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孤独的老人怎样调整心境
人随着岁数不断在增长,导致老人都不同程度出现了心理孤独,如长时间得不到调节势必会影响身心健康,其实老人出现孤独和日常子女合不来、子女婚后长期离家都老人如何缓解孤独?
1、子女多关心老人
子女应尽自己赡养、孝顺老人的责任,身在外地时更要多加关心,从而让老人享受到儿孙绕膝、晚辈嘘寒问暖的天伦之乐,而不至产生被冷落、被遗弃的感觉。
2、支持丧偶老人再婚
子女对老人再好,有些感情却是子女无法替代的,老人的某些感情需要,是当子女的也满足不了的。因此,对于丧偶老人,子女应该热心当“红娘”,成全他们的。
3、培养个人兴趣
从看书、习字、画画、练琴、种花、饲养动物等活动中获得乐趣。这些均有助于自己从孤独的小圈子里解脱出来。即使从事这些活动时可能只有一个人,但是,一旦全身心地投入,孤独感也就悄然消失了。
4、每天坚持适量运动
每天必须坚持体育锻炼一个小时左右,结伴散步,简单易行,效果不错。运动还可以提高心理健康,调整积极的情绪,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医学心理学专家指出,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
5、家人常与老人谈心
老人整日在家,活动范围小,又年老、体弱多病,加上对子女的牵挂和对往日好友的思念,内心常常不平静。精神上的这些苦恼、烦闷、忧虑需要向外渲泄,向人诉说。小辈如能抽时间常和老人谈心聊家常,能使老人的心理满足,同时也利于家庭气氛的和睦。婚姻,不应充当不光彩的干涉者。
6、探寻家门内外无数消闲自娱之道
老年人是得天独厚的“悠闲族”,有人扰雹称退休是“第二人生”之始,没有子女相随,卸了抚育重担,正可自寻乐趣。鱼缓慎帆虫花鸟、走亲访友、优哉游哉(旅游),身心怡然。
7、认知疗法
老年朋友首先要看到,子女“离巢”是家庭发展的必然趋势。子女长大成人,从父母身边离开,成家立业,哺育自己的后代,应该是子女成熟的标志。如果孩子长大了都不愿离家,长期与父母住在一起,这反而是家庭不幸的表现。所以,老年人应该为子女的离巢而感到高兴。
8、继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老年人退休后可以继续学习新知识,看书读报,关心大事,有条件者可参加老年大学,充实自己的生活,延缓大脑的衰老,预防痴呆的发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老人不但自我价值得到了提升,而且在学习中排解了孤独。通过学习,还可以加强老人与社会的联系,提升老人自身的价值感。
10、行为疗法
当自己感到孤独时,可以制定一个计划,向自己布置不同难度的交往任务。开始时,交往任务可以简单一些,然后逐渐加强交往的难度。在与各种人的交往过程中,要尊重别人的特点与习惯,努力与人和睦相处。
如果自命清高,遇到困难不肯求助于人,或者对别人的困难不屑一顾,结果必然加剧自己的孤独感。所以,一方面要善于帮助他人,从中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真诚的友谊,另一方面,又要善于求助于人,通过别人的帮助,使自己的心情变得开朗。
老了即使不再老有所为,只要活着就是对家庭和社会孝埋的奉献。不必自卑,不必沮丧,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充满自信地愉快生活,笑对人生。不要过于节俭,该享受的要享受,要精心地打扮修饰自己,穿光鲜时尚的衣服,举止优雅地参加到各种活动中。
㈡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
目前,我国已经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如何让老年人们轻轻松松地度过离、退休后的岁月,使其在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能够同步得到改善,由这两个“健康”保驾护航,安稳地抵达生命的彼岸,这是老龄化社会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也是一些老年人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个心理健康的老年人,一般都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适应环境,情绪正常,人格和谐。能够自由、适度地表达、展现自己个性的人,并且和环境和谐相处。善于不断地学习。他们也会享受美好人生,明白知足者常乐的道理。他们不钻牛角尖,善于从改毁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但有一些老年人不是这样。在生活中,经常发现这些人很容易忘记自己是谁。尤其是在个人待遇问题上,一味地与他人攀比、一心追求高标准、经常渴望高水平,常常把自己摆到一个不适当的位置。本来是一个平平常常的退休人员,也动不动就以“功臣”和“英雄”自居。对周围,看什么也不顺眼;对福利,怎么“待遇”也有意见。与之相近的人,谁劝骂谁。这样的人很显然是有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人。
对这样有心理疾患的老年人该怎么办呢?是听之任之,不管不顾呢?还是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尽快恢复理性,找到那个属于他的自我呢?
