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有效的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本文通过对新安居委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调研,谈谈如何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特点
当今的“健康”概念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指身体的健康了。世界卫生组织早已确定健康有三个含义:机体健康,心理(精神)健康、社会适应的能力强,针对青少年的具体情况,一般认为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能客观的对待现实,适应社会,善于正确的评价自己,能客观的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需要,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具有很强的自制力,遇到挫折不忧郁,不悲伤,并且能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
慧和能力,争取优秀的成绩。
二、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
在调研中,我发现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 1、厌学问题 很大一部分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丧失学习动力,严重的发展为旷课、逃学、辍学。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使得在学习中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负担过重。传统教育侧重于“多练多背”,老师一遍遍的硬罐,学生一次次强咽,久而久之,兴趣全无,于是产生了厌学心理,严重阻碍了个体的健康发展。 2、沉迷网络问题 现在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了,网路带给我们无限的方便,网吧遍地都是,然而一些青少年沉溺其中,荒废学业,使他们的心理饱受困扰,影响其健康成长,甚至于放任自流。网吧问题是困扰整个社会的难题,有人甚至将“网吧问题”与毒品相提并论,从某种程度上讲也不为过。 3、性心理问题与早恋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的身心急剧变化,性别意识觉醒,他们渴望异性之间的交流,然而应试教育的惯性使家庭和学校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业,忽略学生的性成熟、性心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性感到神秘和好奇,于是异性之间就会出现传纸条、送礼物、聚会、相互称呼老婆老公,甚至发展到同居、怀孕等表达“爱”的方式,而这些都严重阻碍了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于毁了自己或他人一生的幸福。 4、暴力倾向问题 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轻的拉帮结派,称哥们讲义气,打架斗殴时有发生,重的则抢劫盗窃,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严重危害了社会的安定团结,扰乱了社会的秩序。这些青少年有的因父母离异等家庭原因,也有的是因为学校教育的无力,总而言之,扭曲的心灵、不健康的心理,导致他们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只有了解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才能在平时的教育生活中有意识地去预防和解决,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习压力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青少年中有68%的学生认为学习或考试压力很大,21%的学生认为说不清,仅有11%的学生感到学习轻松,没有压力,可见青少年学习压力大是造成他们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2、学校教育影响 由于种种原因,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致使学校生活单调、乏味,许多学生对学习生活感到枯燥,心理恐慌,信心不足。另外,一些教师忽视学生身心特点,教育学生采用不当的方法,对学生体罚、心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偏激、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调查中,有23%的学生认为师生关系“好”,有71%的学生认为师生关系“一般”,甚至有6%的学生认为师生关系“差”,这种现象客观存在,且已不是局部、暂时的个别现象。 3、家庭影响 家庭环境是青少年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在青少年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孩子的成长环境先天不良,缺乏父爱或母爱是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第一诱因。教育方法不当也严 重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调查中,有56%的孩子表示遇到问题不愿意与家长交流。“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往往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贫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的恶习;“高压型”的家庭极易造成孩子的人格自卑和逆反心理;“放任型”的家庭教育,极易造成孩子的性格孤僻、冷漠。此外,父母的不良行为也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有的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4、社会影响 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青少年冲击很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社会的思想垃圾、丑恶现象乘虚而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在社会上蔓延,渲染色情、暴力的书刊、音像制品充斥文化市场,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等,严重侵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另外,遍布城乡的游戏厅、台球厅等更是诱发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温床。 5、青少年自身的因素 青少年时期,尤其是初中阶段,正是学生的“心理危险期”。这个时期,青少年生理上迅速发育,造成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及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被打破,致使青少年生理“早熟”与心理“晚熟”的反差越来越大;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着的发展,但又有片面性和主观性;青少年精力旺盛,感情丰富,但又带有冲动性,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对于这种悄悄到来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家长、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认识,不能及时地采取措施,帮助孩子渡过这个阶段,致使这一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 四、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引导对策 1、必须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的重视。 