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爱情问答 > 伤逝中的爱情观有哪些

伤逝中的爱情观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2-25 19:56:26

❶ 伤逝表达了鲁迅怎样的爱情观,从而说明了当时知识分子怎样的特征

麻木不仁。对现实世界心灰意冷、漠不关心。对内心虚幻世界不必憧憬。却又不愿意面对现实,不愿意用实际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❷ 伤逝表达爱情观的句子是

纠缠如毒蛇 执着如怨鬼”
看到鲁迅先生对爱情这十字箴言后,第一个联想到的是裘千尺,李莫愁……杨丽娟
毒蛇怨鬼是恶毒了些,然而再读读,又是一幅义无反顾的感人画面,此时联想的就是可爱的林黛玉,赵敏了

今天重读了鲁迅《伤逝》。所谓重读,也近似于第一次读,同一篇文章隔上若干年再度见解总会大大不同。
鲁迅的文章中学时候大家都要背诵的,随便想想脑海里一大把,
真正的勇士,闰土的项圈,茴字的四种写法,福建野生的芦荟,书桌上刻上早字,人血馒头,友邦人士莫名惊诧……

《伤逝》讲的是爱情,(刚才看一书评又说是对周作人的“悼弟诗”),这并未在中学课本里出现的文章却有个类似以上所列的名句: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但觉得这不是文章重点,傍晚的时间反复的把这文章看了若干遍,每次读,总有好像读到过又好像没读到的地方,好烦,最恨这类“散文似的人”。

刚开始,觉得子君有点许广平的形象在内,鲁迅从他们的同居生活中感到对爱情的疑惑,相处久了,发觉最早爱的那个坚毅果敢有见解的女人沾上了柴米油盐的琐碎,显得不那么smart了。

后来再看看第一句“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所以又觉得这是在忏悔的,是在同居久了,爱情渐淡的时候对于爱情和生活的矛盾的思考。事实上很多人都会面临这个问题,那么鲁迅是怎么理解这个问题的呢?

首先考虑鲁迅对女性的态度。鲁迅作品中的祥林嫂啊,豆腐西施啊都是很悲苦的,他对那时期的女性是同情的,比如他对原配的态度。然而读《我之贞烈观》后,总体感觉鲁迅对女性是同情且尊重的。

通常对子君这个形象的解释是知识女性丧失了家庭中的money权利,所以没法彻底实现妇女解放革命等等,说是也是表达的对旧时代知识女性的同情。然而在下觉得此言差矣,这是教科书式的理解。

个人觉得《伤逝》里对子君不是同情,是愧疚。不是讽刺知识女性,而是讽刺某些怯懦的男性知识分子。

鲁迅先生说到家里的那女人“独自负着空虚的重担”,而自己却“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她”。剧情是男主角畅想在追求理想抱负的精神世界里,把照料生活的负担给了女人,而男主角又挣不到钱,很失意,转脸看看家里为了他变成黄脸婆的女人,就更爱不起来了。而女人最后回娘家了,心里想说我辛辛苦苦为了你才变成这样,青春美貌才华都渐渐没了,你不仅不能养家,连我养的鸡都吃了,狗也扔了,还看不起我,不爱我,我图什么?回了娘家后越想越不值,就死了。

《伤逝》的意思是,你爱当年朝气蓬勃的她,也该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的去爱如今这个年华老去的她。既然作为男人你可以单膝下跪的去求她和你同居,那么请你有承受生活压力和变故的能力。没有钱可以努力赚,但男人生活的窘迫,还冷淡一直陪着他受苦的女人,就很恶劣。最后女人觉得爱都没了,我跟你过干嘛,就走了,此男还摆出一副释然又惆怅的样子。后来这女人死了,男主角惭悔。

我只能对男主角说,她还不是你害死的?身为男人你真卑劣!

