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为人民提供全方位的周期健康服务共建人民幸福家园
想要为人民提供全方位的周期健康服务,首先就要以城市为单位,可以在条件允许下提供免费的体检服务以随时了解当地市民的健康状况同时可以降低相关药物的价格,以达到人民能够接受范围内,最后也可以推广全民健身活动,以提高每个市民身体素质。
想要让全民升级变得更强更健康,那么一定要做好相关的要求,毕竟这是一个周期性,需要一个长期坚持过程,才能够达到全民健康服务。
一、以城市为单位提供免费体检服务
其实每个城市都有相应的医疗体系,也有应急的积极预案,但是城市中免费体检的服务还是比较少,而且免费提供体检服务,确实是需要很大的资金人力物力的支持,不过在有条件的城市是可以提供免费的体检服务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市民觉得体检价格非常贵,所以很少有去体检习惯,所以如果要想提高人民的健康服务,就可以在有条件情况下提供免费体检。
2. 保障人民幸福健康的根本措施
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鲜明导向,以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为核心,以完善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服务体系为重点,统筹推进各项民生事业协调发展,大力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大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努力建设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幸福中国。就是最有力的支持! 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必须立足当前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坚持每年都要办成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事好事,让群众看到更大变化、得到更多实惠。要把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作为推进民生幸福工程的基础和核心。突出抓好农村居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四个群体”增收,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和帮扶“五大增收渠道”,尤其要把农民收入增加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必须指出,我省提出的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是实际收入的倍增,而非名义收入的倍增;是结构优化、惠及大众的倍增,而非简单的平均数倍增。要按照中央提出的“两个同步”要求,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确保如期实现居民收入倍增目标。 体系建设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长远和根本性的作用。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必须着眼根本加快构建体系,对保障和改善民生进行系统化设计、制度化安排、规范化建设、长效化推进。要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卫生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六大体系”为保障,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功能。构建体系是中央对江苏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提出的鲜明要求,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在落实好现有政策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思路、创新政策举措,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路子。 民生幸福工程是一个内涵丰富、政策性强、关联度高的系统工程。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处理好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关系,在不断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中更加公平地分配社会财富。我们不仅要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且要把发展的成果体现在民生改善上;不仅要讲平均数,而且要重视大多数;不仅要继续改善群众的物质生活,而且要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我们要始终坚持在加强民生保障的同时,重视增进民众幸福感;在实现个人幸福的同时,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整体幸福感。 民生幸福是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动态过程。必须按照“当前可承受、未来可持续”的要求,有计划、分步骤推进。既要积极作为,又要量力而行,既要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基层基础,加强检查考核,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经济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把增进民生幸福贯穿于“两个率先”全过程。 民生大于天,幸福最关情。人民群众是实施民生幸福工程的主体。我们要坚持群众路线,强化群众观点,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民生幸福工程,最大程度地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民生幸福工程的实际成效,共创更加美好生活,共享更加幸福中国!
3. 什么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十四五”时期,要科学研判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开创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要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
全民健身目标和任务:
全民健身计划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依据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要求,积极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到本世纪末,经济、社会和体育发展程度不同的各类地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都应有所增长,人民体质明显增强,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体育消费额等逐步加大,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环境和条件有较大的改善。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全民健身
4. 普通人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生活方式变得健康
如何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它是健康人的基本权利,是幸福的基础,是国家文明的标志,是社会和谐的象征。然而,在社会发展、经济进步给人们带来丰富物质享受的同时,与吸烟、酗酒、缺乏体育活动、饮食不合理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肥胖也成为我们健康质量的大敌。
面对日益增多的生活方式疾病,药物、手术、医院、医生的行动受到限制。唯一可行的是,每个人都要从自己做起,摒弃不良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关爱生命,定期体检。
以下是由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主办的主题为“和谐我生活健康中国人”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一、追求健康,学习健康,管理健康,以投资健康为最大回报,以“我行动,我健康,我快乐”为行动准则。
第二,树立新的健康形象。改变不良习惯,不抽烟不喝酒,不在公共场所喧哗,维护公共秩序,礼貌谦逊,塑造健康向上的国家形象。
第三,合理搭配膳食结构,规律饮食,保持营养平衡,保持健康体重。
第四,多静多动,量力而行,坚持下去。
5.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自信乐观,脾气温和,处事冷静,待人真诚。
不及物动词创造绿色家园和干净、安静、优美、健康的生活环境。
七、以科学的态度和精神,传播科学的健康知识,反对和抵制不科学和伪科学的信息。
八、每年9月1日为全国健康生活方式日,不断强化健康意识,长期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为什么已经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还需要定期体检?人民健康管理专家表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身体的内因和环境的外因共同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我们在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同时,也需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以便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建立自己的健康档案。如有疾病,可通过体检及早发现并及时采取对策,早期预防和治疗,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和发病率。
体检的目的是让身体的各个器官和谐相处,让每个人都拥有健康,促进健康,关爱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意味着我们可以在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中与自然和谐相处,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健康和美好。人民体检中心祝愿:每个人都有健康的心灵,强健的体魄,幸福的生活!
