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肥胖有哪些类型判断肥胖的标准是什么
什么叫肥胖?肥胖有哪些类型?
肥胖是体内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积聚过多而导致的一种状态。肥胖可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两大类。
平时我们所见到的肥胖多属于前者,单纯性肥胖所占比例高达99%。单纯性肥胖是一种找不到原因的肥胖,医学上也可把它称为原发性肥胖,可能与遗传、饮食和运动习惯有关。
什么是继发性肥胖?
所谓继发性肥胖,是指由于其他健康问题所导致的肥胖,也就是说继发性肥胖是有因可查的肥胖。继发性肥胖占肥胖的比例仅为1%。
根据引起肥胖的原因,又可将继发性肥胖分为下丘脑性肥胖、垂体性肥胖、甲状腺功能低下性肥胖、库欣综合征导致的肥胖、性腺功能低下性肥胖等,分别因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和性腺疾病而致。其中,成人以库欣综合征和甲状腺功能低下性肥胖为多见,儿童中以颅咽管瘤所致的下丘脑性肥胖为最多。
一般而言,对于一个肥胖者,我们首先要想到继发性肥胖,要考虑在其肥胖的后面,有没有什么毛病,而不能一上来就说是单纯性肥胖。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您把一个单纯性肥胖考虑为继发性肥胖,只是提高了对引起肥胖的疾病的警惕性而已,对患者没有什么害处;而如果您把一个继发性肥胖误认为单纯性肥胖,就可能放松警惕,贻误病情。结果不但肥胖的问题解决不了,还可能由原来的疾病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只有排除了继发性肥胖之后,我们才能作出单纯性肥胖的诊断。
什么是单纯性肥胖?
单纯性肥胖是指并非由于其他疾病或医疗的原因,仅仅是由于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而引起的肥胖。它是独立于继发性肥胖之外的一种特殊疾病。当然,许多现在认为是单纯性肥胖者实际上还是有某种疾病或者是功能紊乱的,只不过现在还缺乏诊断的手段或者诊断的依据而已。
在所有肥胖者中,99%以上是单纯性肥胖。这种肥胖的确切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比较肯定的是:任何因素,只要能够使能量摄入多于能量消耗,都有可能引起单纯性肥胖。这些因素包括进食过多、体力活动过少、社会心理因素、遗传因素、神经内分泌因素等等。引起单纯性肥胖的病理改变主要是脂肪细胞的数量增多、体积增大,这种体积增大是细胞内脂肪堆积的结果。所以按照病理改变把单纯性肥胖分为两类:增生性肥胖和肥大性肥胖。增生性肥胖的脂肪细胞不仅仅体积变大,而且脂肪细胞的数目也有所增多;肥大性肥胖的脂肪细胞则只有体积变大,而数目不变。
另外,按照发病年龄的不同,可以把单纯性肥胖分为幼年起病型肥胖以及成年起病型肥胖。其中幼年起病型肥胖都是增生性肥胖,而且患儿脂肪细胞的数量一生都难以减少。所以有人发现2岁以前就很胖的小孩终身容易肥胖,减肥困难。幼年起病型肥胖的孩子中,有80%到成年后依旧会发胖。青春期起病的青少年多为增生肥大性肥胖,他们的脂肪细胞数量多,体积又大。而成年起病型肥胖则以肥大性肥胖为主,也有一少部分是增生性肥胖。
再有,按照脂肪在身体不同部位的分布,单纯性肥胖又可以分为腹部型肥胖和臀部型肥胖两种。腹部型肥胖又称为向心性肥胖、男性型肥胖、内脏型肥胖、苹果形肥胖,这种人脂肪主要沉积在腹部的皮下以及腹腔内,四肢则相对较细。臀部型肥胖者的脂肪主要沉积在臀部以及腿部,又称非向心性肥胖、女性型肥胖或梨形肥胖。腹部型肥胖患并发症的危险要比臀部型肥胖大得多。比如有人观察一组白人女性,发现肥胖者患糖尿病的危险性是普通人的3.7倍,而腹部型肥胖的女性患糖尿病的机会则高达普通女性的10.3倍!当然,与非肥胖者相比,臀部型肥胖仍然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危害,仅仅是比腹部型肥胖略小而已。应该注意的是,对上面的命名,不能望文生意,比如说,"男性型肥胖"就不是男同胞的专利,也有很多女性的肥胖是腹部型的,也就是说,女性也可以出现“男性型肥胖”。
判断肥胖的标准是什么?