❸ 从伤逝看鲁迅的爱情观

这篇小说是以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涓生的手记的形式来写的。从形式上看,是一篇关于个人爱情生活的自叙传和忏悔录。子君其实是以两副面孔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如果仔细阅读就会发现)。一个是会馆时期的子君——我不妨把她称作恋爱时期的子君。这个子君在小说中是一个新女性的形象,果敢,有见识,有主见。而吉兆胡同时期的子君——即同居时期的子君——却是一个旧女性的形象,怯弱和无知,带有中国旧时代烙印的传统女性。

作品以"涓生手记"的形式,以小说主人公的切身感受,回顾跟子君从恋爱到激情破灭一年间的经历,从而通过涓生的反思和悔恨,揭示出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的最终解决,不能仅靠着个性的解放,而应该是整个社会解放的一个组成部分。

《伤逝》作为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写得异常凄切哀婉,情意悠长。作品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涓生手记"的形式,以涓生的回忆来叙述他与子君的这场令人悲哀心碎的恋情。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断穿插着涓生的议论和抒情。这样的写法造成了小说的双重效果:一是真切地记叙了涓生、子君两人的情感历程及其悲剧结局,使作品所表述的故事显得清晰、完整;二是主人公的议论与抒情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和感情力度,作品凸现出涓生深深的自责与忏悔,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性,也加深了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染力。

❹ 在鲁迅文章《伤逝》中,你是怎样看待子君的爱情观的

对于子君来说,她认为爱情即是归宿,是实在的,始终沉浸于回味涓生求爱的场景中,她的精神需求止步了
子君所谓的“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一振奋的宣言并不是对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深入理解,只是对封建礼教下传统婚姻理解的另一个“先进”版本。恋爱时,凭着对涓生执着的爱,子君显得独立而勇敢,但在封建礼教家庭成长起来的她,传统的封建思想在她身上打着深深的烙印,她把与涓生的爱与家庭当做了新生活的全部内容,“她早已什么书都不看,她的全部生活是洗衣、做饭、养鸡、饲狗”,为了鸡狗问题与小房东太太闹纠纷,传统的家庭式妇女由此代替了那个“只是镇静地缓慢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的勇敢子君”,涓生买来的花也已经四天不浇水枯死了,她却喂养了小狗,起名阿随,于子君来说,花更适合衣食无忧的恋爱中人,而对于她这个每日面对生活琐事的家庭妇女来说,过于浪漫奢侈,而小狗“阿随”的名字很有寓意,意味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传统。通过小狗的名字也可以表现出她对男性主体社会的反抗无望和归依心理,她成为了“只知道拽着一个的衣角”失去了勇气的女人。
对子君来说,以她的性格她的悲哀在黑暗的封建礼教下,在男权主义社会里无可避免。也许用毕淑敏的三间精神小屋,“第一间盛放对人的爱与恨,第二间盛放事业,第三间用于安放自己”来改变,通过传统女性依附心理的彻变,独立新女性才能真正冲破世俗的敌视前行。

❺ 《伤逝》传递给世人什么样的爱情观

《伤逝》创作于1925年10月,是鲁迅创作的知识分子题材中唯一描写爱情的作品。鲁迅很少写爱情,然而他一生中唯一的一部爱情小说《伤逝》却超越了无数的爱情小说,一针见血地直击爱情的本质。鲁迅通过这一篇文章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爱情的观念:“人必须首先活着,爱才能有所附丽”。

虽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但是当爱情遇上实现,不见得爱情就真的能战胜一切。虽然很世俗,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某些时候,现实确实是爱情的基础条件之一。正如鲁迅在书中写得那样:“人必须首先活着,爱才能有所附丽。”


❻ 伤势中的爱情观的消极影响是什么

其实你这个问题要是能被他看到就好了,我想很多事不需要很多解释。 你们异地恋也这么久了,能坚持真的难能可贵。所以都不要轻易放弃,等他回来

❼ 从《伤逝》里可以看出鲁迅怎样的爱情观啊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关于爱情的小说,鲁迅先生用其特有的“忧愤深广”的底色,围绕涓生、子君这二个普通平凡的人,阐述了许多有关人生、爱情等哲理性的问题,《伤逝》中弥漫着一种既现实却又永久悲哀的味道,题材平凡,发掘很深,深刻地揭示了人的灵魂深处。

