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心理健康的概念是什么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尤其是幼年时期的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影响甚大。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能良好地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
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
1、智力正常:比如智力发育水平和同龄人相比,在正常误差范围内,先天智力发育低下的孩子,心理健康无从谈起;
2、情绪良好:表示经常性的愉快、开朗、自信,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一旦遇到挫折,能够及时调整过来;
3、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与人交往,因人际关系水平反映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人既要有稳定和相对广泛的人际关系,又要拥有知己、朋友。交往中既有自知之明,又不卑不亢,能够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等;
4、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拥有积极的处世态度,能够顺应社会的发展,与变革进步的趋势,勇于改造现实环境,达到自我进步和奉献社会的协调统一;
5、人格完整:人格包括性格、气质、能力等,简而言之是组成人格的各个心理要素,不存在明显的缺陷和偏差,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
所以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要有以上的几方面心理要素的协调统一,才能使情绪稳定,和环境保持良好的契合关系。
一、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的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二、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三、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四、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五、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链接: https://pan..com/s/1q60YGyujMYG-iStT5BgTrw
‘贰’ 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在哪一年的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提出的如果知道自己是否心理健康
1946年。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借助外物应该是最方便的吧,比如在连信科技的psybot心理健康机器人做个心理测试。
‘叁’ 国际心理大会在哪一年为心理健康定义
国际心理大会在1946年为心理健康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尤其是幼年时期的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影响甚大。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能良好地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
‘肆’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的具体出处是什么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的具体出处是阿拉木图宣言。早在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阿拉木图宣言》中,就把政策重点放在保障每个居民获得安全饮用水、卫生设施、均衡营养以及疾病预防控制措施等与健康相关的社会政策方面。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提出,源于人们对决定健康状况的各种因素的认识不断深入。研究表明,决定健康状况的因素,医疗卫生服务仅占8%,遗传等生物因素占15%,超七成主要是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因素。
《阿拉木图宣言》的具体内容。
《阿拉木图宣言》兹坚定重申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虚的匿迹,而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总体状态,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高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的一项最重要的社会性目标,而其实现,则要求卫生部门及其他多种社会及经济部门的行动。
人民健康状态、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现存的严重不平等,在政治上、社会上及经济上是不能接受的,从而是所有国家关心所在。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人民日报新论:“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伍’ 谈谈对心理健康概念的理解
一、明确心理健康的定义
1946年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国内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智力正常、情绪良好、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什么年龄段做什么事)。
二、了解心理健康的对立面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必须了解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
1、心理问题是人们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心理矛盾的心理状况。
对几大城市在校学生的调查表明: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为13%;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大学生约为25%;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递增趋势。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突出表现:
第一类,自卑心理/自大心理
第二类,孤独心理/炫耀心理
第三类,焦虑心理/懒散心理
第四类,苦闷心理/享乐心理
2、心理疾病是严重的心理问题。
①神经官能症: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等等;“再也不会有人爱我了。”“我再也不会爱上其他人了。”
②精神分裂症:胡言乱语,胡作非为。(常言说的精神病。)
三、形成整体性认识
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三分法)
维护心理健康,解决心理问题,预防心理疾病。
‘陆’ 什么叫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
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尤其是幼年时期的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影响甚大。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能良好地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
根据我国青春期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他们达到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六个心理品质:
一、智力发育正常,即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
二、稳定的情绪。尽管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但不会持续长久;
三、能正确认识自己。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
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理解他人,学习他人长处,友善、宽容地与人相处;
五、稳定、协调的个性,能对自己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控制和调节;
六、热爱生活,能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心理健康标准;网络- 心理健康
‘柒’ 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定义
目前在心理学理论中,特别是在人格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中,美国心理学家杰哈塔(Jahoda,M.)的"心理健康"定义最为着名,他提倡一种"积极的精神健康"(positve mental health),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来说很有教益。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①自我认知的态度。心理健康的人,能对自我做出客观的分析,对自己的体验、感情、能力和欲求等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认知。
②自我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的心态绝对不会是消极的、厌世的或万念俱灰的,他会努力去实现自己内在的潜能,自强不息,即使遇到挫折,也会成长起来,去追求人生真正的价值。
③统一、安定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效地处理内心的各种能量,使之不产生矛盾和对立,保持均衡心态。他对于人生有一种统一的认知态度,当产生心理压力和欲求不满时,有较高的抗压力及坚韧的忍耐力。
④自我调控能力。对于环境的压力和刺激,能保持自我相对的稳定,并具有自我判断和决定的能力。不依附或盲从于他人,善于调节自我的情绪和能力,果断地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⑤对现实的感知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不会迷失方向,他能正确地认知现实世界,判断现实。
⑥积极地改善环境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不会受环境的支配、控制,而是顺应环境,适应环境,并积极地发问、变革环境,使之更适应人的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热爱人类,适当地工作和游戏,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有效率地处理、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维持,即不仅能获得确保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还能自我实现,具有为他人的健康贡献、服务的能力。
我国学者把"心理健康"的定义,又做了一个概括:
①有幸福感和安定感;
②身心的各种机能健康;
③符合社会生活的规范,自我的行为和情绪适应;
④具有自我实现的理想和能力;
⑤人格统一和调和;
⑥对环境能积极地适应,具有现实志向;
⑦有处理、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
⑧具有应变、应急及从疾病或危机中恢复的能力。
以上的心理健康定义,是与心理障碍和疾患相对而言的。随着国际、国内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类对心理健康的概念也有一个不断修正、完善过程。
‘捌’ 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的标准分别是什么出自哪里
心理健康不仅仅表现为智力正常、情绪良好、意志健全、行为协调符合年龄特点,而且还表现为反映适度、人际关系协调、心理活动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状态。世界卫生组织也制定了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有足够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适度评价自己的能力;生活理想、切合实际;不脱离周围环境;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协调;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度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在符合集体要求的情况下,仍有限的发挥个性特点;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恰当的满足个人的需求。
‘玖’ 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指的是心理的各个方面以及在生活当中活动的过程,处于一个良好或正常的状态。
可以表现为性格比较随和、智力正常、认知程度比较正确、情感适当、态度积极、行为恰当以及在陌生环境适应良好等状态。目前心理健康升级为身心健康,也就是心不仅要心理健康,而且要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的人并非没有过多痛苦和烦恼,而是他们能适时地从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积极地寻求改变不利现状的新途径。他们能够深切领悟人生冲突的严峻性和不可回避性,也能深刻体察人性的阴阳善恶。
他们是那些能够自由、适度地表达、展现自己个性的人,并且和环境和谐地相处。他们善于不断地学习,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地充实自己。他们也会享受美好人生,同时也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他们不会去钻牛角尖,而是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