严重的肥胖一眼就看得出来,但多数人需要进行身高、体重的测定和体质指数的计算。知道标准体重和理想体重范围的确定方法后,衡量一个人是否肥胖就没有困难了。具体方法如下:
1.根据实际体重占理想体重的百分比来衡量:实际体重/理想体重比值(%)=实际体重(公斤)÷理想体重(公斤)′100%。根据这个公式,若结果在90~110%之间,表明体重正常;若在110~120%之间,属于超重;若大于120%,则可诊断为肥胖。反之,若在80~90%之间,属于低重;若小于80%,则属于消瘦。在确认肥胖后,仍可进一步进行分级:若在120~130%之间,为Ⅰ度肥胖(轻度肥胖);若在130~150%之间,为Ⅱ度肥胖(中度肥胖);若在150~200%之间,为Ⅲ度肥胖(重度肥胖);若大于200%,则属于病态肥胖。
2.根据体质指数来衡量:如前所述,体质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2。根据此公式,若结果在20~25公斤/米2之间为正常;若在25~27公斤/米2之间为超重;若在27~30公斤/米2之间为Ⅰ度肥胖(轻度肥胖);若在30~40公斤/米2之间为Ⅱ度肥胖(中度肥胖);若大于40公斤/米2,则属于Ⅲ度肥胖(重度肥胖)。
上述两种公式计算简单、实用,因而得以在临床广泛应用。然而,有时仅靠体重一项指标来判定是否肥胖并不准确,例如一些运动员,因肌肉发达,其体重可能已达到上述肥胖标准,但一般并不将他们列入肥胖行列。为准确起见,有时需采用测定体脂来判定是否肥胖的方法。若男性体脂含量大于25%或女性大于30%,则可诊断为肥胖。
Ⅱ 健康体型的标准
根据体重指数(BMI)公式测算出的结果,可将体型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正常体型:BMI的范围在18.5~22.9之间;肥胖:BMI≥25;消瘦:BMI <18.5;在正常和肥胖之间还有一种类型叫做超重,即BMI≥23,但<25。
下面让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如果小王的身高是1.70米、体重为80公斤,那么小王的身高体重指数(BMI)=80÷(1.70)2=27.7,根据上述的体型判别标准,BMI≥25,因此小王的体型应属于肥胖。
在肥胖的人中,不同类型的肥胖对身体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如果脂肪主要集中在腹部的呈中心型肥胖(俗称“苹果形肥胖”),根据流行病学的研究,这些人的糖尿病的发病率较高。如果脂肪堆积以臀部、下肢为主,这称为周围型肥胖(俗称“梨形肥胖”),这类肥胖对身体的影响相对较小。
Ⅲ 肥胖的类型是什么
肥胖的分类方式有许多种,将其分为单纯性肥胖、继发性肥胖和药物引起的肥胖的就是一种分类方法。
.单纯性肥胖各类肥胖中最常见的一种是单纯性肥胖,大约在肥胖人群中占95%左右。这类病人全身分布着比较均匀的脂肪,不会出现内分泌紊乱的现象,也没有代谢障碍性疾病,其往往有家族肥胖病史。这种主要由营养过剩及遗传因素引起的肥胖,被称为单纯性肥胖。
.继发性肥胖由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引起的是继发性肥胖,属于病理性肥胖,大约占肥胖病的2%~5%。比较常见的是以下几种类型: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性肥胖、垂体性肥胖、胰源性肥胖、下丘脑性肥胖、性腺功能减退性肥胖、甲状腺功能减退性肥胖、其他病理性肥胖。
.药物引起的肥胖在用某些药物对某种疾病进行有效治疗的同时,还会产生使患者身体肥胖的副作用,这类肥胖患者在整个肥胖病患者中大约占2%左右。如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的应用,治疗风湿病、类风湿病、过敏性疾病和哮喘病等所用药物,会有使患者身体发胖的副作用,治疗精神病的吩噻嗪类药物也会使患者出现性机能障碍及肥胖的症状。一般情况下,只要对这类药物停止使用,肥胖的情况就可以自行改善。也有些患者从此就成为了“顽固性肥胖”患者,这是很遗憾的。
暴食肥胖型、压力肥胖型、水肿肥胖型、贫血肥胖型、疲劳肥胖型的划分是另一种分类方法。
