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提高教师自身心理素质 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1、关注心理健康,创设良好环境。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学校领导要转变管理观念,发扬民主,关心教师,为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体验工作的成就感;千方百计为教师解决生活困难,解除教师后顾之忧;配备心理保健工作者,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指导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2、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 教师要有心理保健的意识,要认识到心理健康要靠自己维护,一切外部的帮助都是间接的,心理医生能做的也只是“助人”。因此,教师应善待自己,帮助自己,要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来维护心理健康。 第一,要正确地了解自己,确认自我价值,并接受自己。古人早有明训:“人贵有自知之明”,“天生我才必有用”等等。很多教师由于自我认知偏差,不能正确把握自己,带来诸多心理问题 ,甚至形成心理疾病。因此,如果一个教师能正确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扬长避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就能提高自己的心理成熟度,并体现自身的价值。 第二,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现代心理学心身研究认为,情绪在心理疾病中具核心作用。积极的情绪对健康有 增力作用,而消极的情绪不仅对健康有减力作用,且易导致人的心理障碍。而教师面对繁重的工作,复杂多变的教育对象,迅速变化的世界,难免会带来各种各样的消极情绪反应,如不及时疏导,不仅影响自身,更会投射到学生身上。当教师心怀不良情绪时,可一试情绪调节法,以保持心理平衡。如采用“阿Q”式的精神自慰法;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等活动的合理渲泄法;转换思维方式,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认识调适法等。 第三, 建立良好人际交往圈。心理学家早就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个人心理健康水平愈高,对挫折的承受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就愈强,在社会生活中也就愈成功。因此教师要学会与人交际,善于与人交际,将自己和谐地融于社会之中, 保证健康的心理。成功的教师往往是乐于和学生及他人交往的,尤其是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教师应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第四,积极进取,努力工作。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个体,其重要特点是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也只有热爱自己的教育工作,把工作当作乐事而不是负担的教师,才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
Ⅱ 如何加强新时期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未来人才要求能力全面, 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 更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 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而在学校形成心理健康绿色通道中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 那就是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教育中, 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了着名的心理场论。这种理论认为, 任何群体内部都存在着一种心理场, 由于心理场的存在, 每个成员之间的心理是互相影响和制约的, 这种过程是一种群体心理互动的过程, 但是, 这种互动常常是不均衡的, 其中, 往往有一种力量起着主动、支配的作用。很显然, 教师是学校法定的, 为学生及家长共同认可的教育者, 教师所具有的这种特殊地位, 使得教师更容易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教育对象, 教师的心理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是多维度的, 具有很大的权威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如果我们不首先注重教师的心理健康, 那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根本无从谈起。一、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原因分析为什么教师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呢? 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提出了教师心理健康的指标: 正确的角色认知, 即能恰当地认识自己, 并能愉快地接受教师的角色; 具有健康的教育心理环境, 即在教育中教师的情绪稳定, 心情愉快, 反应适度, 情绪自控, 积极进取; 教育的独创性, 即不人云亦云,能创造性地工作; 抗教育焦虑程度高, 即能忍受困难与挫折的考验; 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 即能正确处理学生、家长、同事与领导的关系; 能适应与改造教育环境; 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理念, 不断适应改革与发展的教育环境。反之, 则认为是心理不健康。那么,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何在呢?1. 当今社会, 对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 教师的心理负担过重,同时还受职称、住房、收入、子女升学就业、赡养老人等问题的困扰, 长期面对超负荷的心理压力。2. 工作繁重、压力过大。教师职业本身有其特殊性: 教育对象的多样性, 要求教师有多维度的心理取向; 教育工作的示范性, 要求教师加强自我形象的塑造; 教育内容的广泛性, 要求教师博大精深, 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教育任务的复杂性, 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心理调节与适应能力。正因为做一个合格、称职的教师难度大、要求高, 无形之中就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重与压力, 势必造成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一般人群要严重。国内如此, 国外也一样。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报道: 在教师中有37. 5% 的人常对工作效率感到极度忧虑;有30% 社会适应不良, 有情绪问题; 有20% 的教师需要心理医生特别关心; 另有30% 不易与人相处, 无疑, 这与教师这一特殊职业有关。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加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 这与教师原有的认知结构、业务能力、身心素质发生尖锐的矛盾。3. 个别教师对本职工作不够热爱, 对个人价值定位不当, 认为委屈了自己, 或感到教学没劲,浑浑噩噩, 不思进取, 长此以往, 精神忧虑。教师外部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内部又缺乏承受压力的能力, 自感心理压力重, 身心疲惫不堪, 精神不振, 这样的结果, 教育教学质量必然受到一定的影响。根据以往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有三个层次的目标: 一是初级层次, 属于相对被动的应付性、适应性目标, 即防止或克服有关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 缓解心理疾患症状, 恢复与维持心理平衡、实现对教师工作及日常社会生活的正常适应; 第二级层次属于现实化的主动性目标, 即增强教师自我心理免疫力, 提高自我综合心理素质, 培养健康人格, 能主动地适应社会挑战和工作要求, 处理各种心理问题; 第三级层次, 属于理想层次的目标, 即能塑造教师较为理想的人格, 开发教师心理潜能、使教师能在工作与生活中发挥出较高的创造力, 为教育事业和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 个人获得比较美满的幸福生活。