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健康促进的定义
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是指运用行政的或组织的手段,广泛协调社会各相关部门以及社区、家庭和个人,使其履行各自对健康的责任,共同维护和促进健康的一种社会行为和社会战略。
基本上包含了以下主要内容:①健康促进涉及整个人群的健康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针对某些疾病或者某些疾病的危险因素;②健康促进主要是直接作用于影响健康的病因或危险因素的活动或行动;③健康促进不仅作用于卫生领域,还作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健康促进指导下的疾病控制已非单纯的医疗卫生服务,而应采取多部门多学科多专业的广泛合作;④健康促进特别强调个体与组织的有效和积极的参与。
我们认为,健康促进是指健康教育以及能促使行为与环境改变的政策、法规、组织的结合体,是影响、教育人们健康的一切活动的全部过程。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组成要素之一。政策、法规、组织以及其它环境的支持都是健康促进的组成部分,但它需要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没有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将成为徒有虚名的概念。
另一方面,如果健康教育得不到有效的环境(包括政治、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的支持,健康教育尽管能成功地帮助个体为改变某些行为作出努力,但明显是软弱无力的。
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区别
内涵本质: 教育→参与→行为改变 行为改变→可持续性环境支持
主要方法: 传播结合教育,以教育为主 多因素全方位整合性,
强调组织行为和支持性环境的营造
特点: 以行为改变为核心, 社会参与、多部门合作
常局限疾病危险因素全
对影响健康危险因素立体干预
效果: 可致KAP的变化, 个体和群体健康水平的
可带来个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但难以持久 提高效果的持久性。
Ⅱ 什么是健康促进的概念
健康促进的概念是运用行政或组织手段,广泛动员和协调社会各相关部门以及社区、家庭和个人,使其履行各自对健康的责任,共同维护和促进健康的一种社会行为和社会战略。健康促进的工作范围涵盖健康教育。
Ⅲ 日常生活中促进健康的行为包括哪些
1、基本健康行为:日常生活中一系列有益于健康的基本行为,如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积极锻炼、积极休息、适量睡眠与健康娱乐等。
2、预警行为:预防事故发生和事故发生以后正确处理的行为,如触电、溺水、车祸等意外事件发生后的自救和他救行为。
3、保健行为:指正确合理地利用卫生保健服务来维护自身健康的行为,如定期体检、预防接种、患病后及时就诊、遵从医嘱配合治疗、积极康复等行为
4、避开环境危害:人们应主动地以积极的方式避开环境危害,如离开污染的环境、采取措施减轻环境污染、积极应对引起人们心理应激的紧张生活事件等。
5、戒除不良嗜好:不良嗜好是指日常生活中对健康有危害的个人偏好,如油炸食品、甜食、吸烟、酗酒、吸毒、通宵娱乐等。
Ⅳ 促进健康行为与危害健康行为各分为哪几类、有何特征
促进健康行为的特点如下:
1、有利性:行为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
2、规律性:行为有规律的发生,不是偶然行为。
3、和谐性:个体的行为表现与其所处的环境和谐,即个体根据整体环境随时调整自身行为。
4、一致性:个体外在的行为表现与其内在的心理情绪一致,没有冲突。
5、适宜性:行为强度适宜,有理性控制,无明显冲动表现。
分类:
促进健康的行为分为日常健康行为,避开环境危害行为,戒除不良嗜好,预警行为,合理利用卫生服务。
健康相关的行为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健康行为,指有助于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上保持良好状态的行为,包括健康的饮食习惯、不吸烟、规律运动、维持合理体重等。
第二类是疾病行为,指寻求医疗机构治疗的行为。
第三类是疾病角色行为,指按医嘱服药和休息等康复行为。
Ⅳ 何谓促进健康行为举例说明促进健康行为有哪些
如充足的睡眠、平衡的营养、运动等。健康行为不仅在于能不断增强体质,维持良好的心身健康和预防各种行为、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而且也在于它能帮助人们养成健康习惯。因为多发病、常见病的发生多与行为因素和心理因素有关,而且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最终都可找到行为、心理因素的相关性,通过改变人的不良行为、不良生活习惯、养成健康习惯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Ⅵ 促进健康的行为有哪些特点分几类
促进健康行为的特点如下:
1、有利性:行为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
2、规律性:行为有规律的发生,不是偶然行为;
3、和谐性:个体的行为表现与其所处的环境和谐,即个体根据整体环境随时调整自身行为;
