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想让孩子心理健康,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教育
B. 初为人父母,该怎样养育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呢
初次为人父母,很多家长其实都是非常的迷茫的,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孩子,也不知道怎样才能够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孩儿,其实方法很简单,但是实践很困难。让孩子心理健康茁壮成长,本身也是每一个家长的责任,所以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几个好方法。第三个方法应该就是和孩子成为好朋友,好伙伴。及时的去疏导孩子心理上的郁结和问题,才能够让孩子的心里保持一个比较健康的状态。当然,你也不要催促孩子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而是应该给孩子更多的自由,你要做的其实就是一个朋友的角色。
家长确实不好当,要想当一个成功的家长,培养出健康优秀的孩子,其实更是难上加难,但是掌握好的方法,其实也能让你事半功倍。
C. 如何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
1、
谈到身心健康,好像这是家长对孩子的最低要求。
很多家长都说:我对孩子没有什么太高要求,只希望他健康、快乐。
也许在家长心目中,孩子只要没有生病,没有出现什么异常的表现,就是身心健康。
实际上,这个标准并没有我们想象那么简单。
真正的身心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个人从内而外整体的健康状态,具体表现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完好这三个方面。
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一定是身体健康、自我认知良好、有活力、有创造力、有上进心和责任感、人际关系良好的。
而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孩子,已经越来越少了。
2、
先说说身体健康。
好的身体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身体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感觉、思想、自信、心态和精力水平。
教育应该是塑造人的,孩子应该是身体健康的,朝气蓬勃的,神采飞扬的,这样的体魄和气质才是一个孩子应有的状态。
但看看现在的孩子,他们背着沉重的书包,驼着背,戴着厚厚的眼镜,因为长期缺乏睡眠和缺少足够的户外活动,眼里早早失去了灵气和光彩。
很难想象,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如何去开拓属于他们的星辰大海。
我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家长要给孩子提供富有营养的食品,保正充足的睡眠,除此之外,还应该给孩子创造更多体育锻炼的机会。
体育运动不光能保护孩子的视力,强健孩子的身体。在体育活动中,孩子通过自我激励、管理情绪,不断突破自我;孩子会逐渐形成规则意识、团队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甚至重塑自己的个性,变得更加阳光开朗。
而这些书本之外的锻炼,对孩子的人生发展,有着非常长远的意义。
3、
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于孩子非常重要。
人的心理和认知支配行为活动,没有好的心理状态,人就不能朝着正向方面发展。而如果孩子心理不健康,必然影响能力的发展和学业上的表现。而能力和学业的表现又会反过来对孩子的心理认知产生影响。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正面的自我认知,缺乏正确的三观引导和积极正面的思维模式。
幼年时期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影响很大,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很负面的,而这种影响会贯穿孩子一生。
也就是说,孩子的心理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生家庭,取决于父母与孩子交流和互动的方式。
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来自家长的爱和引导,会造成孩子内心贫瘠,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来自社会环境和朋友的影响越来越大,往往容易走上歧路。
想要孩子心理健康,家长首先要引导孩子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
