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谈谈体育教学实际中怎样坚持“健康第一”的
历史意义。其实增进健康是100多年来民族体质衰弱屈辱地位形成一种自强意识的反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体育社会功能的反映。尽管20多年来学校体育思想对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指导思想也是大家所共识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总是欠缺和偏差。做为体育工作第一线的体育教师在贯彻、实行时一定要对其进行认真学习、领会精神实质,转变与其不符观念,找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法,面向全体学生坚决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是历史潮流富于当代体育教师的使命。
2 健康的释义与理解
2.1 什么是健康
人们普遍认为人的健康主要是身体的健康,体质好,没有疾病就是健康,其实不然。现代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为:“健康不仅指身体没有疾病,而是生理的、心理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这一权威定义,使我们有了新的健康观,也就是说对健康的理解应是全面的,是包含了身体、精神和社会3个方面。
2.2 健康第一的含义是什么?
健康第一是针对健康与教育和学习的关系而言的。对于二者的关系,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都有过论述,尽管具体语言的表达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即健康或健壮的身体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体育应优先于智育,“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可见健康与教育和学习的关系是第一和第二的关系。这种关系并不是说教育和学习不如健康重要,只是说明教育和学习应在健康的基础上进行,失去健康的教育和学习又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因为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幸福,而构成幸福的因素便有健康。
2.3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含义是什么?
指导是指点引导之意,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是用健康第一作为引导教育工作的思想,其具体含义之一是指健康第一思想要辐射、要引导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具体含义之二是指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都对学生的健康负有责任,当然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责无旁贷地对健康承担着自己应当承担的、并且是能够承担的那一部分责任。
3 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方法
体育教师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是指如何把健康第一思想引导到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使体育教育不再成为与世隔绝的“净土”,使每个体育教师用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冲破传统体育教育思想的束缚,为21世纪中国培养出一代全面、协调、完善发展的个性,培养出一批能终身体育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3.1 以转变观念为向导,大力提倡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人的行为受观念的支配,一个好的观念必然会带来勃勃生机的未来。作为实施教育的主体--教师一定要改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作为受教育的客体--学生也要转变观念,领会体育文化,养成终身锻炼习惯。
3.1.1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实施素质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健康是每个人生存、文明生活、高效率学习与工作的前提。体育教学过程各环节,都要以健康第一思想的要求进行思考、设计和操作,使健康第一思想在体育教学全过程中得到体现和落实。当学生的学业、社会工作与他们健康发生冲突的时候,要服从健康;在学校体育内部各种关系发生矛盾时,也要以健康第一为出发点。
3.1.2 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
过去的思想观念,更多的是考虑教师如何教教材,课外活动常以少数人参加的体育竞赛训练代替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校体育工作,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思想,致使高中生68%同学不喜欢体育课,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求我们始终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和健康心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之以渔、而不是捕之以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全体学生都能成为体育锻炼的主人。
3. 1.3 体育文化,养成锻炼习惯。
学校体育作为体育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将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承担起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教师应当采用理论课、海报、讲座、交谈……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健康理论知识传授。使学生懂得体育与人体生命的关系、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身心健康的标准,做到“懂体育、爱体育、学体育、会体育,并养成终身体育习惯。
3.2 全面提高身体素质,促进生理健康
