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爱情问答 > 蕙的风如何表达爱情

蕙的风如何表达爱情

发布时间:2023-03-21 15:41:21

⑴ 蕙的风是人生派诗人的代表诗集对不对

不对。此诗是一首前行颇具象征意义的慧闷哗爱情诗歌,呈现了诗人对爱情的热烈剖白。蕙的风”是“湖畔派”诗人汪静之的代表作,“湖畔”诗派是“五四”时期,几个罩陆志趣和艺术爱好一致的青年,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激荡下,在美丽的西子湖畔。

⑵ 爱情诗歌古已有之,我们不乏爱情诗歌,为何汪静之 的诗集《惠底风》会在当时引

21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此诗是一首颇具象征意义的爱情诗歌,呈现了诗人对爱情的热烈剖白。在诗人眼中,苦苦思恋的爱人是被“深锁"中的“蕙花”,以对“蕙花”的描写,来揭示两个相爱的男女,因着种种世俗的羁绊,被强行阻隔,不得相见而产生的痛苦,表明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对爱人的赞美。全诗清新自然,感情真挚,蕴枣旁含着朦朦胧胧的情意,含蓄、深沉、委婉,别有一番韵味。

作品名称
蕙的风
创作年代
1921年
作品出处
诗集《蕙的风》
文学体裁
现代诗
作者
汪静之
快速
导航
创作背景

文学赏析

名家点评

作者简介
作品迅岩银原文
蕙的风
是哪里吹来
这蕙亩宴花的风——
温馨的蕙花的风?

⑶ 每天阅读:《蕙的风》

“是哪里吹来

这蕙花的风——

温馨的蕙花的风,

蕙花深锁在园里,

伊满怀着幽怨。

……

雅洁的蝶儿

薰在蕙风里,

他陶醉了,他怎寻得到被禁锢的伊呢?

……”

这首诗节选自这本《蕙的风》,书名取自这首诗的名字《蕙的风》。是作者汪静之创作于1921年9月3日。

这首诗是借“蕙花”“蝴蝶”比喻两个相爱的年轻人,想见不得相见的情景。“蕙花”就是作者的女友“湘女傅惠贞”,取用女友的“惠”字同音字“蕙”作为隐喻。因为女方家“棒打鸳鸯”,他们相爱不能在一起。所以作者把他们之间的故事,以及对女友的思念和爱都用诗歌做了大胆表达。

看那个时候,作者在诗里的大胆表达,

《爱的波》

亲爱的,

我浮在你温和的爱的波上了,

让我洗个澡吧!

这么短的诗,还有更做败短的,就一句话,

《长夜》

偏偏不许纯滚颤我没有烦闷的长夜呵!

还有口语式的短诗《担忧》,

衰老的祖母呀,

你为我新添了几根白发了?

1922年3月作者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有志青年,一起成立了我国现代史上最早的新诗团“湖畔诗社”。写得诗歌都以抒情短诗为主。因为他们深受“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影响,诗里的内容大胆备厅开放,放到现在都是绝好的“情诗”。

《送你以后》

送你去后的我

是失落了心的人儿了,

我底心跟着你去了。

我只是满肚烦乱啊,

愁时,没有你慰我,

喜时,没有你吻我,

睡时,没有你并着头,

梦时,没有你抱着腰。

好哥哥呵,我恋恋不舍的哥哥啊,

你心爱的人儿要哭了,

于今没有了一个心了。

为什么这么直白大胆表露,因为他们诗社创立就是为了“表现新文学运动初期刚刚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天真烂漫的新青年,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对幸福爱情的憧憬。”他们的诗歌“独具一种单纯,清新,质朴的美”。

作者描写到春天是用拟人化的语句,

《春底话》

春飞到我耳边低声道,

起罢,我来了!

他们冲破封建礼教束缚,向往心中的爱情和自由。

《自由》

我要使性地飞遍天宇,

游遍大自然的花园。

谁能干涉我呢?

我要任情地饱尝光华的花,

谁能禁止我呢?

我要高歌人生进行曲,

谁能压制我呢?

我要推翻一切打破世界,

谁能不许我呢?

我只是我底我,

我要怎样就怎样,

谁能限制我呢?

《蕙的风》是1992年初版,在当时它的内容绝对有冲击力,“无疑是向旧社会道德投下了一枚猛烈无比的炸弹。也在文艺界引起了不小的‘文艺与道德’的论战”。现在看,确实佩服作者的胆识。