4、一致性:个体外在的行为表现与其内在的心理情绪一致,没有冲突;
5、适宜性:行为强度适宜,有理性控制,无明显冲动表现。
分类:
促进健康的行为分为日常健康行为,避开环境危害行为,戒除不良嗜好,预警行为,合理利用卫生服务。
促进健康的行为注意事项
1、基本健康行为:日常生活中一系列有益于健康的基本行为,如合理营养、平衡膳食、适当的身体活动、积极的休息与适量睡眠等。
2、戒除不良嗜好。
3、预警行为:指对可能发生的危害健康的事件预先采取预防措施从而预防事故发生,以及能在事故发生后正确处置的行为,如驾车使用安全带,溺水、车祸、火灾等意外事故发生后的自救和他救行为。
4、避开环境危害行为:这里的环境危害是广义的,包括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自然环境与心理社会环境中对健康有害的各种因素。
5、合理利用卫生服务:指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卫生保健服务,以实现三级预防,维护自身健康的行为。
Ⅶ 什么是健康促进
非常高兴有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些“健康促进”的相关工作和理念。“健康促进”是在1986年被提出来的,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加拿大的渥太华召开了第一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在这次大会上有一个重要的文件产出——《渥太华宣言》。
在《渥太华宣言》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健康促进”的概念,并且对“健康促进”的工作策略和优先的工作领域进行了详细介绍。什么是“健康促进”呢?简单说,“健康促进”主要是通过行政或者组织手段,广泛动员和协调社会各成员、部门以及社区、家庭、个人,使其各自履行对健康的责任,共同维护和促进健康的一种社会行为和社会战略。“健康促进”已经成为当前各个国家应对健康问题的首选策略和核心策略。
中国网:“健康促进”到底有哪些核心因素呢?
李英华:在《渥太华宣言》中提出了“健康促进”的三大工作策略和五大优先工作领域。三大工作策略主要是指倡导、赋权、协调。
首先说一下“倡导”。“倡导”的意思是希望通过对公众和全社会的倡导,达成共识,凝聚各方力量,为促进全社会的健康共同奋斗。根据倡导对象不同,倡导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面向政府各级决策者的倡导,希望政府的各级决策者牢固树立“健康是最大的民生”这一执政理念,推出更多有利于健康的政策;二是对社会各成员部门的倡导,希望社会各成员部门牢固树立“促进公众健康,各社会成员部门有责”这样一个社会责任理念,让各社会成员部门承担起对社会的健康责任,希望动员各部门的力量共同把健康问题解决好;三是面向公众的倡导,希望我们的老百姓能够关注健康,关注自身的健康,关注健康的问题,希望他们能够自觉保护环境和资源,自觉维护和促进自身和他人的健康。
“赋权”通俗讲就是能力建设,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是针对社区的能力建设,一层是针对个人的能力建设。一是希望通过健康知识的传播和健康技能的培训,让广大人民群众掌握更多的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增强他们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能力;二是我们要增强老百姓利用健康政策和卫生服务的能力。现在我国开展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项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医务工作者直接向辖区老百姓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可是很多老百姓不知道国家有这项政策,他们无法利用,所以我们要加大卫生政策宣传,让老百姓有能力利用现有的健康政策和卫生服务资源,去维护和促进他们的健康;三是我们要鼓励个人和社区增强发现健康问题和解决健康问题的能力,希望他们自己动手解决他们面对的健康问题,从而更好地维护和促进他们的自身健康和整个社区的健康环境,形成健康的氛围。
再说“协调”。因为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因素,国际组织给了一个专业名词叫做“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另一方面是个体特征和行为因素。“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仅仅靠卫生部门是不能够解决的,它远远超过了卫生部门的工作范畴和卫生政策的范畴,它需要更多的社会部门团结在一起,共同努力来解决健康问题。卫生部门在“协调”里发挥什么作用呢?就是协调社会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卫生事业,卫生部门为全国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我们希望更多部门通过卫生部门的协调努力,共同关注健康、支持健康,共同为推动全社会健康水平的提高而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使大众的健康程度越来越高。
中国网:请问毛司长,加强“健康促进”对于中国来说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呢?
