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健康状况 > 心理不健康代表什么意思

心理不健康代表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2-12-07 16:19:36

① 心理不健康 心理异常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关系

1、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是病与非病的关系

心理正常的人不存在心理疾病的问题,即不存在心理疾病,不需要去医院精神科,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适解决,实在自我解决不了可以向专业心理咨询师求助解决两条途径,也只能说是心理不健康。心理异常的人说明已经得了心理疾病,自我心理调适不能解决,必须上医院精神科就诊看病吃药。

2、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标准

心理异常的标准:心理问题持续时间三个月以上,心理已经形成个体心理冲突,社会交往已经严重受损。心理异常疾病分为认知障碍(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注意记忆智能障碍、自知力障碍)和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与妄想症、躁狂抑郁等心境障碍、神经症、应激障碍、人格障碍、心理生理障碍如失眠、癔症)。

二、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的关系

1、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都属于心理正常范畴

心理正常的人由于社会适应问题可能存在心理问题,比如:紧张、焦虑、幻想、猜忌、怀疑等,这一点在当今社会已经非常普遍。有心理问题的人我们就可以认定此人心理不健康,这里所说的心理不健康并不具有社会道德和社会公序良俗的概念,即不与心理龌龊、心理变态等同,而仅仅指的是心理有问题;此处的心理有问题也不等同于日常口语中的心理变态,临床上的心理变态是一种心理疾病。这里所指的心理不健康等同于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一般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可疑神经症已经是心理疾病边缘,若一个人心理自我调适不好又不能得到解决,心理问题继续发展就进入神经症心理疾病继而形成心理异常

② 什么叫心理不健康

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是相对的一对概念,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主观反应的内容和现实刺激一致、人格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一个相对稳定和平衡的状态。 这种平衡在常规条件下,是通过自身与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然而,无论是自身状态,还是生存环境都处在变化之中。当自身或内外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的时候,这种平衡就可能被打破,心理活动也就有可能会发生偏离,使心理活动处于一种相对失衡的状态。当心理活动变得相对失衡,而且对个体的生存发展和稳定生活质量起负面影响的时候,心理活动便处于“心理不健康”状态。心理不健康状态也是一个动态失衡的过程,只要及时进行调整,平衡又可以得到恢复。通过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这两个概念的说明,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心理健康状态,还是心理不健康状态,心理功能都没有遭到破坏,没有出现“精神障碍”的症状,因此都属于“正常心理”的范畴,只是“正常心理”水平的高低和程度不同而已。因此,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都是人的正常心理活动,即使是心理不健康,也不是心理不正常,只是心理健康的水平低于一般人群。
中科院心理所的郭念锋教授提出了判定心理健康水平的10个标准,这些标准也是比较好理解的:
1.心理活动的强度。在遭遇精神打击时,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反应强烈,并容易遗留下后患;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强烈,不会致病。
2.心理活动耐受力。生活工作中长期遇到的慢性精神刺激,可以使耐受力差的人处在痛苦之中,在经历一段时间后,便会出现心理异常,个性改变,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严重躯体疾病;而对耐受力强的人来说,他们虽然也体验到某种程度的痛苦,但最终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问题,甚至还会在逆境中做出更大成绩。
3.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不太高,但晚上就很有效率,有的人则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经常处在紊乱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都可以说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4.意识水平。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则要警惕心理健康问题了。
5.暗示性。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因为一些无关因素而引起情绪波动和思维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不易受暗示的人则相反。
6.康复能力。即指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常态水平的能力。因为在生活工作中,谁也不可避免遭受精神创伤,在精神创伤之后,情绪极大波动,行为暂时改变,甚至某些躯体症状都是可能出现的。但是由于每个人各自的认识能力、经验不同,从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康复水平高的人恢复得较快,而且不留什么严重痕迹,而康复水平低的人则需要很长时间。当再次回忆起这次创伤时,他们的情绪表现也不同。
7.心理自控力。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思维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感的表达恰如其分,辞令畅通,仪态大方,不过分拘谨,不过分随便。这就是说,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可以判断其心理健康的水平。
8.自信心。当一个人面对某种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务时,首先是估计自己的应付能力。有些人可能估计过高,有些人可能估计过低。过高的自我评估,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因掉以轻心而导致失败,从而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过低的自我评价,常会畏首畏尾,因害怕失败而焦虑不安。一个人是否有恰如其分的自信,是评定其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准。
9.社会交往。一个人能否正常与人交往,也能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当一个人毫无理由地与亲友和社会中其他成员断绝来往,或者变得十分冷漠时,这就构成了精神病症状。如果过分地进行社会交往,与任何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一见如故”,也可能是一种躁狂状态。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多见的是心情抑郁,人处在抑郁状态下,社会交往受阻较为常见。
10.环境适应能力。一个人为了生存和自我发展,就必须适应环境。而环境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变动很大,这就需要采取主动或被动的措施,使自身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这一过程就是适应。有的人面对急剧变化的生活环境时,感到无能为力,只是忍耐、韬晦,而不做出改变;而有的人当生活环境突然变化时,很快地采取各种办法去适应,并以此保持心理平衡。能否积极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平衡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③ 心不健康是什么意思