虽然时代不同,但描写美丽的大自然和幸福爱情的诗歌是相通的,它们将被人们永远吟诵。

常年不读的书,要断舍离,

那就捐出去,给需要的人看。

放到这里,留作纪念,

也算是没有白买。

感谢亲们阅读❤

⑷ 我的爱情观 求大学论文啊

中西爱情观比较
不同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使中西文学的爱情观念决然不同.我们以传统的中西文学为关照点,比较两者的不同之处。 一 爱情构成了西方人整个生活和生命的全部,爱情就是一切。朱光潜先生对此有精辟论述:“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最上’的标语。
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在西方,中世纪是个特别“黑暗的时代”。在文艺领域,只能写对上帝的爱,写恋歌成为一种罪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中世纪依然有法国经院哲学家、唯情论者阿伯拉尔与巴黎名媛哀绿依斯冲破重重阻挠,苦苦相恋,尽管身为僧侣却不理睬教会的禁欲主义,而是写了大量歌颂男女爱情的恋歌,在民间广泛流传,发生很大影响。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因而感情的悲剧以婚姻悲剧居多。 催人泪下的《孔雀东南飞》,重在写婚姻悲剧。 西方的骑士文学是宣扬爱情至上的代表。骑士文学分两种,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骑士传奇描绘骑士为贵妇人的爱情而赴汤蹈火的游侠冒险经历,而骑士抒情诗全是描写和歌颂骑士的爱情生活,一般是咏唱骑士对贵妇人的爱慕和崇拜,其中以破晓歌最为有名。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曾高度赞扬破晓歌,他认为,比较贵妇人和丈夫之间不自由的和没有爱情的婚姻,骑士和贵妇人之爱才是真正的爱情。 中国关于骑士的生活和爱情诗在中国的介绍、翻译和出版都极为稀少,查找有关资料十分不易。同时,我国出版的关于西方文学史的所有教科书中,骑士文学都是被极其简略地寥寥几笔带过,并且大多对骑士文学评价不高,有的教科书认为骑士抒情诗“流于千篇一律”,并认为骑士是“用这种‘高雅’的爱情外衣,来掩盖他们腐化淫乱的生活”。毫无疑问,我们的主流文学趣味认为,骑士文学不健康并且没有多大价值,不值得翻译和介绍,如果不笼统地说西方文学审美趣味的话,这至少和恩格斯是大异其趣的。 西方文学中往往把爱情视为不可抗拒的强大力量,在德、法两国民间广泛流传的骑士传奇《特利斯坦和绮瑟》中,写特利斯坦和绮瑟无意中喝了一种药酒,这种药酒使人永远相爱。尽管他们受到绮瑟的丈夫马尔克国王的残酷迫害,但是他们的爱情永远消灭不了。西方文学中的爱情还可以使人摆脱厄运,绝处逢生,在西方关于《白雪公主》的多种版本中,以美国迪斯尼动画片《白雪公主》为例,王子充满爱的深情的一吻是白雪公主死而复生的秘诀,而我所看到的在中国电视台上演的由中国人改编的《白雪公主》中,这个情节被改成小矮人安葬白雪公主时,不慎脚下一绊摔倒,使白雪公主的毒苹果从喉咙中吐出,因此死而复生。要说生活真实,两者描绘白雪公主死而复生的过程同样不真实,但是,这反映了中西文学观念中对于爱情地位和力量的不同理解,并作了形象化的阐述,从这一点上看,这两者都是真实的。 中国传统文学的特点在于,围绕的抽心不是爱情,而是国计民生,风雅美刺等在我们看来是重大的社会问题,爱情在我们看来是不重要的,并且在历史上大多数情况下也是不能允许的。“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即纯文学理论的总纲,但是“言志”的说法很笼统,在当时主要是指政治上的抱负和志向。所以诗歌历来强调风雅美刺的传统,要写重大而严肃的题旨,没有个人化的私人情感空间,写“家务事”、“儿女情”是不行的。《毛诗序》把“诗言志”加以阐释发挥并纳入了文艺政策的层面,对诗歌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思想内容都作了细致具体的规定,如“主文而谲谏”、“发乎情、止乎礼义”。 二 同样是描绘男女之间的爱情,在中西不同的文化传统影响下,文学中展示出深刻的差异。西方文学体现为对爱情大胆率真的歌唱,同时这些歌唱中包含有强烈的性爱因素,对外貌的赞美,对爱慕的表凳晌达,构成了西方爱情诗的一个核心主题,其情感奔涌如暴风骤雨,汹涌澎湃。罗伯特•彭斯《一朵红红的玫瑰》:“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四月里迎风初开。我的爱人像一首甜甜的曲子,奏得又合拍又和谐”;拜伦《雅典的少女》反复吟唱:“请听我临别前的誓语: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我要凭那野鹿似的眼睛起誓:你是我的袜搏生命告粗祥,我爱你。……还有我久久欲尝的红唇,还有那轻盈苗条的腰身,凭这些定情的鲜花,我要说: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这些在中国传统的诗歌里是难以设想的,即使在以思想空前活跃的“五四”时期同样如此。汪静之以写爱情诗着名,他的诗集《蕙的风》以“放情地唱呵”的姿态,被朱自清誉为“对于旧礼教好像投掷了一枚炸弹”,曾引起轩然大波,几乎身败名裂。汪静之的名句是“我冒犯了人们的指责非难,一步一回头地瞟我意中人,我多么欣慰而胆寒”,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的社会氛围,整个正统的价值体系中对爱情所持的态度,这也是中国主流文化传统所持的态度。 中国传统文学的特点在于,中国文人善于细腻而含蓄地表达宫闱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建安诗人徐干写有着名的《室思》,因其情韵之美颇受后人推崇,诗中写道:“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无有穷已时。”这种情感不是如烈火燃烧,不是波澜迭起,而是细水长流,绵绵不绝。钱钟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讲过屈力韦林(R.C.Trevelyan)认为,“中国古诗抒情,从不明说,全凭暗示,不激动,不狂热,很少辞藻、形容词和比喻”。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和多方面的,从社会结构来看,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高度伦理化的宗法制农业社会,凡是婚姻之外的男女相悦之情,一概受到严厉禁止。爱情诗一般写于婚后,因为在古代中国未婚男女完全被隔离,少女囿于闺房之中,如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活动的最大范围也没有超越家中的后花园。中国的青年男女之间根本没有条件和可能相互接触,整个社会在这方面显得特别的封闭。而西方古代社会相对来说比较开放,妇女享有一定的自由,贵族妇女可以出入社交场合,有机会和异性接触,这和中国古代社会有很大差别。 男女之间一旦婚后朝夕相处,没有也不可能产生那种初恋时的强烈激情。即使分别,丈夫外出求取功名富贵,追求金榜题名,这时夫妻之间的思念也和热恋中的情人的感觉完全不同,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较为平静的情感,显得比较理性化和逻辑化。况且中国古代的包办婚姻和纳妾制度,使许多夫妻之间根本谈不上有多么深厚的感情,因此情感浓度已经被大大地稀释了。如果把爱情定位在滚烫的激情的话,那么可以认为,这种诗歌其实称不上是爱情诗,因为这远不是那种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的强烈感觉。中国古代如王昌龄的《闺怨》为代表的思妇诗就是这样,这和西方中世纪破晓歌里所描写的骑士和贵妇人之间以生命和名誉为代价的私通有着极大的不同,因而不难理解,这在情感的强度上是完全不一样的。 中国古代由于妇女受教育程度极低,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女诗人非常少,或由于夫妇之间真情无多,或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中国古代社会忌讳谈论男女之爱,不能大胆地自由地袒露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思妇诗大多由男人写成,并且“在传统文人心目中,闺房燕昵之情意犹同家庭米盐,都是琐屑之物,不登大雅之事”(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所以男人同样不敢大胆地袒露自己如何思念女人,而是千方百计地揣摩和描绘女人如何思念男人,带有代人立言的性质,且多以“怨”命题,许多涉及女性的题材都成为“怨诗”,如“春怨”,“宫怨”“闺怨”等,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传统体裁。这些诗歌情感的调子低沉,外貌描写极少,也不带有憧憬未来幸福的欢快情绪,这和西方人大胆直露表达自己对女人的倾慕和思念,有着极大的不同。古典爱情观

