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幼儿心理教育要注意遵循的原则
幼儿心理教育要注意遵循的原则:全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保密性原则。
1、全体性原则
全体性原则就是要面向所有幼儿,全体幼儿都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
综合考虑金体幼儿共同发展的规律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设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组织和开展教育活动。
对所有幼儿都要一视同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和条件,让所有幼儿参与所有的活动。
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在面向全体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个别幼儿的需要,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最大的价值。
2、发展性原则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兼有矫治、预防和发展三种功能。发展性原则既要求我们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幼儿,又要求我们以发展为重点,极大限度地发展幼儿的潜能。
要明确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将防治与发展结合起来。
正确对待幼儿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不要苛求幼儿,要尊重幼儿,鼓励幼儿战胜困难,变消极的矫治为积极的发展,努力使每名幼儿得到健康的成长。
3、保密性原则
保密性原则是指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及相关的成人对幼儿的心理问题等情况予以保密,幼儿的隐私权应受到道德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护。有些人将对幼儿的心理干预的全过程公开在电视上播放,这是极不道德的表现。
尊重幼儿的人格,尊重幼儿的合理要求。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积极鼓励幼儿建立相互信任的心理基础,使之大胆讲出自己的心里话。
成人切忌在幼儿面前议论其心理问题以及一些明显的缺陷,同时有责任、有义务对所有涉及幼儿心理健康的信息保密。公开议论幼儿的问题,是教育者的失职,也是对幼儿人格的极大不尊重,这不仅要受到道德的谴责,也要负法律责任。
Ⅱ 孩子的心理教育 要注意什么
说起孩子的心理教育我相信每个父母都想把自己的孩子教育的好好的,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但是有的方法看似没有什么问题,都是在替孩子着想,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先来开一下下面的对话。
孩子:妈妈,我累了。
妈妈:怎么会累呢?你刚睡完午觉。
孩子:(大声说)我就是累了。
妈妈:别闹了,赶紧收拾下一会出门。
可能大家会看到一点问题,我们家长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否定孩子的心情。好像是在对孩子说:你不要相信你自己的感觉,按我的意思来就行,你肯定是理解错了。其实换位思考下,当你说出这样的话的时候你最想得到的是什么?比如:
老公:(回到家)上了一天班,真累啊。
老婆:你累啥啊,一天都在那坐着。
想想你此时的心情?再看看这个
老公:(回到家)上了一天班,真累啊。
老婆:从你说话我能听出来你今天真的很累。
感觉一下,不用说也知道此时的心情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其实孩子又何尝不是呢?
孩子:妈妈,我累了。
妈妈:宝贝,我看得出来,你确实累了。
孩子:上午和小明一起玩,跑来跑去累了。
妈妈:嗯,妈妈真的有要紧的事情要出门,但是你自己在家里不放心,妈妈保证出门在最短的时间把事情做完,可以吗?
孩子:好吧,那我们早点回来。
妈妈:好的。
可能所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这么简单,让孩子觉着妈妈是理解我的,就很容易解决事情。所以我们换新孩子的心理健康,最首要的一点是要帮助孩子说出他们的感受,也许孩子还小她们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家长们要再孩子表达情绪之后,简单的说出孩子的感受,让孩子知道我们是能体会他们的感受的。下面再给大家一个场景考虑下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以后你应该怎么做呢?
冬天进去商场里:
孩子:妈妈,我热了,我要把衣服脱了。
平时你的做法:
现在你觉着应该怎么做:
欢迎大家评论留下你的真实想法,我是 闹闹的奶爸 欢迎关注大家一起分享育儿的知识。
Ⅲ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一、不要过分的关心孩子 如今的家庭中孩子越来越少,所以不少家长对于孩子很是娇惯,生怕孩子受委屈,同时也怕孩子吃苦,所以从物质上和精神上高度的满足孩子的需求,的确让孩子产生了更多的愉悦的心境,但是专家提示这样的关心久而久之会酿成孩子的自私心理,而且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但是冷漠、凶残不良性格也就随之形成了,这样的性格不利于和同龄人相融合,所以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不要用金钱刺激孩子 如今的很多的家长实行的是金钱刺激行为,考试考好了按成就或是按名次给与不等金钱的刺激,同时如果做家务替父母分忧了给与不等的金钱奖励,这样久而久之心理形成做了就有回报,会滋长孩子的金钱欲望,同时失去了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应该正确的教育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能用金钱来污染孩子的幼小心灵,应该给予的是正确的引导。 三、家长不要强加给孩子行为 如今的家长很重视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孩子的成长要求很严格,同时家长的心里作用,有时候邻里、亲戚、同事总爱进行孩子对比,要求自己的孩子比他们要强,这样自己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孩子表现好了极力的表扬,孩子表现不好了就是批评一顿,殊不知在父母的强迫下孩子的自卑心理就这样慢慢的产生了,孩子自主行为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弱了。 四、不要过于苛求孩子 如今的家长都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来要求自己的孩子,这样对于孩子过于严厉的要求,甚至不容孩子犯错,家长都经常犯错又怎能让孩子不犯错呢?有些家长的粗暴蛮横让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所以他们的心里开始不健康发展,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 除此之外,对于幼儿的教育家长不应该欺骗和无谓的恐吓孩子、不要在小伙伴面当众嘲笑孩子、不要过分夸奖孩子、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让孩子健康成长。