英国心理学家 Robert Holden 说,你和你自己的关系,决定了你的所有其它关系。
孩子如何感觉和评价自我,会对其外在行为产生直接影响。
拥有良好自我价值认同的孩子,能更有效的调节情绪和自我激励,并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适当地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
让孩子从小学会认知自我和接纳自我价值,是心理健康培养的重要方面。
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对自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帮助孩子正确评价自己:我的个性特点是什么?我有哪些爱好和技能?我的外形有哪些优点?我赢得过哪些挑战?我有什么独特之处?……
父母要多肯定孩子、尊重孩子和鼓励孩子。让孩子从小了解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了解自己的存在是高贵和合理的,帮助孩子学会珍惜自我。
一个对自我有良好认知和接纳的孩子,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也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弱项,但是总体来说会对自己感到满意和自豪。
第二,家长要帮助孩子发展优秀的品质。
还未成年的孩子,普遍对外在环境缺乏理性的辨别和分析能力,面对周遭的环境时,由于缺乏内在的分辨力和抵抗力,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家长要及时帮助孩子疏导一些不良情绪,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孩子树立正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自尊心、责任感、同理心,以及原谅别人的能力。
三观的引导和品格的训练,就是帮助孩子在面对人生选择时,最大程度的脱离惰性和欲望的影响,做出更负责任、更长远的决定。
有怎样的认知,怎样的品质,怎样的胸襟,决定了我们的孩子将来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优秀的品质是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最有力的支撑,是孩子抵抗不良环境和诱惑时最好的防御。
有好的品格,孩子未来就能更好的融入这个社会,能获得高质量的人际关系,获得更多的正向反馈和幸福感,这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保证。
4、
好的教育,可以引导孩子向着健康阳光的方向发展,是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
如果家长整天盯着孩子的成绩,而对孩子的情绪、心理和品格方面的问题视而不见,不只长远上孩子的成绩无法保证,甚至会面临孩子走上歧途等非常严重的后果。
世界上没有不想学习好,不想拥有光明前途的孩子。很多时候,孩子只是缺少引导、缺少安全感和前进的动力。
重点是家长可以给与孩子合理的引导和充分的空间,让孩子的身体、心灵、社会属性以及灵性得以全面发展。
假如这些方面都能充分发展,那这样的孩子一定会比较健康、比较快乐,他一定会有更大的动力去克服困难,不断进取,去开拓自己的人生。
因为他不再只是一个满足他人需要的工具,他有前进的方向,可以为自己的未来而活。
父母的引导和鼓励、无条件的爱、尊重的态度,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以及长远的发展非常关键。
国外有句谚语说,A child who feels valued and accepted by his mother can change the world.(一个被母亲珍视和接纳的孩子可以改变世界)。
就从现在开始吧!
D. 如何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
引言:家长如果想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首先避免过度溺爱孩子,否则就很容易让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认为别人都应该去无条件为孩子着想,就非常容易让孩子养成自负的性格。其次家长千万不要总是逼迫孩子做一些孩子做不到的事情,这样是很容易让孩子丧失自信心,变得自卑,性格内向,对于孩子的健康性格也会有一些影响。最后家长也不要总是去欺骗孩子,家长如果答应孩子的事情家长一定要做到,否则也会让孩子不信任家长,从而在长大之后可能会变成一个不守信用的人。
最后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否能够健康成长,很多时候都是关乎父母的,所以父母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去教育孩子。
