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健康养生谣言,你知道哪些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家里大人们的信仰曾收到来自大人的健康文章。这些健康文章观点很多都是谣言。要想让自己的身体更健康,就要用正确的方法保持健康。盲目听这种健康谣言,不仅不能达到养生效果,还会影响身体健康。胃不舒服时,家人煮一锅白粥。因为我认为白粥可以养胃。其实这是谣言。白粥是容易消化的食物,但特别是对伪装不好的效果。白粥容易消化,但经常吃白粥会导致胃消化能力退化,时间长了反而会影响胃功能。山药、白萝卜、胡萝卜等真的有很多可以养胃的食物。
很多老人听取了健康专家的建议,认为坚持素食可以帮助减少血脂、慢性病下降、血糖下降、高血压等。但是事实上,这种饮食习惯很容易破坏人体的营养平衡,因此不能摄取必要的营养,引起营养不良、缺钙、贫血等不良反应,对健康危害很大。素食,肉类,主食,这是日常饮食中不可缺少的三个主要类别。有些老人害怕吃肉会导致血压、血脂和血糖升高,所以根本不吃肉。这是错误的。吃肉和蔬菜才能保证营养平衡,满足身体需求,老年人可以多吃鱼和鸟,但要注意少吃牛羊肉等红肉,特别是加工肉。最好不要吃总之,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养生常识的一些真实特征。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健康忠告,有些人甚至可以达到视听混淆的效果。我们要学会分辨谣言,不要盲目听信谣言。
⑵ 饮食养生类的谣言,要如何进行识别
说起来一些饮食要点,好像大家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你有没有细细深究,自己是从哪里知道这些饮食观念的呢?其实,有些不过是没有确认以及后续的辟谣,就传入了你的耳朵里,坚守在了你的脑海里。那么如何辨别食物养生谣言?
酸碱体质类谣言
标题举例:“如何改变易致癌的酸性体质”、“酸性体质与疾病深度剖析”、“酸碱体质影响生男生女”等。
分析:人体体液的pH在7.35~7.45之间,偏碱性。除非一些疾病会影响人体体液的酸碱性之外,人体并不存在酸碱体质之说。人体体液中存在着许多缓冲调节系统,它们既能与酸性物质发生反应,又能与碱性物质发生反应,并不受酸碱性食物的影响。
温馨提示: 不要依赖某一种食物维持健康,养成食物多样化的饮食习惯,这样在保证口感、色泽和种类丰富多样的同时,有效的避免单一食物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和营养单一的问题。 掌握这些生活谣言安全小知识,对其怎样避免被食品谣言误导等知识有帮助。
⑶ 央视辟谣:多条健康谣言,很多人不知情坚信不疑,要及时了解
说起谣言,人们都比较厌恶,觉得那些谣言都会误导人们,而涉及到 健康 方面的一些谣言,更是会引发人们的热烈讨论。很多人不能准确地分辨这些谣言,不知情就坚信不疑,如果有人辟谣,还会引来一顿骂。却不知央视也针对多条 健康 谣言进行了辟谣,看看哪些“常识”是你相信了很久的,要及时了解。
1、中老年人保持素食主义更 健康 ?
中老年人的朋友圈里大多有着这样的文章《我素食我快乐,我素食我 健康 》,在看了这些文章后,一些中老年人开始选择素食,觉得这样的饮食更加 健康 ,对中老年人常出现的 三高 和 心脑血管疾病 也能起到比较好的帮助。但事实上,长期保持素食很可能影响人体 缺乏蛋白质 、 维生素B12,贫血 等。
人体会因为长时间没有肉类的补充而出现很多的不适,严重的还会对 内分泌 , 免疫 失常等问题, 健康 反而会受到更多的损伤。只有 荤素搭配 , 均衡的摄入营养 才能够保证人体的营养所需,才能更加 健康 。
2、某种食物和某种食物不能一起吃?
