这里面夹杂着同情,夹杂着怜悯,我要求她是发自内心爱我的,同情、怜悯、宽容和忍让虽然也是一种爱,尽管也会给人带来某种意义上的幸福,但它却是我深恶痛绝的,如果她对我的爱夹杂着这些,那么我宁愿她不要理睬我,又或者直接拒绝我的爱意,在我还来得及退出来的时候,因为感情是只能越陷越深的,绝望远比希望来得实在一些,因为绝望的痛是一刹那的,而希望的痛则是无限期的。”
佛笑了:“很好,你已经说出了答案。”
石头问:“为什么我以前爱着一个女孩时,她在我眼中是最美丽的?而现在我爱着一个女孩,我却常常会发现长得比她漂亮的女孩呢?”
佛问:“你敢肯定你是真的那么爱她,在这世界上你是爱她最深的人吗?”
石头毫不犹豫地说:“那当然!”
佛说:“恭喜!你对她的爱是成熟、理智、真诚而深切的。”
石头有些惊讶:“哦?”
佛又继续说:“她不是这世间最美的,甚至在你那么爱她的时候,你都清楚地知道这个事实。但你还是那么地爱着她,因为你爱的不只是她的青春靓丽,要知道韶华易逝,红颜易老,但你对她的爱恋已经超越了这些表面的东西,也就超越了岁月。你爱的是她整个的人,主要是她的独一无二的内心。”
石头忍不住说:“是的,我的确很爱她的清纯善良,疼惜她的孩子气。”
佛笑了笑:“时间的任何考验对你的爱恋来说算不得什么。”
石头问:“为什么后来在一起的时候,两个人反倒没有了以前的那些激情,更多的是一种相互依赖?”
佛说:“那是因为你的心里已经潜移默化中将爱情转变为了亲情。”
石头摸了摸脑袋:“亲情?”
佛继续说:“当爱情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是会在不知不觉中转变为亲情的,你会逐渐将她看作你生命中的一部分,这样你就会多了一些宽容和谅解,也只有亲情才是你从诞生伊始上天就安排好的,也是你别无选择的,所以你后来做的,只能是去适应你的亲情,无论你出身多么高贵,你都要不讲任何条件地接受他们,并且对他们负责,对他们好。
石头想了想,点头说道,“亲情的确是这样的。”
佛笑了笑:“爱是因为相互欣赏而开始的,因为心动而相恋,因为互相离不开而结婚,但更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宽容、谅解、习惯和适应才会携手一生的。”
石头沉默了。原来爱情也是一种宿命。
‘捌’ 佛教对爱情的看法
女人很男人在佛教很大的区别你在修成人身之前你修炼你前生做了什么你在投胎的时候你的父母在房事是时候你看上哪一个了你长得像谁,你是男的证明你前生还是好的,你修到了男身,你修道了女身就的受男人的践踏,就是对你的惩罚,所以我认为佛教对女人有一点点偏见
‘玖’ 佛说什么是爱
佛说:爱是着迷,是两个灵魂的正负对撞。相撞的火花是最美的光芒。
佛说:情是不舍,是牵挂,是衷肠。是曾经沧海水,是垂泪到天亮。直叫生死相许,直叫寸断肝肠。情无价,情伤。只要真心呵护,情就不移,地久天长。
佛说:不可见,不可夺,剪不断,理还乱,很绵长。是欢乐,是忧伤。注定冥冥中,犹如千丝网。爱恨情仇皆是缘,一生一世在身旁。婆娑世界,佛渡一切有缘人。
(一)(梵tr!s!n!a^,藏sred-pa)十二因缘之一。又名爱支。也译为‘渴爱’,意指如渴者求水般激烈的欲求。
可分为色爱以至法爱的六爱,或欲爱、有爱、无有爱的三爱。缘认识而起的苦乐等感受一产生,对苦受就有憎避的强烈欲求;对乐受就有爱求的热望。这些强烈的欲求或热望,即是爱。也就是以爱来表示对苦乐受所产生的爱憎之念。
《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三(大正27·119a)︰‘云何为爱?谓虽已起贪爱、淫爱及资具爱,而未为此四方追求,不辞劳倦,是爱位。’《俱舍论》卷九(大正29·48c)︰‘贪妙资具,淫爱现行,未广追求,此位名爱。’
说一切有部将十二因缘分三世两重因果,以爱、取、有为三因,然经量部谓此乃违背经说,而主张唯有由乐等三受引生的三种爱,是为爱支。
亦即为欲界苦所逼恼,于乐受所生欲爱(ka^ma-tr!s!na^),于色界初二三禅之乐受及第四禅非苦乐受所生色爱(ru^pa-tr!s!n!a^),或唯于无色界非苦乐受所生无色爱(aru^pa-tr!s!n!a^),是为爱支。
又,唯识大乘唯立一重因果,名爱取有三者为能生支,其中,爱为第六意识相应俱生烦恼,系正缘后有而起的润生之惑。
(二)九结之一︰即爱结(anunaya-sam!yo-jana)。又译为随顺结。指染着于境的贪烦恼。
《大毗婆沙论》卷五十(大正27·258a)︰‘云何爱结?谓三界贪。然三界贪,于九结中总立爱结,七随眠中,立二随眠。谓欲界贪,名欲贪随眠,色无色界贪,名有贪随眠。于余经中,立为三爱,谓欲爱、色爱、无色爱。’
