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社会环境对健康的影响有哪些
环境的构成
环境是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与人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环境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一切必要的条件,而人类通过调节自身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同时也不断地改造环境,创造有利于自身生存、发展的环境条件。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能力越强,环境对人类的作用就越强。人类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将大量的废弃物带给了环境,造成了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1)自然环境
人类的自然环境又称物质环境,可分为两类,一类指天然形成的原生环境,如空气、水、土壤等;另一类是由于工农业生产和人群聚居等对自然施加的额外影响,引起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变,称次生环境。它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环境因素。
(2)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是指与社会主体发生联系的外部世界。其主体包括个人和群体。社会环境是由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教育水平、人口状况、人的行为方式等要素构成的,是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所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的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环境与健康
(1)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① 空气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会导致急性危害。产生的原因,一是污染地区的气象条件发生了变化,大量污物积聚在低空,扩散不开;另一种是事故排放使大量有害物质短时间内进入大气,造成严重污染。
② 慢性危害
长期生活在低浓度污染的空气环境中,机体可受到慢性潜在性危害,使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增高。如目前吸烟引发肺癌、石棉引起石棉肺、二氧化硅致矽肺等已为人们所共知。
③ 致癌作用
空气污染物的致癌作用是慢性危害的又一表现,是现代肺癌发病率增高、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实验证实,有30余种空气污染物具有致癌作用,其中最突出的是多环芳烃化合物,以3,4-苯并芘为代表。它是煤炭、石油、天然气、木材等燃烧不完全所形成的一种高活性致癌物,在煤烟、煤焦油、汽车废气、飞机尾气、柏油路灰尘中都能分离出3,4-苯并芘。某些元素如砷、铅、镉、铬、铍的致癌性已在动物实验中被证实。
(2)水体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水是人体的基本成分,也是生命活动、工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水体是以陆地为相对稳定边界的天然水域。如果外界许多物质被混入天然水源,降低了水质,通过稀释、混合、挥发、沉淀等物理方法,氧化、还原、酸碱中和、化合、分解等化学方法,以及水生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作用过程,使杂质下降,这就是水体的自净能力。当排入水中的物质量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物理与化学性质发生改变,水质变坏,降低了水的使用价值,称之为水体污染。
(3)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土壤受到一定程度污染后,由于土壤的机械作用和物理、化学、生物化学作用,使病原体杀灭,有机物质被分解和合成,在卫生学上无害且能被植物利用的腐殖质和无机盐,这就是土壤的自净作用。当土壤被有机性废弃物或毒物所污染,其含量超过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就形成了土壤污染。土壤被污染后,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大都是间接的。主要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土壤——水——人体这两个基本环节对人体产生影响。对健康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 引起中毒
工业“三废”中排出的废水含有铅、镉等重金属毒物,灌田后可以通过稻米造成慢性镉中毒(疼痛病)和铅中毒;含砷、汞农药污染土壤引起慢性砷中毒和汞中毒;“三废”和农药污染土壤后,再经雨水冲刷而污染地面水和地下水,人们通过饮水、食物以及家畜通过饲料都可引起中毒。
② 诱发癌症
近年来的研究进一步证实,镉、苯氧除草剂和氯酚农药等对人有致癌作用。土壤受到放射性污染,通过对人体的外照射和内照射(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操作,除诱发癌症外,还会导致头昏、乏力、脱发、白细胞减少或增多等病症。
③ 传播疾病
被含有病原体的粪便、垃圾和污水污染的土壤,可成为有关疾病的传播媒介,如伤寒、副伤寒、痢疾、结核病等。还有破伤风、气性坏疽、肉毒杆菌等能在土壤中长期生存,成为人们感染这些疾病的重要来源。
(4)噪声对健康的影响
凡是干扰人们正常休息、睡眠和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思考和谈话等不协调的声音,均属噪声。我国规定每天工作8小时岗位的噪声强度:新建企业不得超过85分贝,现有企业适当放宽至90分贝。生活生产中主要噪声源有:
① 工业噪声:来自工厂各种机械和高速设备的撞击声和马达轰鸣声,如织布机、风动工具、冶炼设备、球磨机、锻压、电锯以及建筑工地的搅拌机、打桩机等产生的噪声。
② 交通噪声:主要来自各种车辆、火车、飞机、轮船等在发动和运行中产生的噪声。
③ 生活噪声:主要来源是集贸市场的嘈杂声,娱乐、体育场所和宣传工具的高音噪声,家庭的收录机、电视机、洗衣机和缝纫机等发出的噪声。
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可体现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几方面,但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最直接。长期接触噪声对人体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噪声还可引起头痛、头晕、耳鸣、心悸及睡眠障碍等神经衰弱综合症;对心血管系统损害主要表现出心率加快或减缓、血压不稳;对消化系统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食欲减退、消瘦、胃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等。
