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幼小衔接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幼小衔接主要是帮助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儿童成长过程的一个重大转折,主要会帮孩子从综合能力、专注力、抗干扰能力等方面提高,目前市面上不同的幼小衔接班的幼小衔接课程也不尽相同。
不仅如此,巧问教育还是全日制的教学机制,这一点也和我了解的其他幼小衔接有很大的不同。这样的学习模式可以孩子模拟小学生活,按照小学的生活方式在衔接班学习,提前适应小学的作息时间和学习习惯,也正是因为如此,巧问教育才能从方方面面做好衔接,帮助孩子进行过渡。
在很多家长眼中,“幼小衔接”这个词就代表着知识的承接和过渡。这种理解不无道理,幼儿园大班的教学会为孩子上小学做一些知识方面的准备。但是,知识的准备并不是幼小衔接的重点或者全部,幼小衔接的重点更应该是让孩子在能力方面进行提高,才能为将来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贰’ 想获得 幼小衔接教育方面有哪些知识
想获得 幼小衔接教育方面有:
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比较重视,但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才是最合适的,或者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正确的。
例如,有的家长会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目的是开发孩子的智力,或者让孩子有一技之长,结果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孩子承受不住,家长劳民伤财,得不偿失;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应该有个快乐的童年,对孩子没有规划,没有目的地让孩子尽情疯玩,错过了在孩子关键期的培养。
如果幼小衔接没做好,孩子上了小学后,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有一个小朋友,自从上了小学后,变得越来越瘦,上课也精神不振,家长也搞不清原因,后来才知道,是因为孩子没有适应小学阶段的饮食习惯。
有的孩子是因为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没有主动整理自己书本和学习用具的意识,常常丢三落四,把课本落家里了,把铅笔盒落学校了等。有的孩子是没有做作业的习惯,或者做作业慢等。
由于不懂得幼儿心理和幼儿期的成长任务和目标,一些家长在做幼小衔接准备时比较盲目。有些商家抓住了家长这种急切的需求心理,举办各种名目的辅导班,例如幼小衔接班、学前班等,这种现象在全国各地并不少见。
但并不是所有辅导班的内容设置都是科学且符合幼儿心理发展规律的,也不是所有辅导班都切合幼小衔接需求的。
面对这类班,家长如果不懂得幼小衔接方面的知识,很容易受到商家的误导,最怕花了时间和精力,却没有效果,反而对孩子上小学不利。所以,家长需要擦亮眼睛,不能盲目跟风。
‘叁’ 幼小衔接教育方面的知识
幼小衔接教育是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衔接教育,金色雨林机构认为,幼小衔接能够加强孩子对小学教育的适应能力,对孩子的成长有非常大的帮助。
‘肆’ 幼小衔接有哪些方面
衔接方面有很多的方面,我们首先大家要注意下,从个人孩子的心理方面一定要注意一下,把这个孩子的心理降到最低的,这种程度于是又小衔接的过程当中,一定要让孩子感觉到他没有那么难度,所以呢,这个时候才能让孩子很好学习
‘伍’ 幼小衔接课程包括哪些内容
链接:
第一环节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环节考查孩子的观察、记忆力.
第三个环节是了解学生的创造能力.