爱就该天长地久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两情若是长久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经得起考验的才是真爱

爱是心底永远的烙印

爱一个人,就要契而不舍

该我的自然会属于我

男追女,天经地义

背弃爱情是可耻的

真正的爱情一生只有一次

爱人,你是我的一切

爱不应该分彼此

有爱就有一切

现代爱情观

只求曾经拥有

不在乎天长地久

缠得太紧会扼杀爱情

朝朝暮暮都守不住

何况相隔遥遥呢

不要让爱情经受考验

爱过就抛在身后

追不到,就赶快放弃

爱情也需要竞争

情感的付出应该对等

为了前途放弃爱情可以理解

爱情在一生中随时都可能发生

请给我自由发展的空间

你我都是独立的个体

爱情需要物质基础
4. 西方有关爱情婚姻的特色表达

在西方国家,欧芹、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parsley, sage,rosemary and thyme) 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今天人们对这四种植物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在过去,它们给人的联想就像当今红玫瑰与爱情的关系一样,象征着恋人期待着心上人和自己具有的品质。

按照相信植物疗法的人的看法,欧芹Parsley (Petroselinum crispum)具有治疗消化不良的功能。比如,据说吃菠菜的时候如果嚼一片欧芹树叶的话就能让菠菜的苦味消失,并易于消化。因此在中世纪欧芹被赋予一定的精神寓意的。鼠尾草Sage (Salvia officinalis)的象征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代表着力量。迷迭香Rosemary (Rosmarinus officinalis)表示忠诚,挚爱和挂念。在古希腊男人就送给自己的恋人以迷迭香来表达爱慕,今天在欧洲新娘还有在头上别上迷迭香树枝的习俗。据说迷迭香能让人敏感和谨慎,于是在古罗马当一个人面对精神压力的时候,大夫常常建议放一小袋迷迭香树叶子于枕头下面。迷迭香有时候用作比喻女性的爱,尽管有些迟缓,却强劲并持续长久。在神话传说中的中秋之夜,国王在荒野的百里香Thyme (Thymus vulgaris)丛林中与神仙们狂舞。但百里香一般象征勇气,在中世纪时骑士的盾牌上就有他的女人给他绣的百里香的图像。
于是,恋人们在受到挫折时候,就用这四种在中世纪众所周知的植物,希望自己的心上人能够用爱的温柔来消融他们之间的误会和痛苦,用毅力来度过他们分离的艰难时光,用忠诚来陪伴孤独的日子,用勇气去挑战那些不可能的事情。
在西方爱情与死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二者常常联系在一起。诗人Richard Crasha有诗云:“Love, thou art absolute sole Lord of life and death.” “爱,你是生与死的至高无上的唯一君主。”

在英文诗歌中, 爱情和死亡如同其他抽象的理念一样,可以作为一个超越现实世界的独立存在来感悟、来思辨、来讴歌。而中国文化中,并没有这种超越现实的理念世界及其相对应的表达。爱和死,在英文诗歌中,并不必与具体的客观世界和诗人的现实生活相牵连,多是内化的理念思考和抽象化了的感情表达。《我有过奇异的心血来潮》中,‘我两眼始终牢牢望定/缓缓下坠的月轮。/什么怪念头,又痴又糊涂,/会溜入情人的头脑!“天哪!”我向我自己惊呼/“万一露西会死掉!”’。在把爱人比喻为玫瑰的同时,想到的是情人的死亡。这是东方人所始料未及的。