《伤逝》让我感受到了先生比我们许许多多的人要看得远、也看得真切,看得入骨。对于男女爱情,先生有切肤之痛,也有真知灼见。细读《伤逝》,先生在76年前的所言还让我这个生活21世纪的年轻人心有震撼。通过对《伤逝》爱情的解读,我对爱情有了一种理智、清醒的认识。

先生以其独特的角度和目光对爱情作了独特的解读:一是,爱情是否需要理性。毋庸置疑,爱需要激情,需要无畏的付出。人生享受爱情的过程也是一个激动与被激动的过程。涓生与子君的爱情同样是在激情里,在激动与被激动中开始的,对于子君,她以爱情的全身心的拥抱来面对人生,“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不能干涉我”,在这里,子君一方面已经完成了自我的觉醒,另一方面也把自己推向了非此即彼的非理性的生命归宿。但是当他们义无反顾地把拥抱了爱情之后,生活开始逼迫着他们向理性回归。随着涓生的失业,生活的物质基础丧失了,在同居之前所有思考所未完成的部分,这个时候都需要他们去理性地打量和思考。对于涓生,在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之前,他是否有能力为爱情准备一切?没有!子君可以为爱情牺牲一切,但对于涓生,他不能为爱情牺牲事业,一句话物质是爱情的基础,在生活的物质基础丧失之后,爱情也失去了依存之所。——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由此看来,涓生的变心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不负责任,更多的是对爱情理性思考的不足。二是,完成了婚姻之后,爱情如何发展?有一句话不无道理,“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对于爱情中的双方来说,爱情是一种心心相印,是两情相悦,是快乐的男欢女爱。在没有同居之前,涓生和子君是心心相吸的一对,是精神的绝对互动。同居以后,生活变得越来越具体,具体的生活把爱情中的男、女彻底地改造了。子君和涓生已经没有太多的精神上的交流,子君不再与涓生如婚前一样热烈地讨论人生、文学,子君感兴趣的是如何打理好这个家,今天做什么吃什么。在涓生看来子君变得越来越俗。爱情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在各方面因素的作用下涓生开始从这个围城里逃离。完成了婚姻之后,爱情如何发展?鲁迅没有回答,但他给了我们思考的课题。爱情不仅仅只是双方情感与激情的付出,还应有责任感。自由即意味着选择,选择则意味着承担,不是你忍受的问题,而是你应承担起责任的问题。

读《伤逝》时也有一种感觉就是先生在写他自己,为他自己的爱情想象一个结局。那个时候的他与许广平有着很深的爱情甜蜜。在巨大的幸福里他欢乐地象个孩子。可是智者毕竟是智者。他最终还是对他们的爱情表示了怀疑。所以他写了《伤逝》。

鲁迅一生中真正的爱情体验是许广平给他带来的。用世俗的眼光看来,鲁迅跟许广平的结合存在诸多障碍:论年龄,双方相差有十八岁之多;论外貌,鲁迅身材矮小,并无特殊魅力;论金钱,鲁迅不但家庭负担沉重,而且因购置北京西三条二十一号寓所而债务在身;论地位,鲁迅固然在文坛享有盛誉,但当时却因支持进步学生运动而被北洋政府教育部免去俭事之职,甚至面临着被通缉的危险。最大的障碍,还是鲁迅有着一位形式上的太太,如果离婚,按绍兴旧习,女方会因为被“休”而倍受歧视,后果不堪设想。鲁迅宁可陪着做一世的牺牲,也不愿伤害虽然无爱但却无辜的异性。然而,许广平仍然主动果敢地向鲁迅献出了纯真的爱情,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有着深受封建包办婚姻之害的共同遭遇,又有着反抗旧社会、旧礼教、旧教育的共同思想。她跟鲁迅当时所能选择的惟一的结合方式,就是同居。许广平后来对此做出了明确解释:“我们以为两性生活,是除了当事人之外,没有任何方面可以束缚,而彼此间在情投意合,以同志一样相待,相亲相敬,互相信任,就不必要有任何的俗套。我们不是一切的旧礼教都要打破吗?所以,假使彼此间某一方面不满意,绝不需要争吵,也用不着法律解决,我自己是准备着始终能自立谋生的,如果遇到没有同住在一起的必要,那么马上各走各的路……” (《〈鲁迅年谱〉的经过》,原载1940年9月16日上海《宇宙风》乙刊)。