(5)社会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人们健康的影响、制约作用是巨大的,作为社会人口中正经历着生长发育和社会化过程的高中学生这一群体来说,也毫不例外地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我国现有80多万所中小学校和1 000多所高等院校,在校学生2亿多人,约占我国人口的1/5以上。他们不仅在社会人口比例中数量大,更重要的是代表着人类的未来,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希望所在。因此,研究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各种社会因素,特别是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同辈群体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为其在走上社会以前打下良好的身心健康素质基础,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❷ 社会环境对人体的健康有哪些影响
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膳食结构 发生变化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健康问题,如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增多,家庭中肥胖儿增多,另一方面,在儿童和育龄妇女中缺 铁性贫血又占相当比例。人群特征:包括年龄、性别、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婚姻状 况、文化教养水平、伦理观念。不同民族的人有不同的遗传或环境 背景,不同宗教的人有不同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不同籍贯的人往往 长时间地保留他们原居地的文化特征。饮食习惯及其他环境特 征,是影响人们的主要因素,文化教育因素往往决定人们是否会生 活、会劳动、会休息、会娱乐、会运动、会交际,没有相当的文化教养 因素,健康生活难以保证,伦理观念、法制观念、公德观念、人生观 受社会集体的制约。
❸ 影响健康的社会环境因素有哪些,举两举2个例子来说明你认为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并阐述他们如何影响人类健
摘要 社会环境:这里所指的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局面等。中外心理学家就这些社会环境因素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如风俗习惯、道德观等,从出生之日起就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他们,使他们逐渐形成理想、信念、世界观、需要、动机、兴趣和态度等心理品质。不同的文化对人的心理健康有不同影响,其中有些是健康的,有些则是不健康的。社会意识形态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通过社会信息作为媒介的,中学生对社会信息的获得,可来自于自己的直接观察,也可来自于别人的见解传授,如,网络、报刊杂志、电视、书籍、电影、广播等。健康的社会信息,有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不健康的腐朽没落的社会信息,则会造成种种危害。如,暴力电视或电影会引起中学生的攻击和犯罪行为。
❹ 社会文化因素如何影响健康
社会文化因素影响健康的规律与特点:
(一)泛影响性
泛影响性是指社会因素对人们健康的影响非常广泛;对个体而言,一种社会因素可同时导致全身多个系统发生功能变化。
(二)恒常性
恒常性是指社会因素可对人们的健康产生稠密和持久的作用。
(三)累积性
累积性社会因素以一定的时序作用于人体,可形成应答累加,功能损害累加或健康效应累加作用。
(四)交互作用
交互作用一种社会因素可以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也可以作为其他因素的中介、或以其他因素为中介作用于人们的健康。
❺ 文化对人的健康和生活方式都有哪些影响
文化有好有坏。好的文化对健康带来益处,充满活力。给生活带来积极向上的态度,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朝气。文化能让你真正认识生活,没有文化,生活就会没有精神支持。相反不好的文化,身体处于亚健康,工作没热情,消极的思想,不断的沉迷,生活没目标等等。
(5)社会文化如何影响健康水平扩展阅读:
人类传统观念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由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和传播的国家或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艺术文化、科学技术等,它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
文化是人类在不断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过程中,在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并获得人们共同认可和使用的符号(以文字为主、以图像为辅)与声音(语言为主,音韵、音符为辅)的体系总和。用更简炼的文字表达,则可缩写为:文化是语言和文字的总和。
❻ 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特点有哪些
影响健康的因素有:
1、环境因素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空间及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生活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之总和。因此,人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又称物质环境,是指围绕人类周围的客观物质世界,如水、空气、土壤及其他生物等。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在自然环境中,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主要有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
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因素包括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一些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保证,但另一些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却通过_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甚至危害人类的健康。
自然环境中的物理因素包括气流、气温、气压、噪声、电离辐射、电磁辐射等。在自然状况下,物理因素一般对人类无危害,但当某些物理因素的强度、剂量及作用于人体的时间超出一定限度时,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自然环境中的化学因素包括天然的无机化学物质、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及动物和微生物体内的化学元素。一些化学元素是保证人类正常活动和健康的必要元素;一些化学元素及化学物质在正常接触和使用情况下对人体无害,但当它们的浓度、剂量及与人体接触的时间超出一定限度时,将对人体产生严重的危害。
(2)社会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活动中相互间形成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在社会环境中,有诸多的因素与人类健康有关,如社会制度、经济状况、人口状况、文化教育水平等,但对人类健康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是: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与医疗卫生服务因素。