类似的爱与死亡,现世与另世的描写,一首英文诗歌:William Blake The Garden of Love(爱的乐园)里,青草地上建起了大门紧闭的殡仪馆,花朵盛开的地方,堆满了坟茔和墓碑……爱与死亡似乎只是一个恍忽,一个梦,一个意念的区别。这种将爱情和死亡作为两个抽象的生命象征联系起来,令人想起精神分析中关于爱情和死亡的分析。

如此看来,因爱而死,无论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或是理智的思辨,或是实际的行动,可以看作是两种本能的殊途同归,一举两得。人因失去爱而分离,因生而分离,又因爱而回由死亡而回归。那么,因爱而死亡,当是一种最彻底,最丰富的回归。
在对待男女两性之爱方面,中西文化有着显着的不同。对于西方人来说,爱情至上,男人为了爱情可以牺牲一切,女人为了爱情也会舍弃一切。这就是爱情至上。两性的选择与婚姻,完全是以爱情为基础,而不论出身、门第、年龄、社会地位和其它考虑。

对于中国人来说则不然。中国的婚姻并不以爱情为基础,婚姻可以没有爱情,而爱情也不一定能够保证婚姻的实现。“有情人终成眷属”,那毕竟是人的理想。对于一般人来说,男女结合,只是为了生存的需要;女人嫁男人,是为了找一个生活依靠;男人找女人,也要考虑政治、经济、出身、门第等各方面的因素,考虑对自己未来前程的影响。

可以说,西方人的婚恋,是感情的需要,爱情是她的基础,因此才有“金婚、银婚”、“度蜜月”之类,显得非常浪漫;而中国人的婚恋,更多的是理性的选择,在这种理性选择中究竟还有多少真爱,那就很值得怀疑了。因此中国人的婚姻恋爱,远没有西方人来得浪漫。
在西方,爱情至上,爱情是最神圣的,它是人类情感中最神圣的部分,决不能被玷污。而这就使它具有了与宗教偶像一般的神圣性与绝对性。同时,它也是人类情感的极致,因而也就有了高度非理性的品格。

但是中国人不然。中国人缺少这样一种神圣的感情。对于男人来说,事业高于爱情;对于女人来说,结婚不过是生存的保证,“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完全是生存的需要。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根本就没有个人意志的选择,更谈不到什么爱情。
当然,中国人也有爱情,但那与婚姻并没有必然联系,婚姻与爱情完全是两回事。至少我们可以说,中国人对爱情的态度远没有西方人那样神圣与崇高。这就是中、西方文化在婚姻与爱情观上的区别。

有时实在难以理解有条件的婚姻在现社会的延续性,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条件”这东西变化频率越来越高,今天你是健康的也许明天就来个什么…今天你生活安逸也许明天投资失败…今天你还是刘德华十年后已是刘爷爷…“条件”失去了,条件构成的婚姻难道就应结束了?我想中国人离婚率不断上升,也许跟这个旧观念不无点关系,值得人们深思。

⑸ 情诗在不同作家笔下所展现的不同风格是怎样的

1922年,潘、应与冯又出合集《春的歌集》。但他们并不只写情诗,他们也有一些较好的抒情诗,只是当时影响大的还是那些清新、自然、天真、率直的爱情诗。而从这样的角度来看,他们中当时最有影响的又数汪静之。他在1922年出版《蕙的风》迹手,曾以其直率地表现爱情的诗而引起争论。诗集中这一部分诗,大胆、袒露地歌唱男女情爱,显得天真烂漫、质直单纯,如《别情》等。这些诗,虽因直白而显得清浅,却表现了大胆反叛封建世俗的精神。《过伊家门外》一诗,曾因写抒情主人敢于“冒犯了人们的指摘,一步一回头地瞟我意中人”,而受到“不道德”的指摘。即使象《太阳和月亮的情爱》这种借自然现象、客观景物来姿判嫌抒写爱情的诗,也不似徐志摩、冯至的情诗那么柔婉、温润、含蓄。《被残的萌芽》冲伏为私生子受歧视而鸣不平。《孤苦的小和尚》表现年轻小和尚偷看求佛的妇人。那种大胆的叛逆精神,使人觉得他是诗界的郁达夫,但没有颓废的色彩。朱自清认为他的诗有“孩子们洁白的心声。坦率的少年的气度!而表现法的简单,明了,少宏深,幽渺之致,也正显出作者的本色。”但也“写不出血与泪的作品。”《蕙的风》是散文化的诗,到了《寂寞的国》渐趋整齐,艺术上也较为成熟了。但感伤的色彩更浓,反不如最初一批给人稚拙感的情诗有特色,有影响。爱情诗的成就较高的还有冯至。他与陈翔鹤、陈炜谟、林如稷在1924年组织了“浅草社”。1925年他们又联合杨、晦等组成“沉钟社”。这是被鲁迅称赞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他们中的陈翔鹤、陈炜谟主要从事小说创作,杨晦主要从事话剧创作,而成就与影响最突出的是诗人冯至。他本时期的主要诗作收在《昨日之歌》中。他的诗与湖畔诗人不同,风格比较柔婉而含感伤成分。《昨日之歌》中最好的是下卷的4首带叙事性的爱情诗。这些诗大多有一个简单但哀婉欲绝的爱情故事,不但带着浓厚的浪漫气息,而且多是悲剧性的。

