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八个方面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这八个标准:首先是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一个大学生必备的条件,智力能够使人在生活中得到一定的保障,智力达到一般水准才会让大学生的心理得到平衡并且不会焦虑。第二是情绪健康,大学生会调节自己的心理情绪;第三是意志健全,大学生应有自己的意见;第四为人格完整,大学生的人格完整且独立;第五是自我评价正确,正确的评价能让自己在为人处事上更加从容;
第六为人际关系和谐;第七为社会适应正常;最后是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特征。
Ⅱ 心里健康的八条标准是什么结合标准谈谈自身健康状况
一、新的健康观
理论研究与实践证明,人是生理、心理与社会层面的统一。人不仅仅是一人生物体,而且是有复杂的心理活动,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完整的人。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并进一步指出健康的新概念:一是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二是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三是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四是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五是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六是体重得当,身材匀称;七是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八是头发有光泽,无头屑;十是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伐轻松自如。因此,健康是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统一,二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我们经常用心身疾病或身心疾病。当生理产生疾病时,其心理也必然受到影响,会产生情绪低落,烦躁不安、容量发怒,从而导致心理不适;同样那些长期心情抑郁、精神负担重、焦虑的人易产生身体不适,因此,健全的心理有赖于健康的身体,而健康的身体有赖于健全的心理。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说,迄今为止关于心理健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一般有四个标准,一是经验标准,即当事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判断自己的健康,研究者凭借自己的经验对当事人的心理健康进行判定;二是社会适应标准,以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常态为参照标准,观察当事人是否适应常态而进行心理是否健康的判断;三是统计学标准,依据对大量正常心理特征的测量取得一个常模,把当事人的心理与常模进行比较;四是自身行为标准,每个人以往生活中形成的稳定的行为模式,即正常标准。事实上,心理健康与否其界限是相对的,企图找到绝对标准是非常困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掌握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如何把握标准?我们认为应掌握三个标准,即相对性、整体协调性和发展性。我们在研究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时,应将目光投向发展的健康观,即更多的大学生在发展中面临许多人生的课题,心理危机与心理困难也都是在发展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是智力正常。这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因此衡量时,关键在于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效能:即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二是情绪健康。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包括的内容有,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
三是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作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而有言行,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四是人格完整。人格指的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一是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五是自我评价正确。正确的自我评价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和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事实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于别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低于别人而自惭,面,能够自我悦纳,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强、自制、自爱适度,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六是人际关系和谐。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其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既有广泛而深厚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自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长工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交往动机端正。
七是社会适应正常。个体与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秩序。做客观观察以取得正确认识,以有效的办法对应环境中的各种困难,不退缩,还要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革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改造自我适应环境。
八是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应具有与年龄与角色相应的心理行为特征。