‘陆’ 学期教育幼儿身体健康指那些方面
(一)课程的定位 1、课程的界定—— 以0~6岁婴幼儿“健康教育”为主要抓手,以促进婴幼儿“健康生活”为落点,以婴幼儿“健康人格”初始构建为目标的主题式综合课程。 2、课程的内涵—— 健康的教育:是全程的教育(0—6岁婴幼儿的全程教育);是全面的教育(涵盖生活、运动、游戏、学习全面的教育内容);是全员的教育(园内的教师、保育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园外的家长、社区人员等)。 健康的生活:是指优质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教育的有机整合。 ? 健康的人格:每一个婴幼儿生理与心理的健康,智商与情商的健全。 3、课程的特色—— 重在“健康”: 满足每个孩子享受健康服务、健康环境和健康教育的基本权力。 保障孩子与其年龄段相应的身心安全和健康。 为孩子现时和未来的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凸现“儿童”: 每一个的儿童——指每一个儿童获得的机会是均等的,是符合他(她)们这个年龄段身心发展规律并兼顾不同经验水平的。 不同的儿童——尊重儿童与生俱来的诸多差异,注重环境及教育的影响给儿童带来的适宜发展。 未来的儿童——谋求为儿童的未来发展、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即建立在儿童自身经验基础上的情感、认知、能力、社会性的建构和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 强调“综合” “健康教育”是全面的、全程的、全员的、全方位的。 “健康教育”的内容应综合幼儿生活经验、追随幼儿生活经验又螺旋型上升、回归幼儿的健康生活。 “健康教育”的学习,是在主题背景下,采用“融合式、集体式、田野式”活动相结合,以生活、运动、学习、游戏的形态交互、交织呈现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 (二)课程的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实施,促进幼儿健康水平以及情感、态度、认知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使幼儿成为健康活泼、好奇探索、文明乐群、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儿童(见《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成为健康和谐、全面发展,当前得益、终身受益的一代儿童。 (三)课程的结构、内容 1、共同性课程:遵循《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的要求,体现确保基础,重在保底;面向全体,覆盖全日;着眼累积,重视体悟;全面发展,和谐进步的原则。 内容及示例:(见《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P5~P8) 2、选择性课程:以本园“健康教育”为特色,体现健康身体、健康心智、健康生活、健康人格的综合内容。 具体内容: 食物与营养疾病的预防 自我保护 生理和心理健康 选择性课程提要: 制订幼儿园“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各年龄段分目标,制订学年、学期幼儿园“健康教育”计划。 开发、研制、实践“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活动系列。开发、研制、幼儿园“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实施相关活动,建立评价标准。 建立完善幼儿园健康服务保障体系 各项健康保障制度(常规制度、各类应急预案及制度等) 幼儿健康档案(身高、体重、视力、体检等) 幼儿健康护理服务(文本、实际、物质、精神等) 急救(设备、人员培训等) 传染病控制(红眼病、肝炎、流感、手足口病、腮腺炎、禽流感、SARS等) 教工保健(生理、心理等) 创设安全、健康、优质、富有儿童特点的幼儿园物质环境 校舍建筑、桌椅、照明设备、专用活动室、办公室、盥洗环境、饮水、饮食环境、走廊、操场、绿化、环境维护、废弃物处理、厕所、节约水、电、煤、室内外布置等。 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幼儿:自信、友善、关爱、开朗、活泼、勇敢 教师:人际关系、心理减压、情绪纾解、心理成长 领导:大气、民主、积极、互动 家长:理解、支持、合作、共营 与社区、家庭联合建设健康、和谐、健康、文明校园 与社区建立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共建健康校园(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环境互动、成果互惠) 努力建设一支主动关心幼儿园工作、积极参与幼儿园管理、自愿提供各方面资源、热心履行志愿者义务的家长志愿者队伍,建立健康、互动、协作、有效的合作伙伴关系。 (四) 课程的实施 1、课程实施的基本方式: “健康教育”实施方式 2、课程实施的主要特点:凸现主体性、坚持活动化、注重体验式 ? 凸现主体性(孩子、教师、家长、园所本身) 坚持活动化(创设环境、提供材料、走向自然与社会) 注重体验式(尊重兴趣、鼓励探索、培养合作) 3、课程实施的要求: 园长是幼儿园课程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依照法规和本园课程管理方案实施 有效管理。负责建立完善各项课程管理制度,领导课程实施方案的编制,对课程资源进行统筹协调,并在动态的过程中,形成适合本园和幼儿发展需要的课程运作流程,对课程实施质量进行评价等。 