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血液粘稠的人群,应减少哪些食物的摄入
在正常情况下,当血液仍然是一个健康状态时,通常循环将被淘汰,氧气和营养物可以运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保持身体的正常运行。有些人有过多的黏性,而不仅流动率慢,而且易于血栓形成,影响正常的血液循环,这将导致血管,甚至突然心血管和脑血管时间,对生命构成威胁。
因此,不想要血液变得黏稠的人,通常要注意许多方面,保持血液健康,并通过合理的身体护士防止血液受到威胁健康。那么,为了避免血液过于黏稠的人,通常需要什么食物?吃了多少血?这三种食物建议你减少触摸
3,高糖食物
如果你想避免你的血太多,你通常需要远离高糖。由于过度摄入糖物质,通常对健康不利,而不是单身,导致血糖升高,它会引起肥胖。由于过量的糖物质,如果没有及时使用,它可能在体内肥胖。
此外,糖物质在体内形成脂肪,也可以引起血脂上升,并且血液会变得异常。因此,通常希望避免血液过度黏稠,应远离高糖食物,并需要吃一些食物需要吃,以保持正常的血液。
Ⅱ 人体血液中存在着怎样的血液平衡
水盐平衡,pH平衡,渗透压平衡
Ⅲ 想要促进血液循环,该掌握哪些有效的方法
至于在锻炼方面,有好多种,我觉得还是要因人而异,年龄大小不同,身体素质强弱不同,锻炼方法也不同。我觉得游泳,慢跑,打球,太极拳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长期坚持下去,这也是所有人的通病。只要能够按照一种锻炼方法坚持下去,都会收到效果的。
Ⅳ 血液与健康的关系
健康与血液的关系一、血液酸碱平衡的重要
日本非常着名的医学博士系川先生曾经强调过“血液浊而易致病,酸性体质容易患慢性病”野y话也就是系川先生一生苦心研究医学的总结,据东京大学医学部之研究,测定600名癌症患者唾液的酸碱性,结果有90%是酸性,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其中的85%的癌患,竟为PH5.8以下之强酸性体液,此种惊人之事实,足证酸性体质严重影响人体的健康,因此在平时就将体液保持“微碱性”,并保有自力治疗疾病的体质,加上适当而切实的摄食与运动,这就是健康的原动力。
【酸碱平衡是健康的第一要务】
细菌的温床就是酸毒血液,俟细胞中毒老化衰亡时,细菌便猖狂施虐于细胞和组织。
二、血液酸性化的原因
人们一天廿四小时由口鼻要吸入约卅磅(13.6公斤)的空气(充满氧、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一氧化氦等气体),由口吃进约廿磅左右的食物(水、油、米、鱼、肉、糖、水果、蔬菜、药品、矿物质等等),空气由肺溶解进入血液,食物由消化系统吸收进入血液,不洁的空气,污染的食物终将污染血液,下面就是污染的过程。
1.空 气 污 染~工厂、汽车、飞机等排出的毒烟中充满一氧化氮(NO)、二氧化(CO2)、
氧化碳(CO)、硫酸(H4SO2)、氯气(CL2)等气体,当空气中充满过多以 多种气体会直接侵害人类的鼻、喉、气管,当它被吸入肺中,溶入血
中变成污染血液的酸性物质,根据以上人体每天吸入13.6公斤的气体
计算,这样污染的空气溶入血液中的酸性物质是相当可观的数目也是
致病之主因。
2.水 质 污 染~工厂排水、农药的滥用,促使水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水是人体中不
可或缺的最重要物质,我们每天摄取水量约在数千CC以上,纯净的水
是健康的必需品,污染的水质会造成不可计数的损害,像日本水银事
件,台湾、嘉义沿海地区的乌脚病等都是水质不良的原因。
3.美食的污染~一般通称的美食即鸡、鸭、鱼、肉以及米、麦、色香味俱全的烹调,
加工罐头添加大量磷酸盐或其它防腐保鲜的食品等,由于上述食品中
大部份均属多磷少钙的酸性食品,例如米中,磷钙之比约为27:1、鸡
肉为280:6、磷为钙的70倍之多,依酸碱的营养观点来看,米面、肉类
乃是高酸性的食品,摄食太多是会污染血液使身体失去酸碱平衡。
4.缺 少 运 动~缺少运动会使脂肪积集细胞内,由于燃烧醣类养分产生的二氧化碳
(CO2)不容易随血液迅速循环排出体外,而积存在血液中污染血液,使
人疲劳不易恢复。
5.成 药 污 染~靠药品生存的生活是恐怖的生存方式也是长期污染血液的主因。
6.化学品污染~各种洗洁剂,防腐剂的普遍使用,植物的残留农药,动物体内的抗生
素,贺尔蒙等也是造成污染血液的主因。
7.情绪与压力~怒者伤肝、悲者伤心、思者伤脾、忧者伤肺、恐者伤肾,故身心平衡
才算健康。