正确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标准的相对性,事实上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也并无明显界限,而是一个连续化的过程,如将正常比作白色,将不正常比作黑色,那么在白色与黑色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缓冲区域----灰色区,世间大多数人都散落在这一区域内。这也说明,对多数学生群体而言,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心理问题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应积极加以矫正。与此同时,个体灰色区域也是存在的,大学生应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及时进行自我调整;人的健康状态的活动在于一个人产生了某种心理障碍并不意味着永远保持或行将加重。这是一个发展的问题。,反映到心理上形成心理冲突是非常正常的。许多发展性问题是可以自行解决的。二是整体协调性,把握心理健康的标准,应以心理活动为本考察其内外关系的整体协调性。从心理过程看,健康的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协调体,这种整体协调保证了个体在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的高度准确性和有效性。事实表明,认识是健康心理结构的起点,意志行为是人格面貌的归宿,情感是认识与意志之间的中介因素。从心理结构的几方面看,一旦不能符合规律地地进行协调运作时,可能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困扰或问题,从个性角度看,每个人都有自己长期形成的稳定的个性心理,一个人的个性在没有明显的剧烈的外部因素影响下是不会轻易发生变化的,否则说明其心理健康状况发生了变化。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看,每个个人在其现实性上划分成不同的群体,不同群体间的心理健康标准是有差异的。三是发展性,事实上,不健康的心理可能是人的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发展性问题,其症状随着发展而自行消失。
Ⅲ 身心健康八大标准,你知道是什么吗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身心健康的八大标准:吃得快、胃口好、能快速吃完一顿饭不挑食,证明内脏功能正常。快速排便:一旦有了排便感,就能快速排出大小便,感觉轻松舒适,精神上也有不错的感觉,说明你的肠胃功能不错。睡得快:睡觉的时候可以睡得快,睡得深,醒来神清气爽,头脑清醒。说得快:说得正确流利。表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气血充足,心肺功能正常。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忠于信仰,平和多追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遵纪守法,多做贡献;同情、善良、信任、尊重和与人和解。永远不要在人与人之间制造紧张。作为一个社会人,他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他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对彼此有积极的影响。保持完整和谐的人格。人格是个人心理素质的总和,包括理想、信念、性格、气质、能力、动机、兴趣、道德和人生观等。
Ⅳ 心理健康的八条指标是什么
心理健康的的八大标准: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6.人格完整和谐。7.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Ⅳ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八条标准
1.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2.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4.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5.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6.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8.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9.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10.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的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他们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的集体中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 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畏惧、敌视等),因而在社 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与集体、与周围的人们格格不入。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他们能能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他们对自己的力量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而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怪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尤人,因而无法认识现实环境。
4.接受生活,乐于工作
心理健康的人能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而不会认为是重负。他们还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同时也能把工作中所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贮存起来,便于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5.能协调和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总是占优势的,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同时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退缩畏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的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是开朗的、乐观的。
6.人格完整和谐
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作为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常常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和集体融为一体。
7. 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和操作能力的综合。一般常用智力测验来诊断智力发展的水平,智商低于70者为智力落后。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多数人相符合的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Ⅵ 心理健康的的八大标准
1.有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热爱生活和工作,能尽情适应和进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角色.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能正视现实.接受现实随遇而安,从不怨天尤人,从不觉得"生不逢时".
2.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情绪;充分了解和恰当估价自己,有自知之明.永远不自责.不自怨.不自卑,从不给自己创造心理危机;能协调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对人不卑不亢,富有自信心和安全感.
3.善于学习,富于正义,有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习惯,永葆青春活力,能认清挫折带来的有利效应,善于从失败中寻得成功之道;在不违背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特长,体现个性,奋发工作和诚实劳动;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适当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基本要求,能经常帮助别人,不是为了回报,而是助人为乐.