⑹ 汪静之的诗到底缠绵否

汪静之的诗到底缠绵否?
——《蕙的风》的出版运作与各家序言之校读
郭怀玉内容提要 当下许多文学史论着在评论湖畔诗人汪静之诗作风格时,往往引述不同的权威观点,特别是朱自清在《蕙的风》序言中认为汪静之书写的是“非缠绵”的恋爱,但又在《读〈湖畔〉诗集》的评论中说汪静之等四诗人的诗歌大体上具有“缠绵”的风格。由于援引者各取所需,于是就众说纷纭了。本文通过对《蕙的风》出版运作过程的分析和作者诗风演变的辨析,揭示了造成朱自清两种相互矛盾的判断的原因。关键词 汪静之 《蕙的风》 序言 缠绵 引述 出版运作



长期以来,一些现代文学史论着在评价湖畔诗人尤其是汪静之的诗歌时,它们引述的权威观点往往有别,甚至截然相反。例如,贺圣谟在《论湖畔诗社》一书中写道:“对《蕙的风》,周作人认为:‘在他那缠绵(本文中所有字体下的着重号均为笔者所加)宛转的情诗里,却是有许多佳句。’周作人当年的剀切议论可谓高屋建瓴,而对文学新人的扶植提携,又令人感动。”[1]
论者认为《蕙的风》是“缠绵的”。但马良春和张大明主编《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却是另外一种引述:“朱自清在《湖畔》诗集问世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就着文‘就艺术而论’,将四人加以区别。……汪静之‘也还平正’……在为《蕙的风》写的序言中,朱自清对汪诗的艺术倾向有进一步的说明。……其咏歌的‘又只是质直,单纯的恋爱,而非缠绵4,委曲的恋爱’。”[2]
这里,着者认为《蕙的风》是“非缠绵”的。同样的,钱理群等着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在谈到湖畔诗人的创作时,没有引述朱自清在《读〈湖畔〉诗集》一文中评价湖畔诗人时所说的码伍判“缠绵”,却以偏概全地引述了朱自清在《蕙的风》序言中评价汪静之诗歌的话:文学史上称这四位诗人为“湖畔诗人”……他们的爱情诗与自然景物诗都带有历史青春期的特色:“赞颂的又只是清新,美丽的自然,而非神秘,伟大的自然;所咏歌的又只是质直,单纯的恋爱,而非缠绵,委曲的恋爱。”[3]朱寿桐《中国现代社团橘尺文学史》[4]、陆耀东的《中国新诗史》(第一卷)[5]、陈国恩《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6]的引述基本上也是如出一辙。可是,邱文治在《现代文学流派研究鸟瞰》引述的却又是朱自清在《读〈湖畔〉诗集》所讲的《湖畔》是“缠绵”的说法:“最早提出湖畔诗派风格特征的是朱自清的《读〈湖畔〉诗集》。文中说:‘大体说来,《湖畔》里的作品都带着些清新和缠绵的风格……’这里,……朱自清……对他们的生活和性格十分了解,因而能准确地抓住他们的艺术特征,作出亲切而中肯的评价。”[7]召林在《中国现代新文学批评研究》[8]也持同样的观点。