.暴食型肥胖这种人就是那种所谓的有着旺盛食欲的“大食客”。如能强制性地使这种人节食,可以使他们暂时瘦下来,但一旦食欲控制不住,就会立刻反弹,而且还有比以前更胖的可能性。
.压力型肥胖又被称作“肝胃郁热肥胖”,是因为压力所形成的肥胖。肝功能会因为压力过大而下降,中医的“肝”除有西医的肝脏功能之外,还有中枢神经系统、自律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的功能。甚至会对胃造成影响,使胃发热,使食欲异常旺盛。这种类型的人,心情一烦躁就会有头痛、眼睛充血、食欲旺盛等症状。
.水肿型肥胖又叫“痰湿内蕴肥胖”,大腿和臀部会有浮肿,也就是所谓的“下半身肥胖”。这是由于较差的身体排水功能所导致的,在体内积聚的多余的水分导致了肥胖。主要症状如下:不喜欢运动;吃完饭浑身发软想躺下;食欲一般,手脚无力;肚子易坏;早晨起来时眼睛浮肿等。
.贫血型肥胖又称为“血虚肥胖”。因体内的血液不足,致使身体基本机能下降,发生代谢功能异常,最终造成肥胖。食欲正常但小腹饱满突出,手脚细但身上胖,也就是说的“偷着胖”,这些都是这类人的特点。
.疲劳型肥胖这类肥胖者因生命能源不足,而出现食欲不振、不正经吃饭但爱吃零食、消化机能下降、代谢异常等现象。容易疲劳,一动就爱出汗,气喘吁吁,爱感冒怕冷,小便次数少,肿眼泡等也是主要症状。
Ⅳ 肥胖的标准是什么
肥胖不单影响身材,损害形象,肥胖还可能会危害到身体健康,可是很多人都说自己胖了胖了,那么到底怎么才是肥胖呢,不妨和我一起来了解下肥胖的标准是什么,欢迎大家的阅读!
肥胖的标准
肥胖是体内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三酰甘油)积聚过多而导致的一种状态。通常由于食物摄入过多或机体代谢的改变而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造成体重过度增长,并引起人体病理生理的改变。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为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是评估肥胖程度的指标。在欧美,BMI≥ 25 kg/m2为超重,BMI≥ 30 kg/m2为肥胖。亚太地区人群根据BMI不同可分为:健康18.5-22.9kg/m2;超重23-24.9kg/m2;1度肥胖25-29.9kg/m2;2度肥胖30-34.9 kg/m2;3度肥胖>35 kg/m2。其公式为:体质指数(BMI)=体重(千克,kg)/身高的平方(米,m)理想体重(Kg)=(18.5~23.9)×身高的平方 (单位m)。
肥胖的原因
肥胖可以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两大类。单纯性肥胖无明确病因,可能与遗传、饮食和运动习惯等因素有关。医学上也可把它称为原发性肥胖,在所有的肥胖中,99%以上是单纯性肥胖。这种肥胖的确切发病机制还不是很清楚。任何因素只要能够使能量摄入多于能量消耗,都有可能引起单纯性肥胖,这些因素包括年龄、进食过多、体力活动过少,社会心理因素,遗传因素、及脂肪组织特征等。继发性肥胖是指由于其他疾病所导致的肥胖。继发性肥胖占肥胖的比例仅为1%。根据引起肥胖的原因,又可将继发性肥胖分为下丘脑性肥胖、垂体性肥胖、甲状腺功能低下性肥胖、库欣综合征导致的肥胖、性腺功能低下性肥胖等,分别因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和性腺疾病而致。医源性肥胖即有些患者的肥胖是服用了某些药物引起的,一般把这种肥胖叫做医源性肥胖。能够引起医源性肥胖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可的松、氢化可的松和地塞米松)、酚噻嗪、三环类抗抑郁药、胰岛素等。另外,如果颅脑手术损伤到下丘脑也可以引起肥胖。由于医源性肥胖的病因很明确,所以有人把医源性肥胖也归入继发性肥胖之内。
肥胖的各种类型
根据脂肪在身体不同部位的分布,肥胖可以分为腹部型肥胖和臀部型肥胖两种。腹部型肥胖又称为向心性肥胖(临床规范名称为中心性肥胖)、男性型肥胖、内脏型肥胖、苹果型肥胖,这种人脂肪主要沉积在腹部的皮下以及腹腔内,四肢则相对较细。臀部型肥胖者的脂肪主要沉积在臀部以及腿部,又称为非向心性肥胖、女性型肥胖或者梨形肥胖。腹部型肥胖患并发症的危险性要比臀部型肥胖大得多。另外,按照发病年龄的不同,可以把肥胖分为幼年起病型、青春期起病型及成人起病型肥胖。