关于鲁迅与许广平恋爱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他们相识于1923年10月,鲁迅正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讲师,每周讲授一小时中国小说史,而许广平是该校国文系二年级学生。他们相交于1925年3月11日,当时女师大发生了反对校长杨荫榆的学潮,作为学生自治会总干事的许广平正是学潮中的骨干。为了解除时代的苦闷,探讨中国女子教育的前途,她主动给鲁迅写出了第一封信。从此他们在斗争中相互支持,在事业上相互帮助,在生活上相互关怀。他们相恋于1925, 27岁的许广平首先握住了鲁迅的手,先生对许广平说:“你战胜了!”刚刚写完小说《孤独者》四天的鲁迅,又一气呵成了一篇以婚恋为题材的充满生活哲理和抒情色彩的小说——《伤逝》。1927年10月3日,鲁迅和许广平终于在上海开始了他们的同居生活。鲁迅承认,在他和许广平结合的全过程中,许广平都比他决断。从《伤逝》中的子君身上我似乎能找到许广平当时决断的影子。

假如爱情有一天渐渐的远去了,假如激情不再,假如有一天没有了Money。假如有一天子君回到了家庭,再也没有了“我是我自己的”那种勇气。假如鲁迅的子君放下了笔,不再是一匹害马而变得乖乖得象只家养的小猫时,假如她失去了他欣赏的那种气质,他们和他们战斗得来的爱情,究竟要走到哪里?鲁迅是怀疑的。

对于爱情所带给人的感觉能否维系人长久的一生,鲁迅是怀疑的。这怀疑是有价值的。

后来那个害马终于成了他的伴侣。为他洗衣做饭带孩子,也渐渐放下了战斗的笔。于是他们在思想上已经远去。她只是他的一个伴侣。在他身后她写的回忆录里,她只是记录了他的生活琐细。而他的思想,与她的思想,早已经令人痛心地发现,离得有如此距离。

鲁迅先生晚年常常对着木刻的风中女子沉思良久这原因没有人说得清楚。萧红是困惑的,许广平说不清。当然我们谁也不知道谜底。这是一个永远的耐人寻味的谜。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鲁迅先生又开始了他的孤独。他永远是孤独的,不管是在爱情里,还是在思想里。

我认为,《伤逝》中的涓生是一个在面对困难时缺乏勇气的人,性格上有严重的缺陷,比较脆弱,承受能力差。子君自从与涓生同居在一起,不再读书、学习,积极向上,只囿于个人的小家庭的幸福之中,没能够真正独立。做为一名年轻的知识女性,人格和精神要保持独立、情感要有所依托,在生活中不仅仅只有爱情,还有和爱情一样重要的工作和事业,这也是子君和涓生感情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之客观环境的改变,人也最易善变。涓生和子君爱情的失败,再一次宣告了个人反抗的无力,以及女子人格的独立须有经济制度的改革,倘若子君能够有自己的工作和经济来源,他们的爱情也许能够维系下去。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爱情也罢、婚姻也罢,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但它绝不应是最重要的。

他们的爱情是失败的,正如鲁迅先生指出的那样,他们缺乏与社会、困难斗争的韧性,最终导致了他们的爱情失败。在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存应是第一位的,但精神、感情同样重要。人若没有了感情和思维,那同动物又有何区别,生存的条件好,爱情、婚姻未见得长久,生存条件恶劣,同样有患难与共的真情。每个人都会有伤、病、死,一切人生的挫败、失意、沮丧、考验,只差一句话,只消多走一步,只需在坚持一次,得靠无形的推动,患难见真情。

爱情不应是在条件好的时候,爱的死去活来,一旦发生变化,立即动摇,我想那不是真正的爱情,真正的爱情应该是经得住困难和时间的考验,那才是值得人尊重、值得人珍惜的爱情。一样的生活,相似的情节,因为每个人的性格不同,结局是千差万别,这就是人性的复杂,就如同一万个人看《红楼梦》,就会有一万种不同的眼光和见解。

现今的社会,人们在选择伴侣时,许多人都很现实,考虑对方的家庭条件、经济条件、工作单位,现实的背后,是人的生活、物质乃至利益的需求,婚姻不再是纯粹的情感结合,而类似一种经营业,掺杂了太多的杂质,大家仿佛都明白了鲁迅先生的那句话——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我不能想象,如果梁山伯与祝英台也如此的现实,千古传颂的爱情可能将不复存在,这样的婚姻面临突来的生活变故之时,是否会应了一句老话“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临各自飞呢?

