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亚健康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何谓亚健康呢?亚健康是指处于健康和疾病两者之间的一种状态,即肌体内出现某些功能紊乱,但未影响到行使社会功能,主观上有不适感觉。它是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过渡阶段,在身体、心理上没有疾病,但主观上却有许多不适的症状表现和心理体验。其一,浑身无力,容易疲倦;其二,头脑不清爽,面部疼痛,眼睛疲劳,鼻塞眩晕、耳鸣、咽喉异物感;其三,睡眠不良,心懦气短,手足麻木感;其四,早晨起床有不快感,胸闷不适,颈肩僵硬,心烦意乱等等。
亚健康属于非疾病状态,要摆脱亚健康状态,主要不是靠医生的诊治、药物的疗效,而是要靠自己主动自觉地去预防进行自身生活规律调节。
传统医学中的亚健康
我们通常说患了疾病,但在古代“疾”与“病”含义不同。“疾”是指不易觉察的小病(疾),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会发展到可见的程度,便称为“病”。这种患疾的状态,现代科学叫“亚健康”或“第三状态”,在中医学中称“未病”。
“未病”不是无病,也不是可见的大病,按中医观点而论是身体已经出现了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不平衡状态。我们的祖先早就意识到,有了疾病除积极寻找除疾之法外,还积累了许多预防疾患的措施。《黄帝内经》有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由此可鲜明地看出我们的祖先已认识到对疾病应“未雨绸缨、防患未然”的重要。
现代医学中的亚健康
� 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亚即次等之意),是界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离(移)状态”、“灰色状态”等的称谓。
细究之,亚健康是个大概念,包含着前后衔接的几个阶段:其中,与健康紧紧相邻的可称作“轻度心身失调”,它常以疲劳、失眠、胃口差、情绪不稳定等为主症,但是这些失调容易恢复,恢复了则与健康人并无不同。它约占人群的25%~28%。
这种失调若持续发展,可进入“潜临床”状态,此时,已呈现出发展成某些疾病的高危倾向 ,潜伏着向某病发展的高度可能。在人群中,处于这类状态的超过1/3,且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比例陡增。他们的表现比较错综,可为慢性疲劳或持续的心身失调,包括前述的各种症状持续2个月以上,且常伴有慢性咽痛、反复感冒、精力不支等。也有专家将其错综的表现归纳为3种减退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和适应能力减退。从临床检测来看,城市里的这类群体比较集中地表现为三高一低倾向,即存在着接近临界水平的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和免疫功能偏低。
另有至少超过10%的人介于潜临床和疾病之间的,可称作“前临床”状态,指已经有了病变 ,但症状还不明显或还没引起足够重视,或未求诊断,或即便医生作了检查,一时尚未查出 。严格地说,最后一类已不属于亚健康,而是有病的不健康状态,只是有待于明确诊断而已 。因此,扣除这部分人群,也有不少研究者认为亚健康者约占人口的60%。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现代社会符合健康标准者也不过占人群总数的15%左右。有趣的是,人群中已被确诊为患病,属于不健康状态的也占15%左右。如果把健康和疾病看作是生命过程的两端的话,那么它就像一个两头尖的橄榄,中间凸出的一大块,正是处于健康与有病 两者之间的过渡状态---亚健康。
❷ 怎么判断是亚健康
我国很多学者都提出过亚健康的评价方法或诊断标准,其中陈国元、陈青山、刘保延、陶茂萱等学者提出的评价方法或诊断标准具有一定的影响力。200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了《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从中医的角度对亚健康的概念、常见临床表现、诊断标准等进行了明确描述,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指出: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
亚健康症状:
1、身体亚健康主要症状是疲劳、嗜睡、酸痛、失眠、憔悴、功能减退、功能障碍等。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经常感到缺乏体力、疲劳和昏昏欲睡,缺乏精力和活力。
2、心理亚健康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感到易怒、焦虑、极度恐惧、记忆丧失、反应迟缓等,这些都是心理亚健康的表现。
3、情绪亚健康,随着社会化的加速发展,人们普遍感到和看到冷漠、无望、疲惫、婚外情、早恋等,这些都是情感亚健康的表现。
❸ 亚健康的标准依据是什么
