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西方爱情观的不同
法国爱情展馆
主题:自由恋爱,谨慎结婚
如果票选最浪漫的国家,法国一定高居榜首。法国人注重精神享受,追逐爱情快感,年轻人普遍对结婚不感兴趣,不希望家庭过早地束缚自己,宁愿采取同居方式。但一旦涉及到婚姻,他们在选择的时候会比较谨慎,也更注重婚姻质量,一旦发现问题,他们情愿立即分手,导致法国3个婚姻中就有1个以离婚告终。
美国爱情展馆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
⑵ 中西方对待爱情的态度及其差异
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
爱情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社会上甚至有“爱情至上主义者”,以爱情的追求为人生的最高目的。这种观点固然过分,但也从另一面说明爱情的可爱与尊贵。当今社会的爱情观,既有西方文化爱情观的影响,又深深地带着中国传统爱情观的痕迹。将中西方爱情观作一番比较,应是一件很有趣、很有意味的事。
在西方人眼中,爱情是人生的至乐。人生如果没有了爱情,那就失去了无限的趣味。所以西方人将宗教家的天堂,称之为“永远的蜜月”,即是此意。西方人认为人在热恋中时,所倾慕的对象就好比天使一样,是完美无缺的,是绝对纯粹的。所以一次真正的爱情,会使人的灵魂得以净化,道德得以升华。用中国人的话来说,一次真心的爱情,会使人大死大活一番,确使人有脱胎换骨之感。此所以西方的文人学者艺术家,无不重视爱情,甚至于一生多次恋爱,以从中寻找灵感与激情。歌德每经过一次恋爱,就有一首好诗,即是此证。
中国人亦深知爱情的美妙,但更知爱情不能仅囿于生理的范围,所以将爱情与孝悌、礼义相配合。中国人以前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定婚姻。一旦订亲,虽然男女双方从未见面,或仅见过一面,但都知道对方是自己的终身伴侣,所以不免要经常猜测、揣摩、打听,这样,心有所属,终身有托,时间久了,仍会有相思之苦,仍会产生纯真的爱情。虽然没有西方人那样有形的恋爱对象,但无形的对象更易使人联想,使人美化对方,更易产生一超尘脱俗的纯粹美感。“爱情使人高尚”,中国传统的爱情方式仍会使人对此有深刻的体验,且比西方人更刻骨铭心。
其次,中国人的爱情观中,不仅男女双方要亲密无间,水乳交融,而且要爱中有敬。爱而敬,使爱的境界得以拓展。西方男女夫妇只是爱而恋。只有爱恋,没有敬意,容易使对方视我为他的私有财产,产生一占有欲。更要命的是,视对方为我所喜爱的物品,平日里固然可以像喜爱收藏物一样予以欣赏、把玩,一旦时过境迁,不再喜爱对方,自然可以弃她(他)而去,像抛弃一件物品一样毫不可惜。此所以西方社会离婚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也就是只爱无敬的爱情观之弊端。试想,我们对自己尊敬有加的长辈、领袖或偶像会轻易抛弃吗?忍心轻易抛弃吗?恐怕不会吧。不仅不会,而且对我们所尊敬的人,还要追随一生,效仿一生。
中国人很早就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主张夫妇间要既爱且敬,敬爱有加,以使夫妻关系天长地久。中国的成语形容夫妻关系“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没有说“相爱如宾”的,道理即是如此。《诗经》谓“宴尔新婚,如兄如弟”,因兄弟间要互敬互谅。中国古代夫妻常以兄弟相称,西方则无此。中国古代夫妻,又以君卿相呼,则敬的意味更浓。
至于社会上有人认为爱情纯粹是男女肉体的结合,情欲的发泄,这样的爱情观更是等而下之,不值一驳。
中国人真诚地希望夫妻双方能恩爱一生,白头偕老。祝福所有人的爱情都能天长地久。“在天愿为比冀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中国人的爱情观,多美!
⑶ 中西方的爱情观有啥不同
西方的是只要有爱,就不需要道德,东方的是不但要有爱情,还要名份,还要始终如一。
⑷ 中西方的爱情观的差异在哪
简单的从中国人的“情人节”谈起,中国人的情人节是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一年一次相会于鹊桥,这个故事折射出中国人的爱情源于承诺和坚守,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以及磨练的。 自古以来,都有着这样一句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也再一次说明中国人追求持久永恒的爱情,通俗地讲就是“一次性到位的爱情”。中国人的爱情是很细腻的,求的是小火慢炖、细水长流。 梁山伯与祝英台式的执着爱情一直为人们称道。“门当户对”也是中国人最有影响的恋爱观,它指的是男女双方在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方面要大致相当。这一观念在中国现代的恋爱观中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罗密欧与朱丽叶
在理性高度发达的民族中,尤其需要感性的因素类来平衡,而恋爱,男女两性最纯粹的爱,当然是这种最理想的平衡因素。因此,西方人对爱情的态度与宗教信仰一样虔诚,也就不奇怪了。这就无怪西方人举行婚礼时总要上教堂。因为爱情与宗教信仰一样神圣与崇高,一样绝对和永恒,一样能够超越生存。 但是中国人不然,中国人缺少这样一种神圣的感情。中国人的恋爱观念是:对于男人来说,事业高于爱情;对于女人来说,结婚不过是生存的保证,“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完全是生存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