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
王春雨学习分享第238天(2021.09.24星期五)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经认定心理健康的标准是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够谦让。③有幸福感 ④在职业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
心理健康的三个标准
第一:体验标准 ,只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的状况 ,主要包括是否有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等等 。
第二:操作标准 :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量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 ,其核心是效率 ,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或者是社会功能 。
第三:发展标准 :着重对人的个体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与分析 。
衡量心理是否健康时 ,要把这三种标准联系起来 综合考察 。
㈡ 心理健康的评估标准
一、 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
许又新(1988)提出心理健康可以用三标准(或从三个维度)去衡量,即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他同时指出,不能独立地只考虑某一类标准,要把三类标准联系起来综合地加以考虑和衡量。
第一、 体验标准,是指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的状况,主要包括,是否有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等等。
第二、 操作标准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和社会功能,如工作及学习效率高低人际关系和谐等等。
第三、 发展标准,即着重对人体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分析。
衡量心理健康时要把三类标准联系起来综合考察。
二、 心理健康的十标准
郭念锋于1986年,《临床心理学概论》一书中提出评估心理健康十标准:
(一)心理活动维度
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在遭遇精神打击时,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类精神刺激,反映各有不同。这表明,不同人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不同。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反应激烈,并容易遗留下后患,可以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病;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强烈,不会致病。这种抵抗力,或者说心理活动强度,主要是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认识时,就可以相对地减弱刺激的强度。另外,人的生活经验、固有的生活特征、当时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神经系统的类型,也会影响到这种抵抗力。
(二)心理活动耐受力
前面说的是对突然的强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这种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可以使耐受力差的人处在痛苦之中,在经历一段时间后,便在这种慢性精神折磨下心理异常,个性改变,精神不振,甚至出现严重身体疾病;但是,也有人虽然被这些不良的情绪缠绕,日常也体验到某种身体的痛苦,但最终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问题,有的人,甚至把不断克服这种苦恼当作强者的象征,作为检验自身生存价值的指标。有的人,甚至可以在别人无法忍受的逆境中做出光辉成绩。我们把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看作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称它为心理活动的耐受力。
(三)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上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人的注意力水平,就有一种自然的起伏。不只是注意状态,人的所有心理过程都有节律性。一般可以用心理活动的效率做指标去探查这种客观节律的变化。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不太高,但一到晚上就很有效率,有的人则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经常处在紊乱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都可以说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四)意识水平
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品质的好坏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我们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问题了。因为注意水平的降低会影响到意识活动的有效水平。思想不能集中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由此而造成的其他后果,如记忆水平下降等等也越严重。
(五)暗示性
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绪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当然,受暗示这种特点在每个人身上都多少存在着,但水平和程度差别是较大的,女性比男性容易受暗示。
(六)康复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谁也不可避免遭受精神创伤,在精神创伤之后,情绪极大波动,行为暂时改变,甚至某些躯体症状都是可能出现的。但是,由于人们各自的认识能力不同,人们各自的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这种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健康能力。康复水平高的人恢复得效快,而且不留什么严重痕迹,每当再次次回忆起这次创伤时,他们表现得效为平静,原有的情绪色彩也很平淡。
(七)心理自控力
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思维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所谓不随意的情绪,情感和思绪,只是相对的。它们都是随意性,只是水平不高以致难以察觉罢了。对情绪、思绪和行为的自控程度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怕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感的表达恰如其分,辞令通畅,仪态大方,不过分拘谨,不过分随便,这就是说,我们观察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时,可以从他的自我控制能力如何进行判断。为此,精神活动的自控能力不失为一个心理健康指标。
(八)自信心