在心理学上,心理问题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一、心理健康状态 1、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
2、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久的现象。 3、社会功能良好。 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二、不良状态 是界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是正常人群组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它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如过于好胜、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压力大、晋升失败、被上司批评、婚恋挫折等)、身体不良状况(如长时间加班劳累、身体疾病)等因素所引起。
它的特点是: 1、时间短暂。此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能得到缓解2、损害轻微。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比较小。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词汇。
3、能自已调整。 此状态者大部分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能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小部分人若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可能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
这小部分人应该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以尽快得到调整。 三、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 它的特点是: 1、不协调性。
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如:成人表现出幼稚状态(停滞、延迟、退缩);儿童出现成人行为(不均衡的超前发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异常(偏离)等等。 2、针对性。
处于此类状态的人往往对障碍对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环境等)有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思维、信维及动作行为),而对非障碍对象可能表现很正常。 3、损害较大。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较大。
它可能使当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标准完成其某项(或某几项)社会功。如:社交焦虑考(又名社交恐惧)不能完成社交活动,锐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刀、剪,性心理障碍者难以与异性正常交往。 4、需求助于心理医生。
此状态者大部分不能通过自我调整和非专业人员的帮助而解决根本问题。 心理医生的指导是必须的。 四、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
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其特点是: 1、强烈的心理反应。可出现思维判断上的失误,思维敏捷性的下降,记忆力下降,头脑粘滞感、空白感,强烈自卑感及痛苦感,缺乏精力、情绪低落成忧郁,紧张焦虑,行为失常(如重复动作,动作减少,退缩行为等),意志减退等等。
2、明显的躯体不适感。由于中枢控制系统功能失调可引起所控制人体各个系统功能失调:如影响消化系统则可出现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便秘或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等症状;影响心血管系统则可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影响到内分泌系统可出现女性月经周期改变、男性性功能障碍……等等。
3、损害大。此状态之患者不能或勉强完成其社会功能,缺乏轻松、愉快的体验,痛苦感极为强烈,“哪里都不舒服”、“活着不如死了好”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体验。 4、需心理医生的治疗。
此状态之患者一般不能通过自身调整和非心理科专业医生的治疗而康复。心理医生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一般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 在治疗早期通过情绪调节药物快速调整情绪,中后期结合心理治疗解除心理障碍并通过心理训练达到社会功能的恢复并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④ 心理不健康包括什么

人们很容易把心理正常与心理健康相混淆,其实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都包含在心理正常范围内。心理不健康则包括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边缘性心理问题。至于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有什么样的表现、都包括什么以及如何区分以后再慢慢讨论。
那么,心理正常与心理不正常又如何区分呢?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和行为,必须就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不管是谁,也不管是在怎样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中,如果一个人说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他这种感觉的刺激物,那么,我们必须肯定,这个人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幻觉。另外,一个人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时便形成了妄想。这些都是我们观察和评价人的精神与行为的关键,我们称它为统一性(或同一性)标准。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同一,必然不能被人理解。
(二)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
人类的精神活动虽然可以被分为知、情、意等部分,但它自身确乎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比如一个人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会产生愉快的情绪,手舞足蹈,欢快的向别人诉说自己内心的体验。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他有正常的精神与行为。如果相反,用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述说令人愉快的事,或者对痛苦的事做出快乐的反映,我们就可以说他的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一致性,称为异常状态。
(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每个人在自己长期的生活道路上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这种人格特征形成之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它总是以自己的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它总是以自己的相对稳定性来区别一个人与其他人的不同。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这种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我们也要怀疑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否出现异常。这就是说,我们可以把人格的相对稳定性作为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的标准之一。比如,一个用钱很仔细的人突然挥金如土,或者一个待人接物很热情的人突然变得很冷淡,如果我们在他的生活环境中找不到足以促使他发生如此改变的原因时,我们就可以说他的精神活动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

初次接触心理学的有些专业名词,刚开始可能不太懂,多看几遍就会明白了。

阅读全文

与心理不健康代表什么意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不要等老了才明白幸福是什么 浏览:209
小美女你还好吗现在在哪里 浏览:467
怎么才能开创自己的事业 浏览:344
爱情这么难的东西为什么要放弃 浏览:606
属猴女和属牛婚姻怎么样 浏览:648
属龙的和什么婚姻相配 浏览:484
19中国经济增速多少 浏览:9
爱情什么价dj版完整版 浏览:390
香港美女演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757
互联网事业群什么意思 浏览:815
美女大纸的纸经怎么写 浏览:536
黔西幸福村怎么去 浏览:379
什么是爱情中的分寸 浏览:287
腾讯视频怎么聊天才算爱情 浏览:514
事业单位换算是什么意思 浏览:253
舒茶哪个区的美女 浏览:362
咏叹调你可知道什么叫爱情 浏览:553
半途婚姻适合做什么 浏览:609
食神重叠婚姻如何 浏览:88
什么是白月光的故事 浏览: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