4.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忠于信仰则心境平和,追求不止;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奉公守法.多作贡献;对人同情.友善.信任.尊重.和解.从不制造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作为社会性的人生活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与各种各样的人都要打交道.要互相产生良性影响.
5.保持完整和谐的人格.人格是个人心理品质的总和,包括理想.信念.性格.气质.能力.动机.兴趣.道德和人生观等.和谐就是要全面平衡地发展.避免性格脆弱.不稳定.极端的内向或外向各种心理缺陷.
Ⅶ 心理健康标准的十条标准
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
1.心理活动强度
特指对突然的、强大的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在遭遇精神打击时,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类精神刺激,反应各不相同。抵抗力差的人,往往反应特别强烈;抵抗力强的人,虽然有反应,但不会很强烈。这种抵抗力或者说心理活动的强度,主要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认识时,就可以相对的减轻刺激的强度。所以,心理活动强度是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
2.心理活动耐受性
是指在长期的精神精神刺激下,耐受力差的人会出现个性改变、精神不振、心理异常。但是耐受力好的人,虽然倍感痛苦,但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的问题。比如,长期家庭贫困,会被亲友视为负担,大人和孩子精神上都会有压力,有的人会自暴自弃,有的人虽然心里难受,但是却能发愤图强,力图改善现状。或者,面对高强度的学习和工作压力,有的人无法承受,选择放弃;有的人虽然也觉得痛苦,但依然能坚持完成任务。
3.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低,但一到晚上就很有效率,有的人则相反。这都是个人内在的节律性。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内在的节律经常处于紊乱的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都可以说他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了。
4.意识水平
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品质的好坏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或者是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也会被认为其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下降。
5.暗示性
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的环境左右,进而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想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容易被他人的言语左右,自己严重缺乏思考,也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6.康复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难免遭受精神创伤,在这之后情绪出现波动、行为暂时改变、甚至出现躯体状况,比如失眠,没有食欲等都是正常的现象。但由于每个人的认知能力和人生经验不同,从创伤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也不同,此能力称为康复能力。这个能力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程度的标准。
7.心理自控力
一个人情绪的强度、表达,思维的方向、过程都是在自己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个人对情绪、思维和行为的自控程度和心理健康水平息息相关。因为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绪表达会恰如其分、辞令通畅、仪态大方、不过分拘谨、也不过分随便。所以,一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也是反映心理健康水平的标杆。
8.自信心
当一个人面对某种生活事件或者工作任务时,首先是估计自己的应对能力。有的人对自己进行评估会高估,而有的人会低估自己;前者是盲目自信,后者是不自信,都是不好的。我们要正确、客观的看待自己才是最好的效果。自信心就是正确自我认知的能力,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准。
9.社会交往
人类的精神生活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支柱就是充分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的剥夺,必定会导致精神崩溃,出现种种异常心理。因此,一个人能否正常的与人交往,也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否达标。
10.环境适应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是适应环境的工具,人为了个体的保存和种族的延续,为了自我发展和完善,就必须适应环境。因为,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也不能离开其生存的环境,环境条件会不断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措施,使自己与环境达到平衡,这就叫适应。一个人适应环境能力的高低也是衡量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
Ⅷ 心理健康的八个标准口诀
心理健康的八个标准口诀
心理健康的八个标准口诀,我们常常说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要身体健康,其中心理也要健康,因此在我们的生活中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以下分享心理健康的八个标准口诀
1、心无病,防为早,心理健康身体好。
2、心平衡,要知晓,情绪稳定疾病少。
3、调心理,寻逍遥,适应环境病难找。
4、练身体,动与静,弹性生活健身妙。
5、要食养,八分饱,脏腑轻松自疏导。
6、七情宜,不暴躁,气愤哀怒要去掉。
7、人生气,易衰老,适当宣泄人欢笑。
8、想得宽,童颜少,心胸狭窄促人老。
9、事不急,怒不要,心平气和没烦恼。
10、品书画,溪边钓,选择爱好自由挑。
11、与人交,义为高,友好往来要做到。
12、动脑筋,不疲劳,早睡养心少热闹。
13、有规律,健身好,正常生活要协调。
14、生命壮,睡足觉,劳逸结合真需要。
15、性情温,自身药,强心健身为至宝。
1、睡觉像个“狗”,活到九十九。活一天,赚一天,活一天,乐一天。
2、生命在于运动,生命在于休息。保持乐观情绪,遵循生活规律。白天按时运动,身体就会康宁。晚上按时休息,精神就会安逸。
1、少量之酒,健康之友;多量之酒,罪魁祸首。
2、烟有百害,而无一利。吞云吐雾,伤害身体,污染环境,损人害己,劝瘾君子,戒烟勿吸。
5、大鱼大肉,大酒,体胖血稠,命不长久。
6、酗酒失控,嗜酒丢命。不幸事故,屡屡发生,多饮伤身,偏要逞能。不以为悲,反以为荣。
7、酗酒殉命对联:上联:浓香型、酱香型、是酒就行。下联:有病喝、没病喝、每天都喝。横批:喝死拉倒。
8、愚蠢的人勾心斗角,争权夺势;聪明的人活动锻炼,生理保健。权势是暂时的,健康是长久的。
9、心胸里头能撑船,健康长寿过百年。心胸里头能拉车,健康长寿一百多。
10、要活好,心别小,善制怒,寿无数。笑口开,病不来,心烦恼,病来了。
11、生气四害:血压变高,血脂变稠,血色变紫,血管变细。引发脑塞,心肌梗死!