肌肉型的,蛋白质过剩,少吃肉,以蔬菜水果素食为主,回族、维吾尔族大多数是廋型的,他们平时吃肉就少,以面食、蔬菜水果素食为主。饭量不要太饱,吃饭最好计裤带,有个限量。平时可适当锻炼一下,以慢跑、快走为主,每天半小时以上,感觉出汗为止。每天睡前饮一杯红酒(100毫升)燃烧脂肪和肌肉。
健康减肥的 方法
1、改变生活方式首先应控制饮食,将摄入的能量总量限制在1000-1500kcal/天,减少脂肪摄入,脂肪摄入量应为总能量的25%-35%,饮食中富含水果和蔬菜、膳食纤维;以瘦肉和植物蛋白作为蛋白源。减肥膳食中应有充足的优质蛋白质,除了补充必要的营养物质,还需要补充必要的维生素、矿物质及充足的水分。还要改变饮食习惯,在吃东西时需要细嚼慢咽,这样可以减慢营养物质吸收,控制能量摄入。饮食控制目标是每月体重下降控制在0.5~1公斤左右,6个月体重下降7-8%。肥胖患者最好在专门的营养师指导下制定严格的饮食计划。运动时,肌肉组织对脂肪酸和葡萄糖的利用大大增加,使得多余的糖只能用来供能,而无法转变为脂肪而贮存。同时随着能量消耗的增多,贮存的脂肪组织被“动员”起来燃烧供能,体内的脂肪细胞缩小,因此减少了脂肪的形成和蓄积。由此可达到减肥的目的。减肥运动须强调科学性、合理性和个体化,要根据自身特点掌握适当的运动量与度。
2、药物治疗目前常用的治疗肥胖症的药物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作用于中枢的食欲抑制剂:此类药物又称厌食性药物,它是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活性,减少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从而减少食物摄入量,抑制食欲和提高基础代谢率来减重,如西布曲明。还有一种是作用于外周的脂肪酶抑制剂:通过阻断饮食中部分脂肪的吸收达到减肥目的,如奥利司他,在胃肠道道抑制胃脂肪酶和胰,从而减少脂肪的吸收约30%。需要药物治疗的患者BMI大于30kg/m2且无合并症,或者大于28kg/m2有其他合并症。
3、外科治疗控制饮食、运动治疗或药物治疗,有时候不能达到理想的减肥效果。外科手术治疗是使肥胖症病人获得长期而稳定的减重效果的唯一手段,胃肠外科手术不仅能减重,同时可能改善甚至治愈肥胖症相关的多种代谢性疾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治疗重度肥胖,预防、减缓甚至阻止肥胖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肥胖的标准是什么相关 文章 :
1. 搞笑的话关于肥胖
2. 肥胖易引发的疾病有哪些
3. 人为什么肥胖
4. 造成肥胖的原因后果及解决方法
5. 美国人肥胖的原因
6. 中医说肥胖的原因是什么
Ⅳ 肥胖的不同类型有什么
根据脂肪在身体不同部位的分布,肥胖可以分为腹部型肥胖和臀部型肥胖两种。腹部型肥胖又称为向心性肥胖(临床规范名称为中心性肥胖)、男性型肥胖、内脏型肥胖、苹果型肥胖,这种人脂肪主要沉积在腹部的皮下以及腹腔内,四肢则相对较细。臀部型肥胖者的脂肪主要沉积在臀部以及腿部,又称为非向心性肥胖、女性型肥胖或者梨形肥胖。腹部型肥胖患并发症的危险性要比臀部型肥胖大得多。另外,按照发病年龄的不同,可以把肥胖分为幼年起病型、青春期起病型及成人起病型肥胖。
Ⅵ 儿童肥胖症都需要马上治疗吗一文了解什么是代谢健康型肥胖
本文涉及专业知识,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前言
(2020年)》 [1] 的新闻发布会。
该报告指出我国居民超重肥胖问题不断凸显,18岁以上居民男性和女性的平均体重分别为69.6kg和59kg,与2015年发布结果相比分别增加3.4kg和1.7kg。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18岁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6岁以下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6.8%和3.6%。
