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有哪些
这两个是没有明显的界限的,只是根据日常的表现来判断的,比如经常性行为是否有异常,爱社交的人突然对社交出现回避情况。
2. 什么叫心理不健康
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是相对的一对概念,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主观反应的内容和现实刺激一致、人格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一个相对稳定和平衡的状态。 这种平衡在常规条件下,是通过自身与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然而,无论是自身状态,还是生存环境都处在变化之中。当自身或内外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的时候,这种平衡就可能被打破,心理活动也就有可能会发生偏离,使心理活动处于一种相对失衡的状态。当心理活动变得相对失衡,而且对个体的生存发展和稳定生活质量起负面影响的时候,心理活动便处于“心理不健康”状态。心理不健康状态也是一个动态失衡的过程,只要及时进行调整,平衡又可以得到恢复。通过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这两个概念的说明,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心理健康状态,还是心理不健康状态,心理功能都没有遭到破坏,没有出现“精神障碍”的症状,因此都属于“正常心理”的范畴,只是“正常心理”水平的高低和程度不同而已。因此,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都是人的正常心理活动,即使是心理不健康,也不是心理不正常,只是心理健康的水平低于一般人群。
中科院心理所的郭念锋教授提出了判定心理健康水平的10个标准,这些标准也是比较好理解的:
1.心理活动的强度。在遭遇精神打击时,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反应强烈,并容易遗留下后患;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强烈,不会致病。
2.心理活动耐受力。生活工作中长期遇到的慢性精神刺激,可以使耐受力差的人处在痛苦之中,在经历一段时间后,便会出现心理异常,个性改变,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严重躯体疾病;而对耐受力强的人来说,他们虽然也体验到某种程度的痛苦,但最终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问题,甚至还会在逆境中做出更大成绩。
3.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不太高,但晚上就很有效率,有的人则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经常处在紊乱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都可以说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4.意识水平。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则要警惕心理健康问题了。
5.暗示性。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因为一些无关因素而引起情绪波动和思维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不易受暗示的人则相反。
6.康复能力。即指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常态水平的能力。因为在生活工作中,谁也不可避免遭受精神创伤,在精神创伤之后,情绪极大波动,行为暂时改变,甚至某些躯体症状都是可能出现的。但是由于每个人各自的认识能力、经验不同,从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康复水平高的人恢复得较快,而且不留什么严重痕迹,而康复水平低的人则需要很长时间。当再次回忆起这次创伤时,他们的情绪表现也不同。
7.心理自控力。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思维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感的表达恰如其分,辞令畅通,仪态大方,不过分拘谨,不过分随便。这就是说,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可以判断其心理健康的水平。
8.自信心。当一个人面对某种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务时,首先是估计自己的应付能力。有些人可能估计过高,有些人可能估计过低。过高的自我评估,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因掉以轻心而导致失败,从而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过低的自我评价,常会畏首畏尾,因害怕失败而焦虑不安。一个人是否有恰如其分的自信,是评定其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准。
9.社会交往。一个人能否正常与人交往,也能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当一个人毫无理由地与亲友和社会中其他成员断绝来往,或者变得十分冷漠时,这就构成了精神病症状。如果过分地进行社会交往,与任何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一见如故”,也可能是一种躁狂状态。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多见的是心情抑郁,人处在抑郁状态下,社会交往受阻较为常见。
10.环境适应能力。一个人为了生存和自我发展,就必须适应环境。而环境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变动很大,这就需要采取主动或被动的措施,使自身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这一过程就是适应。有的人面对急剧变化的生活环境时,感到无能为力,只是忍耐、韬晦,而不做出改变;而有的人当生活环境突然变化时,很快地采取各种办法去适应,并以此保持心理平衡。能否积极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平衡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3. 什么是心理不健康
心理失衡和心理亚健康都称为“心理不健康”。
1、心理失衡
心理问题不同于生理疾病,它是由人内在精神因素准确的说是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它会间接的改变人的性格、世界观及情绪等。
2、心理亚健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四位一体(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健康、道德健康四位一体)的全新定义,心理亚健康是指在环境影响下由遗传和先天条件所决定的心理特征(如性格、喜好、情感、智力、承受力等等)造成的健康问题,是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