行为是人类在其主观因素影响下产生的外部活动,而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长期的民族习俗、规范和家庭影响下所形成的一系列生活意识及习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健康观的转变以及人类疾病谱的改变,人类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合理、卫生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将促进、维护人类的健康,而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将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特别是在我国,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对人民健康的影响日益严重,吸烟、酗酒、吸毒、纵欲、赌博、滥用药物等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导致一系列身心疾病日益增多。
医疗卫生服务是指促进及维护人类健康的各类医疗、卫生活动。它既包括医疗机构所提供的诊断、治疗服务,也包括卫生保健机构提供的各种预防保健服务。一个国家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拥有、分布及利用将对其人民的健康状况起重要的作用。
2、生物遗传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是指人类在长期生物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遗传、成熟、老化及机体内部的复合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它对人类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如何预防:
1.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其对象是健康人群,包括暴露于某些危险因素的健康人群;其主要目的是保护健康人群,减少疾病的发生。
2.第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其对象是尚无临床症状,但体内已发生某些病理改变的人群;其主要目的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3.第三级预防 又称临床期预防,其对象是患病人群;其主要目的是防止疾病恶化,减少残障。
❼ 影响人群健康的社会因素包括哪些 你认为比较重要的社会因素是什么 请对这些
社会因素主要指社会制度、文化教育、人口及家庭等,它们主要通过对人的心理、生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的健康。
1.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1)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导致人们在行为乃至身体器官功能状态方面产生变化的因素。人的心理现象较为复杂,既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共性的特征,也包括能力、气质、性格及兴趣爱好等个性特征,这些特征都可能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因素。
(2)社会心理因素对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通过生理变化的各环节发生作用。当人们遭遇到某些紧张的社会事件时,心理上就会出现不安和紧张的情绪;当紧张事件消除后,紧张的情绪状态也会消失。如紧张事件继续,这种紧张情绪就会持久存在。当紧张情绪持久存在引起一系列生理变化超过了人类自我调节功能时,就会对人体健康发生不良影响。
(3)心身疾病:是指社会心理因素在发病、发展、治疗、预防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常见的心身疾病有癌症、原发性高血压、溃疡病和冠心病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与健康
经济是满足社会人群基本需要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卫生工作,卫生工作也同样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两者具有双向互动作用。
(1)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人群健康水平提高的根本保证,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
(2)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必须以人群健康为条件,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对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社会文化因素与健康
文化因素包括教育、科学、艺术、道德、信仰、法律、风俗习惯等。
(1)思想意识对健康的影响:思想意识的核心内容是世界观,其确定人们的其他观念。人的观念的形成,一方面来源于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实践,另一方面来源于社会观念的影响,从而使思想观念具有个别性和社会普遍性。因此,由某种观念带来的健康问题也表现出个别性和社会倾向性。不良的社会道德和观念可带来社会病态现象和健康问题——社会病。
(2)风俗习惯对健康的影响:风俗习惯是历代相沿的规范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从而对健康发生着重要的影响。不良的风俗习惯可导致不良的行为,将直接危及和影响人群健康。
(3)科学技术对健康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而对个体和群体的心身健康发生着重大的影响。
4.人口与健康
人口的增长应与社会经济增长相协调。人口增长过快,生产积累减少,生活水平下降,健康水平降低。还会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加重环境污染,对健康造成威胁。
5.卫生保健服务与健康
卫生保健服务是指卫生部门向社区居民提供适宜的医疗、预防、康复和健康促进等服务。在卫生保健服务中医疗质量、服务态度、医德和医疗作风等,对人群健康可产生重要影响。
6.家庭因素与健康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维护健康的基本单位。通过优生、优育和计划生育可使人口数量得以控制,且能保证人口质量,降低人群发病率。家庭成员和睦相处,有助于保持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良好的家庭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可保证生活质量,增强体质,减少疾病。