同时参考我国第四次营养 健康 调查报告显示,全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十年时间增长了2倍,达到5300万。 足以见得我国这一系列数据背后的严峻形势。
目前肥胖已被证明与多种疾病相关,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阿尔兹海默症、肌肉减少症和癌症等 [2] 。儿童超重和肥胖可以延续到成年,同时单纯性肥胖症显示出高度的遗传性,父母兼肥胖的后代肥胖率高达70%-80%,双亲之一肥胖者后代肥胖发生率为40%,双亲正常的后代肥胖率仅为10%-14%。
儿童肥胖与成人肥胖之间有着如此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儿科医生有责任对于儿童肥胖症进行监测和干预。
是否所有的儿童肥胖症都需要马上治疗?
为了更好的理解,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肥胖和超重,最常用的指标是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 ”即“体重(kg)/身高(m 2 )”,正常值为18.5-24.9,超重值为25-29.9,肥胖值 30(肥胖Ⅰ级:30.00-34.99;肥胖Ⅱ级:35.00-39.99;肥胖Ⅲ级: 40.00)。
由于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控制儿童肥胖发展的同时,不能影响儿童身高、体重的增长。同时部分儿童在青春期肥胖程度会减轻或缓解,因此把握治疗的指征以及避免过度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背景“代谢 健康 型肥胖”的概念就被提出来了。
什么是“代谢 健康 型肥胖”?
中国妇幼 健康 研究会、妇女儿童肥胖控制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国儿童代谢 健康 型肥胖定义与管理专家委员会于2019年发布了《中国儿童代谢 健康 型肥胖定义与筛查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3] ,该《共识》根据是否伴随代谢异常,将儿童青少年肥胖分为代谢 健康 型肥胖和代谢异常型肥胖,其中代谢异常型肥胖是儿童青少年肥胖治疗的关键点。
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代谢 健康 型肥胖:基于国内大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与国外相关研究结论,《共识》提出了中国儿童代谢 健康 型肥胖的诊断标准:
1、依据 BMI 诊断肥胖: BMI 95 百分位数 ( 同年龄同性别,适用年龄 2 岁)。
2、满足下面所有条件: 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1.03 mmol/L;②甘油三酯 1.70 mmol/L;③收缩压和舒张压 同年龄同性别儿童血压的第90百分位(P90);④空腹血糖 5.6 mmol/L。
相对于代谢 健康 型肥胖,代谢异常型肥胖是除了体重达到肥胖标准外,还出现了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综合征的表现,其病因很复杂,包括遗传、内分泌、饮食、运动、睡眠等综合因素的结果。
代谢异常型肥胖的具体判定标准如下:
1、高血糖:空腹血糖 5.6mmol/L;
2、高血压:收缩压或舒张压 同年龄同性别儿童血压的 P90;
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 1.03mmol/L;
4、高甘油三酯 1.70mmol/L。
如果符合以上任何一项标准,均需转诊至儿科或者内分泌科进一步诊断治疗,并坚持每年一次的随诊。
《共识》建议对所有儿童青少年进行生长发育监测,定期检查身高、体重,最大程度上使儿童青少年在合理的生长速率上成长。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青少年代谢异常型肥胖筛查策略是什么?