这三个层次的目标在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往往会交织在一起, 当然教师比较关心和较常面对的问题多与第一、二层次的目标要求有关, 但第三层次的目标则带有更为根本的终极性意义。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从根本上说, 是为了增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提高心理素质, 发掘心理潜能, 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发展, 从而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使命。这也体现了对教师这一职业群体特殊的人文关怀, 是为了使教师既能获得良好的职业适应,又能切实保持身心健康, 追求人生目标。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人的心理活动及其所支配的人的行为有着复杂的方面与层次结构的区分。按照我国心理学界的理解, 人的心理可分为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两大方面。心理过程主要包括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个性心理又主要包括以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为主要内容的个性心理倾向性, 以及以人的气质、能力、性格为主要内容的个性心理特征。上述方面的内容相互之间有着复杂的关联与相互影响, 各自又有着次级的层次结构的分化。显然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就是应该针对教师的心理活动的各个侧面与层次, 针对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及其诱因, 服从于前述三个层次的目标, 努力防止与消除心理疾患, 增进教师自我心理活动的水平。具体而言, 从目前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状况与客观要求来看, 其内容主要应包括三大方面:1. 心理学基本知识的教育。如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人的心理的实质、心理现象组成与基本活动规律等等。2. 健康心理学或心理卫生学知识的教育。如心理卫生运动的意义与由来、心理健康的涵义与标准,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有关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基本常识; 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矫治的基本认识等等。3. 教师心理健康实际问题的应对措施与方法。如如何应对常见的教师焦虑、抑郁等生理心理症状、应对人际关系障碍、应对教师职业倦怠与职业压力、应对经济困难等等。值得强调的是,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 最终要使教师形成一种怎样的心理素质结构或健康人格乃至理想人格, 这涉及到人们包括教师本人对健康人格及理想人格理解与评价的问题。三、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从当前我国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出发, 借鉴以往人们对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方法与经验,我们认为, 当前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与方法有:1. 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全社会都要为教师营造一个支持教师职业威望的社会氛围, 创造一个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 减轻他们过重的工作与心理负荷。据调查,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第一位因素是不良的社会环境, 它对教师个人需要的满足、动机的激发与目标的实现关系颇大, 影响深远。因此, 全社会都要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尊重教师的劳动, 理解他们的苦衷,少说空话, 多办实事, 切实解决他们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困惑, 特别要减轻他们过重的工作与心理负荷, 教师的心灵同样需要社会的呵护和慰藉, 政府部门可以启动教师心理健康工程, 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工程。2. 教师所在学校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环境是教师最经常、最重要、最直接的工作与生活场所, 教师的教育活动主要是在学校中进行的, 学校环境不佳最容易引起教师行为受挫,学校管理者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要认识到对教师的关心爱护是贯彻落实我国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作为学校领导, 要深入了解教师的实际需要, 针对教师的不同需要, 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 提高教师的心理满意度, 使他们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 学校领导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 使教师保持心理平衡, 其中包括教师觉悟的提高, 帮助教师确立合适的个人目标, 同时在教师成功、失败时引导正确归因; 学校领导还要致力于优化校园人际关系, 营造一个融洽、和谐的工作环境。学校在制订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措施时, 要高度重视在学校中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 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教师心理健康咨询室, 这主要包括: 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和讨论; 请专家或本校心理学专业教师举办讲座; 为教师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 投入必要的资金为教师购置相关的图书资料、音像资料等等。3. 发挥心理学专业工作者的力量, 通过专业着作、报刊杂志以及其它大众传媒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目前, 有关心理健康问题的论文、着作、报道等已日益在各种信息传播媒介中出现, 其中也不乏针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有关内容, 但有关内容良莠不齐, 有的还可能存在误导, 相关信息的受众群体大部分集中于大中城市, 与广大教师对相关知识的迫切需求还很不相称, 因此, 这方面的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尤其是有关方面要重视利用电话热线、电视、网络等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加强这方面工作。4. 提倡教师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现代教育学认为, 个体社会化过程中, 接受他人教育的成份呈递减趋势, 而自我教育的成份呈递增趋势。就心理健康教育而言, 不仅大中学生应重视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方面更是有必要加强自我教育。根据以往对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教师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主要的途径与方法有: 加强自身学习; 积极参加实践锻炼; 广泛进行社会交往; 借鉴运用传统的自我教育与心理修养的方法; 学习运用现代心理学所揭示的有关增进心理健康防治心理疾患的方法与技巧; 努力寻求帮助; 培养广泛的兴趣等等。教师要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保健工作,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忠诚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 积极乐观地生活, 保持良好的心态, 同时要正确认识自我, 形成健全的人格; 教师要学会科学用脑, 提高心理活动的效能; 同时, 教师要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理解领导工作, 同事间经常沟通, 尊重家长与学生, 善于接纳自己与别人在和谐的环境中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教师要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与社会活动,要注意劳逸结合,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不断扩大生活圈子, 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良好的人际关系, 不仅是教育工作的需要, 更是人类自身心理发展的需要, 和谐的人际关系, 使人心情舒畅, 精神振奋, 工作愉快, 形成积极乐观、开朗的性格。