当一个人面对某种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务时,首先是估计自己的应付能力。有些人进行这种自我评估时,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估计过高,一种是估计过低。前者是盲目的自信,后者是盲目的不自信。这种自信的偏差所导致的后果都是不好的。前者,由于过高的自我评估,在实际操作中因掉以轻心而导致失败,从而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后者由于过低评价自己的能力而畏首畏尾,因害怕失败而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为此,一个人是否有恰如其分的自信,是精神健康的一种标准。“自信心”实质上是正确自我认知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但是,如果一个人具有“缺乏自信”的心理倾向,对任何事情都显得畏首畏尾,并且不能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信心,那么,我们可以说,此人心理健康水平是不高的。
(九)社会交往
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的剥夺,必然导致精神崩溃,出现种种异常心理。因此,一个人能否正常与人交往,也能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当一个人毫无理由地与亲友和社会中其他成员断绝来往,或者变得十分冷漠时,这就构成了精神病症状,叫做“接触不良”。如果过分地进行社会交往,与任何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一见如故”,也可能是一种躁狂状态。在现实社会中,比较多见的是心情抑郁,人处在抑郁状态下,社会交往受阻较为常见。
(十)环境适应能力
在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是适应环境的工具,人为了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为了自我发展和完善,就必须适应环境。因为,一个人从生到死,始终不能脱离自己的生存环境,环境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变动很大,这就需要采取主动采取主动性的被动性的措施,使自身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这一过程就叫适应。主动适应其内涵是积极的改变环境;消极适应,其内涵是躲避环境的冲击。有时环境的变化十分剧烈,人对它无能为力,面对它只能韬晦、忍耐,即进行所谓的“消极适应”。“消极适应”只是形式,其内在意义也含有积极的一面,起码在某一时期或某一阶段上有现实意义。当生活环境条件突然变化时,一个人能否很快地采取各种办法去适应,并以此保持心理平衡,往往标志着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健康水平。
㈢ 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具体标准
心理学家将心理健康的标准描述为以下几点:
①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②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④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⑨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十条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公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10)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㈣ 怎么判断自己心理是否健康
怎么判断自己心理是否健康
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活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首先应当考虑的标准。除了智力正常还有什么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活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首先应当考虑的标准。不论是民办卫生组织提出的国际疾病分类体系(ICD—9)还是医学会精神疾病分类,都把智力发育不全或阻滞视为一种心理障碍。
人的智力根据其发展水平,可分为超学、一般和落后。心理学家通常用智力测验来衡量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智力水平的高低用智商(IQ)来表示。
一般来说,智商在90—110者为智力水平适中的人:智商超过140的人,表示才智出众;智商低于70者,表明智力低下,称为智力落后。
(二)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
首先,要有合理的情绪反应。一定的外界客观刺激引起相应的情绪是情绪健康的标志之一。人非草木,敦能无情,如果一个人对一切变化都漠然视之,无动于衷,那就不正常。如果一个人受到挫折后反而高兴,受人尊重反应愤怒,这也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
其次,情绪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转移。在正常情况下,引起情绪变化的因素消失以后,其情绪反应也应逐渐消失。
再次,情绪稳定性好,具有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保持与周围环境的动态平衡的能力。如果一个女性的情绪经常很不稳定,变化莫测,与他人很难相处,这也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
最后,心情愉快。心理健康的女性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找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
(三)心理健康的意志标准
表现在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等方面。意志的自觉性表现为人对自己的行动目的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够主动地支配自已的行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一个女性做事缺乏明确的目的,或者对目标朝令夕改,则是意志不健全的表现。
意志的果断是指一个人善于明辨是非,适时地当机立断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果断性以有胆有识和勇敢的行为为特征。与果断性相反的是优柔寡断与草率从事。意志的坚持性是指一个人在执行决定时,能够坚持不懈,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自制力好,既有现实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
对现实环境能动适应和改造,是指有积极的处事态度,与社会广泛接触,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晰正确的认识,心理行为顺庆社会进步的趋势,勇于改造周围环境,以达到自我实现与对社会奉献的协调统一。
(四)人格的完善与健康
按照《心理大词典》的解释,人格即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的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完整健康的主要标志是:
1、人格的各个结构要素,即气质、性格、能力和活动的倾向性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都不存在明显的缺陷;
2、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
3、人格的各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是错综复杂交互联系,有机组织合成一个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如果各种成分之间关系协调,人的行为就是正常的,如果失调,就会造成人格分裂产生不正常的行为。
(五)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男尊女卑的社会传统偏见和生理上的特点造成了女性的被压抑心理。妇女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当考虑到妇女的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等要素。妇女要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要看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要有信心、敢于干事业。同时,妇女应当有主见,不要盲目顺从。