笔者在总结诸多所见所闻后,结合个人体会,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作借鉴和参考:
一、在生活的大海中要不断地寻找自我
退休和变老,只不过是人生的一个必然过程,信赖自己的习惯不应当抛弃。永葆“持身如泰山九鼎凝然不动,则愆尤自少;应事若流水落花悠然而逝,则趣味常多”的精神状态,这是老年人非常难能可贵的品德。孔子曾以三十而立……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概括他一生几个阶段的特点。人到了老年,自己的行为能把握得住,也能放得开,进入一个人能解脱一切的状态,这时,不为世事所困扰,对一切顺境、逆境都看得很开,变得眼界高超,虚怀若谷。仍然去积极进取,追求理想,享受生活乐趣。说的到,做的到,孔子可以说是历史上一切老年人们的楷模。
享受退休待遇这在现在的农村和过去的中国是一个新事物。许多已经受益了的农村老人乐此不彼,尽管比起城市里的离退休人员来他们那点养老费还少得可怜,但受到的鼓舞和安慰却是巨大的。因为是在五千多年的华夏史上农民们第一次嚐到了“养儿防老”传统法则以外的呵护。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们把这种呵护和温馨看作是最后一道防线,自己能劳动的还照常去劳动,一点也没有因此而松懈。
令人非常遗憾的是,在一些比老农民们的保核冲备险费收入高出几十倍的另类人群中却呈现出这样一种现象,有的人虽然也曾经是苦过来的,但把过去已经忘的干干净净,整天在“老有所养”这四个字中只抱住一个“所”字不放,更有人把“所”变成“索”,动不动就埋怨家里儿女不孝,埋怨政府和企业照顾不周到。经常聚拢街头巷尾,评头品足,牢骚满腹。在茫茫人生路上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有的身体很健康,心理却是亚健康,甚至不健康。
我们是谁?我是谁?在没有了过去的事业、没有了往日的辉煌,没有了年轻时的朝气后,我们就是一个像从前那样的“一穷二白’赤裸裸的我们。退休后只是一种历史性的还原,可不能把自己当成是索讨人生报酬的债主。起初我们是怎么样生存的?退休后仍然可以寻找那种生活轨迹啊。反本归真,重新找到自我。把多变了的人生看作过眼云烟,牢牢把握自我的独立意识,不断地对不良情绪进行自我调节,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心态健康了,自我就自然而然地找到了:自我找到了,心态也会自然而然地健康了。
二、在生命的延续中要积极地利用自我
强烈而牢固的“自助-自我责任”意识将帮助老年人寻求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它不仅可以延长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改善生活质量,还可以减轻其家庭与社会的负担。所以,老年人时刻不应该轻易废弃自己的判友作用和能力。“老有所为、发挥余热”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表现和需求。也是自我责任意识的体现。在常规情况下一般人都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老年人为了实现自我责任意识的愿望,就要非常珍惜自我价值的体现。应该做到:自己只要有一点能力就绝不拖累他人。生活中能够努力作到的事,要千方百计自己去作;有能力的要积极发挥余热再去拼,继续创造财富增加收入;钱不够花的,就尽量省着点;不求情、不告苦,有作人生最后一次拼搏的勇敢与毅力;把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作为一种保险系数,不到万不得已不去轻易触动它。利用自己的余力争取继续做一个生活中的硬汉子。
在我们这个社会里,这样的人有很多很多,在韶关南雄市湖口镇新湖村,人们经常可以看见一位老人在井旁打水洗衣,农忙时节还常能见到她在地里干活。她就是102岁高龄、五代同堂的“人瑞”刘细妹。她共有40多名子孙,最小的玄孙也已1岁了。虽然儿女成行,但她没有去坐享其成,而是仍然劳动不止,贡献不断。这样的人总是有一口气发一份热,有一点力量就不遗余力地使出来。