三、什么是酸毒的血液
污染的血液其实就是酸毒血液,确切的说:即血液中充满过多的脂肪、蛋白质(胆固醇)、二氧化碳及非细胞生长所需的硫酸、尿酸、焦葡萄酸、水银(汞)和其它化合物,如多氯联苯、D.D.T等物质,以致血液毒化之谓。
四、什么是理想的血液
理想的血液应该是无酸无毒,且偏弱碱性,(介于酸碱度PH7.3~PH7.5之间)充分营养,不具其它不必要的废物。
五、血液中之“钙离子”
人的血液约为五公升,由血球和血清等合成,而含于血清中之“钙”量,以健康人为例,在100cc中存在约10mg,在此10mg之钙中,单独活泼的运动之“钙离子”有4mg,和血清蛋白结合之“结合型钙”,占其余之6mg钙离子量依身体状态而变化,但结合型钙量不会变化,“钙离子”在健康时约为4mg,但如有疲劳或轻微病症时,将少于3mg,又患慢性症状时,降为2.5mg,如更为重症就减到1.5mg左右。
因此,血液中的钙离子量可左右人的健康,为脱离病态,恢复健康,必须保持适量的钙离子为其首要条件。
六、依血液之碱性酸性区分健康或患病之理由
人的血液因钙而产生健康无病的弱碱性或因缺乏钙而呈多病的酸性,其理由可归纳成以下三点:
1、弱碱性的血液因呈“潺潺性”而有良好的血液循环,细胞因而容易取得营养,更
能顺利代谢废物。
2、钙离子可溶解附着于血管的胆固醇,因此增加血管之畅通,又能挤压堵塞毛细血
管前之胆固醇及老废物,因此血液的循环越来越好。
3、在弱碱性血液病原菌或过滤性病原体(化脓菌、传染病菌、结核菌、感冒滤过性
病原体、瘤病毒、其它所有病原体)无法繁殖,相反地(1)酸性血液呈糊状因而血液
循环不良。(2)酸性血液里,胆固醇堆积于血管中,血管逐渐缩小,最后胆固醇及老
废物在毛细血管前堵塞,因此血液循环越来越差。(3)酸性血液里,各种病原体逐渐
繁殖成为病态。
如此,血液弱碱性与酸性明显就可区别人的健康或患病了,在弱碱性血液里,有良好的血液循环,因此各种营养素、水份及氧气就可顺利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废物及二氧化碳亦可畅顺地被排出,细胞很快完成新陈代谢任务,病态亦在细胞更生中消失了。
相反地,在酸性污浊的血液循环中各种营养素、水份及氧气无法顺利被送到身体各个部位、老废物及二氧化碳无法被排出,细胞无法完成新陈代谢的任务,身体也变为病态而生病。
万病是血液循环不良所引起的,按摩、针灸术、贴沙隆巴斯、或服药等等,都是为了改善血液循环而已。
钙引导血液成为弱碱性之事和时下所谓“血管的水沟流着清净的水”意义是相同而易理解的,在没有淤塞的清流中,不会生孑孓或蛆虫,同样的在潺潺的弱碱性的清净血流中不会发生病原菌或病毒体是一定的道理。
Ⅳ 血液在维持机体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血液是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红色液体,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遗传物质(染色体和基因)。属于结缔组织,即生命系统中的组织层次。
血液中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如无机盐、氧以及细胞代谢产物、激素、酶和抗体等,有营养组织、调节器官活动和防御有害物质的作用。血液储存着人体健康信息,很多疾病需要验血。包括遗传病。
维持机体各种组织正常兴奋性需要有合适而恒定的内环境,如温度、酸碱度(pH)、渗透压及各种离子浓度等,血液对维持内环境的恒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血液中的缓冲系统(如碳酸氢钠和碳酸、血浆蛋白、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等)具有缓冲酸性或碱性物质的作用,使血液的pH值维持在7.35~7.45。血浆中各种无机离子的含量及其比例对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尤其是心肌的兴奋性至关重要。
(5)维持血液健康需要哪些平衡扩展阅读
血液的功能
运输
运输是血液的基本功能,自肺吸入的氧气以及由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都依靠血液运输才能到达全身各组织。