爱的最佳的定义应该是真心对待某个生命体或物体(可以是人、物品、动物),使其整体感到快乐,但被爱不一定感到快乐。
爱是无私的奉献与给予,包括物质、感情、行动等形式。有爱的人有朋友,博爱的人朋友广。爱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可以认为是本性的特质,换言之,爱是作为人必须具备的本质之一。虽然世界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使得一个普世的爱的定义难以道明,但并不是不可能成立(萨丕尔-沃尔夫假设)。
爱可以包括灵魂或心灵上的爱、对法律与组织的爱、对自己的爱、对食物的爱、对金钱的爱、对学习的爱、对权力的爱、对名誉的爱、对他人的爱数之不尽。不同人对其所接受的爱有着不同的重视程度。爱本质上为一个抽象概念,可以体验但却难以言语。
‘拾’ 佛教四大爱情故事解读
爱情是什么样的东西,有甜蜜、有苦涩,世人常为爱所困,苦苦追寻,又决然放手,如果说凡夫俗子还不能参透爱情的真谛,那在佛教思想中,得道高僧的爱情又是怎样的呢?会是一帆风顺,夺目绚丽;还是朴实无华,平淡柔情。佛教四大高僧,所经历的爱情皆是刻骨铭心,并用事实结果,告诉了世人爱情真实的模样。
一、弘一法师:爱是什么,爱就是慈悲!
弘一法师作为中国近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盛名远扬,而在遁入空门之前,弘一法师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才,书法、绘画、作诗、填词、篆刻、歌唱、演戏,可以说弘一法师在每一行皆有着不俗的成就。在日本留学之后,弘一法师与诚子相恋,结为夫妇,可当弘一法师毅然决然的走上出家之路时,世间再无多情才子李叔同,唯有一代高僧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与诚子最终的诀别只停留在一句“叔同,什么是爱情。”和“请叫我弘一,爱,就是慈悲。”此后的弘一法师就断然离别了诚子,没有才子的佳人只得是望着弘一法师渐渐远去的小船失声痛哭。就像张爱玲评价到的是:“我从不认为我是一个高傲的人——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原来在弘一法师的爱里,爱情只是一场慈悲的大爱。
二、宗萨仁波切:尽管投入爱河吧!
宗萨仁波切,一个风趣幽默的灵魂,在他20多岁的时候,遇到了令他倍感温柔的爱情,在伦敦求学时,那个性格自由奔放的荷兰女孩,以她迷人的外表给宗萨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只管去投入爱河吧,谈恋爱一定是一件很棒的事,宗萨仁波切视她为上师之一的爱情来的激烈又热切,这个如阳光一般的女孩用她的方式,让宗萨仁波切体会到了那苦涩爱情的滋味。“这个女孩是无时无刻不欢喜快活着的,她给予我珍贵的教导,我必须视她为使我觉醒的上师之一。”这是宗萨最真切的表达,原来爱情还可以这样浪漫。
三、大迦叶尊者:我若寻到心之归所,必来接你!
大迦叶尊者在遭到家人的逼婚后,被迫与素未谋面的妙贤结婚,可婚后两人都一心向佛修道,便并未发生夫妻之实,只是存有夫妻之名。大迦叶尊者欲离家修行,便许诺妙贤:“我若寻到,必来接你。”在大迦叶遇到佛陀之后,便毅然决然的将妙贤接来了身边,并如约照顾妙贤的生活。原来一心修道也能修成正果,原来爱情的承诺也能有始有终。
四、一行禅师:深爱而又不困于情!
我遇见她的时候,她只有二十岁,那个时候我二十四岁,我们在彻悟寺院里,我还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艺术家和诗人,她是漂亮的比丘尼,但只是当她静静地站在那儿时,我便深深的爱上了她,是一见钟情的感觉,是清风拂过面颊的感觉。一行禅师的爱情始于一段妙不可言的一见钟情,作为现代着名的佛教禅宗、诗人、学者,一行禅师的爱情坚定,又精美到没有一丝破坏,即使深爱,也能不扰心、不困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只要彼此安好。原来一见钟情也可以这样坚定,沉稳到逐渐成熟。
爱情是美好的,可以晶莹剔透,而太过痴迷的爱情又是痛苦的,是执着与痴迷的痛苦,过痛的爱情就没有原本美好的模样,四位高僧的爱情无不告诉世人,挚爱的种子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