❽ 社会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环境因素、生物因素、生活方式因素和保健服务因素。(1)环境因素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极大,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人类一方面要享受它的成果,一方面要接受它带来的危害。自然界养育了人类,同时也随时产生、存在和传播着危害人类健康的各种有害物质。气候、气流、气压的突变,不仅会影响人类健康,甚至会给人类带来灾害。在社会环境中,政治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的进步与人类的健康紧密相连。例如: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了废水、废气、噪音、废渣,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不良的风俗习惯、有害的意识形态,也有碍人类的健康。因此,人类要健康,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做好改善环境、美化环境、净化环境和优化环境的工作。(2)生物因素在生物因素中,影响人类健康最重要是遗传因素和心理因素。现代医学发现,遗传病不仅有二三千种之多,而且发病率高达20%。因此,重视遗传对健康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心理因素对疾病的产生、防治有密切关系,消极心理因素能引起许多疾病,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保持和增进健康的必要条件。医学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证明,消极情绪如焦虑、怨恨、悲伤、恐惧、愤怒等可以使人体各系统机能失调,可以导致失眠、心动过速、血压升高、食欲减退、月经失调等疾病。积极的、乐观的、向上的情绪,能经得起胜利和失败的考验。总之,心理状态是社会环境与生活环境的反映,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3)生活方式因素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经济、社会、风俗、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很早就认识到生活方式与健康有关,但由于危害人类生命的各种传染病一直是人类死亡的主原因,就忽视了生活方式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直到19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才逐步发现生后方式因素在全部死因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例如,1976年美国年死亡人数中,50%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可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健康是多么重要。(4)保健服务因素决定健康的因素十分复杂,保健服务是极为重要的因素。世界卫生组织把卫生保健服务分为初级、二级和三级,实现初级卫生保健是当代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其基本内容是:①健康教育;②供给符合营养要求的食品;③供给安全用水和基本环境卫生设施;④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⑤开展预防接种;⑥采取适用的治疗方法;⑦提供基本药物。这些无疑对人类健康提供了根本性的保障。
❾ 对健康影响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你好,朋友,你提问的问题,结合相关资料,我个人推荐如下看法,请您参考:
其实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因素有很多,在这我只谈几个方面:
1、社会环境:这里所指的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局面等。中外心理学家就这些社会环境因素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如风俗习惯、道德观等,从出生之日起就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他们,使他们逐渐形成理想、信念、世界观、需要、动机、兴趣和态度等心理品质。不同的文化对人的心理健康有不同影响,其中有些是健康的,有些则是不健康的。社会意识形态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通过社会信息作为媒介的,中学生对社会信息的获得,可来自于自己的直接观察,也可来自于别人的见解传授,如,网络、报刊杂志、电视、书籍、电影、广播等。健康的社会信息,有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不健康的腐朽没落的社会信息,则会造成种种危害。如,暴力电视或电影会引起中学生的攻击和犯罪行为。
2、 社会风气:社会风气与中学生的关系就像自然气候与植物的关系一样,社会风气可以通过家庭、同伴、传媒、流行等途径影响其心理健康。不良风气,会使一些中学生的心理受到了扭曲,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因此,要确保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共同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净化环境,树立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
3、学习生活环境:处于不同学习生活环境的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尽相同。因此,城乡差异、人口密度、环境污染、噪音等周围环境与人的生存密切相关的因素,对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存在明显影响。打个比方吧,好比说生活在城市的中学生,由于住房单元化,同邻居伙伴的交往明显减少,这种状况不利于他们的社会化,使其缺乏与人交往的技巧,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还有研究发现,人口密度过大与青少年犯罪率有密切关系,精神疾病以及其它心理变态也与人口密度有关。大城市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日新月异,导致了大量过量信息的产生,使人们的心理严重“超负荷”,拥挤使人们更容易产生矛盾、争吵,生活在其中的中学生也容易产生心理紧张,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4、社区环境:社区是指若干群体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内形成的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如街道、住宅小区、村庄、小镇等。社区对生活在其中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社会传媒和社区环境产生的。学校和家长充分发挥社区对中学生心理的辅导作用。如,有选择地组织中学生观看健康的、符合其年龄特点的电影、电视;欣赏音乐会、美术、摄影展等;充分挖掘社区环境中的积极因素,组织他们参加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如绿地认养、照顾孤寡老人、环保宣传等……从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中,中学生的能力可以得到锻炼,心理会变得更加成熟。
总之,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而言,家庭因素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要全面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三方面因素的协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