处在各种不健康的心态下,青少年会产生烦躁、苦闷等心理反应,情绪波动大,或悲观、或嫉妒,对自己的健康成长产生影响。作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以及教育工作者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上要肩挑重担。 2、引导青少年合理认知 青少年的认知正属于朦胧时期,受周围事物的影响非常大。我们要引导学生合理的认知,进行正常的学习,在学习中获得智力和能力,并将习得的智力和能力用于进一步的学习中,能正确的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正确的认识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 3、帮助青少年了解自我 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需要,即不自卑,不盲目自信,并能经常进行自我反思,看到自己的长处,并能容纳自己的不足并寻找方法加以改进。所以,我们要帮助青少年正确的了解自我。 4、引导青少年学会情绪管理 要引导青少年认识情绪管理,学习情绪的表达技巧(如释放、升华、转移、自惩、幽默、同情等)还要掌握情绪调整途径,并通过不断练习产生新的适应行为。 5、增强青少年的抗挫能力 每个人都会经历失败和挫折,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难免经历这样、那样的挫折,然而挫折并不一定是坏事,面对挫折,我们广大青少年要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6、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为师者,对待青少年不应该是简单的压抑和规范,要敢于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生活、学习技巧,培养自信心。 7、塑造青少年良好的行为 教育者通过改变外部环境来改变行为结果,从而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如(1)适时运用奖励,(2)以表扬为主、惩罚为辅,(3)惩罚是针对某事,而不是针对某人。 总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教育、家庭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各个方面的独立功能和作用,既要三者协作,又要相互促进,还要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法律保障机制,从而形成强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合力。要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心理健康的青少年优秀人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努力和贡献。
㈡ 青少年性心理健康
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态度过于粗暴,动辄斥责、打骂,有的老师对学生的态度不一致,对一些能力低、成绩差的学生抱有偏见。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孩子,自尊心受到挫伤,接受不了家长的态度,心里有气没处发泄,于是便以消极抵抗的态度发泄内心的不满,产生敌视情绪。
青春期发育的矛盾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身体发育加快,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增强,不想事事依赖成人,而要求独立行动,但本身的条件又没有达到成人水平,思想肤浅、片面,情感动摇不定,意志缺乏自制。这些,又不足以让家长把他们当成人看待。主客观的矛盾造成了畸形的后果,似乎只有反抗、敌对才足以显示他们的独立、坚强。
学习压力过大
应试教育的后果,常常使学生用敌对态度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家长如何应对孩子的后现代性
面对孩子的后现代叛逆心理,家长应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并善加利用,而不应在孩子有逆反心理的时候,一味抱怨、恼火,甚至对孩子实行高压政策。
作为家长,在处理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时候,应重引导而不是说教,重尊重而不是轻视,重理解而不是固执。其实孩子提出质疑的时候,往往是创造的开始,面对孩子的质疑,家长可以给与正面的解答或引导孩子自己找到答案。切不可扼杀孩子的创造力与批判的精神,还要注意孩子思想的方向性,避免孩子思想走向偏激。
㈢ 青少年如何保持心理健康成长
(1)鼓劲。学习中遇到难题,不是消极气馁,束手无策,而是鼓足勇气和干劲,通过努力去获得成功。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培养自己的自信心,而且有助于在逆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补偿。当自己所追求的目标达不到,或因自己能力所限不能获得成功时,往往会因失败而感到苦闷,这时可选择其他能获得成功的活动来代替。这样做的好处,首先会通过这一成功补偿那一失败 第二可使自己从失败中解脱出来,减轻内心的苦闷和压力,通过调节形成良好的心境。
(3)升华。当我们的主观愿望不合理时,就要把它导向比较崇高的方面。如异性同学之间过分的亲密甚至爱慕,对个人前途和社会都没有什么好处,就应该理智地加以控制,将这种激情用到学习或其它文体活动中去,努力做出好的成绩,得到大家的认可,从而获得另一种满足,达到心理平衡。
㈣ 如何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其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维护任务。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教育和培养个体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事业成功。心理健康维护,它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并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这两个任务层次不同,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使学生能成功、成才;心理健康维护则主要是使学生能正常地生长发展,能适应、成人。
就其性质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则包括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促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断优化。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对心理处于不良状态或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回复正常状态。这两中教育也是不同的层次,发展性教育主面对正常发展的学生,是提高性的;而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面对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的学生,是矫正性的。