何谓亚健康呢?亚健康是指处于健康和疾病两者之间的一种状态,即肌体内出现某些功能紊乱,但未影响到行使社会功能,主观上有不适感觉。它是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过渡阶段,在身体、心理上没有疾病,但主观上却有许多不适的症状表现和心理体验。其一,浑身无力,容易疲倦;其二,头脑不清爽,面部疼痛,眼睛疲劳,鼻塞眩晕、耳鸣、咽喉异物感;其三,睡眠不良,心懦气短,手足麻木感;其四,早晨起床有不快感,胸闷不适,颈肩僵硬,心烦意乱等等。 亚健康属于非疾病状态,要摆脱亚健康状态,主要不是靠医生的诊治、药物的疗效,而是要靠自己主动自觉地去预防进行自身生活规律调节。 一曰均衡营养。没有任何一种食物能全面包含人体所需的营养。因此,既要吃山珍海味、喝牛奶,更要吃粗粮、杂粮、蔬菜、水果,这样才符合科学合理均衡营养观念。饮食合理,疾病必少发生。 二曰保障睡眠。睡眠和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专家研究,睡眠应占人类生活1/3左右的时间。而当今因工作或娱乐造成的睡眠不足已成为影响健康最普遍而严重的问题。值得引起高度警觉,横下心来保障足够的睡眠。 三曰善待压力。人之所以感到疲劳,首先是情绪使人的身体紧张。因此要学会放松,让自我从紧张疲劳中解脱出来。要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定向,切忌由于自我的期望值过高无法实现而导致心理压力。人在社会上生存,难免有很多烦恼和曲折,必须学会应付各种挑战,通过心理调节维护心理平衡。 四曰培养兴趣。兴趣爱好可以增加你的活力和情趣,使生活更加充实,生机勃勃,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而且能够辅助治疗一些心理疾病,防止亚健康的转化。 五曰户外活动。现代高度发达的物质文化生活,使一些人在室内有空调、电视、电脑,出门坐汽车,从而远离阳光和新鲜空气,经常处于萎靡不振、忧郁烦闷状态。因此,要每天抽出一至半小时,远离喧嚣的城市,到郊外进行光照,呼吸负氧离子浓度较高的新鲜空气,对调节神经系统大为有益。
❹ 亚健康的诊断标准
对照着下面这些症状,测一测自己是不是有亚健康、或是亚健康到了什么状态了。如果你的累积总分超过30分,就表明健康已敲响警钟;如果累积总分超过50分,就需要坐下来,好好地反思你的生活状态,加强锻炼和营养搭配;如果累积总分超过80分,赶紧去医院找医生,调整自己的心理,或是申请休假,好好地休息一段时间吧!
1 早上起床时,有持续的头发丝掉落。5分
2 感到情绪有些抑郁,会对着窗外发呆。3分
3 昨天想好的某件事,今天怎么也记不起来了,而且近些天来,经常出现这种情况。10分
4 害怕走进办公室,觉得工作令人厌倦。5分
5 不想面对同事和上司,有自闲症式的渴望。5分
6 工作效率下降,上司已表达了对你的不满。5分
7 工作一小时后就感到身体倦怠,胸闷气短。10分
8 工作情绪始终无法高涨。最令自己不解的是:无名的火气很大,但又没有精力发作。5分
9 一日三餐,进餐甚少,排除天气因素,即使口味非常适合自己的菜,近来也经常如嚼干蜡。5分
10 盼望早早逃离办公室,为的是能够回家,躺在床上休息片刻。5分
11 对城市的污染、噪声非常敏感,比常人更渴望清幽、宁静的山水,休息身心。5分
12 不再象以前那样热衷于朋友的聚会,有种强打精神、勉强应酬的感觉。2分
13 晚上经常睡不着觉,即使睡着了,又老是在作梦的状态中,睡眠质量很糟糕。10分
14 体重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今天早上起来发现眼眶深陷,下巴突出。10分
15 感觉免疫力在下降,春秋流感一来,自己首当其冲难逃“流”运。5分
16 性能力下降,经常感到疲惫不堪,没有什么性欲望。10分
专家提出预防亚健康的“十字方针”:
一、“平心”,即平衡心理、平静心态、平稳情绪;
二、“减压”,即适时缓解过度紧张和压力;
三、“顺钟”,顺应好生物钟,调整好休息和睡眠;
四、“增免”,通过有氧代谢运动等增强自身免疫力;
五、“改良”,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从源头上堵住亚健康状态发生。
❺ 如何判断自己是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是界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离(移)状态”、“灰色状态”等的称谓。
处在亚健康状态的人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1、“将军肚”早现。
2、脱发、斑秃、早秃。
3、频频去洗手间。
4、性能力下降。
5、记忆力减退,开始忘记熟人的名字。
6、心算能力越来越差。
7、做事经常后悔、易怒、烦躁、悲观,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8、注意力不集中,集中精力的能力越来越差。
9、睡觉时间越来越短,醒来也不解乏。
10、想做事时,不明原因地走神,脑子里想东想西,精神难以集中。
11、看什么都不顺眼,烦躁,动辄发火。
12、处于敏感紧张状态,惧怕并回避某人、某地、某物或某事。
13、为自己的生命常规被扰乱而不高兴,总想恢复原状。对已做完的事,已想明白的问题,反复思考和检查,而自己又为这种反复而苦恼。
14、身上有某种不适或疼痛,但医生查不出问题,而仍不放心,总想着这件事。
15、很恼烦,但不一定知道为何烦恼;做其他事常常不能分散对烦恼的注意,也就是说烦恼好像摆脱不了。
16、情绪低落、心情沉重,整天不快乐,工作、学习、娱乐、生活都提不起精神和兴趣。
17、易于疲乏,或无明显原因感到精力不足,体力不支。
18、怕与人交往,厌恶人多,在他人面前无自信心,感到紧张或不自在。
19、心情不好时就晕倒,控制不住情绪和行为,甚至突然说不出话、看不见东西、憋气、肌肉抽搐等。
20、觉得别人都不好,别人都不理解你,都在嘲笑你或和你作对。事过之后能有所察觉,似乎自己太多事了,钻了牛角尖。
我们可以对照以上“信号”自我检查,具有上述两项或两项以下者,则为“黄灯”警告期,目前尚无需担心,具有上述3~5项者,则为一次“红灯”预报期,说明已经具备“过劳死”的征兆;6项以上者,为二次“红灯”危险期,可定为“疲劳综合征”———“过劳死”的“预备军”。
❻ 谁知道如何判断自己是亚健康
易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年龄多在18至45岁之间,以城市白领尤其是占多数。
这个年龄段的人可以说是最忙碌的人群,长期处于紧张快节奏的环境中,
不能科学地自我治疗和自我保健,很容易身心疲惫,进而易身体患病。
那么,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处于亚健康呢?