同时组织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与其他废物也赖血液运输到肺、肾等处排泄,从而保证身体正常代谢的进行。血液的运输功能主要是靠红细胞来完成的。贫血时,红细胞的数量减少或质量下降,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血液这一运输功能,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体液调节
激素分泌直接进入血液,依靠血液输送到达相应的靶器官,使其发挥一定的生理作用。可见,血液是体液性调节的联系媒介。此外,如酶、维生素等物质也是依靠血液传递才能发挥对代谢的调节作用的。
内环境稳态
由于血液不断循环及其与各部分体液之间广泛沟通,故对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酸碱度平衡以及体温的恒定等都起决定性的作用。
防御功能
机体具有防御或消除伤害性刺激的能力,涉及多方面,血液体现其中免疫和止血等功能。例如,血液中的白细胞能吞噬并分解外来的微生物和体内衰老、死亡的组织细胞,有的则为免疫细胞,
血浆中的抗体如抗毒素、溶菌素等均能防御或消灭入侵机体的细菌和毒素。上述防御功能也即指血液的免疫防御功能,主要靠白细胞实现。此外,血液凝固对血管损伤起防御作用。
Ⅵ 关于人体系统如何保持体内平衡的问题
心脏做功,肺把少氧的静脉血变成动脉血,肾调节血容量,脑接收和发出命令,肝合成和分解,消化道吸收能量,皮肤保温散热等等。各器官通过反馈与负反馈,神经和体液等很多方法来保持平衡。
科学家称体内平衡作用为内环境稳定。为了达到平衡人体内有极复杂精巧的协调机制。 人体要保持健康必须维持适当的体温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体液必须维持在适当水平血液中的化学成分例如盐、糖、激素等必须严格保持一定比例。任何方面稍微不平衡可能很快会生病甚至死亡。这种平衡不用我们自己照管时时刻刻受到监控自动地予以保持。 天热时身体出汗皮肤发红以增加散热量降低体温天冷时身体发抖出现“鸡皮疙瘩”借此提高体温并且减少皮肤水分蒸发的热量损失。这些反应看来简单然而必须由身体多个器官协同工作才办得到。皮肤的神经细胞对温度变化很敏感测得外界温度改变立刻向脑子发出信号。控制内分泌系统的下丘脑收到信号刺激腺体分泌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随血液流至多个器官刺激器官作出生理调节。身体从食物中吸收到的化学物质平时储存于肝脏这时可能释放出来作为身体加紧活动的燃料心跳和呼吸也可能加快。来自皮肤的信号表示不再需要特殊反应时下丘脑才下命令停止这些活动。 这种完全自给自足、自行调节的机能仅存于人和动物体内。体内平衡的巧妙处和繁复程度堪称无与伦比如此奇妙的系统相信永远不是人工所能仿造的。
正常情况下,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液不会引起血液pH值的显着变化,主要是由于体内有一系列的调节机制,即:①体液中的缓冲系统。②呼吸系统。③肾脏。
肾脏的调节作用缓慢,但能完整地调节血液pH值。这是肾脏的重要功能之一。
机体产生的固定酸,每天为40~60毫摩氢离子,它们可以通过肾小管泌氢作用自尿中排出。近曲小管、远曲小管、集合管细胞都可以泌氢。肾小管在排出酸性尿时,通过氢离子-钠离子交换,生成新的碳酸氢根离子,从而使在体液缓冲系统和呼吸系统调节机制中损失的碳酸氢根离子得到补充。同时,血浆氢离子浓度和二氧化碳分压的升高,均可刺激呼吸中枢,加强呼吸运动,使二氧化碳排出增多,血浆碳酸浓度下降。由于碳酸氢根离子的补充和碳酸的减少,使血浆中碳酸氢根离子与碳酸的比值不因对固定酸的缓冲而发生明显改变,使血浆pH值保持在正常范围。这样,肾脏通过对肾小球滤过的碳150毫克以内,故常规定性检查为阴性结果。
人之所以会维持平衡,主要是依靠内耳前庭系,本体感觉和视觉系的正常功能,以及这三个系统的相互协调作用。视觉是目测环境,随时随地调整动作。如果在黑暗中视觉系统发挥不了作用,,就会走路困难。本体感觉是关节,肌肉的本体感受器在发挥作用,如脚踩在水泥地面和踩在棉花堆上,就会产生不同的本体感觉。前庭系比较复杂,包括球囊和椭圆囊,三个半规管,内有壶腹嵴和耳石斑,这些都是管理平衡的感受器。人体处于不同的体位不同的环境下,视觉和本体感觉和内耳的前庭感受器把接受信息传递给小脑,使小脑发出平衡指示,活动关节肌肉,改变体位,保持平衡。这就是前庭系通路。这个通路上任何一个部分发生病变或功能障碍都会引起眩晕。
Ⅶ 体液平衡包括哪些方面
体液平衡包括:
一、水量的平衡
(一)体液的含量及分布
