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身体健康的幼儿应该具备哪些主要特征
幼儿健康发展的特点是要让幼儿在身体上无疾病的,无阻碍的发展,同时还要在心理上加强对幼儿的培养和辅导。幼儿健康水平可以从幼儿的身体发育以及心理发育来评价,心理发育对幼儿来讲就是观察其在生活中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以及对平常父母的关心和交流等,这要看一个孩子的各个方面了!
B. 学前儿童生理健康的主要标志及评价标准是什么简答题
身体健康的主要标志:身高、体重、头围等达到当地儿童生长发育正常值;形态端正无异常;器官、系统生理功能正常;身体无疾病。
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注意力集中,求知欲强,智力发育正常;与同伴友好,有同情心,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有自信心,能正确对待自己,行为协调;情绪愉快,精神饱满。
C. 衡量学前儿童健康的标志是什么
学前教育心理健康的标志,以及影响她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
主要是环境因素,因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就是一张白纸,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受什么样的教育都会影响到他,这个阶段的小孩子主要是一个模仿和玩耍心理,有时候不应该过严的管理,过严管理会影响他以后的性格。
成长过程的正常现象
判定孩子心理是否健康,其标准大致有如下几方面: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习惯包括饮食、睡眠、运动、言行等方面。有的幼儿喜欢在入睡时由母亲抚着、有的偏爱吃某类零食等。
这也属于成长过程的正常现象,并非心理疾玻良好的个性具有一定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控能力,无怪癖、无恶俗举止,在日常生活中基本能保持平和、乐观、谦让、乐于助人等正常人格。
正常的智力孩子的智力水平是有差异的,只要基本符合该年龄阶段的智力发展水平,便属正常,这可从语言、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诸多方面来测定。
D. 幼儿的健康表现有哪些
.情绪基本上是愉快、稳定的。不经常发怒,不无故摔打玩具与其他什物;生活起居正常,能按时入睡,睡眠安稳,少梦魇,无吮吸手指或咬物入睡的习惯;基本上能听从成人的合理嘱咐,不过分的挑食、拣穿,不经常无理取闹。
02
2.求知欲较强。喜欢提问题并积极寻求解答;学习时或完成任何力所能及的任务时,注意力集中,记忆力正常;爱说话,语言表达能力同年龄相符,无口吃情况;生活中对力所能及的事,乐于自己做,不过分依赖别人的帮助,能比较认真地完成别人委托的事。
03
3.能合群,爱与小同伴交往,对人有同情心和友好行为,不随便打人骂人,不妒忌同伴;在集体中能愉快地生活,在成人指导下,愿意为集体和所能及的好事。
04
4.诚实而不说谎。很少说不符合现实的话;不私自拿别人的东西或损坏别要的东西;做错事不隐瞒,肯承认错误。
05
5.有自尊心和一定的自信心。对称赞感到高兴,对批评、指责感到羞愧,希望做受人欢迎的事,不愿做遭人责骂的事;不过分的畏难、胆怯等。
本页搜狗指南内容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谨慎操作。尤其涉及您或第三方利益等事项,请咨询专业人士处理。
E. 幼儿的生理健康的主要内容
幼儿园卫生保健知识--眼的保健:上学的儿童视力保护,近年来,家长和老师普遍予以重视,但对婴幼儿的视力却依然留在遗忘的角落里,致使孩子失去治疗时机,形成疾病。为此,家长要注意,不能让幼儿长时间看某样物品,尤其是2周岁以内的婴幼儿不能看电视。发现孩子眼睛有异常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切忌滥用眼药水。婴幼儿应有专用的毛巾和脸盆,流水洗脸更好,以防感染眼病。发现婴幼儿有故意“对眼”的行为要立即阻止。平时注意不让幼儿接触尖锐有伤害的玩具,当心眼外伤。2至3岁的幼儿应开始学习做视力保健操。 幼儿园卫生保健知识--鼻的保健:厌食或偏食的幼儿应及时治疗,多给其进食蔬菜或水果,以防止鼻出血。不能让幼儿得到可以塞入鼻孔的小东西,避免物品意外损伤鼻脸或嵌入鼻内。切勿用手指挖小儿鼻孔,以防感染。幼儿学步学跑易跌伤鼻子,要及时治疗。 幼儿园卫生保健知识--耳的保健:气候变化的时节必须预防感冒,慎用耳毒性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以免引起药物中毒耳聋。小儿睡觉侧卧时,要当心不使耳廓扭卷受压。洗澡时注意不要让水流入耳道内,以免引起炎症。家长最好不要给婴幼儿挖耳垢,少量耳垢可保护耳膜,如果发现幼儿耳垢过多,应去医院取出为妥。 幼儿园卫生保健知识--喉的保健:多吸新鲜空气,防止发烧,以预防咽炎、扁桃腺炎。婴幼儿的声带等发音器官娇嫩,保护不好极易发病。为此,幼儿吵闹时要及时制止,家长不能引诱孩子狂呼乱叫,更要教育幼儿不任性哭闹,以免声带充血肿胀、发炎,甚至声带肥厚或发生声带小结样病变。女孩尤其更应多注意保护声带。 幼儿园卫生保健知识--口腔的保健:注意防止婴幼儿摔倒跌伤口唇或牙齿。