E. 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
一、让孩子知道强身健体爱惜身体能够发现自己的美丽与价值。
家长们在照料你的孩子的过程中,其实这也是向孩子们传达一些正确的健康理念,而不是仅仅的吃饱和穿暖那样的简单,那么, 父母们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以孩子的身体感受为主,而不是将自己的人生经历重新的复制到你的孩子身上,或者是因为受传统的经验主义的影响,其次还有在孩子的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传递,要向孩子们传递正确的健康理念,而不是只时认为父母亲力亲为照顾好自己的宝宝这就可以了,最后家长们要培养起你的孩子的独立照顾自己的责任,并且把家长这方面的一些教诲结合自已的身体的一些感受完美的统统的融合起来。
如果你的孩子有能力正确的对待你自己的话,也能够很好的了解自己的身体,同时还可以采取措施来保证他自己的身体健康,那么这个孩子就能发现自己的美丽与价值,同时这样的孩子将来还会在工作和生活中同样的充满自信和活力。
二、会真诚友善的去对待自己和他人,而且内心敏锐而有趣,同时还真诚富有同情心和爱心。
无论你的孩子是那种性格,他们在对待自己和其他人的时候都会真诚友善。同时这些孩子的内心也十分敏锐但不会过于敏感,无论是外向或内向,其心里能都能够保持一个开朗的心态,这些孩子往往有趣但不冒失,而且还富有同情心和爱心。
中国目前的社会正在处于一个转型阶段,很多人的成长受到各种利诱的影响,在心理上会处于一个被冲击的阶段,从而也就会对自己所持有的一种人生观或价值观而产生动摇,其实这样的因素就会导致孩子的内心起伏不定,也就会出现性格暴戾,或是内心浮躁等,如果稍有不顺可能就与人为恶。其实这些也是我们家长让孩子拥有一个善良品质的现实依据。
三、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愿意冒风险,而且能在一些环境要求的情况下做出改变而且还有创造性很能干,负责。
孩子们终究要长大,不可能总是依偎在父母身边,鉴于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有失人性化,在培养考试机器的同时,也请注意培养一下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孩子不是机器,也不能将他们完全束缚在考试的知识上,其实孩子们的创新是一种能力,同时也是一种乐趣,中国式的机器教育法这对孩子将来的发展会有极大的失去作用。
虽然环境不好改变,不过人是可以改变一下你自己来取得合理的调适,可以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同时将获得更好的生活,不过在这同时也要求你的孩子们将来一定要能干和负责,而不是只是靠依附于家长。
四、找到方法来接纳新的和不同的东西,留之精华,弃之废墟。
由于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而且周围的一切也都可能随之发生变化,因偱守旧,而固封自守的排斥一些新东西,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理解和接纳,那么将来他就会被抛出社会前进的行列。
孩子们都会长大,将来都会离开自己的'父母会接触到更多的新鲜不懂的事物,或者是这些孩子们之前根本就没有碰到遇到的情况,这就需要你的孩子们找到方法去接纳,很多孩子们都是从书中获得大量知识的同时,也却发现了自己难于适应到这个社会上,其实这就要求孩子们一定要保留一些旧的有用的东西,同时也要将一些没有用的东西丢掉。一定要学着去面对新发生的一些事情,要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而不是整天的陷入一个郁闷和苦恼之中。
五、踏实做人,深深的去爱,要公平有效的竞争,柔刚兼备。
教育孩子在情感上,能够脚踏实地,做到深深的去爱,而不是因为受不良风气影响,这样才放纵自己,只有认真的去生活这样才能让自己觉得人生更快乐。
对于孩子们将来还要既温柔而又刚强,同时不会是处于两个极端,或软弱,或强势,除此之外,孩子也会了解一些温柔与刚强的不同之处,不仅仅能够发展出一个强大的自尊,同时还可以给予别人一种宽厚的爱。
一些家长们只着眼于现实的一些利益,然而却忽略了孩子们心理健康方面的一些培养,这样从而也就会导致一系列的孩子长大后的悲剧,其实这绝不每个深爱你的孩子的家长们所能承受的,因此,要想你的孩子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那么就一定要关注他们生活还有学业以及发展的同时,心理健康的培育更不容视。
F. 家庭如何培养孩子的身心健康
作为父母,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一个阳光乐观的性格。
所以小心翼翼呵护着孩子的童年,不愿让他留下心灵上的创伤。
可想法是好的,家长们却往往因为经验不足而导致了某些孩子有不良心理倾向。
那么,心理健康正常的孩子都有哪些素质和表现?又该如何培养呢?
01
不羡慕他人
父母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别的孩子有的东西他自己没有就想要。
从而去埋怨父母,“为什么他有,我就没有?”