Ⅳ 心理健康很重要,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父母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说确实的,心理状态的身体健康比生理学的身体健康更关键。心理健康会危害身体健康,很多生理学的病症全是有情绪的要素造成的。若大家的心理紊乱,还会继续造成社会日常生活适应力的毁坏。给本人,家庭产生烦恼,给社会也产生伤害。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留意生理健康,不但是自身的事儿,并且影响到每一个家庭,危害到全部社会。在当代社会日常生活,因为人际交往的繁杂,社会生活的节奏的加速,精神实质主题活动的焦虑不安,威协心理健康的要素增加。因此 孩子的心理健康难题日益造成青少年儿童自己,父母,院校和社会的很大的关注。
Ⅳ 进行小学生心理教育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如何在学校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极其重要。
来自升学、就业、竞争等方面的压力,引发了学生心理疾患的上升,学生的不良心理的成因,既包括学校因素,如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也包括家庭、社会因素,如家庭的生活环境、社会风气等。我们进行直观教学,更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一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我们总能在报纸或新闻中看到小学生自杀的事例,他们多为学习,为人际关系等等,且有增长的趋势,这就说明现代学生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二、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衡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1、智力正常,2、情绪健康,3、意志健全,4、行为协调,5、人际关系适应,6、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一个学生要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因此,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学生信任我们,依恋我们,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应该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等上面,营造好孩子们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避免对于孩子们成长不利因素的出现。我们不但要关心学生身体健康,也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比身体健康更重要。
三、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每一个任课教师都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我们一方面要帮助学生认识和发现身上的闪光点,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提高自我教育的信心和自觉性;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自我教育的各种方法,与各种消极的意志品质和不健康的情绪做斗争。
四、教师本身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
Ⅵ 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心理素质与教育水平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与形成起着关键的影响。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说:“如果父母是张弓,孩子就是搭在弓上的箭。”孩子将来成就如何,射向哪里,无疑将受父母这张“弓”的影响。因此,作为家长,应重视对孩子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一、培养孩子的亲情 爱是孩子的天性,他不但应得到别人的爱与关注,同时也应学会爱父母、爱亲人、爱朋友。为此,家长应教育孩子学会爱父母和亲人。全球首富比尔盖茨说过一句话:“我最不能等待的就是孝敬父母”。家长可将每年的三月份定为孝敬父母月,要求孩子为父母或亲人的生日准备礼物,在外吃饭时点父母爱吃的菜,为父母夹菜等。 二、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孩子是最富有同情心、最乐意帮助别人的,但这种情感需要父母或家人的引导与培养,使其能体验别人的心情,感受别人的欢乐、痛苦、烦恼和失望。如在父母、祖父母或亲人因病住院时领孩子去医院探视,参加各种爱心捐助活动等。 三、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但它不是生来就有的,所以,作为家长应该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家长可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整理自己的房间与学习用品,准备好自己出游的食品,养好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等。 四、培养孩子的义务感 也许有人会说,小孩子还未成年,有什么义务呢?其实不然,孩子生活在集体中就有各种各样的义务。在班级里有打扫教室卫生的义务,在家里有参与家务劳动的义务。如何培养这种义务感呢?笔者认为父母可教孩子做家务,给孩子制订一个家务劳动的计划,每周要求孩子完成一定的家务劳动,或者将某一特定任务交给孩子去干,只有在这种实践操作中才能培养孩子的义务感。 五、培养孩子的挫折感 现代家庭物质条件优越,一些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生活中出现一点小麻烦或困难,往往不能很好地应对。为了避免孩子将来可能遇到难以应付的境况,家长在平时可不时地给孩子制造一些挫折,让他们不时地去面对一些小小的挫折,学会自己去应对。 六、培养孩子的幸福感 2004年,在南京举办的儿童保健会上,有专家指出“经过调查发现,现在有八成的孩子感到不幸福,这是令人震惊的。”现在的孩子家庭生活条件优越,父母疼爱有加,可为什么他们感觉不到幸福呢?因为幸福是一种感受,需要家长去引导孩子领悟,启发孩子去体验。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什么是幸福,也可让孩子在一定的情境中体验生活的艰苦,从而让孩子能够学会珍惜现有的生活。 七、指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与人际关系,以此影响孩子。家长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成员互相尊重、相互帮助、相互关心、讲究文明礼貌,家务劳动有分工、也有合作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这种家庭中潜移默化地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人交往。 其次,建立家庭幼儿园,为孩子交友提供空间。引导孩子与来自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孩子进行交往,在交往中教会他与伙伴互帮互助,多看别人的优点,学会宽容等。再次,家长与孩子平等相处,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必须保持一点童心和童趣,使自己与孩子之间有共同的兴趣和语言,走进他们的心灵,就他们关心的东西展开交流、探讨,在这种亲子互动中培养感情,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摘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