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心理健康是指什么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个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会配合能量的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心理健康的状态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识正常情感拾到意识和你态度积极行为,吓到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个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会配合能量的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心理健康的状态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识正常情感拾到意识和你态度积极行为,吓到适应良适应良好。
‘贰’ 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标准是什么
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没有痛苦,指的是一种积极的、能够使人们不断进步的心理状态。
除了疾病而言,还应该具备一些特点,比如可以持续学习,持续进步,可以良好的适应社会关系,良好的发展和保持亲密关系,能够有比较好的自我认知,并且能够在挫折中、困难中应对,使自己度过困难跟挫折,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在相当程度上接纳自己的不足。
此外,还要具有灵活性和弹性,比如在一些压力和极端环境下,能够调适自己的身心情况,去适应极端情况,这些都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志,而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指一个人的身体、心灵统一、和谐,能够适应好社会环境,并且使人发挥到最好的功能。
心理学家将心理健康的标准描述为以下几点:
1、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2、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4、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5、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8、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9、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10、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智力正常;
2、情绪健康;
3、意志健全;
4、行为协调;
5、人际关系适应;
6、反应适度;
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心理健康
‘叁’ 什么是健康和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给予健康下的正式定义是:“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世界卫生组织据此制定了健康的10条标准:
(1)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的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2)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好。
(4)应变能力强,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御一般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随着人们对健康认识的加深,健康定义也发生了变化。在1988年国际心理卫生协会年会上,与会代表们又为健康补充了新的内容:“健康的定义还必须包括提高 道德品质。因此,健康应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后三者为心理卫生的任务。”正是这一健康的新定义,促使人们的健康观发生了变化,结 束了“无病就是健康”的旧观念。理论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关心自己身体健康的同时,也逐步重视起了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