“执子之手,与之偕老”,我相信每一个善良、真诚的人都渴望拥有一份这样的爱情和婚姻。就如同一首歌中唱到的:“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苦过你的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悲伤着你的悲伤,没有风雨躲得过,没有坎坷不必走,所以安心的牵你的手,不去想该不该回头,也许有了伴的路,今生还要更忙碌得多。

❽ 伤逝男女主的爱情观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叫生死相许。”元好问的叹息感概了国人数百年。
“存抱柱信”而葬身滚滚洪流的尾生;“华山畿”相思送命的书生;乃至于“举身赴清池”的刘兰芝和“倒挂东南枝”焦仲卿;双双化蝶的梁祝,这些文人笔下的凄美爱情故事,同样令国人荡气回肠了千百年。
但我要说的是:那毕竟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文学作品,现实生活中切不可模仿。因为爱情除了情、欲、性,更重要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离开了生活的载体,一切都是空的。鲁迅先生在“伤逝”里说得再明白不过了。涓生与子君的爱,不可谓不痛彻肺腑,但后来却因为无法维持生计,不得不劳燕分飞。
曾有位博友问我:“什么是残缺的爱情?什么是部分爱情?什么是单方爱情?……”我明确地告诉她:“你所说的都不是爱情。爱情四要素--情、欲、性、实实在在的生活,缺一不可。就像人的四肢百骸,分开了讲,你只能说那是头,那是手,那是脚,那是腿……,但你不能说那就是人。男女的婚外情,只能单纯的说那是感情,那是欲望,那是性爱,但不能称其为爱情。
也许你会说:“照你这样说,世界上爱情太少了。”是的,是太少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婚姻不是爱情的必然,绝大部分人是为了子女而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信念来维系着家庭的。
柏杨先生有一篇文章写得妙趣横生又入微入理:“一天,侄子忿忿地来找我诉说,他谈了两年的女朋友却因为没房子住就不肯结婚。我说,这是自然的。连睡的地方都没有,结什么婚。侄子突然提高了声调说,她爱的是我,又不是房子;她既然爱我,哪怕吃糠咽菜、拉棍讨饭都应该心甘情愿、毫无怨言!我听了这浑话勃然大怒,手指其鼻斥道:你还没结婚就想要她吃苦受罪,还振振有词。狼子野心何其毒也!今天我就打死你,免得你去害人。急寻大棍殴之,侄子抱头鼠窜。”
好了,文学大师们说得够明白的了,我就不再多说了。年轻人,究竟该如何做?你们就自己选择吧。

❾ 伤逝对婚恋有什么启示

一、关于婚姻自由与经济独立

涓生和子君狂热地追求个性解放,憧憬婚姻自由,在完成了自由结合后在经济面前却表现得如此软弱和无计可施。其原因是:子君只从表面意义上接受个性解放,将奋斗目标局限于婚姻自主,局限于反对封建势力对自己婚姻的干涉和束缚,在婚姻自主的目标实现以后,她就心安理得地做起了家庭主妇,把操持家务作为人生意义的全部内容破裂。生活流于平庸,思想流于空虚,以喂油鸡和养狗阿随来遮盖平庸,为油鸡和房东太太明争暗斗以填补空虚。平庸和空虚使爱情渐渐褪色,导致涓生对子君逐渐冷漠,子君对涓生也失去了先前的体贴,甚至子君因为怕官太太取笑而把难得吃的羊肉喂狗,使得涓生感到自己在家庭里的位置是在叭儿狗和油鸡之间。子君为失去油鸡和狗阿随而颓唐、凄苦和无聊,并因此和涓生的感情走向破裂。