那么,汪静之的诗到底缠绵还是非缠绵?为什么朱自清认为《蕙的风》非缠绵而《湖畔》缠绵?这里不妨把他1922年2月1日为汪静之的诗集《蕙的风》所作序言的原话照录如下:“他的诗多是赞颂自然,咏歌恋爱,所赞颂的又只是清新,美丽的自然,而非神秘,伟大的自然;所咏歌的又只是质直,单纯的恋爱,而非缠绵,委曲的恋爱。”[9]
1922年5月18日朱自清又为包括汪静之在内的湖畔四诗人出版的诗合集《湖畔》写的评论《读〈湖畔〉诗集》,迟改又这样写道:“大体说来,《湖畔》里的作品都带着些清新和缠绵底风格,少年的气分充满在这些作品里……就诗而论,便只见委婉缠绵的叹息而无激昂慷慨的歌声了。”[10]
从上面的两段引文可以看出:朱自清认为汪静之《蕙的风》咏歌恋爱是“非缠绵、委曲”的,而认为以汪静之为主的包括潘漠华、冯雪峰、应修人四人合着的《湖畔》大体上是“清新缠绵”、“委婉缠绵”的。实际上,《湖畔》诗集中本身就收集有汪静之《蕙的风》中的部分诗,那怎么会在《蕙的风》中非缠绵而到了《湖畔》中就缠绵起来了呢?
使问题更加复杂化了还有周作人和胡适的意见。周作人在1922年10月12日《晨报副刊》上发表的专门评价《蕙的风》的文章《情诗》,这样写道:“静之的情诗即使艺术的价值不一样,(如胡序里所详说,)但是可以相信没有‘不道德的嫌疑’……读汪静之君的诗集《蕙的风》,便想到了‘情诗’这一个题目。……静之因为年岁与境遇的关系,还未有热烈之作,但在他那缠绵宛转的情诗里,却尽有许多佳句。”[11]
按理看,周作人认为《蕙的风》是“缠绵宛转”的,而在他之前,胡适在序言中也称《蕙的风》是“呻吟宛转的情诗”,可以说他俩对《蕙的风》的评价是一致的;周作人在文中也提及了胡适的序言,却没有提到朱自清的序,这至少证明周作人是认可胡适所作的《蕙的风》序言的。
作为当时着名的教授周作人和新文化领袖的胡适都认为《蕙的风》缠绵呻吟且宛转,而作为一名刚刚从北大毕业两年的朱自清为什么居然会认为《蕙的风》“非缠绵委曲”呢?
按,《蕙的风》总共有四篇序言,但许多人忽视了其中有两篇就都写在汪静之的部分诗歌创作之前。这两篇是朱序和胡序,序末分别标明的是“朱自清。扬州,南门,禾稼巷。二二,二,一(即1922年2月1日,笔者注)”;“十一,六,六。胡适(即1922年6月6日,笔者注)。”但《蕙的风》中最后一组诗《离杭州之晨》,却是1922年7月2日写就。序言居然写在作品之前,如此现象在古今中外的序言写作史上可能还是不多见的。究其实,如果按汪静之对《蕙的风》的早期运作情况来看,还应该有一篇更早的序,那就是周作人在1921年9月15日就为《蕙的风》写好的序,不过,到最后出版时汪静之没有采用[12]。这样算来,《蕙的风》就有三篇序言都提前写作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或许与汪静之当时年幼浮躁、经济窘迫和计划不周有关:汪静之当时请周作人写序时还是一个不到19岁的学生,但他已经创作了50首诗歌,试想,1920年胡适出版的《尝试集》总共46首,1921年郭沫若出版的《女神》加上序诗也才57首,所以汪静之可能也天真的认为,找名人写个序言,找出版社印刷发行,《蕙的风》出版也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他首先盯上了名教授兼着名批评家周作人,这个情况从周作人那几天的日记可以看出:1921年9月7日“得汪静之君三日函”,9月8日“寄静之函”,9月15日“寄静之函,作汪君诗序一篇”[13],汪静之给周作人写信甚勤,周作人给他回信也很及时,所以才会有周作人所写的最早的《蕙的风》序言。接着,汪静之请了他的老师朱自清为自己写序,此情况可以从朱自清为之所写的序言中看出来:“约莫七八个月前,汪君静之钞了他的十余首诗给我看。我从来不知道他能诗,看了那些作品,颇自惊喜赞叹。以后他常常作诗。去年十月间,我在上海闲住。他从杭州写信给我,说诗已编成一集,叫《蕙的风》。我很歆羡他创作底敏捷和成绩底丰富!他说就将行印,教我做一篇序,就他全集底作品略略解释。我颇乐意做这事;但怕所说的未必便能与他的意思符合哩。”
此前的1921年4—5月间朱自清就收到汪静之抄写来的10余首诗,知道他曾经教过的学生汪静之现在会写诗,而且常常作诗,但还没有打算出诗集;1921年10月间朱自清在上海又收到了汪静之寄来的已成诗集的《蕙的风》,汪静之说“就将行印”,请求朱自清“做一篇序,就他全集底作品略略解释”,朱自清才知道汪静之要出版诗集。朱自清这才开始写序。
而与此同时,汪静之暂时停止了诗歌创作,因为他从1921年10月17日到1921年11月6日他没有写一首诗,这是他创作过程中很少有的事情,他在忙什么呢?原来他在忙于联系亚东图书馆出版社的绩溪老乡汪原放,想请他帮忙出版诗集,但没有成功,汪静之的第一套计划就这样简单地失败了。关于此情况可以从1922年1月13日(即阴历1921年腊月十六,笔者注)汪静之致胡适的信中[14]看出来:“拙诗集起先也是直接寄给原放先生的”,但现在出版困难,所以在“本月十号寄上一信并拙诗集《蕙的风》一本”请胡适“做序”并请胡适“将诗集转寄介绍给汪原放先生”,而且“最好请亚东(亚东图书馆出版社,笔者注)年内(阴历年内,笔者注)赶快寄稿费来”。这证明汪静之前两次请的写序人里并没有胡适,他平常寄给胡适的诗作只是出于仰慕而给胡适汇报一下自己的新诗写作的尝试情况。这次汪静之发现第一套计划由于出版不顺而功亏一篑,于是马上就放弃了原来的策略,实施第二套全新的计划:请胡适写序言并请他帮助出版,因为胡适既是提倡新诗的首领,又与亚东图书馆很熟,是一个“能影响书局的靠山”[15]。但胡适并没有马上就给汪静之解决问题。汪静之从1月10日等到4月9日三个月苦苦等待,还是没有见胡适的一封回信,于是他在4月9日写信[16]给胡适:“我是个没有余钱寄快信的穷鬼呵!……我们居于小学生地位的人要想出一本诗集这点小事情竟遭了这许多波折,我实在不耐烦了,请将原稿寄回,让我把它烧个干净罢!……我真想不到《蕙的风》的难产竟搁浅到这么久!……我从前预料在现在这时候可以得到《蕙的风》的稿费以供我的需要了,但是到了现在,徒然失望!”汪静之在信中反复提到“稿费”、“没有余钱寄快信”,这说明他当时的经济状况也十分窘迫,因为汪静之这个时候寅吃卯粮已快一年了,他穿的是他“十五岁时候做”的“小而破”的棉袄,盖的是“冻得发抖抽脚筋”的“小而破的絮被”,也曾向叶圣陶借钱但没有借上,向胡适借了40元却只能偿还春季那一学期的债和暑假的膳费、书费,而且又得向胡适借20元,汪静之当时确实在生活上有“不能维持的危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他往外寄送新的诗作,所以他这个时候基本上就只集中给胡适一个人寄送新的诗作了,这也可能是他做的唯一的比较连续的事情。胡适在序言中也提及了汪静之的集子在他家逗留时间很长的事情:“我的少年朋友汪静之把他的诗集《蕙的风》寄来给我看,后来他随时做的诗,也都陆续寄来。他的集子在我家里差不多住了一年之久。”虽然如此,汪静之还是在胡适写序后和诗集出版前又往集子里加了一组诗《离杭州之晨》(10首),造成胡适的序言也比集中的有些诗作提前了一个月的情况,汪静之在自序中也承认:“诗集去年已编成,但直至今年离杭州以前的诗都加入了。”因此,这三篇序言都“提前”了,但其中最受影响的是朱自清的序,因为周作人的序言虽然写得早但没有被采用,胡适的序言也就差这一组诗,可朱自清的序与集中的诗就差得比较多了。由于汪静之此时正全力以赴于求胡适帮忙出版《蕙的风》,从精力、时间和经济等各方面来讲,可能也顾不上再去把新作寄给朱自清了;即使顾得上寄,他也不好意思再寄,因为当时已经告诉朱自清那是全集了,而且马上就要印刷发行;即使好意思寄,也不太好找朱自清,因为朱自清收到《蕙的风》的时候是在上海而写其序言的时候已经在扬州老家了。1922年8月《蕙的风》诗集出版,除了四篇序言外,共有175首诗,1篇散文(笔者用最细化的方法进行计算,每首小诗就算一首,一组诗中有几首算几首)。朱自清所看到的是汪静之1921年10月17日以前所创作55首诗,这正是朱自清以此为据写序的诗歌全部。10月17日—11月6日汪静之没有创作,从1921年11月6日到1922年7月2日汪静之所创作的120首诗和1篇散文,朱自清就无缘看到了。所以,朱自清这篇“超前”的序言是不可能对《蕙的风》的全部诗作做出系统的准确的概括的。
一般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的创作内容和风格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胡适在序言中就用例证的方法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汪静之的诗歌创作变化情况做了论证。他先从内容方面论述了汪静之的诗歌从1921年《雪花——棉花》的“幼稚”到1922年《小诗》的“成熟”;又从形式上对汪静之1920年《怎敢爱伊》的“浅入而浅出”到1921年的《非心愿的要求》的“深入而深出”直到1922年《我愿》的“深入而浅出”进行了分析,胡适说:“静之的诗,这三个境界都曾经过。”朱自清只看了出版的《蕙的风》前三分之一的内容,对胡适所讲的这“三个境界”,朱自清做序是可能只看到了“浅入而浅出”这个境界。