我们周围也有许多同志是这个样子的,有的已经70多岁啦,还在不停地劳作,辛苦不减当年,精神超越过去。像吉铭文化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吉永清先生,就是同煤集团老年人中最能找到自我的'成功典范之一。他率领这个公司的老年人写作团队,已经连续10年了,每年都能完成若干课题的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并陆续完成了三部约170万字的志书类作品的编纂工作。为推动企业改革、促进生产经营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成为同煤集团老年人中能够充分利用自我,创造“老有所为”价值的突出典型。是老年人中心理健康的榜样。
在城市里这样的老年人很多,在广大农村那就更数不清。他们乐此不彼,毫无怨言。在强化了的自我意识的支配下,利用好自我,无疑是多数愿意走健康之路的老年人应该效仿的。
三、在回顾往事中要正确地评价自我
人在一生中可能要经历许许多多辛酸苦辣、或荣或辱,或惊或忧,或悲或喜。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一部历史。在步入老年后,有的人的这部历史就只剩后记啦,有的人可能还要接着写下去。但是,老年人们又都爱经常津津乐道地谈论自己的历史。
如何看待自己的历史呢?它与心理健康有什么样的必然联系吗?回答是肯定的。能对自己的历史作正确的评价,不把往事当包袱,是实现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那些整天把自己继续关在曾经的“得”与“失”的牢笼里耿耿于怀的人是有严重心理疾患的人。如果不积极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或者求医治疗,是不会心安理得地走完人生路的。只有那些能够把个人历史看成是一个已经完结了的时间过程的人才是真正聪明的人。从中择其经典而发扬之,把那些影响精神健康和情绪的闹心往事统统抛弃之。摆对那个历史中的自我位置,特别是曾经有过“过五关斩六将”之类业绩的那个自我,更应该审时度势地回归到一个平平常常心态中的自我中才是明智的选择。
三百多年前一位退职官僚洪应明在其所着《菜根谭》一书中指出:世上只缘认得“我”字太真,故多种种嗜好、种种烦恼。前人云:“不复知有我,安知物为贵。”又云:“知身不是我,烦恼更何侵。”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经常见到街头的牢骚簇们有的就是这里所指的那些“烦恼”者。他们往往耿耿于怀历史不公,议题离不开“我当年如何如何”。我的一个邻居,在退休后瞎骂了三年大街,结果一次感冒就早早地去了。他和我是一个工作单位的,据我了解,过去,其实也没有多大委屈和冤枉,只是因为一想起从前的一些事就不高兴,所以天天开骂。如今,每每想起这位可怜的邻居时总为他惋惜,像他这样以发泄无名之火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真是一种悲哀。
要作一个心理健康的老年人,就要正确地评价那个曾经的自我。不然,它会成为你可怕的包袱和累赘。会把你压迫得老的更快,死的更早。
后来,常听说熟悉那个人的人都以他为例子告诫自己,也告诫他人:切不可以瞎生气,不可以瞎骂人,无缘无故地发牢骚是会短命的。他,成了一个反面的心理健康教师。经常在提醒那些有同样心理健康问题的患者。
四、在病痛折磨中要愉快地陶冶自我
老年人生活中最艰难的时刻可能就是有了这样那样疾病的时刻啦。在完全或者基本能够自理的情况下,谁也容易对付。对客观方面的要求也许不会太苛刻。这是一般常人都能理解和做到的。