基于上面对心理健康 教育 分析 和理解,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 发展 环境。创造健康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这对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切实开展素质教育;教师和家长应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其次,要坚持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策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 的学生的矫正与 治疗 方面。重点开展团体发展性教育和个别发展性教育,积极开展团体补救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在分清主次基础上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提高抵御不良心理的影响 ;使学生在补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
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专门的渠道。但是,仅限于专门的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教学中去,任课老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 与 学习 活动的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如班主任工作、团活动中去;这样就能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
㈤ 如何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呢
心理健康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和智力正常的情况下,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心理最佳功能状态。
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
1、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2、能与他人合作,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
3、能够恰当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使自己 基本上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
4、独立自主,学会选择,学会做决定,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5、有较强的意志品质,能够承受挫折 ;
6、热爱生活和学习,能在生活和学习中获得幸福感;
7、在学习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潜力,有创新能力 ;
8、人格完善和谐 ;
9、智力正常(IQ>80) ;
10、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符合。
㈥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方法有哪些
引言: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很受到家长朋友们的重视,其实,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是不亚于身体健康的。在青春期,青少年们遇到的一些问题往往会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困惑,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沟通疏解的话,就可能产生一些心理上的疾病。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维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呢?
由于学生们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心理咨询服务室的建立也就势在必行。无论初中高中,城市乡村,中学生们已开始从拘束、害羞地进门到落落大方自然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试探性的心情谈话到充分倾吐心中之烦闷。时代的发展显示出,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中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的趋势了。
㈦ 如何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我是心理老师左叔,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我是一位从事心理学及心理 健康 教育的心理咨询师,在高校从事心理 健康 教育与咨询工作,对你提出的“如何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问题,也是我们心理 健康 教育工作经常思考和需要去做的一项工作,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来回答你的提问。
第一, 提高青少年心理 健康 发展,就要满足他们对自身身心 健康 的需要,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 社会 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 社会 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和把握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运用心理 健康 教育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第二, 提高青少年心理 健康 发展也是青少年 健康 成长的必然要求,通过学校心理 健康 教育和家庭的 健康 教育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 健康 水平。
第三, 提高青少年心理 健康 发展,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 健康 教育活动,预防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疾病的发生,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都要采用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 游戏 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 健康 发展,最大程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第四, 提高青少年心理 健康 发展,学校要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 健康 教育,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 健康 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 健康 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同时,学校要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他们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有不同的看法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可以继续探讨,分享彼此的观点。
再次感谢你的邀请!
如何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青少年的心理 健康 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严重的 社会 问题。
中国是传统的农耕 社会 ,走过了几千年的封建 社会 ,大多数人都是普通的甚至比较贫穷的,但就是贫穷了那么长时间,有心理疾病的人比现在少得多。
从各大心理医院的统计看,青少年的门诊量很大,那是什么原因导致现在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多呢?又该怎么预防和治疗呢?