⑺ 汪静之的什么是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部爱情诗

“是哪里吹来这蕙花的风”
——汪静之《蕙的风》
是哪里吹来
这蕙花的风——
温馨的蕙花的风?
蕙花深锁在园里,
伊满怀着幽怨。
伊底幽香潜出园外,
去招伊所爱的蝶儿。
雅洁的蝶儿,
薰在蕙风里:
他陶醉了;
想去寻着伊呢。
他怎寻得到被禁锢的伊呢?
他只迷在伊底风里,
隐忍着这悲惨而甜蜜的伤心,
醺醺地翩翩地飞着。

1922年,汪静之的诗集《蕙的风》,由鲁迅修改审定后,正式出版,短期内加印四次,销量两万余(仅次于《尝试集》、《女神》),风靡“五四”文坛。诗集所收大都是情诗,放情赞美不受外力强迫的纯洁的爱情,谴责阻碍破坏爱情的黑暗势力。这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爱情诗集。一石激起千层浪,恰好“碰上了中国性爱禁区的千年冻土遭到‘五四’春水冲击的‘这一刻’”。由于歌颂爱情,引起争议,鲁迅曾作《反对“含泪”的批评家》为之辩护。

请采纳,谢谢

⑻ 《蕙的风》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着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蕙的风》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是那里吹来,这蕙的风——温馨的蕙花的风?”湖畔诗人汪静之用清新的笔调轻轻地叩问这甜蜜的惊喜。蝴蝶翩跹,有花一株,绽放嫣然,看不到她的尺埋妙颜仙姿,只是嗅着她的幽香便已觉陶醉满足,就像是寻着了一个梦,一个天亮了曙现了的花开之梦。甜蜜之旅,随风飞扬。

“蕙花深锁在园里,伊满怀着幽怨。伊底幽香潜出园外,去招伊所爱的蝶儿。”就像狂风眷恋细沙,蕙花如梦般召唤着蝴蝶寻觅它的芳踪。花盛开,但只能借香飘十里,去引领中意自己的蝶儿,身子却远远的留驻在原地,伸不出墙外跨不过院子。于是诗里开始荡起一股淡淡的忧伤,不浓烈却已够共鸣。

