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有哪些
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包括儿童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的生理发展。先天素质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在机体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这些特征通过遗传而获得。儿童出生以后,机体的结构和机能继续生长、发育,经过十七八年的漫长历程,逐渐达到结构的完善和机能的成熟,这一过程就是生理的发展。生理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是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如果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考虑儿童生理发展的可能性来要求儿童的心理发展,违反了客观规律,就会有损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社会环境和教育因素 然而,生理因素只能给儿童心理发展以可能性,并不能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天资再好的孩子,没有一定的条件,不经过良好的教育培养,也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是社会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在一定意义上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方向和个别差异。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不同的个体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下可以形成基本相同的心理年龄特征;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可以促使儿童素质的不同方面得以改造,并使心理向不同方面发展,从而加大儿童心理的个别差异。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就可以充分挖掘儿童心理发展的潜力,以造就特殊人才。
B. 哪些情况是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不利于孩子身体健康,在一个母亲比较强势的家庭,也不利于孩子在家庭当中健康成长,尤其是男孩子,再有一个就是经常浇灌孩子的家庭,不正常管教孩子,孩子养不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家庭,也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还有就是自私自利的家庭也培养不出大气的孩子,也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C. 你认为能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到底是什么
你认为能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到底是什么?孩子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良好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孩子提高适应生活的能力,并成长为全面健康的成年人。
除了这些,还有家暴、精神创伤、外貌、贫穷等等都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父母,我们更需要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感觉自己被爱、被信任、被理解。
D. 在行使探望权时有损于孩子身心健康的行为
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
《婚姻法》的这一条,规定了探望权的以下内容:
一、探望权的主体:是指已离婚的父或母与其子女,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应予以配合。
二、探望权的行使:是享有探望权的主体执行人民法院已生效的离婚判决或双方生效协议的实质性内容。
三、探望权的中止:探望权是在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前提下行使的,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认为行使探望权的一方在行探望权时有损于或者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中止探望权的申请,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事实存在,可中止其探望权,待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情形消失后,可通知双方恢复探望权。
探望权的中止不是对探望权的实体进行处分,而是暂时停止其行使探望的权利,所以称为“中止”而不是“终止”。
四、探望权的恢复,是指中止的情形消失后,由人民法院通知双方,继续恢复执行生效的离婚判决的行为。
五、探望的方式。
六、探望的时间。
探望的方式和探望的时间离婚双方可以约定,协商约定不成的,可由人民法院判决。
E. 儿童身心健康包括哪些方面
1、智力发育正常
智力是个体观察、领悟、想象、思维、推理等多种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智力随年龄增加而提高。正常发育的智力指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2、稳定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尽管也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长久,他们能够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相对稳定。
3、能正确认识自己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自尊、自爱、自重,他们既能客观的评价他人,更重要的是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把握自己。
4、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儿童少年,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
5、稳定、协调的个性
人格亦称个性,是每个人所独有的心理特性或特有的行为模式,它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在环境的长期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心理健康者具有相对稳定的,协调一致的个性系统。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是: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坚韧的毅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自制力。
6、热爱生活
心理健康者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已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策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
7、心理活动与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相适应
一定的年龄应有相应的心理活动特点,如儿童青少年应是朝气蓬勃,而老年人应稳重、老练。心理健康者其心理活动与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应是相适应的。