水平衡人体体液及其组成成分比较恒定,只在较小范围内波动。人体内体液总量与性别、年龄及胖瘦有关,正常成年男性液体总量占体重的60 %,女性为55 %,婴幼儿为70 %~80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脂肪量增多,体液量将减少。体液中细胞内液男性占体重的40%,女性占35%,细胞外液占20%;细胞外液中组织间液为15%,血浆为5%。正常情况下,体液比例相对恒定,各部分之间又不断地进行交换,保持动态平衡,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保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二) 24小时液体出入量的平衡
正常成人24小时液体出入量为2000~2500ml
搜狗问问
(三) 体液平衡的调节
体液的稳定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和肾脏进行调节,当体液失调时首先通过下丘脑-神经垂体-抗利尿激素系统恢复和维持体液的渗透压。血容量的恢复和维持是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完成。这两个系统共同作用于肾,调节水和钠的代谢, 维持平衡。如当人体缺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可刺激下丘脑神经垂体抗利尿激素系统,产生口渴,人主动饮水。同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作用于肾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再吸收作用加强,尿量减少,于是水分得到保留,使已增高的细胞外液渗透压回降,反之亦然。
二、电解质平衡
1、钠的平衡
电解质平衡钠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容量。钠增多时,可引起水肿,减少时可造成体液渗透压下降、脱水或血容量不足。正常值为135~145mmol/L,平均为142mmol/L。人体钠盐目食物中获得,正常成人每日需氯化钠5~9g,由尿、粪和汗中排出,其中肾脏是排出和调节的主要部位。钠盐摄入过多时肾脏排出增加,摄入过少时肾脏排出减少,禁食时尿钠可减少至最低限度。大量消化液的丢失可导致缺钠,禁食的病人需每日输注等渗盐水500~1000ml。
2、钾的平衡
钾是细胞内液的主要阳离子,血清钾正常值为3.5~5.5mmol/L。钾有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钾能维持细胞膜的应激性,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维持细胞内容量,维持心肌的正常功能。钾来源于食物,主要由肾脏排泄,肾对钾的调节能力很低,在禁食和低血钾时,肾脏仍继续排钾。病人禁食2天以上,应补充钾,否则将出现低钾。正常人需钾盐2~3g/d,相当于l0%氯化钾20~30ml。
3、氯和碳酸氢根
氯和碳酸氢根是细胞外液中的主要阴离子,与钠共同维持体液的渗透压和含水量。碳酸氢根与氯的含量有互补作用,当碳酸氢根增多时氯含量减少,反之,碳酸氢根减少时氯的含量增加 ,以维持细胞外液阴离子的平衡。当病人频繁呕吐丢失大量胃液时,氯离子同时大量丢失,碳酸氢根代偿性增加,引起低氯性碱中毒。又如病人输入大量氯化钠,由于氯离子增多碳酸氢根减少,而出现高氯性酸中毒。
4、钙的平衡
体内钙99%以磷酸钙和碳酸钙的形式存在于骨骼中,细胞外液中含钙很少,只占总钙量的0.1%,血清钙正常值为2.25~2.75mmol/L,相当恒定,体内钙45%为离子化钙,对维持神经和肌肉稳定起重要作用,其余半数以上为蛋白结合钙和与有机酸结合为磷酸盐、碳酸盐和枸橼酸盐。离子化钙与非离子化钙的比率受血pH影响,pH下降离子化钙增加,.pH升高离子化钙下降。血清钙受甲状旁腺功能和维生素D影响。临床以低钙多见。
5、磷的平衡
体内的磷85%存在于骨骼中,血清磷正常值为0.96~1.62mmol/L,磷对人体代谢有重要作用,磷参与核酸、磷脂、细胞膜、凝血因子的组成和高能磷酸键的合成及蛋白质的磷酸化过程,同时维持体内的钙、磷代谢及酸碱平衡等。
6、镁的平衡
镁是细胞内的主要阳离子,体内镁约50%存于骨骼中,其余绝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内,只有1%在细胞外液中,血清镁的正常值为0.70~1.10mmol/L。镁具有多种生理功能,有维持肌肉收缩和神经活动,激活体内多种酶,促进能量储存、转运和利用等作用。
三、酸碱度平衡
