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爱情问答 > 佛观如何看透放下爱情

佛观如何看透放下爱情

发布时间:2023-07-07 09:48:55

㈠ 弟子学佛,但情执很重,重得自己都觉得可怕,我不想这样,有什么办法能看破放下

应该这样,放不下先不放。学佛是自己解脱的方式,是因为自己不贪恋红尘,要放下所以要修佛。不是因为要修佛,才放下。如果,颠倒了顺序,只会增加负担,让自己内心矛盾,得不尝失。不妨先在红尘走走,一边体悟一边结链神合佛法,走一走看一看,多思维。最关健是问问自己,道底学佛是为了什么,如果有了答案。再来学佛,事半功倍也。
结合我本人实际情况,说一下,我也是曾为情所困,痛苦的恐怕不亚于你,后来,学习佛法但心中老放不下,真的很难。有天路上坐共交车,看见一女孩从后边看衣着特别像她,我突然感觉棚卜亏自己心中的爱意又重,我象爱她一样又爱上了这个只看见背影的女孩,这爱和从前的没有两样。我是一个很专情的人,怎么会这样。等她转过身来,我发弊清现她的脸和她完全不一样,爱意陡然消失,脑子里突然想起,佛法中说的人执于像,所以不能见如来。我为啥爱上这个人呢?我只是爱上“像”,爱上了那件似曾相识的衣服!由是大悟!阿弥陀佛.

㈡ 佛教如何放弃爱情

顶礼本师释迦摩尼佛。顶礼文殊菩萨。顶礼一切僧宝。阿弥陀佛!1、佛教徒不需要放下爱情。2、正信的佛教徒是看明白时间的恩恩怨怨、情情爱爱,万法皆空世间一切都是流变无常。即所谓看万事无常、对这个色身的执着心不要太过,也不是就放下爱情放下。不是教你放下世间的真爱去独自行走。3、爱情也好,亲情也好,都是世间八法中情感结构,你要看明白,不是让你去放弃。4、爱情来了,好。爱情去了,好。你的内心十分清楚,这个缘分,因缘合成就是。5、没有放下爱情的佛经。6、普陀山刻的诗也不是教你放下,是让你心明白,当下觉悟。7、出家人,在中国不可以结婚。这是戒律,出家人是僧宝,是具足四大威仪的释迦牟尼佛弟子是佛法的代表,是要受比丘戒的。他们是专业修道者,严守戒律,开悟的比丘要做到成为世出世间法的天人师。8、吃肉的问题,汉地佛教徒从梁武帝开始,不能吃肉,是因为慈悲一切众生,不与众生结下来世的宿怨,不要再欠债。因为过去原始佛教徒是放下万缘,不蓄资财,都是一日七次乞食,在行乞过程中,给什么吃什么。另外,中国藏地苦寒,没有蔬菜,被迫吃肉维持法体,也是正常,如果藏地僧侣有蔬菜果实而吃肉就是犯戒了。9、关于出家问题,真能够放下万缘,出家为僧,也是至高至大的福报,不是说放下爱情就可以。必须有大菩提心,为了度化一切世间众生而放弃俗世生活,出家专业修行,以报三重恩德,下拯三途苦恼众生,没有此愿,出家何益??出家不能了道,只是欠债,还要下地狱。

㈢ 佛家如何看待爱情

爱情,从佛法立场来看,势必从生命现象的角度分析;因为爱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譬如中国人讲的“五伦”,就是讲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感情,而这正是实际的生命现象。这种生命现象,佛教把它分析为三个元素,就是惑、业、果报。但在这里我们把业跟果报看成同一个主体合起来讲,所以惑和业(果报)就是今天所要探讨的两个要点。
谈到惑,首先我们要了解“感情”的内涵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它是我们整个心性综合的表现。佛法把我们一般所讲的心绪、情绪、个性、感情通通列入“心所”这一个观念,对于不同的心理现象、情绪变化,归纳分析成五十一个心所,这就是人性的内涵。人生有两种特质,一是善(善心所);一是恶(烦恼心所),在善、恶的特质中,各有很多的成份(心所),而这些成分彼此错综复杂的交合,就形成了种种不同型态的感情表象。所以,爱情,如果我们只是从感情的表象去了解,就会受困于感情的多样化而掌握不到问题的核心。比方说夫妻之间的关系,有的像兄妹,有的像父女,有的像朋友,有的像情人,甚至有的像仇人;同样的,爸爸对女儿,妈妈对儿子,也都有很多不同的类型。所以,只有当我们理解到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最后关键点是人性深处的综合表现,是人性的本质,我们才能对爱情做一个最忠实的评鉴。