子君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但狭隘的个性解放的爱情小舟是经不起社会风浪冲击的,涓生虽然略为清醒一点,知道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和创造,失业以后能检讨自己,但由于经济上的窘迫,他对子君的感情减退得非常迅速,他以超过她的冷漠对待她,把子君看作自己的累赘。鲁迅正是通过主人公经济困顿方面的原因,充分展示了狭隘个性解放思想使子君和涓生结合,狭隘个性解放思想又使他们在经济压迫下离异而酿成了悲剧的原因。个性解放和婚姻自主是五四以后青年所关注的一个问题,影片从正面着力表现的不是黑暗势力的破坏和迫害,而是涓生和子君冲破阻力获得了自主婚姻后的社会迫害的继续存在,和由此产生的经济物质矛盾导致自主婚姻破灭的整个过程,深刻地指出了婚姻自由不只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只有经济的解放才是婚姻自由解放的根本。

二、关于经济权利与婚姻家庭

(一)经济的丧失改变了子君

子君是单纯的。为了能与涓生在一起,子君毅然走出家庭和亲人断绝关系,为了获得婚姻自主以牺牲亲情为代价,为了和涓生生活在一起,与家中没有了联系。但是与涓生同居后,她的生活空间变得非常的窄小,她唯一的倾诉对象只有涓生,为了这同居的婚爱,她表现出空前的无畏,虽然只要一出现在公共场所便会抢遭冷眼,然而她竟一无所视,坦然如入无人之境。

子君是狭隘的。子君和涓生同居之后就一直在家里,只做一些煮饭烧菜之类的家务事,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专职家庭主妇。她没有什么爱好,开始还会听涓生讲述文章,发表自己的见解,后来则连这么一点热情也丧失了,更不用说去阅读书籍了。子君是盲目的。随着经济上的窘迫,子君长时间受压抑而丧失了求生的意志,她被涓生的变化困惑了,面对涓生她除了点头就是沉默,终于不得不离开涓生。子君是悲哀的。诚然,子君的沉默导致了悲剧,但这并不否定她身上的闪光点,她有着强烈地反抗意识,她对于爱情是忠心的,对于这个家她也是极为珍惜的。

(二)为争得物质生活的涓生

涓生对爱情的追求,在灰色的表层叙述背后,始终纠缠着对希望、绝望和虚妄三者关系的心灵搏斗。涓生对生活充满着希望,对婚姻自由的追求是热情的,表现出他在那个特定时代的敢作敢为,他藐视封建势力,大胆地热恋,大胆地同居,与种种迫害和压力抗争,在家庭遭遇挫折生存遇到障碍时,他敢于承担起责任而开始自己的挣扎。然而涓生的情感是复杂的,实现了婚姻自由与子君同居以后,他表现出的是一种对生活的厌倦,正当有些怯弱的子君向他寻求爱的支持时,他冷漠,他背叛了共同爱情,他对子君的离去又极度地自责,婚姻的死亡把涓生从希望与期待中抛入了寂静与空虚,让他感受到了无尽的悔恨和痛楚。影片的隐喻和象征呈现出人生追求和物质需求的二重结构,离开了物质需求,生命、爱情、觉醒,一切都在终极的意义上归于虚空,在现实面前呈现出不真实,而由这样的虚空唤起的自责和忏悔恰恰成为涓生探索新的人生路或作绝望的抗争的心理力。