生理健康是指身体各大器官功能正常,没有任何疾病。身体是人的物质性支柱,它能否强壮健康的生存,能否充满活力地运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幸福和成就。对于处在生长发育关键期的青少年学生,能在这个阶段引导他们的身体既在内质上、又在外形上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是学校体育的首要任务。毛泽东也说过“德、智、皆寄于体,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所以体育教学内容与课堂设计要考虑让学生得到尽情的活动,有一定的心理负荷,增强生理功能。
3.2.1 优化教学内容、和手段
体育教学中,优化教学内容、过程和手段可以提高同学锻炼的积极性。教学内容,要从“以运动技术、技能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转移,强调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开展游戏、健身操、武术、球类、传统健身项目。教学手段从单一的技术教学向技能开发运用教学过程转变,实现多种运动技能迁移,如以多个项目体验跑的过程,以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倾心投入,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
3.2.2 区别对待,分层次教学
一堂课让所有学生都能尽情活动必须进行分层次教学,否则就会有同学吃不饱有同学吃不了。区别对待就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象体育尖子可以强度大点、量多点、要求高点,提供给他们更多的自由表现机会;体育差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的群体,其身心素质和与伙伴的协作等方面都低于一般水平,对他们的要求应低一点,教师应更多的指导他们,制造机会让他们有偶然的胜利,对他们的进步及时评价和表扬,这样同学才会各抒以长尽情活动。
3.3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已的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一个长期心理不健康的人会导致生理上的疾病。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而心理健康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总会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一切,也使生理更加健康。
3.3.1 加强心理健康的维护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被称为“在育体中育心”。我们有计划地、有意识地设计体育活动的情景,和谐有机的、巧妙艺术性把教材中有心理健康价值的知识内容融入基础理论与教学中,通过体育教学活动蕴藏的对人的各种刺激,如克服困难、竞争、冒险、把握机会、追求不确定目标、达成目标、控制、成功、挫折等,获得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期望与失望、羡慕和嫉妒、优势与劣势、个体和群体、平等和差别、公正和偏袒、合理与不合理的多元体验,引导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个人的需要,同时有意识地运用认知调节法、激励调节法、自我宣泄法、心理归因法,让同学在乐中练、乐中学增加愉快体验,以培养学生坚韧顽 强、镇定自若、勇于拼搏、团结协作、积极自信及乐观向上的优良品质,维护心理健康。
3.3.2 宽容对待心理有障碍的学生
近年来,心理失衡和心理障碍构成了人们健康的最大威胁,有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抑郁症造成的负担已排在各种疾病的首位,现代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占20%,焦虑、压抑 、猜疑、沮丧等消极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在课堂上这些有心理障碍的同学常表现为:言语冲撞、孤芳自赏、爱理不理、情绪低落、任性不配合、承受挫折的能力差。对于这些同学一般体育教师会觉得生厌或无奈,同学们把他们归为异类并不愿接近。其实这些心理障碍的同学内心非常孤独和无助,同学与教师如不友好对待,他们的情绪会更糟以至恶性循环,后果不甚设想。体育锻炼场面对心理障碍防治有着得天独厚的意境,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说过:“啊!体育您就是快乐。”体育课中对心里障碍,千万避免过分的批评与刺激,要以热爱宽容为主。爱一个学生等于培养一个学生,讨厌一个学生可能会毁掉一个学生。心理障碍的同学在教师正确的爱生观下,使他们在真爱中体会真诚、在愉快交往中滋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减缓心理障碍。比如教师在设计课堂自由分组时一定要首先安排心理有问题的同学,条件允许的话让他们尝试各种游戏角色,让他们学会与人合作,师生沟通,拓宽视野,使心情变得开朗。
3.4 利用体育课堂的小社会效应,培养同学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以人行为的社会意义及个体良好的顺应为出发点,并从个体对社会集体,人际关系、他人和自我态度与习惯的行为方式中来考察健康与否。生理和心理健康固然重要,但健康的社会属性即社会适应能力,如协助精神、竞争意识、集体观念、自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积极的生活态度等等同样重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必然较强,反过来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他的心理总比较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教育旨在帮助学生确立理性的社会意识和观念,建立互助、友爱、合作、融洽的人际关系,减少人际冲突,提高社会化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健康发展。
3.4.1 利用体育教学中“小社会”效应,以适应大社会
体育课堂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学生发展的过程就是其社会化的过程。小社会中教师要通过讲授渗透、创设情景、启发引导、活动肢体、总结归因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参与意识、公正竞争、群体意识、法规道德等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纪律感、责任感、集体感、荣誉感、归属感、认同感。比如采用小组合作、结对学习、游戏活动、竟赛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同伴面前展示自己的知识、能力;提倡相互观察纠正,鼓励学生合作式竞争;树立学习榜样,把原来较多采用的固定体育小组长改为非固定式,把过去期末常设的“优秀学生奖”,改为每一堂课中的,“最佳进步奖”、“最佳努力奖”、“最佳助人奖”等。让同学在小社会的熏陶下从容步入大社会。
3.4.2 提高学生在末来社会竟争中的生存能力