一般父母遇到这种情况,要么是去痛快的给孩子买,要么就坚持不买。
孩子的心理,是喜欢新的东西,喜欢自己所没有的东西。
但是父母再有钱,也不可能每次都给孩子买新鲜东西。
一般家庭收入有限,更不可能让子女要什么就买什么。
这时候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和别的孩子交换自己的东西,以冲淡子女的羡慕心理,增强他的分享心理。
有东西和别人分享,当然不必羡慕别人。
02
不嫉妒他人
孩子会嫉妒,其实并不是问题,还可以说是人之常情;但是嫉妒到想要伤害别人,这就成为心理上的一种问题了。
嫉妒别人,不一定要产生破坏性的行为,也可以引导孩子转换成欣赏别人优点,学习别人长处的积极性念头。
因为嫉妒而伤害别人,会让别人对自己的自私产生反感,对自己并没有好处。
父母以身作则,教导孩子不嫉妒他人,尝试着去学习他人的优点,或者站在他人的立场来欣赏他人的成就,心理就正常。
03
学会自省
教导子女养成反省的习惯,把每天所接触到的种种事物,加以归纳整理,并且进一步类推,以寻找更为妥善的处理方法。
这种自省的习惯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习的。
可惜一般父母,只知道教导子女记忆某些事情,譬如说教孩子识字或者认识某些东西,却很少做深一层的启发,让子女从单纯的记忆提升到对事物的分辨、整理和分析。
具体怎么引导呢?
刚开始的时候,父母可以拿一些共同的活动来进行分析、比较和检讨,使子女在对谈中学习分析、思考和表达,逐渐养成子女反省的能力和习惯。
并且还教导子女有过必改,勇于尝试,而不是一错再错或者因害怕犯错而不敢尝试。
作为父母,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心理健康,但是归根结底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有一个和睦的家庭。
父母互相尊重、彼此相爱,这比多少口头教育都来得有效果。
因为父母以身作则,让孩子感受到爱、感受到父母的关心,这对塑造孩子的心理健康真的是非常重要的!
G. 初为人父母在生活中,该如何让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呢
用正确的心态去教育孩子,同时让自己树立起好的榜样并让孩子感受到。
每一个人在成为父母之前,都是自己父母孩子,所以当了父母之后,才知道当父母确实不容易。但是既然我们选择了成为父母,那么就要拿出当父母样子。没有人天生就会做父母,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改进,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一、用正确的心态去教育孩子。
虽然我们初为人父人母,我们在很多方面都不足,但是我们要摆正自己心态,不要害怕去面对一些问题。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更是一边教育,一边学习的时候。当然我们不能够逼迫自己一定要成为很优秀的父母,这样压力大,反而做不好。对此,调整心态非常重要。
H. 如何培养孩子健康心理
I. 在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方面,家长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心理健康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意义的人,但是大多数孩子年龄都是比较小的,很多事情都需要家长帮忙,在成长的过程中也需要家长的指引,所以家长在平时一定要有意识的去帮助孩子塑造健康的心理,让孩子变得自信,乐观开朗。
家长如果想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平时需要尊重孩子,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课题,孩子不愿做的事情不要去勉强孩子做不到的事情,家长也要尊重孩子,不要过多的去责怪孩子。孩子的自信是来源于家长的鼓励和自己的成功的,所以家长平时不要总是打击孩子的自尊心,不要当众揭孩子的短,要维护孩子的尊严,让孩子更加有自信,才能有健康的心理。
J. 如何培养孩子心理健康
如何培养孩子心理健康
如何培养孩子心理健康,父母在工作之余应该多多关心孩子,成长是甜蜜和困难交织的过程,孩子的能力是否出众决定了未来的发展高度,家长们和孩子都不能忽视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下面我分享如何培养孩子心理健康方法。
创设良好环境
幼儿园是学前教育系统的支柱,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起着导向作用。幼儿园环境包括实物环境、心理环境、语言环境等多层次、多侧面的内容。应按照教育目的为幼儿提供新颖性、启发性和引导性的设备、材料、玩具、物品等,在调整环境时,也要经常丰富、补充和更替交换,以激发幼儿求知好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满足幼儿操作、探索的心理需要,使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个幼儿感到安全、欢乐、自尊、自信,从而获得成功。
