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才子佳人一曲定情相如窃玉背后有着怎样的爱情故事呢
都说人不风流枉少年,今天就来说说古代四大风流韵事之一的“相如窃玉”,看看古人眼中的风流是如何?
故事的男女主公人是西汉着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和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的卓文君。
司马相如年少好读书,好击剑,通音律,被封为武骑常侍,但他志不在此,于是借故辞官,投奔临邛县令王吉,也正是在这里遇见了卓文君。
卓文君是冶铁巨商卓王孙的掌上明珠,年轻貌美,风姿绰约,善于击鼓弹琴,很有文才,但婚后丈夫先去,成为望门新寡。
后来司马相如因《子虚赋》得到汉武帝赏识,又因《上林赋》被封为郎,一时声名大噪。曾经患难与共,情深意笃的日子此刻早已被他抛之脑后,哪里还记得当初不顾一切与他私奔的卓文君。他打算纳茂陵女子为妾,开始冷淡卓文君。终于在某日,司马相如给她送出了一封十三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一行数字中唯独少了一个“亿”,无忆,正是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的暗示,表示自己已经没有过去的回忆了,或许是希望好聚好散。聪明的卓文君自然明白丈夫的意思,她拿着信悲伤落泪,回赠《白头吟》,《怨郎诗》给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回忆起过往的情感,心生愧疚,最终打消了纳妾的念头,与她重归于好。
在当时人看来,卓文君相当于一块美玉,司马相如偷偷带她私奔,就如“窃玉”一般。因此后人便把私奔暗指 “窃玉”,于是便有了“相如窃玉”这等风流韵事。
2. 如何看待才子佳人郎才女貌的传统爱情模式
才子佳人故事的反复出现,实际上有它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它暗示了我们民族的一种审美心理倾向。有人说中国没有悲剧精神,鲁迅也把才子佳人模式看成是“瞒和骗的艺术”。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未尝不体现了传统中国人对自主爱情和美好生活的信念与憧憬,体现了我们国人追求匹配和谐的审美心理。《牡丹亭》里,落难秀才柳梦梅的梦中情人杜丽娘,不是平民女子,而是能够慧眼识英雄的大家闺秀。暂时落魄的才子们最终也能够功成名就,风光无限。“颜如玉”和“黄金屋”双双丰收,这为失意文人的灰暗生活投进了一些亮色。从某种意义上讲,才子佳人小说正是他们精神幻想的产物。
3. 请以《牡丹亭》为例,谈谈你对才子佳人爱情剧的理解
《西厢记》中的张君瑞、崔莺莺以及《牡丹亭》中的柳梦梅、杜丽娘勇于追求自由的爱情,反抗封建束缚的故事广为流传,两部经典剧作中的才子佳人形象在爱情题材的文学史上熠熠生辉,但是这两组才子佳人之间还是存在着巨大差异。本文分析了才子佳人们在对待爱情、功名时的不同态度以及反抗性格的不同表现,相比之下,《牡丹亭》中杜丽娘、柳梦梅对待爱情更显痴情执着,也更重视功名,二人反抗意识更为强烈。
4.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与传统才子佳人的爱情有哪些不同。最好要详细一点的回答
你好,
黛玉的爱情是纯粹而彻底的,她从看见宝玉的第一眼就爱上了他,
从未思虑怀疑过,一生人中没有一分钟摇摆。
不像宝钗,是在入宫失败后才退而求其次地选择了做贾家媳妇。
对黛玉来说,爱便是爱,爱的是这个人,
不是他的背景,他的前途,因此从未对宝玉有过任何要求或劝诫。
只要他是他,她便希望与他永远厮守,两相情悦。
她想的是“你只管你,你好我自好,你失我自失”,生命的设置永远以宝玉为前提。
黛玉的爱如此澄明清澈,高贵得莫可名状,
曹雪芹惟有给她设定了一段前世姻缘:
离恨天灵河岸三生石畔有绛珠仙草,生得袅娜可爱,
神瑛侍者见了,日以露水灌溉,使其得换人形,修成女体。
那草衔恩未报,遂发下一段宏愿:倘若他下世为人,
我也跟他走一遭,将一生的眼泪还他,
也还得过了——仿佛惟有这样的理由,
才可以解释世上怎么会有那么绝对的爱情。
而传统的才子佳人都是门当户对,指腹为婚的,
掺杂的感情比较少。
希望对你有帮助,加油
5. 为什么说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是庸俗爱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情观,才子配佳人 说是老套的爱情, 就如同电视剧大结局很多都是完美的
重复,不新鲜的东西就会被看成俗套, 个人觉得关于爱情, 没有庸俗的爱情,都是平凡的爱情,平凡的人,不平凡路。每天都上演着不一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