中国自1980年左右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同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孩子一下子少了,经济条件一下子好了,孩子的地位一下子高了,但是高的不正常,溺爱严重,什么都不用干,导致孩子自私,动手能力差,没有责任心,没有感恩心,不懂得怎么交往,不合群等等问题。同时这些年重视学历,家长希望孩子成绩好,但又不会引导,只是批评指责,攀比,打压,这种环境,孩子会形成敏感多疑没有安全感的性格。
另一方面,现在信息量很多,并且很多错误的消息,很多人缺少辨别能力,错误的知识进入大脑会产生焦虑。
有了这样的性格,再加上某些刺激(刺激是每个人都躲不开的),形成心理疾病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搞好青少年心理 健康 教育,重要的是搞好家庭教育,首先教育父母,夫妻,准父母,甚至准夫妻,让他们成为合格的家长,孩子才有可能心身 健康 。
孩子总爱发脾气怎么办?如何正确疏导孩子的负面情绪,是每一对父母都会遇到的问题。
我们应该怎样处理这种情况呢?
1、用陪伴代替冷藏
当我们觉得焦躁或是沮丧的时候,虽然嘴上说着想要一个人静一静,但是如果真的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待着,反而会觉得更加孤独。
孩子也是一样的,很多时候他的哭闹只是为了博取父母的关注。坐在他身边,偶尔问一下孩子有没有觉得好一些,远远比干巴巴的一句“不要哭了”有效得多。
2、先停下你的说教
情绪失控的时候,说教反而会起到反作用。与其一遍遍的重复大道理,不如去了解一下孩子的真实想法。帮助他找到自己的情绪出口,进而主动向你袒露心声,寻求帮助。
3、带着耐心解决孩子的问题
有时候孩子发脾气,单纯只是想发泄一下学习或是生活中的困难,哭闹是一种快速的发泄方式。
当他平静下来之后,会很愿意和你一起解决问题的。当问题解决之后,不要忘记真诚的夸奖他一句,让他明白自己成功克服了一件困难的事,进而使成就感得以升华成获得内心满足的动力。
身为大人,我们尚且有沮丧难过,甚至情绪崩溃的时候,因此面对孩子的脾气,我们更应该耐心对待。每一次成功管理情绪的经历,都代表着你的孩子又成熟了一些。身为家长的我们,能够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本身不也是给孩子的好榜样吗?
如果您在亲子关系,早恋,厌学,叛逆,网瘾,青少年,自卑。抑郁心理等方面有困惑,可以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河南领先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会为您匹配适合您的权威专家帮助您。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改编如涉及版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所谓心理 健康 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 健康 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其内容来看,心理 健康 教育包括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 健康 维护任务。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教育和培养个体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事业成功。心理 健康 维护,它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并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能适应 社会 ,正常地成长、发展。这两个任务层次不同,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使学生能成功、成才;心理 健康 维护则主要是使学生能正常地生长发展,能适应、成人。
就其性质来看,心理 健康 教育则包括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 健康 进行培养促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断优化。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对心理处于不良状态或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回复正常状态。这两中教育也是不同的层次,发展性教育主面对正常发展的学生,是提高性的;而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面对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的学生,是矫正性的。
基于上面对心理 健康 教育 分析 和理解,要做好心理 健康 教育工作。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 发展 环境。创造 健康 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这对于实现心理 健康 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切实开展素质教育;教师和家长应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其次,要坚持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策略。学校心理 健康 教育工作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 健康 ,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 的学生的矫正与 治疗 方面。重点开展团体发展性教育和个别发展性教育,积极开展团体补救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在分清主次基础上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心理 健康 教育,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提高抵御不良心理的影响 ;使学生在补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发展 健康 向上的心理。
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 健康 教育的目标,要将心理 健康 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专门的渠道。但是,仅限于专门的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将心理 健康 教育工作渗透到各教学中去,任课老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 与 学习 活动的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 健康 教育内容;同时,心理 健康 教育也应该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如班主任工作、团活动中去;这样就能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 健康 教育工作的开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 社会 事业迅速发展,与此相伴出现的,是大众心理 健康 问题的逐渐暴露,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这次1 0部委印发全国 社会 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充分体现了未成年人心理疏导室建设工作到 社会 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广泛的 社会 性和普遍性,是全 社会 共同的责任。