幼儿园基础保教部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职能部门,负责对整个幼儿园共同性 课程和选择性课程的日常实施进行观察、统整、协调和测评;建立并制订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系列基本规范和要求并落实到位;定期与园长一起对课程计划、课程内容、教材选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难点、重点问题及课程质量监控展开研究;组织教师开展改进实践的园本研修;并就课程资源的常规配置、课程实施中的相关配合与其他部门建立畅通的联系。 幼儿园教师是课程有效实施、开发和改革的主体力量,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 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参与课程和执行各项课程制度的自觉性,把课程实施作为自身专业化发展,提升专业能力的平台,勇于实践,善于研究,敢于创新。 (五) 课程的评价 1、课程评价的依据: 2、课程评价的要点: 以人为本、关注过程、多方参与、促进发展—— 评价内容的多元性; 评价视角的全面性; 评价过程的动态性; 评价者的广泛性; 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柒’ 幼小衔接方面的教育内容
一、心理衔接
许多孩子到了幼小阶段,被突如其来大量的各种作业和知识的灌输产生了焦虑感,开始讨厌上学,甚至讨厌长大。
我们首先要帮助孩子在心理上接受这是成长中的必然阶段,意识到“我要上学”而非“要我上学”。
二、身体衔接
进入小学后,主要任务变成了学习,科目、作业、规则、上课时间等明显增加,学习压力变大,没一定的体能还真一时无法适应。所以,锻炼身体,增强孩子身体素质,才能更好应对“高强度”学习生活。
三、习惯的衔接:
调整作息时间,每晚9点之前入睡,保证10小时的睡眠,尽量每天8点前送幼儿园,上学别迟到,晚上自觉睡觉,以逐渐适应小学时间。
给孩子提供一个独立的学习空间,摆放固定的书桌、椅子等营造自律和好的学习环境,学习用具简单即可,不宜花哨,避免注意力分散。
养成自己检查书包和学习用品、整理书桌的好习惯。
和孩子约定好放学后的时间安排,坚持执行,根据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帮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能力,减少拖延。
四、能力的衔接:
能力的衔接包括: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运算能力、动手操作、表达能力、记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其实这些能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任意阶段都需要培养。
五、知识的衔接。
有的专家说:提前学习小学知识有一定风险。例如记得快,忘得快,提前学却没有强化复习,可能到了入学那天,知识早忘了,花了时间效果不佳。又或是有的孩子提前接触不规范的书写、拼音读写等教学内容,待到一年级教师再去纠正,反而事倍功半。
六、家长的衔接
1. 我们的家长整天被高价学区房,异地入学难的问题困扰,就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自己的各种压力和焦虑感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地转移给了孩子。所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是帮助孩子顺利过渡的关键。
2.孩子在幼儿园学的是:语言、艺术、科学、社会、健康。而在小学则划分为:语文、数学、英语、体音美、科学、综合实践等更为精细化的学科。小学不是幼儿园大班的延伸,孩子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是一个阶段性的连续过程,需要家长不断地铺垫和推动,提供一个鼓励学习的环境。
3.不要强制性为孩子报太多的辅导班,幼小衔接的效果并不是提前教的越多越好,而是专注于激发孩子的自主学习兴趣,根据孩子存在的短板进行加强培养。
4.不论孩子是否上了幼小衔接班,家长一定要按时参加学校的活动,观察孩子在课堂上暴露出的问题,以便更好的找到对策。
5.实地考察孩子即将要上的小学,根据学校的入学要求及入学后的课程进度做相应的准备。
孩子的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家长调整心态,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捌’ 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
①学前儿童日常生活行为教育。
(1)生活卫生习惯教育内容。
(2)安全行为教育内容。
②学前儿童营养教育。
(1)让学前儿童学习浅显的食品营养和卫生知识。
(2)让学前儿童有自我控制饮食的意识及能力。
(3)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
(4)培养学前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
(5)纠正营养不良。
③学前儿童疾病防御教育。
(1)懂得疾病防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培养学前儿童关心自己或他人身体状况的意识。
(3)培养学前儿童预防疾病的卫生习惯。
④学前儿童体育。