12、治病先治神,药疗先疗心;生理卫生强身,心理卫生强心。
11、治病花钱不要细,别跟自己过不去。病来身上心放宽,战胜疾病须乐观。
12、房宽楼宽,不如心宽;千好万好,不如心好。
15、天怕乌云地怕荒,人怕疾病草怕霜。心灵的'疾病,比肌体的疾病更危险。
16、千保健,万保健,心理平衡是关键。千养生,万养生,心理平衡是“真经”。
17、临大事静气为先,遇险滩宁静致远。
18、大笑养心,抑郁“伤”心。注重养生,先要养心。早保健,晚死亡;晚保健,早死亡。终生保健,终生康健;终生养生,终生康宁。
19、顺其自然,量力而行。善待自己,无愧于心。随遇而安,自成天趣。信马由缰,快乐安康。
20、人生有缘才相聚,何必与人过不去。人逢花甲叹时短,我命在我不在天。
21、人无泰然之习性,必无健康之身体。
22、人逢古稀喜相聚,满座白发尽笑语。身处盛世盼岁长,往事茫茫如烟雨。勤于纸上寻欢乐,珍惜今天保身体。多在人间看春光,又是桃红满地绿。
21、心胸狭隘、鼠肚鸡肠、斤斤计较、命不久长。宽宏大度、心旷神怡、处事大方、长寿健康。
22、难能之理宜停,难处之人宜厚,难为之事宜缓,难成之功宜智。
25、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忍饥者长寿,耐寒者体健。
26、生活像镜子,能照人影子。你哭它也哭,你笑它也笑。常哭病来了,常笑病没了。
27、天天常笑容颜俏,七八分饱人不老,逢君莫问留春术,淡泊宁静比药好。
28、一日三笑,人生难老。一日三恼,不老也老。
29、笑一笑,十年少,笑口常开,健康常在。愁一愁,白了头,天天发愁,添病减寿。
30、一笑烦恼跑,二笑怒气消,三笑憾事了,四笑病魔逃,五笑人不老,六笑乐逍遥。天天开口笑,寿比彭祖高。
心理健康简短口诀:
心理健康很重要,阳光伴随心舒畅。
学会保持好心情,正确去对待压力。
人际关系要处好,兴趣爱好要培养。
自信之心要建立,自卑心理要客服。
如遇问题难调节,要与家长老师谈。
勇气毅力要培养,战胜挫折是晴天。
名词解释
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从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是心理亚健康以及心理病态。心理健康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
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是什么
1、情绪基本上是愉快、稳定的。不经常发怒,不无故摔打玩具与其他什物;生活起居正常,能按时入睡,睡眠安稳,少梦魇,无吮吸手指或咬物入睡的习惯;基本上能听从成人的合理嘱咐,不过分的挑食、拣穿,不经常无理取闹。
2、求知欲较强。喜欢提问题并积极寻求解答;学习时或完成任何力所能及的任务时,注意力集中,记忆力正常;爱说话,语言表达能力同年龄相符,无口吃情况;生活中对力所能及的事,乐于自己做,不过分依赖别人的帮助,能比较认真地完成别人委托的事。
3、能合群,爱与小同伴交往,对人有同情心和友好行为,不随便打人骂人,不妒忌同伴;在集体中能愉快地生活,在成人指导下,愿意为集体和所能及的好事。
4、诚实而不说谎。很少说不符合现实的话;不私自拿别人的东西或损坏别要的东西;做错事不隐瞒,肯承认错误。
5、有自尊心和一定的自信心。对称赞感到高兴,对批评、指责感到羞愧,希望做受人欢迎的事,不愿做遭人责骂的事;不过分的畏难、胆怯等。
Ⅸ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百度文库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答:马斯洛(Maslow)与Mittelmann所提出的10项: 1、充分的适应力;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度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 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当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作有限度的个人发挥;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对个人基本需求作恰当的满足。 综合国内学者的研究,认为正常心理应具有下列8项:
1、智力在常态分配曲线内及对客观事物能作正常反映的超常者; 2、心理与行为特点与生理、年龄基本相符; 3、情绪稳定、积极与情境适应; 4、心理与行为协调一致;
5、社会适应,主要是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协调;
6、行为反应适度,不过敏、不迟钝,与刺激情境相适应;
7、不背离社会行为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个人动机并使合理要求能得满足。 8、自我意识与自我实际基本相符,“理想我”和“现实我” 之间差距不大。
六、体育动机的概念。
答:体育动机的概念指推动、停止或中断学生参加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的内部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