F. 幼儿教师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行为有哪些
语言对幼儿的无意伤害 由于我们心理卫生保健意识不强,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在很多时候伤害了幼儿的心理并且没有觉察到那是一种伤害。 一位教师看到别人把幼儿按能力分组进行教育活动后,实施所谓的“因材施教”。她在教育活动正式开始之前,大声地对全班小朋友说:“请能力差的小朋友坐到这边来,能力强的小朋友坐到那边去。”然后根据幼儿的位置,对他们提出不同的教学任务和要求。这种做法违背了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原则——尊重幼儿。 许多时候,当幼儿回答不出教师的问题时,教师往往会和蔼地说:“你先坐下来想想,听听别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其实,这在无形之中会让幼儿心里非常难受,因为教师的话让他感到自己不如别人。而许多教师并不知道自己的话已经深深地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对于因所谓的“能力差”(有些并不一定是能力差,只是某一方面尚未得到发展)而自卑,进而不愿举手回答问题的幼儿来讲,不是强迫他们多“锻炼”就能解决问题,而是要为其创造成功的机会,从而树立自信心。 教师在幼儿面前所说的每一句话,不管是对是错都有可能会成为孩子们行动的指南,甚至还有可能会成为孩子们的信仰。教师在幼儿面前说话不能不慎重啊! 教师对幼儿的有意伤害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教师对幼儿的心理伤害不仅有无意的伤害,而且还有有意的伤害。这是不能容忍的,但它确实是我们幼儿教育存在的客观现实,不能不引起我们幼教管理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在幼儿园里,我曾见过一位上了年纪自以为经验相当丰富的教师号召全班幼儿不和犯错的孩子来往。比如,在一次课间休息时,一位幼儿将另一位幼儿打哭了,教师在没有调查原因的前提下,就把那位“打人”的幼儿拉到讲台前,对其他幼儿说:“今天某某不乖,大家羞一羞他”。于是孩子们用手比划着,“羞”那位犯了错误的幼儿。接着,教师又对小朋友们发出号召:“大家不要他了,叫他出去”。接着,所有的幼儿一齐叫道“出去!出去!我们不要你了!”最后,那孩子被赶出了活动室。 我们知道,这位教师是为了“教育”那位犯了错误的孩子,为了让他以后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这样的教育有没有效果我们暂且不谈,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教育肯定对那名幼儿的心理产生了伤害,并且对其他没有犯错误的孩子来说也不是件好事,它会误导孩子——只要别人犯了错误,我们就可以羞辱他。 还有一位调皮的幼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不小心跌倒,老师见到后不但不给予同情,反而对孩子说:“摔倒了吧?!谁叫你那么调皮!现在摔倒了吧!”在孩子需要安抚的时候,我们却用难听的语言去刺痛他,这种不人道的做法可能会给孩子留下永远的伤痛和阴影。 偏爱对幼儿造成的伤害 偏爱是指教师不能把爱公平地撒向每一个幼儿,出现厚此薄彼的一种情感偏向。教师的偏爱,影响着教师对不同幼儿的态度和教育行为,而这些又影响着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由于偏爱而导致我们的教育行为失当,进而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教师应该明白,偏爱对所有的孩子都是一种伤害,为了所有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公平地关爱每一个孩子——不管他们的个性如何、长相如何、能力如何、社会背景如何,他们都是我们祖国的未来! 态度给幼儿带来的伤害 我曾发现这样的一个例子:有的幼儿平时洗手时不注意关水龙头,有一次幼儿从户外体育活动回来洗手擦脸之前,老师一再大声强调:“大家洗完手后,一定要记得关龙头。”可是,所有的幼儿洗完手出来后,老师发现还有一个龙头没有关。看到这一情形,那位教师很生气,然后气呼呼地在班上对所有的幼儿说:“是谁刚才没有关水龙头的,现在马上去把水龙头关了!”教师怒不可遏,环视着所有的幼儿,幼儿个个被吓得头低低的,谁也不敢吱声。 幼儿的心理是脆弱的,是极容易受伤的,一旦受到伤害,就将会对其人格的健康发展带来难以预知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从教育的各方面尽量减少对幼儿心理的伤害。身体伤害容易被人发现,一般也容易恢复;但心灵的伤害则不易被人发现,并且其后效十分持久,甚至会影响孩子的终身。 教学内容对幼儿的伤害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如果我们不注意它的适应性,很可能就会出现某些教学内容对大多数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来说是有益的,而对少数或者某个幼儿来说则是有害的。比如,我们教幼儿学习《布娃娃之歌》,这首儿歌的歌词是这样写的:“布娃娃,大眼睛,小嘴巴,真漂亮,真可爱”。这可能会伤害到“小眼睛”、“大嘴巴”的孩子;我们教幼儿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可能会刺痛失去母亲的孩子,使“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的失落心态进一步加强。教师在选择教育内容时,一定要考虑到它对所有幼儿的影响,不能因其促进绝大多数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就可以伤害其他少数的幼儿。 从教学内容的难度来看,如果难度过大,某些幼儿可能很少学会教师所安排的教学内容,这不单单意味着孩子在今后的学习中失去了相应的认知基础,同时还意味着孩子对今后的学习失去内在动力,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孩子会对自己完全失去信心,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这将成为孩子今后发展的一个很大的障碍。因此,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及其难度时,除了要考虑它是否符合有关的教学原则,还要考虑它对每个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G. 孩子的身心健康包括什么
身心健康是一个综合性的成长发育内容,既包括了身体发育,也包括了心理发育。身心健康就是身体、心理及对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
身体健康内容有: 充沛的精力,处事乐观,态度积极,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睡眠良好,身体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变化,机体抵抗力强,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机体没有疾病。
心理健康内容有: 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做到自知自觉,保持自尊、自信,能够坦然面对现实,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缺陷和挫折,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较强的情绪控制力,能保持情绪稳定与心理平衡,处事乐观,充满希望,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进取态度,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平时要注意孩子膳食营养均衡,避免孩子偏食和挑食,避免过多摄入零食。让孩子进行一些适度的锻炼或者户外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多关心关爱孩子,多陪伴孩子,和孩子耐心的交流,让孩子能够多读一些有益的书籍,开拓眼界,做一些社会公益事情,用自己的努力帮助他人。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和谐稳定的环境,更好的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