(1)学习和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规则和知识。
(2)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
(3)训练运动能力,增强体质。
(4)认识自己身体的基本组成和功能,以及体育锻炼对健康的作用。
(5)学习在体育活动中有关安全和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技能。
(6)培养良好的心理意志品质、个性、智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⑤学前儿童环境教育。
(1)懂得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培养学前儿童环境保护意识。
(3)培养学前儿童保护环境的习惯。
⑥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1)学习表达和调节自己情绪的方法。
(2)培养社会交往的能力。
(3)性教育。
(4)学前儿童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的预防。
(8)幼小衔接身体健康教育有哪些方面扩展阅读:
学龄前教育是当今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门知识学科,也是人生初始教育的源头.学前教育是指出生至入学前儿童的教育,它包括学前社会教育和学前家庭教育。
也就是说,向0至6、7岁的儿童实施学前教育,一方面在家庭中进行,另一方面组织学前社会教育.学前教育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学前社会教育发展的一般原理;
2、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儿童发展的关系;
3、教育目的和学前教育的任务;
4、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任务、内容、方法与途径;
5、幼儿园主要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及指导;
6、托儿所、幼儿园和学校的衔接与配合;
7、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能力与专业发展。
我国的学前教育学,主要研究:
1、主要阐明社会主义条件下学前教育的一般原理和原则;
2、总结教育实践的工作经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指导教育实践。
3、加强学前教育的理论研究,提高学前教育科学水平。
4、学前教育学也为国家和有关部门制订学前教育的政策、措施和进行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儿童教育是“全素质教育”人的素质即与人的发展、发挥和个体幸福密切相关的,时刻起作用的诸因素的质量。素质培养分4个层次:胎儿的潜在素质,婴幼儿的基本素质,中小学生的自我发展素质,青年后期到成人的发挥素质。
所谓“婴幼儿全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孩子基本素质的教育,它是非学历教育、非义务教育、非专业教育、非系统文化知识的传授,而是在孩子身心承受的范围内极大地丰富生活体验和感受;在激发兴趣的前提下,教育不分学科,不讲系统,不顾深浅,也不求甚解,任何认识都不是一次完成的。
人的基本素质,即:健美的身体、灵敏的头脑、良好的性格、广泛的兴趣、趋向发达的语言(包括视觉语言和外语),善于人际交往和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喜爱。
‘玖’ 幼小衔接培养孩子哪些方面的能力
一、学习能力
一提到幼小衔接,家长们都认为在上一年级之前,起码要会拼拼音,100以内的加减法,甚至对识字量也有要求。如果只抓知识学习,对于幼小衔接的认识是非常狭义的,学前的知识学习,实际上只能解决短期的知识储备问题,保证孩子在一二年级的学习水平而已。
所以,除了让孩子学拼音数学,识汉字之外,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进入小学三年级,数学考验的就不再是基础的计算能力,而是思维能力,其中包括了思考力,空间力,认知力,逻辑分析力等等。
在幼小衔接时期,家长要多调动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比如通过玩乐高,逻辑狗,读书,做游戏等等全方位地提高孩子的思维力。
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受益终身,而幼小衔接是学习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譬如拥有良好的专注力,能快速完成指令,能够认真完成作业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习惯,对后面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家长千万不能忽视。
二、养成大量阅读的习惯
小学三年级,和初中一年级,都是一个重新整合的时期,在这两个阶段,有的学霸,成绩一落千丈,有的成绩不起眼的孩子,成绩却扶摇直上。
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身后是否有庞大的阅读能力作支撑。阅读对孩子的影响,不仅仅是提高语文成绩,更重要的是对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观察力、辩证思考等多项能力的提升。