我国着名心理学家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这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
和谐和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心理健康的女性在人际交往中能做到以下四点:
①以积极的态度参加社会交往不孤僻不冷漠。
②能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助人为乐。
③在自己的生活领域中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已的朋友。
④一身正气,坚持原则。对身边的坏人坏事敢于斗争,对朋友的缺点错误勇于批评指正。
(六)心理表现符合年龄特征
人的一生要经历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年龄阶段。人的心理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这是一条规律。人的行为表现总起来说应该与年龄相符,如果出现严重的不相应状态,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十五、六岁的少年女子爱说爱动,对未来怀着诗情画意般的憧憬,对异性开始产生朦胧的思慕和好奇,这都是正常的,是和年龄相符的。但有些人却一味指责她们单纯无知,幼稚荒唐。我们认为这种指责是不科学的,问题在于怎样正确引导,并根据心理发展的规律,帮助她们逐渐走向成熟。
(七)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代妇女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奉献为人生的最大乐趣,多向自己提出我究竟为社会、为国家、为别人贡献了多少的问题,而不要一味地只是埋怨社会、国家、别人给自己的太少。把贡献的多少作为衡量自己价值大小的标准,以奉献为乐趣的人,胸怀开阔,心底无私,笑口常开,这种精神境界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㈤ 怎么判断自己心理是否健康
董璐琳主治医师湖北省中医院花园山院区
擅长:全科
提问
怎样判断自己心理是否健康从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人都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适应环境,情绪正常,人格和谐。心理健康的人并非没有痛苦和烦恼,而是他们能适时地从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积极地寻求改变不利现状的新途径。他们能够深切领悟人生冲突的严峻性和不可回避性,也能深刻体察人性的阴阳善恶。他们是那些能够自由、适度地表达、展现自己个性的人,并且和环境和谐地相处。他们善于不断地学习,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地充实自己。他们也会享受美好人生,同时也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他们不会去钻牛角尖,而是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心理健康的人都拥有一个美好的生活。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整体健康水平有重要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心理学家将心理健康的标准描述为以下几点:
①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②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④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怎样判断自己心理是否健康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⑨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㈥ 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相对稳定的状态。
一、许又新提出的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
1.体验标准,是指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的状况,主要包括是否有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等。
2.操作标准,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例如工作及学习效率高低,人际关系和谐与否等等。
3.发展标准,着重对人的个体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与分析,也就是痛苦时间。
二、郭念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标准。
1.心理活动强度。
心理活动强度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在遭遇精神打击时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类精神刺激反应各不相同,这表明不同人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不同,抵抗力差的人往往反应强烈,并且容易留下后遗症。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强烈,不会致病。这种抵抗力或者说心理活动强度主要和人的认知水平有关,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认识时,就可以相对的减弱刺激的强度,另外人的生活经验,固有的性格特征,当时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神经系统的类型,也会影响到这种抵抗能力。
2.心理活动的耐受力
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可以使耐受力差的人处在痛苦之中。在经历一段时间后,便在这种慢性精神折磨下出现心理异常,个性改变,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严重躯体疾病,但是也有人虽然被这种不良刺激缠绕,日常也体验到某种程度的痛苦,但最终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问题,有的人甚至把不断克服这种精神苦恼当做强者的象征,作为检验自身生存价值的指标,有的人甚至可以在别人无法忍受的逆境中做出光辉成绩,我们把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看作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称为心理活动耐受力。
3.周期性节律。
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如人的注意力水平就有一种自然的起伏,不只是注意状态,人的所有心理过程都有节律性。一般可以用心理活动的效率作为指标去探查这种客观规律的变化,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不太高,但一到晚上就很有效率,有的人则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经常处在紊乱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都可以说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4.意识水平
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品质的好坏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我们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问题了,因为注意力水平的降低会影响到意志活动的有效水平,思想不能集中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由此而造成的其他后果如记忆水平下降也越严重。
5.暗示性。