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心情沉闷, 抑郁寡欢, 有碍于个人心理健康, 久之形成冷漠、孤僻的消极性格。教师还要关心、爱护家人, 与家人同乐, 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 遇事要乐观, 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生了病, 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念; 受挫折, 能沉着自控,保持心态平衡; 被误解,能胸怀坦荡, 克制、容忍。教师担负教书育人的重任, 要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社会合格接班人, 教师首先要拥有健康的心理, 教师的心理健康防卫工作不容忽视。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 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要靠教师来完成, 学校管理者应该采取一切措施来维护教师的身心健康。
Ⅲ 代表建议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具体如何实施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许昌开普检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亚萍建议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学校引进专业的心理学教师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评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职称系列和骨干教师系列,建立各类激励与牵引机制,不断提升心理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
同时,她还建议定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做好课时保障。各中小学校应定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每周至少1课时。
在各学科课程教学中有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全过程,渗透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营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注重家长的参与,对家长进行必要的培训。在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家长也有很多的教育盲点和误区,需要学校给予正确的知识输出来引导家长正确、有效的教育孩子,做好家园共育。
(3)校长如何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扩展阅读
延伸阅读——全国政协委员翟美卿建议千人以上中小学须配备心理教师:
当前,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议题也越来越引发社会关注。中小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可塑性最强的年龄段,6-12对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全国政协委员、香江集团总裁翟美卿多年来关注社会民生,致力于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配置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比例偏低。另外,不少中小学虽然有配置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是这些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往往身兼‘数职’,还要负责其他科目的教学工作。”翟美卿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因此,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翟美卿提出建议,应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保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
同时,她建议政府牵头撬动资源,引入慈善公益项目,推动广大社会力量关爱儿童心理健康。在慈善公信力建设领域,建议进一步探索强化对慈善组织的社会监督体系建设,助推慈善事业公信力建设,提高慈善事业透明度。
Ⅳ 校长如何应对过重的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问题
1. 在现代社会中,压力普遍存在,影响着每个人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在学校环境中,校长们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
2. 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带来了物质生活的丰富,但人们的内心世界却感到更加空虚和孤独。
3. 教育的发展虽然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使他们处于一个复杂的角色中。
4. 学校不再是避风港,而是承载着社会赋予的责任。学生的行为牵动着家庭的神经,教育的工作难度和教师角色的复杂性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
5. 校长不仅要处理教育管理的工作,还需要与上级教育部门沟通,指导教师,促进学生发展,以及处理许多繁杂的事务。
6. 会议、责任、资金问题和预算等压力让校长们感到沉重,同时他们还面临着生源、升学率、师资、安全和办学自主权受限等问题。
7. 长期的工作压力对校长的心理造成了严重影响,甚至威胁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8. 解决校长的压力问题和心理困境是他们自身的需求,也是教育领域面临的挑战。
9. 编写此书的目的是为校长们提供减轻压力和维护心理健康的途径,以促进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
10. 学校面临的经费不足、生源和升学率问题、师资流失、学生安全保障不力等危机,以及校长自身专业发展问题,使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
11. 《校长工作压力管理》通过对多位校长的访谈和大量研究,旨在帮助中小学校长应对工作压力。
Ⅳ 如何促进老师心理健康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有哪些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针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提出以下几条建议,希望能对改变目前教师心理健康不良的现状,切实而有效地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所有裨益。
1.做好教师的职前筛选工作
教师这一职业有着特殊的需要,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将对学生的发展造成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职前筛选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采用相关的量表,对将要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师范生进行测量,测量其人格特征、自我意识、情绪自控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与教学有关的知识、角色意识、职业期望、教育观念等,确保这些准教师具备做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素质,并且符合职业的特殊需要。
6.建立教师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
从社会的角度形成尊师敬道的良好风尚,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这是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途径。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这是一种社会支持系统,也是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一条根本之路。有了良好的教师形象,教师就有了行为的标准,也有了社会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