1、年龄 2 岁儿童: 由保健医生定期按照国家规定的婴幼儿体检时间表进行体格发育监测。发现异常应及时转诊至当地医院儿科筛查与肥胖表型相关的遗传性或内分泌疾病。
2、2 岁 年龄 6 岁儿童: 由保健医生询问病史及进行体格检查,如患儿伴随智力发育异常、先天畸形、生长发育迟缓、头疼、视野缺损、黑棘皮、紫纹等临床表现,建议到医院就诊并筛查继发性肥胖。如无上诉临床表现,则进行 健康 指导并定期保健门诊随访。
3、 6 岁 年龄 10 岁儿童: 由初级保健医生询问病史并进行体格检查, 如患儿的临床表现除了策略2外,还伴随矮小、后发际低、颈蹼、第二性征发育异常等表现,建议到医院就诊并筛查继发性肥胖。 如无上诉临床表现,则进行 健康 指导并定期保健门诊随访。
4、10 岁 年龄 18 岁: 该年龄段儿童青少年出现代谢异常,成人后出现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的比例明显增高,故对体重持续超标者建议每年筛查1次。
小 结
综上所述,定期监测儿童身高、体重及生长发育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儿童保健原则 [4] ,建议 6月龄每个月体检一次,6-12月龄每2个月一次,1-3岁3个月一次,3-6岁每半年一次,学龄期、青春期儿童每年体检一次,定期 健康 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问题、早期干预。
参考文献:
[1]刘月姣.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发布[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0(12):2.
[2]Tam B T, Morais J A, Santosa S. Obesity and ageing: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J]. Obesity Reviews, 2020,21(4).
[3]中国儿童代谢 健康 型肥胖定义与筛查专家共识[J]. 中国妇幼 健康 研究, 2019(12):1487-1490.
[4]《儿童保健学》第三版出版发行[J]. 中华儿科杂志, 2006(03):205.
本文首发:医学界儿科频道
Ⅶ 我136斤,体检结束后体检表上写的是肥胖!其他什么都正常!肥胖是什么意思
肥胖就是体重超出了医学上的重量范围。肥胖会对身体造成很多不利影响,特别是男人的腹部肥胖。提醒了应该注意饮食结构,减肥了!
Ⅷ 什么是正常形体型,什么是消瘦型,什么是肥胖型,三者的区别在哪里,优点和缺点在哪里
(1)正常体型是指BMI在18.5~22.9之间
消瘦型是指BMI小于18.5;
肥胖型是指BMI大于等于25。其中身高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身高),(身高单位为米,体重单位为千克)
(2)优缺点:
肥胖容易增加患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的风险;消瘦型体重过轻容易损害免疫功能,增加感染的风险,导致骨质疏松和骨折等其它患病风险。
Ⅸ 肥胖症如何分类
肥胖症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白胖型:患者代谢正常,除单纯肥胖外身体健康,身材比较丰满,没有任何代谢异常;
2、红胖型:患者精神比较亢奋,吃饭较快,容易出汗;
3、黄胖型:患者一般不亢奋,精神欠佳,饮食量不大,偶尔出现便秘,代谢能力低下,多有甲状腺功能不足等原发性疾病;
4、黑胖型:患者代谢异常,男性可出现黑棘皮病,女性可有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雌激素和雄激素分泌不规律,部分男性可出现乳房发育,女性长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