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心理健康课程有哪些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者称为心理辅导活动课程,正是近十几年来,我国学校心理工作者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
它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以活动、游戏为中介,通过学生参与、体验和感悟,认识自己,开发自己的潜能,挖掘内心积极向上的一面,从而提升个体的幸福指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
心理辅导活动课程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科课程,而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内心世界的特殊课程,它具有与其他学科课程全然不同的内涵、意义和特点。
(1)心理健康课程有哪些扩展阅读
心理活动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辅导课程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心理年龄特点事先设定,也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及心理发展中随机产生的问题制定。心理辅导活动课程是以经验为载体,学习方式是个体的自觉接纳。
它没有强制性的接受要求,更没有系统传授心理学知识的要求。课程主要是在教师的设计和指导下,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感受,从而发现自己和发现别人,认识自己和认识别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这是一种真正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参考资料来源:上海市徐汇区东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介绍
Ⅱ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型有哪些
第一种“深度体验”式:它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感悟、体验、接受行为训练的课程,因此,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设置各种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加深学生的体验深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第二种“情景——建构”式:教师坚持“目中有人”的原则,力求建立温暖的、学生彼此熟悉、相互接纳的学习场所,提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材料,创设家庭般的环境和规则,创造安全、亲切、有归属感的教学氛围,传递信息,在各种有心理建构意义的活动中解决问题,在问题的解决和建构过程中,体验心理成长,获得心智的提高。
第三种“活动——体验”式:紧扣心理辅导课的两个核心要素——活动与体验,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体验,以达到实际影响他们心理发展水平,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
第四种“讨论——澄清”式:在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中,引导学生对典型性、开放性、趣味性的话题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澄清问题,通过互助式的讨论达到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助人自助”的目标,全面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第五种“话题——体验——自助”式:选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最密切的话题,找到他们最渴望得到解决的问题,借助谈话的方式,运用情景体验,安排“情景聚焦——快乐碰碰碰——金点子大赛”这三个板块,通过辅导,让学生学会面对现实,坦诚地交流做错事后的感触,感受承认错误后的轻松、快乐与踏实,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第六种“体验——感悟”式:以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验、深刻感悟为主线,营造安全心理环境,解放学生身心,通过学生的心理互助实现助人自助。
第七种“体验——分享”式:从“感受”入手,以“感受”激发学生兴趣,以感受营造氛围,以故事启发、小品表演等形式逐步引导学生通过领悟提升或改变心理认知,并在体验中深化认知,在分享中宣泄情感,课型设计目标集中,层层递进,注重体验,但又不失认知的提升,使心理辅导课的“体验”和“领悟”和谐的结合在一起。
第八种“自省——自助”式:以激发学生自省、促进学生自助为目标,强调学生课前的主动参与、提前介入,课中的主动发展、体验感悟,课后的主动拓展、延伸实践,使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开放,互动分享,自省感悟,形成合理观念,构建有效的应对模式,完善人格发展,促进个体自助。
第九种“话题——探讨”式:通过学生参与暖身游戏,积极创设情境,师生探讨分享话题,引导行为训练,引导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并在活动中围绕这一话题开展各种活动,以达到深化主题,帮助学生澄清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取向。
第十种“动态生成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心理体验,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在课堂团体辅导过程中形成积极互动,触发真实感悟,这为生成性心理辅导教学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学生在某一个心理话题上有所感悟、触动、体验、思考,从而实现自我心理成长。
第十一种“认知——行为训练”式:心理健康课不只是教给学生面对问题的理念,也要提供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想起我们学过的特殊方法,从而能够让自己从迷雾中走出来。认知——行为训练把团体辅导训练引入课堂,希望学生在面对压力、感到焦躁不安的时候,除了用认知方面改变自己外,能应用放松训练使自己回归平静。
第十二种“情境——感悟”式:巧设情境,直观感悟,内化体验。也就是教师根据辅导目标,向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情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活动去体验有关的问题,在体验、感受和思考的过程中,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促使学生认识的内化,形成较为稳固的观点与信念,并以此来指导、规范自己或他人的行为。
第十三种“现场——探讨”式:立足于学生热点问题,以虚拟场景为主线,并在各环节配以体验式现场调查,活动中穿插音乐,录象等,形式多样,倡导体验
http://www.dqyfxx.net/ReadNews.asp?NewsID=560资料原址
Ⅲ 如何学习心理健康课程
关于心理健康的课程,如果想要学习,那必须以下这几方面开始,第一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只有你学习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你才会明白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来说那是多么的至关重要,还有就是应该怎样正确的面对心理问题。
Ⅳ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保持良好心情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看看电影、看看漫画书、和朋友外出野餐、旅行、聚会、放风筝、听音乐,最重要是面对生活要乐观。 ....................