(3)什么是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扩展阅读:
出现心理问题时的调治原则:
1、面对现实、接受现实。
能正确的认识现实、分析现实,并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进而去改造现实,而不是一味的逃避现实。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2、调整心态、控制情绪。
能适当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逊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也不畏缩恐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保持开朗、乐观。
3、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提出苛刻的非份期望与要求并切合实际的制定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努力发展自身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4、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从实际出发去认识别人存在的重要性作用,做到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小集体中能融为一体,乐群性强,既能在与挚友间相聚之时共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而无孤独之感。
5、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学习。
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乐趣。在工作和学习中尽自己努力发挥自己的个性及聪明才智,并从成果中获得满足和喜悦,把工作学习当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心理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心理亚健康
4. 心理不健康与心理健康有明显的区别分吗
如果心里不健康的情况并不严重的话是没有明显的区别的,有时候自己都不知道,但如果严重的话就要引起重视了,任其发展下去会伤人伤己的。所以在显示出征兆时就要及时去咨询一下心理医生了。
心理不健康与心理健康,当然有明显的区别了了,现在的社会造就了一群心理不健康的人,他们总是怨天尤人,看什么事都是对不起他,总也没有积极向上,阳光的一面,要这样的话,又让这一群人心理会更加阴暗,到最后可能会导致这群人,总有着不劳而获,天上会掉馅饼的渴望。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尤其是幼年时期的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影响甚大。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能良好地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
5. 心理不健康和心理疾病有什么区别
心理健康是一个名词, 中性词,而心理疾病则因为其本身所致,则为贬义词。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且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
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心理疾病,是指一个人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干扰,而使自己思维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发生了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和现象。心理和行为上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程度越厉害,心理疾病也就愈严重。
心理疾病学术上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可根据不同的标准或其严重程度分类,可分为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行为障碍、意识障碍、智力障碍、人格障碍等。
6. 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心理正常、心理异常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是病与非病的关系:
心理正常的人不存在心理疾病的问题,即不存在心理疾病,不需要去医院精神科,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适解决,实在自我解决不了可以向专业心理咨询师求助解决两条途径,也只能说是心理不健康。
心理异常的人说明已经得了心理疾病,自我心理调适不能解决,必须上医院精神科就诊看病吃药。
2、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标准:
心理异常的标准:心理问题持续时间三个月以上,心理已经形成个体心理冲突,社会交往已经严重受损。
心理异常疾病分为认知障碍(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注意记忆智能障碍、自知力障碍)和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与妄想症、躁狂抑郁等心境障碍、神经症、应激障碍、人格障碍、心理生理障碍如失眠、癔症)。
3、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都属于心理正常范畴:
心理正常的人由于社会适应问题可能存在心理问题,比如:紧张、焦虑、幻想、猜忌、怀疑等,这一点在当今社会已经非常普遍。
有心理问题的人我们就可以认定此人心理不健康,这里所说的心理不健康并不具有社会道德和社会公序良俗的概念,即不与心理龌龊、心理变态等同,而仅仅指的是心理有问题。
此处的心理有问题也不等同于日常口语中的心理变态,临床上的心理变态是一种心理疾病。
这里所指的心理不健康等同于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一般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可疑神经症已经是心理疾病边缘,若一个人心理自我调适不好又不能得到解决,心理问题继续发展就进入神经症心理疾病继而形成心理异常。
7. 心理健康与不健康如何区分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 智力发展正常
智力是指一个人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能力的综合。智力正常是一个人学习、生活、工作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一个人适应周围环境,谋求自我发展的心理保证,因此,智力正常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大多数人的平均智商是90—110,若超过110,便是高智能,若智商在80—89,则为愚钝,70—79作为临界线,而70以下便属于低能了,关于这一点,你们肯定不会存在问题的,能考入高中的你们智力一定都在正常值以上。
