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么叫做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 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中文名
心理健康
外文名
mental health
应用学科
心理学
应用范围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快速
导航
制约因素健康标准异常心理维护途径
简介
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从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1]
制约因素
1、先天遗传的好坏
2、外界刺激的优劣
3、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
4、心理保健服务的有无。
健康标准
心理学家将心理健康的标准描述为以下几点:
1、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2、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4、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5、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 力。
8、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9、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10、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异常心理
心理异常的实质,就是异常心理的原因、机理和心理结构问题。心理异常是大脑的结构或机能失调或者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紊乱和歪曲,既反映了个人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异常,也反映为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生活上的适应障碍。判别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标准有如下几种:
自我评价标准
如果自己认为有心理问题,这个人的心理当然不会完全正常,但一般不可能存在大问题。心理基本上正常的人,完全可以察觉到自己心理活动和自己以前的差别、自己的心理表现和别人的差别等等。这种自我评价在精神科叫自知力。
心理测验标准
心理测验通过有代表性的取样、成立常模样本、检测信度、检测效度和方法的标准化,才能形成测评量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专家的主观看法,但是,心理测验也存在误差,尚并不能代替医生的诊断。
病因病理学分类标准
这种标准最客观,是将心理问题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的医学标准。如果一个人身上表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则认为此人有精神疾病。其心理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外部评价标准
人的心理活动总是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大家都认为某个人有问题,一般就是正确的。即使旁边人没有看出来,专业人员也可以通过各种表现判断当事人是不是有问题。
社会适应性标准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维持着生理心理的平衡状态,人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亦即其行为符合社会常模,是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得个体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时候,则认为此人有心理异常
维护途径
1、注意优婚优生,避免先天缺陷;
2、优化现实环境,减少不良刺激;
3、加强心理修养,提高心理素质;
4、接受心理教育,学会心理调适;
5.主动向人求助,及时缓解心病。
❷ 心理健康的表现有哪些方面
1. 情绪健康表现:心理健康的人通常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他们的情绪理智而稳定,对于生活中的事件能够保持乐观和开朗的态度。他们不会为小事轻易生气或忧郁。
2. 理智与冷静:这样的人在处理问题时不会感情用事,也不会盲目冲动或急躁。他们能够理智地分析情况,并冷静地做出决策。
3. 积极的生活态度:他们对待生活和学业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自信并乐于进取。即使面对挑战和困难,他们也不会感到沮丧或责怪他人。
4. 人际关系和谐:心理健康的人乐于社交,并积极建立友谊。他们能够信任和理解他人,乐于提供帮助,并且能够与不同背景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5. 完整的的人格:他们拥有稳定的人生观和信念,理想与现实相结合,行为与思想保持一致,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人格。
6. 自我意识良好: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既不自负也不自卑,对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有清晰的认识。
7. 社会适应能力:他们能够敏锐地观察社会,理解社会发展趋势,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8. 应对现实的能力:当现实与期望不符时,他们不会感到绝望或抱怨。相反,他们会调整自己的期望和态度,以理智的方式适应现实。
❸ 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
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介绍如下:
3、坚强的意志品质。心理健康的人有着良好的自制力和挫折耐受力。青少年出现的网瘾、烟瘾等行为问题往往与意志品质薄弱有关。
4、心理与行为符合年龄特征。行为表现正常包括:行为内外一致、行为与年龄相符以及行为与角色一致。例如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在家里却乱发脾气,较少参与家务劳动,这样的学生心理不能算是健康。
5、人际关系和谐。青少年很多心理问题的出现都与人际关系有关。当家庭不和睦、同学相处不融洽时,青少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嫉妒、敌意、敏感等不良心理问题。
❹ 心理健康和不健康有什么表现
心理健康一般表现为正常智力、情绪健康、健全的意志、人格独立、自我评价、和谐的关系、适应社会、心理年龄等。
1.正常智力:不仅是在学习中,还包括生活和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必要心理保证。
2.情绪健康:其特点是情绪稳定,当出现情绪不稳时,可以进行自我调节。
3.健全的意志:拥有健全个人意志,一般不会受周围人群影响。
4.人格独立:拥有是完整的人格。可以做到说和做是协调的。
5.自我评价:可以正确的接受旁人以及对自身缺点的评价。
6.和谐的关系:可以和周围人群相处愉快,发生矛盾时,可以很好的处理。
7.适应社会:可以正常的适应社会法则,并融入进去。
8.心理年龄:即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建议当出现不符合以上特征时,可能心理健康已经出现问题,此时应及时前往医院精神科检查,并在医师指导下进行相应的调理。
一般情况下,心理不正常可以从性格、生理、社会环境等方面表现,具体分析如下:
1.性格:由于人脑的先天性意识生理基础,一般在性格内向、忧思多虑、自我要求高或自卑心重等性格特点的人群中容易出现心理不正常的现象,一般表现为敏感多疑、容易产生嫉妒心理或偏执型精神病。
2.生理:当机体内中枢神经递质中的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物质异常时,导致内分泌紊乱,容易表现出心理障碍,如亢奋、精神异常、精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等。
3.社会环境:通常在人们处于噪音环境、人群过度拥挤的空间或极大的社会压力中的时候,就容易出现烦躁不安、反应迟钝、产生恐惧感、焦虑甚至精神异常等。
综上所述,心理不正常时的表现非常多,初期常表现为焦虑、抑郁、情绪低沉、精神紧张或恐惧易怒等。严重者甚至具有心理变态、悲观绝望等心理不正常表现。患者需要进行自我调节,通过倾诉、旅游、读书、听音乐、钓鱼等自己喜欢的活动方式来排解或宣泄不良情绪。必要时,可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❺ 怎样才叫心理健康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且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以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新健康教育”在学校建设了专门的健康指导室(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长期驻校,以开设心理课程和开展课外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同时,开设“亲情聊天室”,为亲情的连接打开通道,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铺就一条畅途。标准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幸福和健康有了更高的追求。心理健康,这项在早前容易被忽略的人类健康的重要指标,如今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健康?它的衡量标准又有哪些呢?
1、什么是心理健康:关于什么是心理健康,国外学者多有一些表述。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
2.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整体健康水平有重要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1]
总而言之,健康的心理就是做出正常思维,行为标准,人性的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