21世纪是一个激烈竟争的世纪,末来的竟争取决于生存能力的高低。要造就一批高素质人才,“生存教育”将成为学校体育的主题。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适当提倡挫折教育,严格要求学生不断战胜自身与外部的困难、懦弱和惰性,培养他们勇敢顽强,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意志品质。体育活动中创设激烈的对抗与竟争,学生们将体验到奋斗的艰辛,失败的痛苦,奋起的可贵,胜利的喜悦,这些难得的心理体验,将使年轻人更快地成熟起来,使他们能够坦然面对末来的生存竟争。
4 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应注意的问题
4.1 健康教育面及全校
健康第一是指整个学校教育工作要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体育只是其中最能体现和贯彻这一指导思想的学科。健康教育不只局限于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中单打独斗,而是体育教师应取得学校领导的支持, 配合学校各个部门在各个环节上做好健康工作, 大力营造健康教育的氛围,改变我国健康教育相对薄弱的现状,把健康第一落实到实处。
4.2 健康教育并不放弃“三基”教学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提倡快乐教学,很多体育老师把贯彻健康第一,片面理解成就应淡化或放弃体育课的“三基”教学,把有严格理论与方法要求的体育教学变成了以快乐为主要目的的游戏活动,这是及其错误的思想。“三基”教学是中学体育课的学科任务,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学科任务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取掉“三基”教学的体育课就不是教育意义上的体育课。“三基”教学是学校体育贯彻健康第一、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方法措施与实施过程,快乐只是提高学生完成体育任务兴趣的方法和手段之一。
4.3 健康教育面及个人的所有方面
一个人的健康如只靠运动来维护是不科学的,健康需要乐观的心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和均衡的营养。其中运动和营养是维护健康的两大重要因素。现今环境污染严重,化学肥料滥用,精制食品、垃圾食品摄入过多以及不正确的饮食习惯已导致很多青少年营养不均衡。如某种营养素长期摄入不足,不仅会导致生理上的疾病,而且也会导致心理疾病,从长期的维生素B摄入不足来看,不仅会产生水种、蛋白质吸收率减弱、人体免疫力减弱,而且会使人失眠心情烦燥记忆力下降;又如很多学生不吃早餐,这对健康非常不利,早餐是一天营养摄取最重要的一餐应占一天总营养的40%,长期这样会使智力下降。民以食为天,正确的饮食习惯和营养知识会帮助更多的青少年走向身心健康。
4.4 加强学生身体监测与评价
传统的体育教学对体育课的评价限于对体育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学生的体质没有纳入评价之中。体质健康和体育素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的同学身体素质好、体育成绩好并不等于身体没病;有的素质差并不代表身体不健康。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因融进学生体质监测,尝试把体育健康教育理论、体育项目技术、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程度、身体素质达标等做综合评价,引导体育教学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
关注人类的健康是21世纪国际社会的共同主题,从发达国家和地区设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趋势可以看出,当今社会人们已经把培养一个健康的人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使培养出来的人在激烈竞争的社会里能够健康的工作和生活,体育老师科学合理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必须更加注重体育教学的知识性、技能性、娱乐性和竞技性,使体育教学改革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使21世纪的青少年更加茁壮成长。
② 对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如何认识
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必要性 1.对“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认识 “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和不虑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的明确而全面的定义。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这一决定明确提出了体育与健康教学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精神制订的。《标准》的性质、基本理念、目标、内容标准的评价等,体现了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以及对体育与健康教学方面的基本要求。体育教学只有更好地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才能真正地体现《标准》的性质,使学生在掌握体育与课程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同时,形成体育与健康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真正实现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整体健康目标。 2.健康生活新观念 健康三维观: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或健康五要素:身体健康、情绪健康、精神健康、智力健康、社交健康,都是我们所说的身心健康。人的身心是一个统一体,身体健康了,心理才会健康;反之,心理健康了,身体也才会健康。也就是说,人的身体影响着心理健康,人的心理也影响着身体健康。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并将日益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身心才能健康和谐的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增进学生健康的重任,又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应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