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人都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适应环境,情绪正常,人格和谐。
心理健康的人并非没有过多痛苦和烦恼,而是他们能适时地从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积极地寻求改变不利现状的新途径。它们能够深切领悟人生冲突的严峻性和不可回避性,也能深刻体察人性的阴阳善恶。
它们是那些能够自由、适度地表达、展现自己个性的人,并且和环境和谐地相处。他们善于不断地学习,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地充实自己。他们也会享受美好人生,同时也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他们不会去钻牛角尖,而是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㈡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结合实际谈谈怎样理解心理健康标准
亲爱的,以下是心理健康的十个标准
之一:心理活动耐受力
这是指人的心理对于现实生活中长期反复出现的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这种慢性刺激虽不似一次性的那样强大剧烈,但却久久不易消失,几乎每时每日都缠绕着人的心灵。
之二:环境适应能力
环境就是人的生存环境,包括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工作性质、人际关系等等。人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可以通过实践和认识去改造环境。
之三: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白天思维清晰,注意力集中、适于工作:晚上能正常进入睡眠,以便养精蓄锐,如果一个人到了晚上就睡不着觉,那表明其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处在紊乱状态。
之四:心理自控力
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感的表达恰如其分,词令通畅,仪态大方,既不拘谨也不放肆。
之五:意识水平
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就有可能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了。
之六:暗示性
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影响,从而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精神活动有不太稳定的特点。
之七:心理康复能力
由于人们各自的认识能力不同、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这种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
之八:社交往
一个人与社会中其他人的交往,也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精神健康水平。当一个人严重地、毫无理由地与亲友断绝来往,或变得十分冷漠时,就构成了精神病症状,叫做接触不良。如果过分地进行社会交往,也可能处于一种躁狂状态。
之九:心理活动强度
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一种强烈的精神打击出现在面前,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容易遗留下后患,可能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症,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致病。
之十:自信心
一个人是否有恰当的自信心是精神健康的一种标准。自信心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
将这十条标准综合起来考察,就可以看出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衡量心理健康可以用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和发展标准。
㈢ 心理健康的八个标准
心理健康的八个标准具体如下:㈣ 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哪几个方面
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如下内容:
1.智力正常:包括分布在智力正态分布曲线之内者以及能对日常生活做出正常反应的智力超常者。
2.情绪良好: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一旦有了负性情绪,能够及时调整,具有情绪的稳定性。
3.人际和谐: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他人,取人之所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等。
4.适应环境:包括积极的处事态度,与社会广泛接触,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晰的认识,具有顺应社会改革变化的能力,用于改造现实环境,达到自我实现和社会奉献的协调统一。
5.人格完整: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包括人格的各个要素不存在缺陷与偏差;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统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有相对完整的心理特征等。
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而且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过程,心理健康的人在一些特别恶劣的环境中也可能做出一些失常行为。
㈤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1、人格完整 人格完整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表现在能力、气质、性格和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各方面都能平衡和谐发展,而不存在明显缺陷与偏差。大学生应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行为;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即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智力正常 智力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的最基本的心理前提,心理健康的人能在工作中保持好奇心、求知欲,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解决问题,获得成就。
3、能够悦纳自己正确的认识、了解、悦纳自己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有自知之明,能对自己的能力和性格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悦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例如,身高、相貌等);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即不会跟自己过不去;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切合实际;同事,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正确接受。
4、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情绪状态总是占优势的,虽然也免不了因挫折和不幸产生悲、忧、愁、怒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不会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中,善于适度地表达、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退缩畏惧,争取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心境积极乐观。
5、和谐的人际关系 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乐意与人交往,与人为善,对他人充满理解、同情、尊重、关心和帮助,有良好而稳定的人际关系,并能在其中分享快乐,分担痛苦,社会支持系统强而有力。
6、独立、自主、有责任心 对周围的人与事均有独立自主的见解,不盲从,热爱并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学习、事业,有强烈的责任心,并能在负责的工作中体验生活的充实和自己存在的价值。
7、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能正确地认识环境和处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能保持与环境的良好接触,善于将自己融入到不同的环境中,是自己的心理需要与社会协调统一,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大学生应具有与年龄和角色相适应的心理行为特征,即大学生的举止言行符合其年龄特征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㈥ 心理健康十要素及判断标准是什么