㈣ 怎么用佛法、佛经淡泊爱情呢

其实‘加内沙’兄所回复的内容已经说明了执着于爱所得的结果,也说明了爱与“我”、“我所”的关系。情感的产生是自我无明意识上对外界客观环境的反馈和妄想,是变异法的表现,都是有做才有受,从行为表现上是一种无常、空,控制这个妄想的根本是自己的理智。
不过,佛法并不是让我们忘记感情,而是让我们知道怎样理解感情。
并不是说爱是什么错误。爱是正常的生理、情感的反映活动,关键是自己如何把握。在佛法里,爱,并不仅仅是指情感,而是表示贪恋、执取。是缘于自我的和欲望的贪和占有,由于得到或者得不到,从而产生痴迷、嗔恨等心理状态。
“不当趣所爱,亦莫有不爱;爱之不见忧,不爱见亦忧”,出自北传《法句经》好喜品第二十四。
我是这样理解这句话的:讲的是不要执着,中道而行。不要贪恋自己喜欢的事物,但是也不要执着于逃避各种事物。因为喜好一件事物,就会忘记事物发展的规律(无常、无我),但是你刻意去逃避它、忽略它,也避免不了事物的客观规律(无常、无我)。所以离开爱或不爱的区别、才是客观去发现和看待事物的本质。出离喜好爱乐的情绪,就会没有忧虑、没有畏惧,一切本来如是。佛法的意义是让我们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该做什么,不是什么都不做。

真正的爱源于自己对“爱”这种行为的真正理解和认识,而不是仅仅想着去爱某一个对象。如果知道自己爱的是什么、知道自己在怎么爱,你得到的就一定是真爱。如果你自己都不清楚所爱的是什么、自己的爱是否方式正确,那么自然得不到真爱。佛法并没有说爱情是虚情假意,而是说情感的基础实际是我们自身无明思维所造成,所以才有种种烦恼,错误的执着和贪爱是苦恼的基础,所以爱才不能执着和妄想。
同时,因为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变迁的,都会遇到各种世间的因缘,会有生、住、坏、灭,所以爱才不会保持永恒固定状态,而是需要随时维护。如果你不懂得如何去思维、理解对方,不懂得如何维护彼此间的和谐关系,总是以一种“我”的见解、“我”的欲望去判断这个世界、判断身边的人,又怎么可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呢?不去思维自我的“无明”而去求淡泊,又怎么可能真正的解脱呢?
爱情是前世更是今世的因、缘、果的表现,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过于贪爱而沉迷则会产生烦恼,需要有一定的度,在种种无明烦恼的驱动下我们会因为执着的爱而丧失自我的本性,结果会做很多错事;这也是佛法的一种解答。

㈤ 佛法是怎么劝人放下爱情的

首先,有一点,楼主要明白,佛是叫人放下,而不是放弃,对于有家庭的人,佛陀并不会说你们最好离婚这种话,种种电视剧的误导其实很严重。

以下内容选自圣严法师《学佛群疑》——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吗?

所谓感情,是指男女之间、亲子之间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亦即爱情、亲情和友情。佛教徒仍是凡夫,不可能没有父母,也不可能没有朋友,而除了出家人之外,佛教徒也应有个人的配偶。佛把众生称为‘有情’,也就是说脱离以上三种情,就不是众生。而且,学佛是由众生来学的,是由凡夫开始的,任何人之间的接触交往,都必须合情合理合法。如果佛教只讲离欲,则无法使一般人进入佛门;如果佛的教化没有感情的成分,也很难教化众生。

佛法所称的‘慈悲’,似乎跟感情不同,但是慈悲的基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人称之为‘爱’。爱除了分为有条件和无条件之外,也有‘有我’和‘无我’之别。佛菩萨的慈悲是无我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是有我的;亲子之爱是无条件的,男女之爱和朋友之爱则可能是有条件,也可能是无条件的。佛法是要从基础的爱来引导至无我的慈悲。

由于佛菩萨可以无我,众生不可能无我,因此要教导众生从有我的爱而渐渐进入无我的慈悲;也需要先从有条件的爱,而加以净化成无条件的爱。因此,佛教不能一开始就叫人离开感情生活。