毛群安:刚才两位专家给大家介绍了“健康促进”的概念和国际经验。对我国来说“健康促进”这一概念比较新,但实际上,从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就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健康。我国发动的“爱国卫生运动”就是一个典型的“健康促进”工程。
爱国卫生运动到现在已经有六十多年的历史。“健康促进”之所以被大家越来越多提及和关注,是因为影响健康的因素覆盖了方方面面。而目前来说,对我国公众健康威胁比较大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疾病风险,比如传染病,3月24号是世界结核病防治日,我国是全球结核病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每年还有几百万新发结核病病人;二是以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肿瘤为代表的慢性病,这种慢性病的高发对于公众健康的危害非常大,而且给国家带来了重大的经济负担。据统计,有的国家仅肿瘤或糖尿病这的全年医疗费用支出,可能就占到这个国家总医疗费用的15%到20%左右。大家可以想象,如果这样的疾病发生率越来越多,不仅对公众的健康造成威胁,而且会给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很大的威胁。
针对这样一种情况,要维护公众的健康,要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通过“健康促进”的发展,让社会方方面面参与进来。比如说环境污染对公众的健康肯定有非常大的影响,但是要治理环境污染,就不仅仅是卫生部门或环保部门的事,而是涉及到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当前,我们提出要通过“健康促进”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我们希望公众能够了解“健康促进”的理念、工作和方法。首先从自身和家庭做起,维护自身和家庭的健康;从政府相关部门来讲,每个部门应该承担自己在健康领域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健康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都提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应该说这是党和政府对人民健康的高度重视,也是对全社会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我们认为通过多部门参与,全社会参与,利用“健康促进”这样一个策略,能够比较好地解决我们目前在健康方面所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和威胁。
Ⅷ 名词解释促进健康
关于健康促进的确切定义,目前最受公认的是《渥太华宪章》:“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而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布伦特兰在2000年的第五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则作了更为清晰的解释:“健康促进就是要使人们尽一切可能让他们的精神和身体保持在最优状态,宗旨是使人们知道如何保持健康,在健康的生活方式下生活,并有能力做出健康的选择。”
美国健康促进杂志的最新表述为, “健康促进是帮助人们改变其生活方式以实现最佳健康状况的科学(和艺术)。最佳健康被界定为身体、情绪、社会适应性、精神和智力健康的水平。生活方式的改变会得到提高认知、改变行为和创造支持性环境等三方面联合作用的促进。三者当中,支持性环境是保持健康持续改善最大的影响因素。”
Ⅸ 健康促进名词解释是什么
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
健康促进是1986年11月21日世界卫生组织在加拿大的渥太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上首先提出了这一词语,是指运用行政的或组织的手段,广泛协调社会各相关部门以及社区、家庭和个人,使其履行各自对健康的责任,共同维护和促进健康的一种社会行为和社会战略。
健康促进的发展:
美国健康促进杂志的最新表述为,健康促进是帮助人们改变其生活方式以实现最佳健康状况的科学(和艺术)。最佳健康被界定为身体、情绪、社会适应性、精神和智力健康的水平。生活方式的改变会得到提高认知、改变行为和创造支持性环境等三方面联合作用的促进。三者当中,支持性环境是保持健康持续改善最大的影响因素。
Ⅹ 什么是健康促进
健康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能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并能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是指运用行政的或组织的手段,广泛协调社会各相关部门以及社区、家庭和个人,使其履行各自对健康的责任,共同维护和促进健康的一种社会行为和社会战略。
基本上包含了以下主要内容:①健康促进涉及整个人群的健康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针对某些疾病或者某些疾病的危险因素;②健康促进主要是直接作用于影响健康的病因或危险因素的活动或行动;③健康促进不仅作用于卫生领域,还作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健康促进指导下的疾病控制已非单纯的医疗卫生服务,而应采取多部门多学科多专业的广泛合作;④健康促进特别强调个体与组织的有效和积极的参与。
我们认为,健康促进是指健康教育以及能促使行为与环境改变的政策、法规、组织的结合体,是影响、教育人们健康的一切活动的全部过程。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组成要素之一。政策、法规、组织以及其它环境的支持都是健康促进的组成部分,但它需要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没有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将成为徒有虚名的概念。另一方面,如果健康教育得不到有效的环境(包括政治、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的支持,健康教育尽管能成功地帮助个体为改变某些行为作出努力,但明显是软弱无力的。
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区别
健康教育 健康促进
内涵本质: 教育→参与→行为改变 行为改变→可持续性环境支持
主要方法: 传播结合教育,以教育为主 多因素全方位整合性,
强调组织行为和支持性环境的营造
特点: 以行为改变为核心, 社会参与、多部门合作
常局限疾病危险因素全 对影响健康危险因素立体干预
效果: 可致kap的变化, 个体和群体健康水平的
可带来个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但难以持久 提高效果的持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