但是,如果患了严重疾病,确实需要有人进行不同程度的帮助和扶持的时候,自我支配能力显着下降,求生欲望会猛烈地冲击心灵中那个曾经拥有极高的自我尊严。那一次次难以忍受的疼痛就是一次次对自我尊严的挑战。这时候,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高超的医疗手段和设备、热情周到的陪侍和服务,是所有重症人员的共同期盼。然而,许多矛盾可能就是出现在这三个环节中,制度保障的限度和实际需要的矛盾;医疗手段和客观病情及医疗费用的矛盾;儿女、亲属的态度、行为与患者渴求度之间的矛盾,都会此起彼伏地交织出现。这是人生中各种关系和情感最为活跃的一个非常时期。也是考验一个老年人心理自我驾驭能力的最为关键的时期。在我们身边,有数不清的这样那样的例子。其中,有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咬牙硬挺的汉子(婆子),他们把痛苦归咎于疾病,把疾病归咎于自身不善于保健。病啦受点苦这是走向死亡之路的一次次精神拉练。他们不怨天尤人,而是积极参与和配合治疗;不盲目地苛求起死回生,不因探视次数的多寡而严责家人和亲友们的孝心和人情。在疾病中磨练意志,没有丝毫将自己的痛苦转嫁他人的意愿。甚至把病痛的呻吟声都尽量地控制到最低最低,生怕惊扰了家人。这样的老年人是心理最健康的。
而另一种人则不然,小病大医、无病呻吟、真正有了大病,心里怎么也接受不了。整天怨声载道,骂完医院骂大夫、骂完大夫骂护士。家里人是怎么侍候也不顺心。横挑鼻子竖挑眼,有的还打老婆、骂儿女。孩子们去的勤啦说人家盼他死,准备夺家产。去的少啦,就说是个白眼狼,没孝心。动不动就喊大夫,搅得医院病房没一点宁静。回了家也是一样。老婆发愁,孩子躲。成为街坊四邻们既同情又耻笑的话柄。他把自我生命的价值量进行无限放大。痛苦使这样的人迷失了原来那个自我。这样的病人往往适得其反,为了减轻痛苦,反而痛苦偏偏硬缠着他不放。身体不健康和心理不健康拧结在一起像被毒蛇抱住一样,往死里缠。
我们提倡的在心理健康方面自我调节精神,不是不讲究科学,不依靠社会和客观上的可能性支持。而是要在这些资源的配置中明确个人的主导作用。在老年人慢慢变老的过程中,遇到病痛袭来的时候,能够理性对待。把战胜和摆脱病痛折磨的过程作为向更完美的自我跨越的洗礼,能忍而不“忍”也是个心理健康问题。
面对困难重重、疾病缠身的老年人应该时刻不要忘记在痛苦折磨中愉快地陶冶自我。用健康的心态去战胜病魔。生者会更爱你。
五、在死亡过程中要尽力去完善自我
老龄化讲的主要是身体和生理的日渐衰老并最终走向消亡。到那时,“质本洁来还洁去”,留的一个完美人生印迹,应该是多数老年人的崇高愿望和理想。
有生必有死,那是迟早的事。谁也逃避不了这个无情的规律。“活人都是相似的,死人则各有各自的死法”。“从长远看,我们都将是死人”。
人有疾病是痛苦的,想到死亡也许更是可怕的。所以,一般的人谁也不愿意轻易去想死亡的问题。总以为那是别人的事,那是某个不幸者或者倒霉蛋的事。尤其是健康状况仍然比较好的人,从不把死亡这个词放在心上。
老年人却不然。生性豁达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把死亡看作必然归属的,可能会坦然面对,在这些人心里,会轻松地认为,老就老吧,死就死吧,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有的人早早就为自己准备好了寿衣和棺木,提前为儿女们分割了遗产,落的个轻松自在。
也有的人是活得不够理想,受多种琐事困扰、受疾病折磨,痛苦难忍,经常盼望早死。他们把死亡看作是一种解脱。尤其是那些久治不愈者,盼死的呼声会更高一些,是亲人们千方百计地慰留才使他们得过且过地活下来。为此,有的亲人可能还会落下几句埋怨。更有甚者提出拒医、拒药,只求一死。
另一种老年人却不然,当距离死亡越来越近之时,显得异常忐忑而不安,盼望长寿的冲动愈加强烈。对衰老极度敏感,经常自我暗示,自我加压,形成了种种惧衰老惧死亡的表现。死亡的阴影一直朦朦胧胧在眼前。他们惧怕听别人谈论死亡,不敢去探视病人,害怕经过墓地和听到哀乐。偶见一个发引送葬的,好几天不敢睡觉,也吃不下饭,本来没病,吓得有了病,也有的小病吓成了大病。心理防线崩溃了。其后果是非常危险的。
怕死的人群心里状态非常复杂,主要是放不下这,也放不下那。怕死不能算是弱点和毛病,只是反映了一个人面对死亡的态度和心里过程。死亡之神不会因为你惧怕就不来。这其中的道理嘛,那些惧怕死亡者心里也明白。就是摆不脱,想不开。
对于一个人的死亡本来不应该由别人说长道短,笔者的议题是希望每一个人在面对死亡时如何做到淡定。在划好人生最后一个句号时,要体现出心理健康的状态,要回归一个完善的自我。向生者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向祖宗们愉快地报道,这才是最可贵的。
让亲人和朋友们永远记住:你的身体虽然死亡了,但是心理却一直是健康的!