至于佛教徒应如何处理感情问题呢?家庭是感情关系的基础。家庭的基础从伦理上说是亲子之情,它的构成始于男女的夫妇关系,继而从家庭成员扩展到家庭以外的亲戚朋友。这都是因家庭的需要和社会的活动而形成友情的必要。中国有句俗谚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又说‘夫唱妇随,白首偕老’。这些都是以感性的情为基点。如果没有情,就像机器没有润滑的油,随时都可能发生故障,也很容易因摩擦而受损伤。佛法目的不外为教化世间凡夫,诱导凡夫将矛盾化为和谐。因此,佛法有两个不变的法门——智慧和慈悲。智慧是理性,慈悲是感性;以智慧来指导慈悲、运用慈悲,就可使凡夫的情感从混乱变为条理,从矛盾成为和谐。情感如果离开理性的智慧,就会泛滥成灾,自害害人。

有一部佛经,叫《六方礼经》,其中提到释迦牟尼佛时代的印度,有一种宗教信仰,教人专门拜方位。如有一次佛看到一位叫尸迦罗越的青年,正非常虔诚地礼拜六个方位,便问他拜的是什么。那位青年说不出所以然,只回答这是父亲的意思,父亲在世时拜方位,他去世之后儿子也应照着拜。佛陀告诉他,佛教也拜六方,如其以孝顺父母为东方,恭敬师长为南方,夫妇互相体谅为西方,爱护亲友为北方,体恤仆从部属为下方,尊敬出家修行人为上方;同时并说明了父母对儿女、师长对弟子、部属佣人对主人以及修道的沙门对俗人,各别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责任。像这些都属于感情的范围,是人间的伦理关系。能够善于处理感情问题而过正当的感情生活,就是修行佛法的开始。

《维摩诘所说经》的〈佛道品〉中,记载普现色身菩萨与维摩诘的一段问话。

菩萨问维摩诘说:‘你有父母妻子,也有亲戚等眷属,还有部属和朋友,这不是很累赘吗?’言下之意是你既是一位大菩萨,却又拖家带眷,怎会自在呢?维摩诘答道:‘我的母亲是智慧,父亲是度众生的方法,妻子是从修行得到的法喜,女儿代表慈悲心,儿子代表善心和诚实;我有家,但它代表毕竟空;我的弟子就是一切众生,我的朋友就是各种不同的修行法门,在我周围献艺的美女就是四种摄化众生的方便。’

这一品涵盖了在家人生活环境中的种种人事物,维摩诘不但不因有这些累赘而不自在,反以大智慧来运用大慈悲。他虽然过着与一般人相同的感情生活,但是自有其解脱自在的内心世界。

可见,佛教徒并不需要排斥感情生活,但看其能不能以理性来指导感性;以感性来融合理性。能够以理性的智慧来指导感性的情感,生活一定过得非常丰富、顺利、左右逢源,而且自利利他。

所谓佛法的指导和智慧的原则,是教我们如何处理感情问题,而不是要我们放弃、排斥或厌恶感情。如果用情不当,会带来困扰;用情没有节制,也会造成灾难。例如:父母对子女固然要爱护,但是溺爱,反而害了子女;男女之间应该相爱,可是婚外情或婚前复杂的感情生活,不仅会惹来家变的麻烦,也会给社会制造纠纷。另外,对亲戚朋友以及师生之间、主仆之间等等关系,也都要基于理性而付出感情,否则徒生困扰。佛法,并非反对感情生活,而是要指导我们如何过合理合法的感情生活。

阅读全文

与佛观如何看透放下爱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长沙市健康行程码在哪里看 浏览:635
满脸幸福如何形容 浏览:89
经济发展提出了什么的八字期许 浏览:233
新生婴儿不健康占健康的多少 浏览:257
昆明全年经济收入多少元 浏览:875
小幸福在哪里啊 浏览:490
冬天美女去哪里玩好 浏览:35
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为什么出轨 浏览:723
上海幸福楼哪里好 浏览:164
美女包的是什么包 浏览:295
西北大学数理经济实验班本科生就业怎么样 浏览:885
最奇怪的婚姻是什么 浏览:158
怎么样才能不沉溺爱情 浏览:560
温蒂女巫是什么故事 浏览:77
如何学习事业一路畅通 浏览:893
为什么婚姻内可以杀人不判死刑 浏览:514
河南省有多少家事业单位 浏览:903
讲故讲故事怎么写 浏览:776
事业单位职工病退需要哪些材料 浏览:118
卡扎菲死后他的美女保镖怎么死的 浏览: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