酸碱平衡正常血液酸碱度(pH)维持在7.35~7.45之间,这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最适宜的环境。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和肾三个途径来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
1、血液缓冲系统
作用快,能应付急需,但最终还需要肺和肾将酸排出体外,血液缓冲系统中有很多缓冲对,其中最主要的是HCO3-/H2C03。当体内酸增多时,由碳酸氢根与氢离子结合,使酸得以中和,H++HCO3- →H2C03→CO2↑+H2O。当体内碱增多时,碳酸中的氢离子与碱作用得以中和,OH-+H2C03→HCO3- +H2O。缓冲对中HCO3-/H2C03的比值正常为20/1。
2、肺
肺是排出体内挥发性酸(碳酸)的主要器官,当血中PC02升高(H2C03增多)时,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加深、加快,加速CO2排出,以降低血中碳酸浓度。反之,当血PC02降低时,呼吸变慢、变浅,以减少C02排出。
3、肾
肾是调节酸碱平衡的重要器官,一切非挥发性酸和过剩的碳酸氢盐都须从肾脏排泄。但肾脏调节速度是缓慢的,排出氢离子(H+),收回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尿pH正常为6。
以上三种主要机制相互配合,对酸碱平衡发挥着调节和代偿作用,其中以肾为主。
Ⅷ 怎样保护我们的血液循环器官
不要保护自己的血液循环,你只需要每天坚持锻炼,相信你的血液循环一定会很健康的,天天锻炼身体就会很健康,血液循环器官一定会很健康的。
Ⅸ 降低血液黏稠度,水分补充非常重要,怎样喝水才能平衡血液黏稠度
一、血液黏稠的人,喝水量建议在两千毫升左右,这样稀释血液的效果较高。盲目增加饮水,会增加肾脏的负担,还可能引起水中毒。
二、喝水也要注意频率,不提倡一次性将饮水量喝尽。因为降低血液黏稠度,是一种动态要求,需要长时间保持,而非短暂的需求。一次性喝太多,短期内效果好,但没过多久,血液的黏稠度就会上升。所以喝水分解成五到六次来完成,是最合适的。
三、喝水的时间建议为早上起床后、午睡起床后、两餐之间。睡前想喝水的话,最好在睡前一小时左右喝,对睡眠的影响较小。
四、喝温热的白水,是最好的选择,这样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又不会影响其他功能。
Ⅹ 有效循环血量的维持依靠哪几个因素
1、气
血属阴而主静,血的运行一方面依赖于气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又依赖于气的固摄作用。气的推动与固摄作用之间的协调平衡,是维持血液正常循行的基本条件。气对血的作用又是通过脏腑之气的生理活动实现的。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降、肝气的疏泄是推动和促进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而脾气的统摄和肝的藏血则是固摄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脏腑之气对血的推动和固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既能推动血液的运行,防止血液运行不畅;又可固摄血液,防止血液无故流失。另外,“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因此,气的温煦作用对于血液的寒温适度和正常运行具有重要的影响。若阳气不足,温煦失司,则血脉寒凝,血行不畅;反之,气有余便是火,火热入血,则迫血妄行,导致出血。
2、脉
血行脉中,脉为“血府”,有约束血液运行的作用,“壅遏营气,令无所避”的功能。因此,脉道的完好无损与通畅无阻也是保证血液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若寒滞、痰凝、血瘀等导致脉管收缩或脉道不通,或由于火热灼伤脉络、内外伤等因素导致脉管损伤,皆可影响血行,使局部出现缺血或出血性疾病变。
3、血液的质量
血液的清浊、黏稠状态等因素,可以影响血液自身的运行。如血液中痰浊较多,或血液黏稠,则可导致血行不畅而瘀滞。血液量的多少,也会影响到血的运行,血“注之于脉,少则涩,充则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