阅读能力强的孩子,善于将知识融会贯,他们能快速调取知识,实现知识变迁。所以,从幼小衔接时期开始,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长期阅读的能力,鼓励孩子开始自主阅读,同时要注意,不要只让孩子看童话故事,而是要让孩子广泛阅读,读的书越杂越好,接触的领域越多越好。
三、倾听能力和表达能力
实际上有孩子的倾听能力非常差,因为父母习惯了主动为孩子做事情,所以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倾听能力差的孩子,一到上学时,就非常吃亏了。最大的问题就出在,他们不会听课:上课走神、听不进去、抓不住重点、老师提问没反应、课后一问三不知......孩子一旦不会听课,这就是很大的麻烦,如果不重视,孩子就会出现上课走神,对学习失去兴趣的问题。
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让孩子学会听,善于听,家长可以用一些小游戏来训练孩子,比如你说他重复,或者接力讲故事等等,强化孩子的倾听能力。
同时要注意,只会倾听,不会表达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表达能力实际上包括了孩子的反应能力、记忆力、语言组织能力、临场发挥能力,家长可以在平时鼓励孩子多讲故事,不要轻易打断孩子讲话,多和孩子交流沟通,一步步完善孩子的语言表达力。
四、运动能力
因为上学之后,孩子的学习任务增加,不少孩子没有时间运动,长此以往,孩子就变得越来越宅,体能越来越差。
所以在幼小衔接时期,家长一定要多带孩子运动,跑跳,拍球踢球,跳绳等等,提高孩子的身体协调力和大运动能力,让孩子有运动的意识。另外不少小学,对跳绳有考核,所以从幼小衔接期,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跳绳能力。
五、建立规则意识
小学不比幼儿园自由,进入小学,孩子不得不开始遵守校规,班规和老师的要求。老师一个人要照顾几十个学生,很难面面俱到,如果孩子没有规则意识,就很容易掉队,甚至慢慢地会游离在班级的边缘。
况且,随着孩子长大,孩子的自我意识是在逐步增强的,规则意识建立得越晚,孩子越难适应,甚至会出现反叛的行为,到时候,孩子、家长和学校三方都非常痛苦。所以,规则意识一定要从小建立,家长要做好榜样,为孩子做示范,教会孩子如何适应和遵守规则。
六、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强的孩子,在任何环境下都游刃有余。幼儿园时期,孩子的社交有老师引导,会被照顾得无微不至,可是进入小学后,孩子需要凭借自己的能力融入新环境,适应新同学,建立自己的新社交圈子。
如果孩子过于内向,不善于交往,孩子在进入小学的前两年,会感到非常不适应,甚至会开始厌学。所以,在幼小衔接时期,家长要引导孩子社交上的能力。减少孩子宅在家里的时间,多带孩子出去玩,交朋友,多去一些陌生的环境,让孩子接触更多的人,多见见世面,增长见识。
在外的社交中,可以鼓励孩子处理一些事情,譬如在餐厅点菜,和服务员提要求;在外问路等等,孩子的能力就是在一次次的锻炼中提高的。孩子的优秀不仅仅体现在成绩上,在幼小衔接的三年中,从多个方面帮助孩子打好扎实的基础,孩子未来的优秀和成长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拾’ 幼小衔接主要衔接哪些方面
1、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表现在入学后对新的人际环境的适应上。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幼儿胆小,不能主动地与同伴交往,或与同伴不能友好相处,遇到问题也不敢去找老师反映或寻求帮助等,结果没有新朋友,他们感到孤独,心情沮丧,学习的兴趣大大降低,学校的吸引力也随之消失,同时,这一能力与主动性的发展也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在幼儿园里必须发展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2、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小学环境中有大量的新规则出现(如进老师办公室要报告、上课前书要摆在书桌右上角、上课不能喝水、手要放好不能搞小动作,等等),幼儿难以记住和遵守,这成为不少新生在学校受批评的主要原因。同时,入学后学习成为必须完成的任务,幼儿却一时难以确立这样的任务意识。有的新生在老师询问作业时,还很轻松地说,“我不喜欢做”,“昨天,爸爸带我去姥姥家了,所以我没写。”针对这些问题,除小学的改革之外,幼儿园应当注意培养幼儿的规则和任务意识,特别在大班阶段。
3、培养主动性培养主动性就是要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积极态度,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参与欲望和兴趣,给他们提供自己选择、自己计划、自己决定的机会和条件,鼓励他们去探索、去尝试,并使他们尽量获得成功的体验。研究证明,富于主动性的幼儿思维活跃,做事有信心,能主动与人交往,他们入学后比较快地适应小学新环境,学习成绩也较好。
4、培养独立性小学生课间和课余时间由自己支配,生活需要自理,这就要求他们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在幼儿园,要注意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增强幼儿的独立意识,让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并自觉去做,培养幼儿自理、自觉的能力,逐渐减少成人的直接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