“雅洁的蝶儿,熏在蕙风里;他陶醉了;想去寻着伊呢。”感知到如梦如幻的召唤,他开始陶醉,在互通心意中共鸣,笑得很灿烂。那样如绸丝般素净柔软的心肠,在惠风中,不顾一切的互相吸引,共同旅行。甜蜜而热烈。

“他怎寻得到被禁锢的伊呢?他只迷在伊的风里,隐忍着这悲惨然而甜蜜的伤心,醺醺地翩翩地飞着。”首句便以自问自答的形式细语低诉出蝶恋花而却不能相聚相亲的淡淡的忧伤,让我不由想到纳兰性德《玉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用来形容春回大地、花自盛开、碟自翩跹,而相恋相思却不能相亲的它们是多么的贴切,那是一种你在我面前却不能上前说声“我爱你”的苦情,那也是一种追逐梦想而终不能实现的低迷彷徨,那也是一种春泽万物、独不泽我的孤单愁苦。

读汪静之先生的《蕙的风》,会有喜悲错落交织的缠绵悱恻感。全诗分四节,一、三节从蝶邂逅花香、痴迷陶醉于其中的喜乐角度抒发一种或曰爱情的降临的幸福或曰寻梦的幸福。而二、四节则从被禁的蕙花的角度侧面写出蝶寻花的艰辛,阻力之大是全诗在欣喜欢快之余略显哀伤,有种幸福的预见而又无力追逐的失落感。仿佛轻轻地叹息,如同徐志摩《落叶小诗》中梦幻般的喜悲落差。是这样错落的.希望与失皮困亮望的交织冲击出一种单纯美好的情感和复杂苦涩的回味。

读汪静之先生的《蕙的风》,会有超乎爱情的另一种人类心灵的旅行的一种体验。我们可以认为蝶恋花是歌颂自由爱情,但对更多的读者来说,看到的并不只是爱情。我们往往很喜欢也很习惯地说:“我有一个梦想!”梦想就像幽禁在远方的飘着香气的蕙花,是那一阵风忽然飘过,叩响了我们沉睡已久的心灵,为了远方的梦,我们开始兴奋激动不已,我们憧憬着,迷醉其中,终于踏上追梦之旅的那一刻,开始嗅到了前路的不可测,我们打着圈儿或冲动地向前,却寻不到燃宽那个曾经那么真实的梦。人的一生开过太多的花儿,我们的脑间萦绕着这样那样栩栩如生的花香,感觉触手可及,而一旦我们卯足了劲,准备获取它时,我们挫败了受伤了,梦想成为回忆,徒留叹息。

我想,不仅爱情,人生亦像这首小诗,悲喜交织,或许美好的东西是镜花水月一场空,但至少在追寻的过程中,我们也曾陶醉过也曾执着过,亦不应有恨。没有淡淡的忧伤,就不会珍惜那快乐的瞬间,就不会有刻骨铭心一生难忘,那也是人生一笔不可取代的财富啊。

⑼ 试分析汪静之惠的风 伊的眼情感意想的内涵

汪静之《惠的风》(《惠的风》)

“湖畔诗人”汪静之,作品乏善可陈,让我感兴趣的只是他近乎不变的“移情”对象,大致为四位女性。写给“菉漪”的最多,写给“D”的最少,两者却都一腔陈言,极为泛泛。写给“佩声”的次之,却因其中似乎藏着一段类似陆配兆磨游与唐婉的故事,故最具真情实感。再就是写给“H”的了,“H”即“惠的风”,真名中也许有个“猜迟惠”字。他几乎同时在给四个姑娘写诗,而不是像莎士比亚那样,基本上只为一个黑美人写诗,或像拜伦那样,周期性地轮换抒情对象。平均用力的结果是,他写了那么多情诗,却没有一首具备撼人心魄的力量。他只是“迷在薰风里/甜蜜而伤心,翩翩地飞”——诗贵有情,但比情更可贵的是执着或专注,后者才是力量的源泉,所谓“情志”是也。在生活中做一个遇红辄醉的多情郎培斗也许感觉不坏,但艺术则需要一些更蛮野的东西。大诗人笔墨出行,通常是没必要系领结的。

阅读全文

与蕙的风如何表达爱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家暴破裂婚姻怎么办 浏览:639
孩子上社区办健康证花多少钱 浏览:6
朗读的故事如何加背景音乐 浏览:887
婚姻没有结果是怎么回事 浏览:630
怎么才能幸福与蛇 浏览:262
林志玲的故事什么意思 浏览:482
爱了散了婚姻怎么选 浏览:907
甘肃的国防事业有哪些 浏览:584
婚姻不将就的人是什么性格 浏览:50
什么是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浏览:468
描写美女的名字有哪些 浏览:693
济南城中故事餐厅消费怎么样 浏览:715
爱情有哪些系列 浏览:884
为什么说老了才是幸福 浏览:704
思念是不是一种幸福是什么歌 浏览:286
命里带什么婚姻不合 浏览:257
如何让情人放弃他的婚姻家庭 浏览:51
属马的水瓶座婚姻怎么样 浏览:407
松原事业编怎么报名 浏览:195
夸美女年龄小怎么说 浏览: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