为了使当事人及未成年被告人能在宽松的环境下接受心理疏导,专业心理设备研发生产商以及心理咨询服务团队提供商为 法院未成年人心理疏导室建设 推荐如下的心理疏导室建设方案:
推荐 法院未成年人心理疏导室 建设在总体布置上采用清新、恬静的风格, 配备了心理沙盘、暖色调的沙发、茶几、绿色植物、温馨的装饰画和心理传单 等一系列心理疏导工具,通过邀请院内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法官和的专业心理咨询师一起为当事人提供心理辅导,把脉当事人的心理状况,及时提供心理干预。
首先, 法院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建设宗旨 : 是加强未成年人心理 健康 教育、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心理品质。 本着积极向上、快乐成长的理念,面向全市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开展学生心理 健康 辅导、家庭教育指导和教师专业提升。
其次,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建设一览表: 设有接待室、个体辅导室、测评档案室、心理沙盘室、团体活动室、减压训练室等功能室 ,形成了一个 较为完整的未成年人心理 健康 保健维护系统。
㈧ 如何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孩子的心理向正常方向发展,才能形成活泼、开朗、积极上进等良好性格,才能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接下来我整理了如何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青少年会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成熟、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所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就变得越发重要。在对待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是绝对不能够怠慢的,它深刻地影响着孩子未来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高度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由于青少年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和家庭叛逆及依赖的冲突;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等,使得他们的焦虑情绪较重。
二、改善家长及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者,与教师一道结成施教的主干力量。能否培养出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全面和谐的人才,家长及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有很大的感染力。
三、中小学应有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实行心理干预
1、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帮助青少年了解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自我心理调节技术。
2、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渗透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四、建立和完善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1、协调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不理解、不信任会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教师的认知偏差会带给学生心理上的压抑,出现攻击行为。青少年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榜样之一,是公正的代表,遭遇问题时,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关心与爱。如果教师缺乏包容心和耐心,不能以平和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易叛逆。教师对学生缺乏尊重,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会使学生的心理遭受严重的创伤。
2、协调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即家庭中以自然的血缘和人伦为主的关系,如父母与子女、弟兄姊妹。民主的、宽松的家庭给青少年一个温馨的港湾,专制的、严苛的家庭会造成家庭成员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易养成孩子孤僻、专横的性格。
五、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如果发现青少年有明显的适应不良、学习不专心或学习成绩下降、古怪异常行为、焦虑抑郁情绪等,就应该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维护必须以家庭为起始点,以全体家庭成员的优良品质及和睦的关系为依托,同心协力为每一个生命营造健康良好的成长环境。
㈨ 怎样使青少年心理健康
对于青少年朋友们来说,在生活中最容易出现的情况就是心理问题了吧,很多青少年朋友们在生活中都是会由于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导致出现心理问题了,那么我们在这时候应该如何治疗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应该如何治疗吧。
这就是我们给大家介绍的有关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方法了,我们可以发现对于青少年朋友们来说,保护心理健康是很有必要的了,我们上面就给大家介绍了方法,不要错过了哦,希望我们的介绍可以帮助到各位有需要的朋友们。
㈩ 怎样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我国有35%左右的青少年存在着障碍性心理表现,如若我们不重视对青少年的心理进行健康引导,他们很有可能会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引发一系列悲剧。而作为家长或老师,究竟该怎么做菜可以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该话题吧。
三、完善好教师、家长与孩子的关系。
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当学会去理解和尊重孩子,不要让孩子与大人产生一种对抗心理。大概孩子出现心理上的压抑时,能够主动寻求老师和家长的帮助是最好的。如若孩子不能主动求助大人,那么大人也应当努力去充当“解语花”的角色,让孩子对父母和老师能够产生信任感,主动提及自己的内心问题。让孩子敞开心扉,这样家长和教师就能够因势利导,实施有效的干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