比如人们常说的菠菜和豆制品不能一起吃,不然会长 胆结石 。还有柿子和螃蟹不能一起吃,会产生 胃结石 ,还会影响食物中毒,在半小时内死亡。但这些说法都被证实为谣言。食物相克的理论并没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一些人在食用这些食物后产生不适的症状,大多是 食物不干净 或者 食物过敏 等引发的不适。
而且有研究显示,关于螃蟹和柿子的关系,柿子中确实存在一定的 鞣酸 ,这种物质和 螃蟹 一同食用很可能产生 沉淀物 ,但事实上成熟的柿子中鞣酸的含量较少,一顿吃5个柿子再吃10个螃蟹,也不会产生 中毒反应 。只有在涩柿子之间才会 含有比较高的鞣酸 ,你也不可能一顿吃很多个涩柿子,吃一口也就不吃了。
3、出现红肿,疼痛发热一律吃阿莫西林等抗生素?
一些人对生病存在误区,对用药更是随意。有的人出现牙龈肿痛,选择吃阿莫西林消炎,有的人发烧不适,也吃 阿莫西林消炎 。在很多人眼中阿莫西林就是万能的药,但事实上,阿莫西林并不是消炎药,而是一种 抗生素 ,需要遵照医嘱服用才能发挥更好的疗效。
不少人为了减轻炎症带来的不适,就擅自服用抗生素,却忽视了,只有因为细菌导致的炎症,服用抗生素才能够 抑制细菌 ,起到较好的疗效,如果只是普通的炎症感染胡乱服用抗生素只会产生 耐药性 ,严重的还可能诱发 超级细菌 的产生,最终无药可医。提醒人们,身体出现不适首先要 就医检查 ,再选择合适的药物,而“ XX西林 ”、“ XX霉素 ”、“ 头孢 ”等都是抗生素, 谨慎使用 。
4、发烧时捂一捂就能退烧了?
发烧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身体症状,很多人对发烧产生的机制不够了解,觉得捂一捂睡一觉就能退烧了。但事实上,如果在发高烧时捂一捂很可能会导致体温快速升高,影响人体的 散热 受到 阻碍 ,从而影响人体的 代谢亢进 , 耗氧量增加 。
在发高烧时捂一捂很可能引发严重的 休克 、 酸中毒 、 缺氧 等症状,这些症状都是因为散热受阻导致的。如果 小孩子 发高烧只用捂一捂的方式就想退烧,还可能导致孩子 休克 、 死亡 。
5、流鼻血时仰头能避免流血过多?
如果你流鼻血了,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仰起头?这样的思维定式已经根植在我们的脑海里。流鼻血就要仰头避免流血过多,但从科学的角度上来看,流鼻血时仰头不仅 不能止血 ,还可能导致 血液倒流 ,严重的还可能会进入 气管 ,导致 窒息 。
在流鼻血时,正确的反应应该是,首先 用手捏住鼻翼 ,通过手部压力让破裂的血管止血,然后 微微低头 ,避免 流血增大 。一般来说保持这样的姿势5分钟能够止血,如果仍然流鼻血,就应该 尽早就医 。
央视辟谣的这些信息,有几条是你已经傻傻相信了很久的?辟谣多条 健康 谣言,很多人深信不疑,要及时了解,并且选择正确的方法处理。
⑷ 现在网上谣言很多,该怎么去辨别消息是不是谣言呢
筛选专业的信息源
信源也叫信息来源,它一般包括两个概念,一个是信息的原始来源,一个是信息的最初发布渠道。以“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为例,信息的原始来源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武汉病毒所,信息的发布渠道是人民日报、新华社。
一个权威信源,并不是单指权威媒体平台,有时候需要更进一步,找到信息原始来源,把两者结合起来分析。
收到一则新消息,以你的知识储备难以判断,那么先问两个问题:
1、这是谁说的?
2、他说的内容,跟他的专业领域一致吗?
一位艺术史学者,对于雷东的鉴赏是权威的,但在病毒领域不算权威,很简单的道理。尤其是在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医疗、卫生、法律等,选择有专业知识和信任背书的媒体、自媒体及专家等权威信源,可以有效减少上当几率。
如果一则信息已经被上百家媒体报道,无法直接确认信源,可以在搜索引擎里面输入标题或关键词,按照时间排序,最早发布的应该就是第一信源。通常经过这样的溯源后,来源最多不超过5个(这是Google的数据,国内应该更少),这5个信源里面,没有一个专业信源,基本可信度就很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