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售假保健品团伙被警方捣毁,养生行骗套路该如何警惕
当我们生活的越好,人们就越来越重视养生了,我们都知道身体健康对自己有很大的好处,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身体健康才能去好好的挣钱,我们看到现在不仅是老年人注重养生,年轻人也开始养生了,市场上有很多保健品,一些人为了养生,不惜花一些钱去买这些保健养生的食品。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上当受骗,这些骗子掌握了老年人的养生心理,所以,把收假的保健品卖给老年人,把保健品的功能讲的特别好,冒充一些专家给老年人讲述保健品的功效,而且,还会赠送一些老年人礼物,让老年人上当受骗,老年人上当受骗很大的一部分是爱贪小便宜,加上自己不了解一些疾病,所以,才会那上当受骗,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给老年人讲解一下。
2. 除了315晚会曝光的假产品,还有这6种骗人的东西!
3·15晚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除了那些让中老年受骗的“保健品”,蝌蚪君还盘点了6种消费者会轻信的假产品。
> 水素水不能延缓衰老 <
“水素水”在日本很火,没想到在中国也是火到爆,看看淘宝销量就知道了。
▲图自网络
“酵素”一词来自日语,后来经过台湾辗转进入大陆,实际上就是披着外国马甲的酶(Enzyme)。
酶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一种人体内进行化学反应的催化剂,人体现在发现的酶有700多种。但是,绝大多数酶人体可以自己合成,即使需要补充,也不能通过口服的方式。
例如,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是人体内最重要的酶之一,也是酵素商家的主打产品。但是通过对比试验可以发现,酵素产品中的SOD活性单位还不如同等质量的生菜和西红柿。所以说,花重金购买概念产品,还不如去菜市场买两斤西红柿。
▲CCTV焦点访谈节目截图,马赛克遮挡了酵素产品具体品牌
口服酵素就更难起到人体内所需酶的作用啦。
酵素本质是蛋白质,通常需要在特定的温度、pH值等条件下才能发挥活性,而酵素在通过消化道时会经历胃液、胆汁等消化液,因而会变性或被分解,无法发挥其生理活性。
而且绝大部分的酵素需要在细胞内或细胞间发挥作用,通过消化道摄取的酵素比较难进入细胞内。
所以说,希望通过口服酵素达到的各种功效,只能是美好的愿望。
凡来源署名为“蝌蚪五线谱”的内容,版权归蝌蚪五线谱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追究相应法律责任。申请转载授权或合作请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本网发布的署名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如有侵权,文责自负。
作者:蝌蚪君
3. 315打假的产品有哪些
法律分析:打假的产品包括各种三无产品、虚假宣传产品、有毒有害产品等。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于1983年确定每年3月15日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四十九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第五十五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等法律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4. 伪健康食品有哪些呢
孩子都喜欢吃零食,薯片、锅巴、蛋糕,每次吃的时候都满脸幸福,面对这些美味的零食,我相信,不仅仅是小孩,大人想吃的时候也控制不住自己。对于芽芽吃零食这件事,芽芽妈觉得不能鼓励他,但也不能绝对禁止,越是不让他们做什么,他们的逆反心理越是强大。
其实,适当、偶尔给宝宝吃点零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可怕的是,很多东西看着是健康的,但其实仔细看配料,一点也不健康。
如果是油炸食品,我们都会克制给宝宝的摄入量,可是把看似健康的食物让宝宝长期食用,反而危害更大。今天就给大家梳理梳理这些伪健康食品。
绝对不能吃:含有酒精、咖啡因的食物是绝对不能让孩子食用的。
5. 如何识别保健品虚假宣传
近日以来,记者经常接到不少老年人投诉保健品违规宣传自己被骗,甚至购买名为“神药”实际上是非法药物(即没有正规生产批号)的经历。以下一一给出保健品虚假宣传的套路。
主骗中老年人
《大河健康报》读者张大爷曾经拿着一盒“降压药”来到报社,讲述了自己的受骗经历。“宣传页上写着可以免费领取降血压药。我和老伴都是高血压,所以就按照上面的地址去了。现场是一家宾馆会议室,到场后,工作人员十分热情,一口一个‘叔叔阿姨’地叫着。”
疗效明显定有非法添加
一般来说,违法保健品分两种,第一种是没有任何治疗效果,产品多由蔗糖、淀粉组成,既治不了病也害不了人。第二种是吃了以后效果非常明显,尤其是一些标榜降血压、降血糖、治疗冠心病的药品。