★ 情绪稳定乐观
情绪是人们以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这一条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心理健康的人的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总体上能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当然,每个人在生活、学习及工作中都难免遇到困难和挫折,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的主要区别,不在于是否产生了消极情绪,而在于这种消极情绪持续时间的长短,心理不健康的人陷入消极情绪中不能自拔,持续时间很长,而心理健康的人能主动地及时地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以适应外界环境,这种人才是心理健康的,咱们有的同学与别的同学闹矛盾了,或者是考试没考好,长期处于郁闷、悲伤、失望等等这些消极情绪中,不善于做自我调节,那么你就不能算一个完全的心理健康的人。另外,能适当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也就是说,情绪反应适度也是一项标准,情绪反应的强度要与情境相符合,弱刺激弱反应,强刺激强反应,比如说,你在公共汽车上被别人踩了一脚,可能你心里会不痛快,但如果你极度愤怒,暴跳如雷,那么你的情绪反应就是不适度的,你的心理就不能说是完全健康的。总之,我们一定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情绪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
★ 意志品质健全
意志是人们自觉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去克服各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健全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自制力
◆ 自觉性指有自主意识,善于按照自己的想法独立地确定目标,选择实现的方法并付诸行动实现它,简单地说,就是主动,不用别人督促;
◆ 果断性,指在复杂的情况中能够迅速地、有效地采取决定,及时地、勇敢地投入行动,而不是优柔寡断,草率鲁莽;
◆ 顽强性,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表现为坚定的意志,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不动摇,对目标的执着追求;另一方面,表现为顽强的毅力,为了目标,不怕困难,坚持到底;
◆ 自制力,也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能抵制与实现目标不一致的思想、情绪、外界的诱惑等等;另一方面,为了目标能够忍受各种痛苦和磨难。
我们一起来想一想,如果把这四条集中到一个人身上,那么这个人会有多么地了不起,他做什么事情都会成功!所以我们要把这四条和自己对照,看看自己哪条做得不够好,应该在哪条上加强和改进。
★ 自我意识正确
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身体、心理、行为以及自己与别人,自己与社会关系的一种认识。自我意识正确,就是指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能够客观地全面地评价自己,了解自己,接受自己,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也就是说,使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统一起来,基本上对自己是满意的,同时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而心理不健康的人要么总是和自己过不去,对自己总是持否定的态度,要么对自己的评价过高,对自己的感觉过度良好,不切实际。
★ 人格和谐完整
人格也称为个性,它是指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的独特的心理特性,它包括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等很多因素。心理健康的人,他的人格在他的整体的精神面貌中能够完整地、协调地、合谐地表现出来,主要表现在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的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的刺激不会有偏激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与集体融为一体等等。
★ 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它也是提高人们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和谐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广泛的一般朋友,又有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卑不亢,保持自己的个性;能够客观地评价别人,吸收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能用真诚、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理解的态度与人友好相处,能够接受和给予爱和友谊;另外,与集体能够保持协调的关系,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并且乐于助人,这些都是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表现。
★ 适应能力良好
人活在世界上,就要有一种积极的适应机制,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就要做出行为上的改变,与外界环境相协调。举个例子,有些同学认为自己所在的班级不好,你首先回答一个问题:你能换班吗?好像不太可能!既然无法改变这一现实,那你就得积极地适应这个环境,保持平衡的心态,在适应中谋求自身的发展。适应主要指三方面适应:
◆ 社会适应主要指能和集体保持一种良好的关系,能够与集体步调一致,当个人的需要和愿望与社会的要求、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能够迅速地自我调节,达到与社会协调一致;
◆ 学习适应主要指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能够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能够调控自己的学习状态,不断地开发自身的潜能,达到最好的学习适应;
◆ 生活适应主要指能够调控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掌握排解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
★ 人生态度积极
8. 心理学什么指的是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并没有一条绝对的分界线
心理学是指什么?在心理健康不健康之间设立的一条绝对分线先因为心理学他是研究人类的心理心理变化异常者,他心里是不平衡和不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