Ⅳ 心理健康教育有哪些
一是教育的功利化现象日益严重。一直以来基础教育都围绕着中高考,重点考察知识的掌握和应对中高考方面的训练,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依然一考定终身。尽管目前来说,这是相对公平的一种选拔,但也因考试内容造成的“重知识,轻实践”,“重记忆,轻思维”,“重继承,轻创新”的不足,对考试分数的高度重视和过度的竞争心理,使整个教育思想和环境变得急功近利。教育把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置于首位,更多关注的是个体如何获得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需要,湮没了教育内在的育人的功能,放弃或者说遗忘了人文教育以谋求个体心灵的“畅适自足”的内在目的。
二是地方(或学校)教育领导者目光短视,缺乏大教育观,只重智育而忽视德育。许多学校由于升学压力的客观存在,中高考仍是当前,乃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学校工作的重点,学校所有工作都围绕其开展。因而德育工作倾向淡化。许多学校的德育往往缺乏系列、深入、有效开展。学生有限的时间还是被压缩在课堂上。虽然外面一直提倡品学兼优,但其实还是成绩压倒一切,这样的教育培养了许多思想不健全的学生,并在未来产生负面影响。
三是学科发展依然不平衡,素质教育并未真正落到实处!。 许多学校不按国家课时标准排课,非统考学科课程往往会被任意挤压。很多学校是两套课表,一套是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编排的课表,所有课程都有,是迎接上级检查时临时使用的;一套是学校日常实际运行的课表,只编排考试科目。一些学校为了标榜自己是素质教育,开展所谓的社团活动。其实学校只要把该开的音体美等课程开足开全就好,比一周才一节的社团活动强多了,学生也不必纠结于该参加哪个社团活动才好!
四是我们的教育缺少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
基础教育把学生视为接受教育的机器,把教师视为传授知识的工具,忽视了人的主体性与独特性。基础教育以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要求、统一的组织形式、统一的教学程度来制造出统一的教育成品,人的独特性被局限在十分有限的范围内,个体性从根本上受到忽视。强调知识,却没有引导知识以应有的人文关怀;强调师生民主平等,事实却是束缚师生的自由;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却大量地占住了人的思想与活动空间,使主体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扬。这样的教育造成了一方面是教师心理健康差,心理压力大,职业倦怠周期越发缩短;一方面是学生厌学现象日益严重。
五是忽略我们民族自身的传统文化教育。纵观中小学,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很怪的现象:我们的中小学生花费在外语上的精力比语文的要多得多;对外国很多神话故事、外国很多人都很了解,而提到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他们什么也不知道。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在被冷冻被遗弃甚至被毁灭,现在的孩子们已经离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越来越远。对中国优秀文化的情感渐行渐远,日益淡泊,乃至消失殆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悲哀,是一段历史一种文明的不幸!看看当今举国“崇洋媚外”的现象,其实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因为我国近几十年来一直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繁荣
Ⅵ 初三心理健康课主题有哪些
心理课的主题如下:
1、正确面对学习压力,提高挫折承受能力。
2、提高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3、缓解逆反心理,加强与父母亲沟通。
4、提高自信心,加强进取精神。
5、避免早恋问题,严防心理病态出现。
功能
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能力。
二、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减轻学习负担。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
Ⅶ 心理健康教育课都学什么
《心理健康教程》, :
1. 《心理健康学》
2.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3. 《心理分析》,
4. 《心理自我保健》,
5. 《心理卫生与咨询》,
6. 《心理健康教程》,
7. 《心理健康导论》,
8. 《心理学》,
9. 《心理健康与发展》,
10. 《发展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