三、关于躁动时代婚恋悲剧的原因

(一)封建伦理道德导致了婚姻的悲剧

涓生和子君的反抗只是希望得到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这是这个世界的一个小小的愿望,但在那些德高望重的封建卫道士和铁屋子里面的沉睡者,他们是不允许有叛逆者的,他们永远地维护着他们认为是谁也无法替代无法逾越的封建伦理道德,于是涓生和子君便是生活在了这样一种遭人白眼的孤立而孤寂的环境里,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封建势力沉重地压制着人们的思想,压抑人的个性,涓生的失业说到底就是封建伦理纲常势力所导致。“雪花膏”添什么谣言,还不是说涓生和子君的自由恋爱、自主婚姻和同居违背了封建伦理纲常,子君的叔子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就是因为在他看来子君违背了封建伦理纲常,涓生和子君在找住所时,就是因为违反了封建伦理纲常而被托词拒之门外的。走出了这一步,社会就不会给他们任何机会,既然违背了封建伦理纲常,最后只有被逼迫而走向那没有墓碑的坟墓。这是多么的可悲啊!社会流言似虎,涓生和子君的同居招来多少白眼,激起多少议论,就连自己的朋友也是一样。社会不给他们爱和婚姻的自由空间,他们只有抗争,否则就只有灭亡,企图得到永恒的自由,只有彻底推翻一切沉滞腐朽制度,争得独立的经济权利。 (二)缺损的爱情观导致了婚姻的悲剧

涓生和子君虽然真诚热烈地相爱,但他们爱的内涵不同,不同的爱情观决定了他们的心态和行为目的,决定了他们面对生活变故时的不同态度和价值取向,最终导致各自不同的归宿。浪漫使涓生随着新鲜感和神秘感的消失不无他意地体会到: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涓生的爱子君,是仗着她的逃出这寂静和空虚,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出自本能的欲求和情感的需要,对涓生而言爱乃是找一个可爱的人来爱并以此使生活充满色彩,爱是生活的点缀,是手段而非目的,所谓男女平等,恋爱自由,是男女间交往分合来去的平等和自由。这乃是在冠冕堂皇的外衣下掩盖的一种不愿负责任的自私、怯弱与虚伪,是一种特有的中国式大男子主义的心态流露。面对生活的困境他认为新的希望就只在分离,同时冷酷地认为子君应该决然舍去,尽管他已经考虑到子君可能会因此而死去。由于社会环境对自由恋爱的排斥使涓生失业,他不得不承受起社会和金钱的双重压迫,面对家庭物质生活的压力,在经受了一番艰难的折腾后,他终于明白人生的第一要义便是生活,不解决物质生活问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婚姻的自由解放。

子君是的爱情观是现实的,现实的爱情观决定了子君对婚姻的态度。子君全力以赴地寻找自由爱情,寻找自由婚姻的归宿,为了实现目标她无畏,对子君而言,爱乃是找一个爱自己的人以托附终身,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在她看来仅仅是择偶权利的自主。

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是纯洁的,他们彼此依偎,互相鼓励,勇敢抛弃世俗的眼光决意逃脱那个沉滞的社会,一往情深地去追求共同的爱情,他们的爱是甜蜜的。可悲的是他们同居之后,许多弱点在社会和物质生活的压力下慢慢地显露出来,由于生活的压力接踵而来,在生计面临断绝的困境中涓生自如的心情没有了,自私和虚伪的心理膨胀起来,爱情也在那膨胀的心理中慢慢地变淡。如果说爱情观的不同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存在差异和隔膜而难以长久相爱的话,社会的压迫和金钱的困扰则更加剧了这种差异和隔膜,并导致了他们思想情感的分歧冲突,走向破裂,走向崩溃。他们从轰轰烈烈充满生机开始,以凄凄切切的悲剧结局。值得庆幸的是,在爱情理想的追求与生活所作的抗争中,涓生从浪漫走向了现实,从幼稚走向了成熟,向着新的生活跨进。

(三)经济的困顿导致了婚姻的悲剧

人的生理生存的物质需要是最基本的需求,每个人希望在一生中要有一番建树首先应该解决生存的生理问题,生存的问题解决不了,一切都归于空谈。在涓生和子君生活的社会里,他们最起码的也要有一定的物质生活基础,他们在任何时候的当务之急都必须解决物质需求这个问题,只有解决了物质需要然后才有机会让爱情更加牢固,才能维持婚姻的存续。涓生和子君的爱情虽然在开始的时候有着很深的土壤,但是没有了物质基础,到最后他们那朵美丽的爱情花朵终究也悄然凋落。