如新小班幼儿对亲近的人有强烈的情感依恋,与之分开时,会有或多或少的分离焦虑。同时有的幼儿看到别人哭他也哭、别人笑他也笑,情绪不稳定。这时,我们会给孩子们准备一些能够吸引孩子注意力的'东西,比如色彩鲜艳的毛绒玩具等等,或者在教室里贴上幼儿与家长的照片,开设多个“娃娃家”活动区等,将教室装扮成家的样子。在日常活动中经常抱一抱、摸一摸幼儿,帮幼儿穿好衣物、脱鞋子,拍着幼儿睡觉,以动作、表情等各种方式向幼儿表示亲近和爱抚,增强幼儿自身的安全感和对老师的信任感,使幼儿身心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这样孩子就不会哭闹,反而会喜欢幼儿园的生活。
发挥游戏功能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得到良好发展。
积极地正面引导
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及个体差异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选择适合的活动内容,并认真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物质材料准备和知识准备。在教育活动中多用鼓励的方法,因人而异地指导幼儿,使幼儿表现得自信、主动。
教师要广泛搜集幼儿在幼儿园、家庭中有关的信息,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幼儿,客观、具体、明确地评价幼儿。如利用入园、离园、家访、开放活动等时间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情绪、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及时肯定幼儿的优点。
日常活动时经常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和同伴在哪些方面有进步,对幼儿的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引导幼儿少与别人比,多与自己比,既指出他优秀的地方,又要指出他的不足。使幼儿正确地评价自我,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注意个别差异
每个孩子都具有自身的特点,我们在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儿童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可以通过开展个别辅导的形式,对问题突出的孩子还要和家长联系,咨询专家,进行心理治疗。
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也不能耽误。孩子的成长没有重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小虎出生后虽然很调皮,却很招人喜欢。特别是那张小嘴跟个小八哥似的,叫得邻居的爷爷奶奶的脸上绽开了花。小虎也有让人头疼的地方,就是吃饭的时候会捣乱。有一次竟然把一只玩具猫放进汤碗里,还说给小猫增加点儿营养。全家人一点儿没喝,妈妈只能把汤倒掉。妈妈为此大发脾气,把他关在阳台,还恶狠狠地说:“你怎么就是屡教不改,我不管你了!”小虎哭着抱着妈妈的腿,却被妈妈给拉开。看到妈妈不理自己,小虎就使劲儿地哭。妈妈为了教育小虎,就把他关在阳台上……当天夜里,小虎被噩梦惊醒,还哭着要妈妈。
刚刚两三岁的孩子,其实如此的做法是对孩子心灵的最大伤害。时间长了,容易使孩子形成胆小怕事、孤僻不合群的性格,甚至导致孩子产生心理疾病,如恐惧症。有意或无意地伤害儿童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的言行,对孩子的伤害往往影响深远。当前,在我国家庭和幼儿园中,教育者对心理虐待问题的严重性与危害性认识不足,警惕不够,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孩子进行着种种心理虐待。
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的话:“用精神的皮鞭抽打孩子的心灵,对孩子的伤害就更大了,因为皮鞭割断了成人与儿童的精神联系,也使家长和教师的所有努力付之东流。”希望每一位家长和幼儿园教师都能从精神上善待孩子?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环境中生活、学习、健康成长。
对于孩子的玻璃心,爸爸妈妈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粗暴地讽刺和挖苦孩子,应该正面引导,用谈心的方法,以理服人;
2、孩子做错了事,要帮助他找到错误的原因,而不要一味地责怪孩子;
3、对孩子的教育要适度,不要损伤孩子的自尊心;
4、当孩子取得成绩和进步时,应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
孩子幼小的心灵很容易受到伤害,做家长的要时刻注意对孩子心理的正确引导,让孩子沐浴在家庭爱的温暖当中,为整个人生做好良好的精神铺垫。
为了能让孩子健康的成长,父母一定要多给孩子一些精神上的鼓励和温暖,呵护孩子幼小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