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重要,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当然,受暗示性这种特点在每个人身上都多少存在,但水平和程度差别是较大的,女性比男性较易受暗示。
6.康复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谁也不可避免遭受精神创伤,在精神创伤之后,情绪会出现较大波动,行为暂时改变,甚至某些躯体症状都是可能出现的,但是由于人们各自的认识能力,各自的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这种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康复水平高的人,恢复的较快,而且不留严重痕迹,每当再次回忆起这次创伤时,他们表现的较为平静,原有的情绪色彩也很平淡。
7.心理自控力。
情绪的强度,情绪的表达,思维方向和思维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所谓不随意的情绪和思维,只是相对的,他们都有随意性,只是水平不高,以致难以觉察罢了。对情绪、思维和行为的自控程度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绪的表达恰如其分,辞令通畅,仪态大方,不过分拘谨,不过分随便,这就是说我们观察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可以从他的自我控制能力如何进行判断,因此精神活动的自控能力,不失为一个心理健康指标。
8.自信心。
当一个人面对某种生活事件和工作任务时,首先是顾及自己的应付能力,有些人进行这种自我评估时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估计过高,另一种是估计过低。前者是盲目的自信,后者是盲目的不自信,这种自信心的偏差所导致的后果都是不好的,前者由于过高的自我评价,在实际操作中因掉以轻心而导致失败,从而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后者由于过低评价自己的能力而畏首畏尾,因害怕失败而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
为此一个人是否有恰如其分的自信是精神健康的一个标准,自信心实际上是正确自我认知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但是如果一个人具有缺乏自信的心理倾向,对任何事情都显得畏首畏尾,并且不能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信心,那么我们可以说此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不高的。
9.社会交往。
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的剥夺必然导致精神崩溃,出现种种异常心理,因此一个人能否正常与人交往,标致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当一个人毫无理由地与亲友和社会中其他成员断绝来往或者变得十分冷漠时,这就构成了精神障碍症状,叫做接触不良。如果过分的进行社会交往,与任何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一见如故,也可能是一种躁狂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多见的是心情抑郁,人处在抑郁状态下,社会交往受阻较为常见。
10.环境适应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是适应环境的工具,人为了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为了自我发展和完善就必须适应环境,因为一个人从生到死始终不能脱离自己的生存环境,环境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变化很大,这就需要采取主动性或被动性的措施,使自身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这一过程就叫做适应。主动适应的内涵是积极的去改变环境,消极适应的内涵,是躲避环境的冲击力。
有时生存环境的变化十分剧烈,人对它无能为力,面对它只能忍耐,即进行所谓的消极适应。消极适应只是形式,其内在意义也含有积极的一面,起码在某一时期或某一阶段上有现实意义。当生活环境条件突然变化时,一个人能否很快的采取各种方法去适应,并以此保持心理平衡,往往标志着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健康水平。
㈦ 心理健康的主要评判指标包括哪些
1.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
2.具有健全的统一人格。
3.具有乐观的良好心境。
4.具有坚强的个人意志。
5.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6.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7.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
8.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一、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人体心理健康七条标准:
1、智力正常。2、善于协调和控制情绪。3、具有较强的意志和品质。4、人际关系和谐。5、能动地适应并改善现实环境。6、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二、被公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评估。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10、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在这些标准的基础上还有一些常用的心理测评量表,如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症状自评量(SCL90)等,这些量表能够帮助我们从一些客观事实上了解自我的心理状况。结合自身情况与量表工具的评定,也许能够帮助你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个判断,在这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发现自己的一些情绪或心理状况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学习或工作的时候,那么就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了。
㈧ 心理健康水平的七条评估标准
心理健康水平的七条评估标准列举如下:
1、正常智力水平
智力指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以及实践活动能力的综合,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
对外界刺激反应过于迟钝或敏感、思维出现妄想、幻觉等,都是智力不正常的表现。
2、健全的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指一个人在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其身心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对自己、对他人、对外界事物的个性特征。
健全的人格指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健全的发展。
3、较强的社会协调性
主要表现在:较强人际关系适应能力、较强自然环境适应能力、适应不同情境的能力。
4、稳定适中的情绪
能经常保持愉快、乐观、开朗的心境,虽然也会有悲伤、忧愁等消极情绪体验,但能主动调节和控制情绪。
5、健全的意志、协调的行为
意志与行为是一体的:行为受意志支配和控制;通过行为,可以看出一个人意志活动的实质。
一个人意志品质的高低可通过四种品质来衡量:果断、自觉、自控、坚韧。
6、和谐的人际关系
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
7、心理特征符合心理年龄
人一生可分为八个心理年龄期:胎儿期、乳儿期、幼儿期、学龄期、青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㈨ 如何检测心理是否健康