5. 每天做些什么才能使人更健康
健康是人生与社会最宝贵的财富。没有了健康,就没有了一切,事业、学业、成功也就失去了意义。
人的生理寿命应该是多大岁数呢?按照生物学的原理,哺乳动物的寿命是它的生长期的五倍至7倍,人的生长期是从最后一颗牙齿长出来的时间(20至25岁)开始计算的,因此人的寿命最短100岁,最长175岁,公认的人的正常寿命应该是120岁。那么应该怎么度过呢?要自己关爱自己,千万不能自己伤害自己。有些人抽烟酗酒、暴饮暴食、大吃大喝、搓麻将赌博、整宿折腾,一点事大喜大悲、大惊大恐,甭说一百岁,好多人40岁就不健康,50多岁就冠心病,60多岁就死了,所以,一定要自己关爱自己。健康的新观念是:健康快乐100岁,天天都有好心情。健康新希望是:60以前没有病,80以前不衰老,轻轻松松100岁,高高兴兴一辈子。健康100岁还不够,还要快乐100岁,人生最高境界是快乐生活,每天早上醒来,太阳是新的,心情是美好的,生活每天是充实的。又健康又快乐又100岁,21世纪的我们都能做到。可是我们当前情况差距还很大。最近据北京调查,小学生已经有了高血压,中学生开始脂肪肝动脉硬化了,儿童得了青年病,青年得了老年病。现在提前得病,提前残废,提前死亡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我们现在关注的是健康,而不是晚期疾病治疗。健康才可以“自己少受罪、儿女少受累、节省医药费、造福全社会。”所以观念要转变,要从治病转变到预防上来。
人的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自然规律,但死的方式不同。一种是病理死亡,肉体痛苦,心灵折磨,亲人痛苦,身心煎熬,人财两空。另外一种是自然凋亡,无病无痛,无疾而终,百岁以后,在睡梦中静静离去,就像宋美龄一样,106岁,睡一觉就走了,自己不痛苦,亲人不痛苦。为什么我们绝大多数人做不到呢?因为我们违背了自然规律,违背了科学规律,换句话说,违背了科学的生活方式,结果就只能是病理死亡,过早死亡。健康是你自己的事,健康面前人人平等,遵循健康规律,一生平安;违背健康规律,不管你是谁,肯定碰得头破血流。我们科里来了一位病人,亿万富翁,是个公司董事长,38岁,广泛心肌梗死,虽说救活了,室壁瘤,心脏很薄,正常人10毫米,他才2毫米多,跟牛皮纸一样,因此这个心脏很危险,咳嗽及大便使劲都有可能使心脏破裂。他高血脂症,体重188斤,腰围3尺3寸半。他的血抽出来,立刻凝固了,血液太粘稠了,这些血,存放了8小时后,上面厚厚一层油。那天他问我:“有个问题我百思不解,为什么上帝对我这么不公平,人家78岁不得病,怎么我38岁轮到这个要命的病,如此倒霉。”我说:据我所知,上帝是最公平的,自然规律是一样的。很简单,维多利亚宣言,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你违背了这些规律。应合理膳食,但你这个大款,天天大吃大喝,山珍海味,生猛海鲜。应适量运动,但你出门奥迪、奔驰伺候,起码坐桑塔纳,上二层楼也坐电梯,从不运动。应戒烟限酒,但你一天两包烟,每天烟酒无度。应心理平衡,但你身边多少女秘书,你平衡得了她们吗?今天拉着小秘的手,心里就颤抖,心跳加快,明天拉着情人的手,血压往上走。你大哥大、BP机身上挂着,白天呼你,晚上叫你,挣了钱你就激动,赔了钱你就着急,天天没有心理平衡。好,健康四大基石你条条对着干,不得心肌梗死才怪呢?这正好说明上帝公平,健康面前人人平等,谁违背谁倒霉,谁顺应谁健康,这就叫好人一生平安。 健康的四个因素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健康有四大决定因素。一是内因,也就是父母遗传,占15%。二是外界环境因素,其中社会环境占10%,自然环境占7%,共占17%。这两点, 共32%,都是不可控制因素。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环境也不是我们每一个人所能够控制的。第三是医疗条件,占8%,第四是个人生活方式,占60%。这两点是我们可以控制的部分,占68%,其中,个人生活方式占68%中的60%,也就是可控因素中的九成。健康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我们可以通过外因调控,可以用科学的生活方式来减少疾病。我们过去有错误观念:以为医疗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而医疗不能给你健康,只能延长痛苦。其实,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早期预防),最好的心情是宁静,最好的运动是步行。美国社会福利局的报告指出,采用医疗方法,花费数百亿,甚至数千亿美元,可以减少10%的过早死亡;而用养生、预防方法,不用花多少钱,就可以减少70%的过早死亡。1元的预防投入,可以减少8.9元的医疗费用支出,100元的终末抢救费。病人少受罪,家人少受累,节省医药费,造福全社会,何乐而不为呢?
我国人均寿命71.8岁,但其中健康寿命仅62.3岁,居世界第81位。如果我们能通过预防养生,使人均寿命提高十岁,我国的人民健康水平也能挤身世界前列,同时,每年6100亿的卫生资源消耗,7800亿的因病、因残、因为过早死亡的损失也将减少一半。
6. 从预防医学专业,谈谈该怎样促进人民的健康
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
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强调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要立足更精准更有效地防,在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功能定位、提升专业能力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是对长期以来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的坚持、继承、发展。
(6)怎么让人民更健康扩展阅读:
预防医学的相关内容:
1、必须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2、健全权责明确、程序规范、执行有力的疫情防控执法机制,普及公共卫生安全和疫情防控法律法规,推动全社会依法行动、依法行事。
