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做好企业职业健康管理
怎样做好企业职业健康管理?可以参照GBZ/T 225—2010《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
4.1.3 设置职业卫生管理机构
用人单位应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及其相关组织, 负责本单位职业卫生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及其相关组织的责任是:
—组织执行职业卫生管理体系的方针政策;
—制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计划,确定明确的目标及量化指标,并组织实施;
—组织对劳动者的职业卫生培训以及劳动者之间 (包括劳动者及其代表)的合作与交流,以全面实施其职业卫生管理体系要素;
—负责确定职业危害识别、评价及其控制人员的职责、义务和权利,并告知劳动者;
—制定有效的职业病防治方案,以识别、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及工作有关疾病;
—监督管理和评估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负责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测和职工职业健康监护。
4.1.4 用人单位应明确相关组织的职能 用人单位应明确工会、人事及劳动工资、企业管理、财务、生产调度、工程技术、职业卫生管理等相关部门在职业卫生管理方面的职责和要求。
4.1.5 配备专(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
用人单位应配备专(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对本单位职业卫生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和管理。用人单位按职工总数的千分之二到千分之五配备职业卫生专(兼)职人员,职工人数少于三百人的用人单位至少应配备一名职业卫生专(兼)职人员。应检查职业卫生专(兼)职人员的书面聘用文件、个人资质(职业卫生专业知识背景、工作经历和执业医师资
格)文件和专业档案。
4.1.6 职业病防治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 用人单位在制定生产经营整体规划时, 应将职业病防治工作纳入法定代表人的目标管理责任制中并通过层层分解的目标使下属机构都有相应的职责、任务、 目标、 进度和考核指标。
4.1.7 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用人单位制定的年度职业病防治计划应包括目的、目标、措施、考核指标、保障条件等内容。实施方案应包括时间、进度、实施步骤、技术要求,考核内容、验收方法等内容。 用人单位每年应对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的落实情况进行必要的评估, 并撰写年度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应包括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书面评估报告应送达决策层阅知,并作为下一年度制定计划和实施方案的参考。
4.1.8 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用人单位应根据国家、地方的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应涵盖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作业场所管理、作业场所职业病有害因素监测、职业病防护设施管理、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职业健康监护管理、职业卫生培训、职业危害告知等方面。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应包括管理部门、职责、目标,内容、保障措施、评估方法等要素。
4.1.9 设置岗位操作规程 岗位操作规程应经科学论证,并与岗位职责相对应,其内容还应包括职业卫生防护的内容,可张贴或以其他方式,方便劳动者了解、提示劳动者遵守。
4.1.10 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 职业卫生档案是职业病防治过程的真实记录和反映,也是卫生行政执法的重要参考依据。用人单位应建立职业卫生档案,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并应对档案的借阅做出规定。 职业卫生档案应包括: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本情况、生产工艺流程、所使用的原辅材料名称及用量、产品、副产品、中间产品产量、职业性有害因素动态监测结果及其汇总、职业健康监护结果、职业病病人档案、职业病防护设施运转及维护档案等内容。
4.1.11 建立、健全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根据规定,用人单位应为存在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含临时工)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劳动者名册应按照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分别建立存档。
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劳动者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婚姻、文仁程度、嗜好等一般概况;
—劳动者职业史、既往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
—相应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事;
—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
—职业病诊疗等劳动者健康资料。
4.1.12 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 用人单位应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索检测及评价制度。检测及评价制度应包括应检测的车间(分厂)、岗位、职业性有害因素、经职业卫生现场调查确定的检测岗位点分布图及应测点应测样品数、检测周期、委托的检测机构(有相应资质)和经费保障等内容。
4.1.13 确保职业病防治管理必要的经费投入
职业病防治、管理经费包括人员配备、机构设置、职业病危害预防和治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配置与维护、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配置与维护、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卫生培训、职业病病人诊断、治疗、赔偿与康复,工伤保险等方面。
用人单位应定期评估职业病防治、管理经费投入是否与生产经营规模、职业危害的控制需求相适应。
4.1.14 依法参加工伤保险
用人单位应为存在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含临时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4.2 前期预防
4.2.1 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进行申报。
4.2.2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建设项目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评均应由依法取得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承担,并作为下阶段工程设计编制职业卫生专篇和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的依据。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内容和要求按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及有关要求执行。
4.2.3 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和卫生审查 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 ,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在初步设计阶段,其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还应经对本项目有管辖权的卫生行政部门审查,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未经审查或审查不合格的不得施工。
4.2.4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和卫生验收
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在试运行 12 个月内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应向对本项目有管辖权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职业病防护设施卫生验收。建设项目未经卫生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生产或使用。
......