不耿耿于怀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对别人的指责能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狗吠,旅行队照样前行!对生活抱乐观的态度。——心理健康 常常疑神疑鬼,唯恐别人背后总说自己的坏话。对任何人都不信任,为区区小事经常烦恼,假正经。 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本条件。在心理咨询中,发现绝大多数来访者这一条都具备。通过说话、察言观色便很容易确定来访者智力是否正常。一般不需要进行心理测验。 2.情绪稳定乐观:情绪稳定乐观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与这一条相对立的是喜怒无常。这并不是说心理健康的人没有情绪低落的时候,而是说他们的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而且他们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3.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心理健康的人,能信任和尊重别人,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能以恰当的方式让别人理解自己。因而,无论他或她在哪个单位,和本单位的同学、同事关系都很融洽;对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很亲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是与别人没有任何矛盾,而是在发生矛盾时能积极地、有效地去解决矛盾,重新让别人理解自己。 4.行动自觉果断:这是心理健康的又一重要标志。心理健康的人干什么事都有明确的目的性,经过深思熟虑以后便果断地采取决定,不盲目、不犹豫、把自己的决定贯彻如一,决不是说是一样而做又是一样。这并不是说不能改变决定,而是说不能轻易地改变决定。 5.热爱学习、生活和工作: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热爱生活,感到生活非常有意思;爱学习,如爱学外语、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把学习看作是生活中比不可少的一部分;爱工作,不仅按时上下班,而且创造性地去工作、努力完成工作任务,把分担的工作看作是一种乐事。 6.正确的自我观:这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有正确的自我观的意思是,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优点能积极地去发扬,对不足能自觉地去改进;不因为有优点而骄傲自大,也不因为有不足而自卑;总是知不足而进去不懈、为自己取得的成绩而愉快乐观。 心理健康的标准和构成要素有哪些?以上六个方面介绍了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十个构成要素,每个人可对照一下。当遭遇心理困惑时,应及时找心理医生加以疏导。
㈩ 心理健康标准的十条标准
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
1.心理活动强度
特指对突然的、强大的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在遭遇精神打击时,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类精神刺激,反应各不相同。抵抗力差的人,往往反应特别强烈;抵抗力强的人,虽然有反应,但不会很强烈。这种抵抗力或者说心理活动的强度,主要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认识时,就可以相对的减轻刺激的强度。所以,心理活动强度是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
2.心理活动耐受性
是指在长期的精神精神刺激下,耐受力差的人会出现个性改变、精神不振、心理异常。但是耐受力好的人,虽然倍感痛苦,但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的问题。比如,长期家庭贫困,会被亲友视为负担,大人和孩子精神上都会有压力,有的人会自暴自弃,有的人虽然心里难受,但是却能发愤图强,力图改善现状。或者,面对高强度的学习和工作压力,有的人无法承受,选择放弃;有的人虽然也觉得痛苦,但依然能坚持完成任务。
3.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低,但一到晚上就很有效率,有的人则相反。这都是个人内在的节律性。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内在的节律经常处于紊乱的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都可以说他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了。
4.意识水平
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品质的好坏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或者是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也会被认为其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下降。
5.暗示性
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的环境左右,进而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想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容易被他人的言语左右,自己严重缺乏思考,也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6.康复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难免遭受精神创伤,在这之后情绪出现波动、行为暂时改变、甚至出现躯体状况,比如失眠,没有食欲等都是正常的现象。但由于每个人的认知能力和人生经验不同,从创伤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也不同,此能力称为康复能力。这个能力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程度的标准。
7.心理自控力
一个人情绪的强度、表达,思维的方向、过程都是在自己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个人对情绪、思维和行为的自控程度和心理健康水平息息相关。因为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绪表达会恰如其分、辞令通畅、仪态大方、不过分拘谨、也不过分随便。所以,一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也是反映心理健康水平的标杆。
8.自信心
当一个人面对某种生活事件或者工作任务时,首先是估计自己的应对能力。有的人对自己进行评估会高估,而有的人会低估自己;前者是盲目自信,后者是不自信,都是不好的。我们要正确、客观的看待自己才是最好的效果。自信心就是正确自我认知的能力,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准。
9.社会交往
人类的精神生活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支柱就是充分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的剥夺,必定会导致精神崩溃,出现种种异常心理。因此,一个人能否正常的与人交往,也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否达标。
10.环境适应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是适应环境的工具,人为了个体的保存和种族的延续,为了自我发展和完善,就必须适应环境。因为,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也不能离开其生存的环境,环境条件会不断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措施,使自己与环境达到平衡,这就叫适应。一个人适应环境能力的高低也是衡量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