10.精神
健康人精神饱满,行为敏捷,情感合理,无晕无痛;
否则应检查是否有心脑血管和神经骨关节系统疾病。
❼ 亚健康的标准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变化;
5、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
6、体重适当,体态均匀,身体各部位比例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8、牙齿洁白,无缺损,无疼痛感,牙龈正常,无蛀牙;
9、头发光洁、无头屑,肌肤有光泽、有弹性;
10、走路轻松,有活力。
❽ 如何判定一个人是否属于亚健康
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表现分为以下几类:①以疲劳,或睡眠紊乱,或疼痛等躯体症状表现为主;②以抑郁寡欢,或焦躁不安、急躁易怒,或恐惧胆怯,或短期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精神心理症状表现为主;③以人际交往频率减低,或人际关系紧张等社会适应能力下降表现为主。上述3条中的任何一条持续发作3个月以上,并且经系统检查排除可能导致上述表现的疾病者,可分别被判断为处于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社会交往亚健康状态
❾ 如何判断一个人处在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症状有以下几点,你可以自己对照一下:
1、心病不安,惊悸少眠:主要表现为心慌气短,胸闷憋气,心烦意乱,惶惶无措,夜寐不安,多梦纷纭。
2、汗出津津,经常感冒:经常自汗、盗汗、出虚汗,自己稍不注意,就感冒,怕冷。3、舌赤苔垢,口苦便燥:舌尖发红,舌苔厚腻,口苦、咽干,大便干燥、小便短赤等。
4、面色有滞,目围灰暗:面色无华,憔悴;双目周围,特别是眼下灰暗发青。
5、四肢发胀,目下卧蚕:有些中老年妇女,晨起或劳累后足踝及小腿肿胀,下眼皮肿胀、下垂。
6、指甲成像,变化异常:中医认为,人体躯干四肢、脏腑经络、气血体能信息层叠融会在指甲成象上称为甲象。如指甲出现卷如葱管、相似蒜头、剥如竹笋、枯似鱼鳞、曲类鹰爪、塌同瘪螺、月痕不齐、峰突凹残、甲面白点等,均为甲象异常,病位或在脏腑、或累及经络、营卫阻滞。
7、潮前胸胀,乳生结节:妇女在月经到来前两三天,四肢发胀、胸部胀满、胸胁串痛,妇科检查,乳房常有硬结。
8、口吐粘物,呃逆胀满:常有胸腹胀满、大便粘滞不畅、肛门湿热之感,食生冷干硬食物常感胃部不适,口中粘滞不爽,吐之为快。重时,晨起非吐不可,进行性加重。
9、体温异常,倦怠无力:下午体温常常37-38°C左右,手心热、口干、全身倦怠无力,应到医院检查是否有结核等。
10、视力模糊,头胀头疼:平时视力正常,突感视力下降(非眼镜度数不适),且伴有目胀、头疼,此时千万不可大意,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是否有颅内占位性病变。
❿ 亚健康的检测标准
所谓亚健康是指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临界状态,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连续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从亚健康状态既可以向好的方向转化恢复到健康状态,也可以向坏的方向转化而进一步发展为各种疾病。这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准备阶段。
,有些人虽无疾病却经常存在各种不很健康的症状,近年来,医学界将这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机体处于虽无疾病但并不健康”的非病非健康状态,称为亚健康。
,研究表明,人群中基本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标准者仅占15%左右;患有各种疾病者也占15%左右;而处于这二者之间状态或过度的亚健康者却占60%-70%。提出亚健康概念是医学界的一大进步。
,亚健康尚是个笼统的概念,它有着较大的时空跨度,若干问题还有待探索。其中有些人较邻近健康,有些人则贴近疾病也可称“亚临床期”。根据贫富。年龄、地域、社会文化层次等不同造成的长期疲乏、纳差、失眠、心理不稳、易感冒等,在工作压力大。社会竞争日趋剧烈的“白领”阶层及高知中尤为突出。在相对贫困的农民及重体力劳动者中,较多表现为痛症——骨、关节、肌肉的长期超强负荷,潜在营养不良和慢性感染。
,亚健康在以急性感染多而心理未成熟的儿童中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