2. 怎样做好企业员工健康管理
1、 深入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坚持依法做好企业职业健康工作。公司高度重视企业职业健康工作的组织机构、制度建设、健康监护、场所监测、宣传教育等方面工作,提出了"落实责任,加强防治、认真检查,规范防治、加强监管,搞好诊治"的要求,抓紧了企业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病危害作业场所监测工作的落实。注重职业健康制度建设。
2、 积极开展职业健康监护与职业病危害场所监测工作。 重视和加强企业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病危害作业场所监测工作,坚持做好员工职业健康体检和职业健康评价工作。加大了对职业病危害场所的治理力度和个人防护工作。
3、 大力开展宣传和培训工作。 深入宣传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利用各媒体、刊物,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宣传活动,突出了的宣传主题。在企业员工中开展职业健康教育活动,抓紧了以学习贯彻《职业病防治法》为重点内容,以企业领导和职业健康管理人员为重点的培训工作,不断增强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和业务骨干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能力和职业病防治业务技能。
4、 重视加强基础工作。 注重企业职业病防治技术服务机构建设,加强对其业务管理及资质认证工作。配备了人员,改善了部分设备,企业的健康监护、监测的水平和技术服务能力有了提高。重视建立完善企业职工个人职业健康档案和企业职业卫生工作档案。进一步规范企业职业卫生档案管理。
公司职业健康工作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坚持“以人为本、健康至上”的理念,以员工职业健康监护和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为重点,努力做好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
3. 健康监测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传统的健康监护是指医学监护(medical surveillance),它以健康检查为主要手段,包括检出新病例、鉴定疾病等。但由于职业性危害的病因是外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因此,仅发现职业病患者不能达到控制病因和消除职业性疾病的目的。所以,职业性健康监护应该包括作业环境(前讲过)和机体两个方面,后者基本内容包括健康检查、健康档案的建立和运用、健康状况分析及劳动能力鉴定。
1.健康检查健康检查可分为就业前检查和定期检查两种情况。就业前检查的目的在于发现职业禁忌证和获得受检者的基础健康资料。
定期检查是按接触职业有害因素的性质、程度,每个一定时间,对作业工人健康状况进行有针对性内容的检查。目的在于草其发现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时诊断和处理职业病,检出易感人群。属第二级防,是健康检和的重要内容。
2.建立健康监护档案
利用生产环境监测和健康检查资料,建立职工健康监护档案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为职业有害因素的评价、职业病诊断、职业流行病学研究等提供宝贵的资料。
3.健康状况分析
对会地的健康监护资料,不仅是存档,更要及时整理、分析、评价和反馈,使之为职业卫生工作服务,为职业有害因素控制措施的采取和评价提供依据。
4. 什么是健康监测
健康监测是指对特定人群或人群样本的健康状况的定期观察或不定期调查及普查。健康管理过程中的健康监测指对特定目标人群或个人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定期和不间断的观察,以掌握其健康及疾病状况。健康监测可采用日常健康监测、健康调查和专项调查的形式。健康监测是获取健康相关信息的主要途径,可为健康风险评价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因而,健康监测是健康管理的工作基础,对健康危险因素的早期于预和疾病早期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健康监测的目的
1.获取健康管理对象的健康相关信息及动态变化情况;
2.为分析健康相关危险因素和健康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3.根据健康风险评估结果,制订有计划的个性化健康指导方案;
4.对健康危险因素实施早期干预;
5.评价早期干预和健康改善效果。
健康监测的基本内容
1.建立健康档案。个人健康档案的建立应该符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范要求,应包括个人信息、个人健康信息,疾病家族史(如有可能包含个人或家族的疾病基因组和疾病易感性信息)、个人疾病相关信息(就诊、检查、诊断等)、生活方式(膳食、运动、饮酒、吸烟等)等内容。
2.动态健康监测。通过健康体检和健康咨询等多种健康管理服务形式或通过在健康管理服务机构指导下的健康自我管理,对健康状态进行动态监测,并保证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和管理对象之间健康相关信息及疾病相关信息的及时、有效沟通;做到全面掌握健康状况,及时干预健康危险因素和控制疾病进展。
3.干预效果评价。健康管理的健康监测、风险评估和健康干预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动态连续过程,上一个周期的健康管理过程中的干预措施及健康指导计划的实际效果如何,可以通过健康监测的相关数据来验证,使健康指导计划不断得到改善。
4.专项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服务的健康监测。健康监测也可用于专项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服务,与常规健康监测有一所不同的是监测对象是特殊群体或病人群体,监测指标依据专项内容或特定疾病的特点来设计,监测频率和形式也应根据管理需要决定。除了健康管理机构提供的管理服务外,自我管理、群组管理和管理手册也是有益的健康监测和健康管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