;㈢ 老年人如何自我调节情绪
你好,在老人老年的时候,如果家里没有孩子在身边,老人就会觉得孤单寂寞,特别是一个老人的家庭,子女都没有在身边,老人就更会觉得孤单寂寞,没人陪伴。作为子女,就应该经常多关心老人,问候老人,即便不在身边,也要多打电话,多发视频,让老人觉得自己孩子是非常关心他的,平时的时候也要让老人去参与其他老人一起,老人才不会觉得孤单寂寞,子女多关心老人
子女应尽自己赡养、孝顺老人的责任,身在外地时更要多加关心,从而让老人享受到儿孙绕膝、晚辈嘘寒问暖的天伦之乐,而不至产生被冷落、被遗弃的感觉。
支持丧偶老人再婚
子女对老人再好,有些感情却是子女无法替代的,老人的某些感情需要,是当子女的也满足不了的。因此,对于丧偶老人,子女应该热心当“红娘”,成全他们的。
培养举拍个人兴趣
从看书、习字、画画、练琴、打拳、击剑、种花、饲养动物等活动中获得乐趣。这些均有助于自己从孤独的小圈子里解脱出来。即使从事这些活动时可能只有一个人,但是,一旦全身心地投入,孤独感也就悄然消失了。
每天坚持适量运动
每天必须坚持体育锻炼一个小时左右,结伴散步,简单易行,效果不错。运动还可以提高心理健康,调整积极的情绪,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医磨败学心理学专家指出,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运动锻炼已经成为一个促进老年人心理适应能力的良好形式。
家人常与老人谈心
老人整日在家,活动范围小,又年老、体弱多病,加上对子女的牵挂和对往日好友的思念,内心常常不平静。精神上的这些苦恼、烦闷、忧虑需要向外渲泄,向人诉说。小辈如能抽时间常和老人谈心聊家常,能使老人的心理满足,同时也利于家庭气氛的和睦。婚姻,不应充当不光彩的干涉者。
探寻家门内外无数消闲自娱之道
老年人是得天独厚的“悠闲族”,有人称退休是“第二人生”之始,没有子女相随,卸了抚育重担,正可自寻乐趣。鱼虫花鸟、走亲访友、优哉游哉(旅游),身心怡然。甚至有点癖好也无妨,幽默闲适大师林语堂称:“名、利、色、权,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不定,只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可见有了这种消闲自娱、仰赖健全、乐观的心态,就会感觉到越活越有味。认知疗法
老年朋友首先要看到,子女“离巢”是家庭发展的必然趋势。子女长大成人,从父母身边离开,成家立业,哺育自己的后代,应该是子女成熟的标志。如果孩子长大了都不愿离家,长期与父母住在一起,这反而是家庭不幸的表现。所以,老年人应该为子女的离巢而感到高兴。继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老年人退休后可以继续学习新知识,看书读报,关心国家大事,有条件者可参加老年大学,充实自己的生活,延缓大脑的衰老,预防痴呆的发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老人不但自我价值得到了提升,而且在学习中排解了孤独。通过学习,还可以加强老人与社会的联系,提升老人自身的社会价值感。
生活疗法
摆脱孤独的最佳方法是创造良好的生活情境。这里有两层意思。子女离巢并不等于断绝彼此的关系。子女离家建立新的生活空间后,老人还应该继续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尽量增强两代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给他们适当的帮助。或者,条件许可时,老人也可以在子女家轮流居住,以免独守空房。这就是一种生活情境的创造。
行为疗法
当自己感到孤独时,可以制定一个计划,向自己布瞎答颤置不同难度的交往任务。开始时,交往任务可以简单一些,然后逐渐加强交往的难度。在与各种人的交往过程中,要尊重别人的特点与习惯,努力与人和睦相处。如果自命清高,遇到困难不肯求助于人,或者对别人的困难不屑一顾,结果必然加剧自己的孤独感。所以,一方面要善于帮助他人,从中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真诚的友谊,另一方面,又要善于求助于人,通过别人的帮助,使自己的心情变得开朗。
学会自我欣赏
很多退休老人会有一种自己老了干不动了,被社会淘汰了的消极思想,其实这是不对的。老人要学会自己欣赏自己。我们老了,不是无能,也不是废物。我们年轻时已经为家庭和社会做了应有的贡献。