7. 如何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素养水平 形势与政策
1
减少盐的摄入
使用盐勺,盐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6克。尽量少吃咸菜、咸鸭蛋、咸鱼、腊肉等。做菜时多用凉拌、白灼方式,少用红烧。适量加醋,少放酱油、味精。
2
适当运动
提倡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如慢跑、快步走、健身操、骑车、游泳等。。。最好和家人、朋友一起运动。少开一天车、少坐一站地、多爬一层楼。做家务时要有运动意识。如收腹、伸展肢体等。
3
平衡膳食,总量控制
荤素搭配,多吃新鲜蔬果。烹调方式多用蒸、煮,少用煎炸。经常吃全麦面包、麦片、玉米等粗纤维食物。减少动物油脂以及糖的摄入。细嚼慢咽,八九分饱,不“打扫”剩饭。
4
控制体重
膳食与运动做到量入为出。不在睡前吃东西。在卫生间放体重秤、腰围尺,经常测量(健康腰围:男85厘米,女80厘米)。
5
限制饮酒
限量饮酒,最好不喝。每日限量饮酒建议:男性啤酒少于5两。或者葡萄酒少于2两。或者白酒少于1两。女性饮酒量减半。不提倡饮高度烈性酒。
6
戒烟
遵守公共场所禁烟规定。尊重不吸烟者。不送烟、不敬烟。不在家吸烟。积极戒烟、必要时请专业人员帮助。
7
定期体检、定期测血压
每年体检一次。高血压高危人群、高血压患者定期测量血压。鼓励自己在家监测血压。遵从医嘱,规范用药。
8. 如何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水平
首先当然是要懂得健康的重要性。在大数据时代,不仅健康普及教育变得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人们自己获取健康信息的途径也更加便捷和多元。比如之前卫生部发布的“健康素养66条”就颇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而更重要的,则在于把健康素养转化为有效的健康行动。否则,既有的健康认知就失去了意义,甚至还会让人盲目自大,丢失警惕。近年来,在中国的很多都市里,从印度漂洋过海来的瑜伽,自发地成了一种流行文化的象征,这就是一个好现象。
实际上,健康素养不仅是公民个人的健康素质体现,也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维护个体健康,当然有政府和社会的责任,但每一个人更应当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承担健康责任。毕竟,归根结底,只有自己才是健康的主人。
9. 如何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全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从制度上保障人民健康,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希望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一,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事业取得了显着成就,基本形成了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国民健康状况不断改善。近年来,党和国家更加重视全民健康,加大卫生事业投入,调整医疗卫生资源结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进展良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推行,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重大疾病防治进展顺利,妇幼卫生保健和卫生监督工作得到加强。目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接近73岁,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领先水平。但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还很不适应。因此,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尽快缓解和克服上述矛盾,是改善民生、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关键环节,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第二,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目标是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这一目标的总体要求,我们必须走中国特色医疗卫生改革发展道路,建立起符合国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从基础性框架起步,朝着更加全面的水平发展,从覆盖面不够大,朝着逐渐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发展。为了建立这一制度,我们必须把握两个坚持,一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遵循医疗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强化政府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责任,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加大政府的卫生投入,从有利于群众及时就医、安全用药、合理负担出发,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二是“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在政府的主导下,提供全面的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服务;重点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和队伍建设,着力解决部分农村缺医少药问题;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促进中西医、中西药相协调,努力缩小城乡、地区、不同收入群众之间的医疗卫生服务差距。