在除了社会根源和他们双方个人性格特点的缺陷原因之外,物质的缺乏使他们失去了斗志。当涓生被辞退的时候,子君原本的无畏变了颜色,涓生也只能忙碌于那求生的道路,先前的那些轻松没有了,由此他们之间产生了矛盾。由于无端地陷入了经济困境,涓生无法在家里做他的事情,子君也得为了生计而忙碌着,他们再也没有时间谈家庭专制,谈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自然就少了一份理解与交流,他们不能忘却经济在这个时候对他们来说是那么地重要。生活告诉我们,不要让爱情麻木了自己的思想,不要以为有了爱情就可以得到一切,肚子问题,饥饿问题同样得解决,否则脚下的路便是难走了很多。

四、关于鲁迅婚恋观给我们的启示

完成了婚姻之后爱情如何发展,这是一个谁也回避不了的课题。对于爱情的双方来说,爱是心心相印,爱是两情相悦,爱是男欢女爱,爱需要无畏,爱需要无私和付出,但爱更需要理性。涓生和子君受西方自由平等、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共同奋起追求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在同居之前他们以全身心的爱去拥抱,去理解人生,完成了爱的自我觉醒。同居以后涓生的失业,生活的物质基础丧失,生活变得越来越具体,琐碎的生活首先把子君彻底地改造,她和涓生开始没有太多的精神上的交流,不再与涓生如婚前一样热烈地讨论人生,讨论文学,她感兴趣的是如何打理好这个家,她把自己推向了非此即彼的非理性的生命归宿,在同居之前所有思考所未完成的这个时候毫不留情地摆在了面前,在拥抱了爱情之后生活开始逼迫着们必须作出反思,向理性回归。子君在现实面前败了下来,在涓生看来子君变得越来越俗,爱情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幸福和甜蜜的生活开始了裂痕;在涓生则决意从这个围城里逃离。在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之前,涓生是否有能力为爱情准备一切?没有!子君为爱情牺牲事业,当生活的物质基础丧失以后,爱情也失去了依存之所。涓生的态度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不负责任,更多的是对爱情理性思考的不足,在恋爱转入婚姻后由于不能整合生活的现实,不能对自己心灵进行扩容,失去了爱情,失去了更新、生长、创造的心理能力。面临生存危机如何处理基本的求生的难题时,涓生虽标榜男女平等,也真心希望子君能与他共同奋进,却仍摆脱不了男权意识,最后还是改变不了以女性为牺牲品抛弃了子君,导致子君死去。涓生虽然在他的悔恨和悲哀中自责,但还是抱着悔恨的心情迁回原住的会馆,最后导致由爱情浪漫转入婚姻现实的男女由此而收场。其实,爱情和生活一样,平平淡淡才是它的真实内核,当我们把爱情看得不再平淡,给爱情赋予了太多的内容的时候,否则一旦爱情演变成婚姻,危险便会随之而来。所以天地之间这个爱字,并非如我们年轻时想象的那样只要两情相悦就行了,也不是如前卫主义者那样,爱情是一种游戏。爱情是一个沉重的话题,需要我们用毕生去思考和演绎,当我们忘乎所以地我行我素时,生命就会给你开一个要你用一生去承受的玩笑。

阅读全文

与伤逝中的爱情观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别人说幸福来了怎么回复 浏览:159
家庭经济困难证明附件怎么上传 浏览:913
如何拥有一个健康的舌苔 浏览:933
雨夜编导故事怎么写 浏览:538
爱情有哪些意象 浏览:27
孕妇怎么吃饭才健康 浏览:57
美女吃了好不好住哪在哪里 浏览:394
外国哪个国家美女最美 浏览:601
美女成功逃脱霸气复仇是什么电影 浏览:901
哪里可以调解婚姻 浏览:958
过年幸福指数是多少 浏览:525
东莞哪里办理健康码 浏览:894
我有10亩地可以做什么事业 浏览:360
手帐本美女怎么画 浏览:586
玻璃爱情表达的什么 浏览:928
如何看透爱情人情 浏览:272
爱情为什么不能持续 浏览:917
在婚姻中怎么去爱一个人 浏览:191
军事经济属于什么专业 浏览:221
十二星座里面哪个星座出美女 浏览: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