老了即使不再老有所为,只要活着就是对家庭和社会的奉献。不必自卑,不必沮丧,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充满自信地愉快生活,笑对人生。不要过于节俭,该享受的要享受,要精心地打扮修饰自己,穿光鲜时尚的衣服,举止优雅地参加到各种社会活动中。让老年的生活更有乐趣。
㈣ 老人心情不好怎么办如何调节
研究表明,紧张和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是健康的大敌,尤其是老年人容易因为疾病等问题,心情不好,性格变得古怪。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老人心情不好的知识,希望对你有帮助。
1、适时开导
老人心情不好,作为家人要有针对性地做一些解说工作。及时了解影响老人心情的原因,有针对性的解决老人的困扰,引导老人走出心理低潮。即使工作再忙,年轻人仍需要多抽空与他们交流、沟通,给老年人以精神安慰。同时还要注意生活中老年人的行为,从老人微小的情绪变化中发现其心理矛盾、冲突,并有针对性地做好心里说服、解释、劝慰、鼓励工作等。
2、出门走走
鼓励老人多出门走走,多和其他人交流,例如和其他老年朋友一起晨练、打拳、跳舞、逛公园等,还可在老年大学进修;经济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与蔽高其他老年人一同外出旅行。集体活动要比一个人在家里看电视更有利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呼吸一下外面的空气,欣赏一下自然的风光,能够帮助老人放松心情,提高愉悦感。
3、坚持适量的运动
运动可以改善情绪,因为运动时大脑处于放松休息的状态。并且运动后身体的劳累能让人拥有高质量的睡眠,提高人的精神动力。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改善和加强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增强体质,增加抵抗疾病的能力,而且还可丰富晚年生活,增添生活乐趣,使精神振奋,心情愉快,提高信心,增加主动积极地安排好晚年生活的勇气和兴趣,从而增强老年人的心理功能。
4、保持规律的作息
平时起居有常,生活作息有规律,对老人的身体有益。睡眠质量皮并银下降也会影响老人的心理健康,因此保持规律的作息有助于老人以饱满的精神和精力去积极向上的迎接每一天的到来。睡得好,自然胃口好,心情也会有效提升。研究发现,那些睡得少,睡得晚的人与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的人相比,想法往往比较消极。晚睡或睡眠不足的人容易出现消极的心情,因此规律作息有益身心健康。
5、享受天伦乐
家人永远是老人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定期安排家庭活动,让老人感受到家人亲切的支持,做起事来都必定更加起劲。不跟父母同住的子女,平日虽然不能常抽空见老人,下班后可别忘了打个电话问候他们。关心一下老人的生活以及身体健康,让老人远离寂寞感。
1、出门散散心
老人家心情不好时候,第一反应就是不想说话,也感觉到自己比较郁闷,憋屈,但是有没有办法解决问题。此刻老年人应该去到公园走走,看着花花草草,游人来来往往,小朋友欢乐的在玩着,可能也回想起来自己童年的乐趣,自然慢慢心情也就舒展开来了。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可以帮助缓解不良的情绪。
2、学会自我安慰
老年人要学会自燃宴我宽解和自我安慰,切莫因为衰老而产生自卑、自弃的情绪。同时,老年人还应该尽量保持平和的心境,不勉强自己做一些力不从心的事情,遇事也要三思而后行,切莫心急烦躁跟自己过不去。遇到不好的事情,要学会安慰自己,用“能这样已经是很好的了,很多人比我还不如呢”等想法来宽慰自己,让自己放松心情。
3、看看电视
其实有时候没有事情的时候人,人往往总会胡思乱想,总是觉得好无聊,无奈。此刻打开电视,看看搞笑的片子,喜剧片等,总会让自己偷偷乐一乐,何乐而不为呢?可能看到都一个愉快画面时候,那个正是自己当年做的事情,那么你的痛也就不痛了,心情开始好起来的,相信阳光总在自我调节后。
4、寻找精神寄托