第三,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关键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形成比较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框架,由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组成,四位一体协调发展。其中,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重点是健全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妇幼保健、计划免疫、计划生育技术等服务网络,特别是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医疗服务体系,重点是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参与、兴办医疗机构;建设医疗保障体系,重点是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医疗救助相互衔接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以慈善事业为补充,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引导群众合理就医;建设药品供应保障体系,重点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国家基本药物实行招标定点生产、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大幅度减轻群众药物费用负担。为了保障四大体系有效规范运转,还要深化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经费投入机制、医疗服务与医药价格形成机制、监管体制等改革,健全人才队伍、信息系统和法律制度等条件,通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制度化,逐步实现其均等化,积极推动医疗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把全民健康不断提升到更高水平。
10. 如何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江迪 ■建言要点 将国民幸福指数、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等作为政府刚性考核指标纳入中央、省、地市三级的“十二五”规划,最好在每年的各级《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能有所体现。若不能每年调查测算,至少应在“十二五”规划末应有相关数字与“十一五”规划末相比较,来说明国民幸福指数增强了、城乡差别减少了、贫富差距缩小了。 如何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泉州市科协主席骆沙鸣委员认为,当前强调构建和谐社会,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城乡统筹发展,就应该营造让人民生活有幸福感、使人们有物质丰裕感、政治清明感、居住有安全感、工作有价值成就感、精神充实感、社会和谐感、信念理想有认同归宿感、人际关系有诚信奉献感、生态舒适感、身心有健康快乐感的氛围和环境,在“十二五”期间使中国的国民幸福指数有一个质的飞跃。 为了推进国民幸福感提升,骆沙鸣委员认为,有必要将国民幸福指数列入各级政府刚性考核指标,用国民幸福指数等来衡量社会发展成就将有利于各级政府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施政方针。更多关注国民内心对幸福的心理感受,更注重包容性增长,更注重民本民生。 骆沙鸣指出,经济发展越快,非物质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就越大。所以不可单纯追逐GDP增长,应在绿色GDP和国民幸福指数中建立起适当的有机联系,使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并非简单建立在追逐物质丰富上,而是更多地转向关注国民内心对幸福的心理感受。 骆沙鸣建议,注重农村和城市社区的文化娱乐健体设施建设,加大宣传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引导人们崇尚科学、乐于奉献、知足常乐、健康和谐、友善诚信,使人们摒除拜金主义、官本主义、奢华浪费等陈旧观念,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人们从理想、信念、情绪、健康、心态等方面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从而逐步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通过增强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提高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意识,逐步提高人民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