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现在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 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四、不脱离现实环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国际疾病分类体系,把智力发育不全或阻滞视为一种心理障碍和变态行为。 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 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 健康的意志有如下特点: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现实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 人际关系和谐 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能动的适应和改造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人格完整健康的主要标志是: ①人格的各个结构要素都不存在明显缺陷与偏差; ②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 ③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的支配自己的行为; ④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的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㈦ 人体心理健康的七条标准是什么
第一,智能良好。我们一般理解的智能,多数指的是智力,并不是智能。智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和运用知识、经验、技能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智能良好综合体现在两个精神和四个能力。即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认识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善于协调与控制自己的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内心体验的外在反映。人的情感活动,要有倾向性,喜怒哀乐,要表现出来。一定要跟外界环境协调,心情要开朗,要乐观。
第三,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意志就是为达到即定目标,主动克服困难的能力。一种良好的意志具备四个特点。一是目的性,目的要合理;二是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和一些心态;三是要培养自己的坚强性和自觉性;四是要培养自己的果断性和自制性。
第四,人际关系和谐。一是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相对广泛的人际交流圈;二是人际交流要独立思考,要保持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格,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盲从;三是在人际交流当中要注意宽以待人;四是在人际交往中要积极主动,要坦诚。
第五,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适应社会是绝对的,改造社会是相对的,重点是适应。只有在适应的基础上才能局部地改造。
第六,要保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人格是人在社会生活当中的总体心理倾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构成要素要完整,不能有缺陷;二是人格的同一,不能混乱,生理上的我和心理上的我必须是一个人,不能分离;三是要有一个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第七,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要适应。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一般心理特点与所属年龄阶段的共同心理特征是大致相符的。这可从三个方面加以判断:一看心理活动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否统一,他的言行有没有过于离奇和出格的地方;二看心理活动过程之间是否完整和协调,他的认识过程、情感体验、意志行为是否协调一致;三看心理活动本身是否统一,他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生理发育超前,心理发育滞后或心理发育超前,生理发育滞后,那么应对社会生活变化的能力就差,就需要调整自己。
㈧ 心理健康标准的十条标准
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
1.心理活动强度
特指对突然的、强大的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在遭遇精神打击时,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类精神刺激,反应各不相同。抵抗力差的人,往往反应特别强烈;抵抗力强的人,虽然有反应,但不会很强烈。这种抵抗力或者说心理活动的强度,主要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认识时,就可以相对的减轻刺激的强度。所以,心理活动强度是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
2.心理活动耐受性
是指在长期的精神精神刺激下,耐受力差的人会出现个性改变、精神不振、心理异常。但是耐受力好的人,虽然倍感痛苦,但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的问题。比如,长期家庭贫困,会被亲友视为负担,大人和孩子精神上都会有压力,有的人会自暴自弃,有的人虽然心里难受,但是却能发愤图强,力图改善现状。或者,面对高强度的学习和工作压力,有的人无法承受,选择放弃;有的人虽然也觉得痛苦,但依然能坚持完成任务。
3.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低,但一到晚上就很有效率,有的人则相反。这都是个人内在的节律性。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内在的节律经常处于紊乱的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都可以说他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了。
4.意识水平
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品质的好坏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或者是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也会被认为其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下降。
5.暗示性
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的环境左右,进而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想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容易被他人的言语左右,自己严重缺乏思考,也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6.康复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难免遭受精神创伤,在这之后情绪出现波动、行为暂时改变、甚至出现躯体状况,比如失眠,没有食欲等都是正常的现象。但由于每个人的认知能力和人生经验不同,从创伤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也不同,此能力称为康复能力。这个能力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程度的标准。
7.心理自控力
一个人情绪的强度、表达,思维的方向、过程都是在自己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个人对情绪、思维和行为的自控程度和心理健康水平息息相关。因为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绪表达会恰如其分、辞令通畅、仪态大方、不过分拘谨、也不过分随便。所以,一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也是反映心理健康水平的标杆。
8.自信心
当一个人面对某种生活事件或者工作任务时,首先是估计自己的应对能力。有的人对自己进行评估会高估,而有的人会低估自己;前者是盲目自信,后者是不自信,都是不好的。我们要正确、客观的看待自己才是最好的效果。自信心就是正确自我认知的能力,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准。
9.社会交往
人类的精神生活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支柱就是充分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的剥夺,必定会导致精神崩溃,出现种种异常心理。因此,一个人能否正常的与人交往,也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否达标。
10.环境适应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是适应环境的工具,人为了个体的保存和种族的延续,为了自我发展和完善,就必须适应环境。因为,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也不能离开其生存的环境,环境条件会不断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措施,使自己与环境达到平衡,这就叫适应。一个人适应环境能力的高低也是衡量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