退休固然是件好事,可是突然间改变了几十年形成的生活习惯,难免会使人有空虚无聊、孤独落寞之感。最好的办法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一两项感兴趣的活动作为精神寄托,以充实自己的生活内容。还应该抽些时间走出家门多结交朋友,以使自己生活在群体的友爱之中。
5、帮助有需要的人
积极参与公益、慈善活动,会因为“我还有用”的心理对健康有益。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家鲁斯报告说,他们对全美洲884名65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那些对所充当的社会角色感到心满意足的老人,一般寿命都比较长。参与公益活动不仅帮老年人打发了空闲的时间,而且可以让老年人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取快乐。
6、多学一些自我保健知识
老年人应该正视心理变异,抽时间多学一些自我保健的常识,弄清楚发生心理变异的生理原因及其主要表现,一旦发现自己有了心理变异的某些苗头,要及时地进行自我克制和自我纠正。
1、高血压
血压对于情绪的变化是极为敏感的。情绪状态的改变可以引起血压和心率的变化。愤怒、仇恨、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可使血压升高,尤其以愤怒、焦虑、仇恨与血压的关系最为密切。有人甚至认为,被抑制的敌视情绪可能是血压升高的重要原因。
2、胃肠疾病
消化系统是对情绪反应的敏感器官。情绪与胃肠的功能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在恐惧或悲痛时,胃粘膜会变白,胃酸停止分泌,可引起消化不良;而在焦虑、愤怒、怨恨时,胃粘膜会充血,胃酸分泌增多,长期如此,可导致胃溃疡。
3、心脏病
心脏和血管对情绪反应最为敏感。反复而持续出现的不良情绪,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有焦虑、恐惧、愤怒、悲哀情绪者,其冠心病发病率或复发率较高。
4、紧张性头痛
㈤ 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怎样解决
老年人寂寞空虚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是影响他们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下面是一些缓解老年人寂寞空虚的心理的方法:
1. 多陪伴老年人:老年人需要的是陪伴和关心,家人应该与他们多交流,尽量安排时间陪伴他们,聆听他们的心声,以为他们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2. 组织老年人的社交活动:通过参加一些老年人俱乐部、志愿者团体或者扩大自己的社交圈,老年人可以与其他年长者交流。这些社交活动或者社交平台能让老年人建立新的友谊,广交朋友。
3. 适当进行“老年动力式”运动:在运动的同时,老年人能够交流、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相互鼓励,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4. 参加兴趣班或培训班:可以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或者培训班,老年人不仅游巧能够培养自己的兴趣、提升自己的技能,还能够遇到志同道合的人神隐键。
5. 给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照护:如果老人身体健康状况较差,需要照顾,家庭要有人照顾,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照顾,以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
6. 反思自己的人生:老年人可以回忆自己的人生历程,重温美好的记忆。对于遗憾的事情,可以采取积极面对、正面调整携蠢的基调。
总之,老年人缓解寂寞空虚的心理问题需要的并不是一味地物质上的支持,而是更多的情感上的陪伴和支持。如老年人有快乐和满足的准备,他们会逐渐克服这种寂寞和孤独感,并找到自己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