那么,为什么这些保健品的“疗效”这么明显呢?“肯定是非法添加,例如,很多违法保健品中都添加有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这种药降血糖效果不错,但副作用较大,会增加患者心肌梗死、充血性心衰的风险,已经被卫生部门严格管控(只能在其他降糖药无效或无法使用的情况下才考虑使用),目前有更安全的吡格列酮替代其使用。但是,很多违法保健品中仍然添加大量罗格列酮。”郑州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于江红告诉大河健康报记者。
也有患者指出,既然服用这些保健品能控制血压血糖,那继续用不就行了?“虽然能控制,但这些保健品中到底非法添加了哪些药品,剂量是多少都不知道,对身体的损害也是未知数。”于江红说。
广东健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吕宏友表示,所有正规的保健品都只能起辅助营养的作用,或者是配合药物进行一些保养,保健品不可以替代药物进行治疗。保健品更适合一些有经济实力、对自身生活质量有更高要求的人服用。
保健品没“蓝帽”就是假货
那么,如何知道一个保健品是否合法呢?首先,正规保健品必须有“蓝帽”标识,包含该产品的批准文号,例如国产保健品,批号是国食健字+G+批准日期,进口保健品则是国食健字+J+批准日期,并附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字样。
消费者可以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www.sfda.gov.cn)进行查询。输入产品的名称或者批号进行查询,只要查不到,就可断定这是假冒产品。如果能查到,则能在查询处看到该产品的功能范围,只要国家批准的范围和商家宣传的不一致,即可断定产品存在虚假宣传。
6. 饮用山寨假饮料对健康会有什么损害
315晚会曝光山寨饮料,食用这种假饮料对健康有什么危害食品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毕竟食品决定了人们的食用健康。而那些虚假的食品企业一直都是大家口诛笔伐的对象。而今年的315晚会重点曝光了山寨饮料问题,那么使用这个虚假饮料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什么样的危害。
山寨饮料之所以能够在市场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就是它的价格优势。而这些产品一般都会销售在四五线的偏远地区,因为大家对假冒伪劣产品的认识并不明确,很多人尤其是小孩都会蜂拥购买。但喝了之后就容易造成各种疾病,重金属元素的不可预估性则会对五脏六腑的各个器官都会产生威胁,也容易造成肥胖、尿毒症等病理上的危害。
所以大家在购买各种产品中一定要注意认准有质量安全标志的产品,也要辨识添加剂、生产日期等方面,更要注意到是不是仿冒品牌产品进行销售。想要杜绝被欺骗的可能性,切记贪图便宜。
7. 有哪些“匪夷所思”的食品造假
1、葡萄酒。
假酒制作主要靠灌水和使用添加剂,贴上假冒国内外名酒标签后,成本不超过一块钱的劣质品摇身变成了名酒。稍微有点良心的造假商可能还只是往低劣酒里掺水,但黑心的造假者做出来的酒甚至连一点葡萄酒原酒都没有,直接就是酒精、水、添加剂和香精的混合物。
葡萄酒的另外一种造假方式是以低价的葡萄酒重新灌装在高档酒瓶中。这些造假者会在全国各地寻购名酒的酒瓶、酒标、木塞等原材料,用廉价葡萄酒重新灌装后,贴上“拉菲”、“拉图”、“木桐”等国际知名品牌的商标,随后通过物流公司销往各地。
2、牛羊肉。
相对而言,假冒肉制品出现最多的是在火锅店、烤肉店、卤肉店以及一些小餐馆和小饭店,被假冒的肉类主要有牛肉、羊肉。现在的肉不单单是注水这么简单。
把猪肉剁成小块后放入水池解冻,解冻之后加入腌制剂、淀粉、色素放在搅拌机里搅拌,搅拌之后再腌制四天左右,腌制好的半成品猪肉放进牛肉汤锅煮约2小时,煮好后的肉放到铁丝网格的平台上晾干,红扑扑的加牛肉就制作出来了。
经过这些工序后,假冒食品身价大大上涨,被蒙骗的消费者不仅多花了冤枉钱,还吃了假货,造假者的行为实在令人可恨。
3、鲜榨果汁。
鲜榨果汁造假方式比较简单,就是用果汁粉或者果汁原浆、添加剂、香精勾兑成的,这个“假”字主要体现在没有鲜榨。假鲜榨果汁一般出现在饮品店、餐厅、酒店这些地方。超市出售的带包装的果汁饮料不存在造假行为,值得注意的无非就是果汁和果味饮料的区别,我们在购买时只需看清标签就行了。
从感官上区分果汁是否是鲜榨果汁比较简单,一般来说,鲜榨果汁味道稍淡,而勾兑果汁由于甜味剂、香精的添加,味道非常足。
(7)虚假健康产品有哪些扩展阅读:
食品造假的危害主要有:
1、身体上的伤害,主要是针对一些伪劣食品,衣物,用具等等,使用过后可能对人体有害;
2、精神上的伤害,伪劣商品让消费者气愤,常常无处申诉,浪费了许多精力和金钱,这些是消费者本不该承担的;
3、经济上的损失,伪劣商品都是暴利的,消费者等于花费了更多的钱买了使用价值很小的或零价值、负价值的物品。
8. 便利店总部出售假避孕套,除了避孕套还有哪些假货横行
还有许多假货横行,例如化妆品、饮料、零食、酒等一些东西。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到的。毕竟现在不良商家太多,消费者也会被混淆。
化妆品。口红、眼影、粉底等东西。一些商家会用一些不好的材料来给消费者制作产品,再扣上一些品牌的名号。但是因为那些产品并不是用特别好的东西来弄的,也就会对人体危害性极大。一些消费者用过后会出现脸部溃烂、起红疹、过敏等现象,严重者还会失去生命。
零食。俗话说“病从口入”。食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如误食过期的、变质的食品,会使人生病,甚至危及生命。一些商家直接以次充好,不符合通常的法律或行业等规范标准。并且还会冒充一些品牌,或者直接拿过期的出来卖。这样的东西往往要注意商标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