F. 幼儿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1)遗传正常。主要是没有遗传缺陷。
(2)发育正常。主要是指幼儿的发育符合规律,如形态(身高、体重、胸围、体型等)发育、动作(走、跑、跳等)发育智力(观察力、记忆力、 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发育和心理(感知能力、个性、意志等)发育都符合年龄标准。
(3)生理功能。即生理功能正常,如血压、脉搏、脑力劳动、呼吸、心率、消化、吸收、排泄、肌肉活动能力等都在正常范围之内。
(4)饮食正常。食欲旺盛,不挑食、偏食。
(5)适应力强。对各种环境变化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对疾病的抵抗力以及病、伤后的康复能力均较强,不易生病。
(6)精神良好。白天精神愉快,爱蹦爱跳,夜晚睡得香甜。
G. 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身体健康,心理也要健康。如何理解儿童的心理?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是什么?这是家长必须了解的。下面就这些问题作一些阐述。
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近年来国内外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同心理卫生专家共同研究,他们对此提出了初步看法,认为一般心理健康的幼儿有如下特点:智力发育正常,喜学爱问,情感丰富,情绪开朗;行为活泼而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合群、乐群,能适应集体生活,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具体说来,他们在生活、学习、劳动以及与人相处等方面,应有如下表现:
1.情绪基本上是愉快、稳定的。不经常发怒,不无故摔打玩具与其他什物;生活起居正常,能按时入睡,睡眠安稳,少梦魇,无吮吸手指或咬物入睡的习惯;基本上能听从成人的合理嘱咐,不过分的挑食、拣穿,不经常无理取闹。
2.求知欲较强。喜欢提问题并积极寻求解答;学习时或完成任何力所能及的任务时,注意力集中,记忆力正常;爱说话,语言表达能力同年龄相符,无口吃情况;生活中对力所能及的事,乐于自己做,不过分依赖别人的帮助,能比较认真地完成别人委托的事。
3.能合群,爱与小同伴交往,对人有同情心和友好行为,不随便打人骂人,不妒忌同伴;在集体中能愉快地生活,在成人指导下,愿意为集体和所能及的好事。
4.诚实而不说谎。很少说不符合现实的话;不私自拿别人的东西或损坏别要的东西;做错事不隐瞒,肯承认错误。
5.有自尊心和一定的自信心。对称赞感到高兴,对批评、指责感到羞愧,希望做受人欢迎的事,不愿做遭人责骂的事;不过分的畏难、胆怯等。
幼儿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
对儿童来说,形成健康心理所必备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呢?归纳起来,主要是:充分的抚爱、充实的生活、平稳的环境、艺术的陶治、健康的躯体等几方面。
充分的抚爱
充分的抚爱包含着体贴、关心、爱护、依赖等,它能带给儿童满足与温暖,使儿童体会到生活充满幸福与光明,从而心情愉快、积极向上,并且会深切真挚地去爱别人。爱是促使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动力。母爱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精神支柱。教师的爱对儿童一生的发展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不适当的母爱与师爱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负面的影响。母爱不适当主要表现在溺爱上,对儿童一味迁就,缺乏严格要求,结果造成孩子骄横成性,散漫无羁,对父母及其他人漠不关心。教师对儿童爱得不够,往往是由于责任心不强,为对儿童冷淡或表示讨厌,或表现为偏爱资质聪明、容貌出众的儿童,嫌弃冷淡资质愚笨、容貌不佳的儿童,常使受宠儿童张扬跋扈,被冷落的孩子性格孤僻。教师不仅要充分地爱孩子,也应该正确地爱孩子,对每一个孩子都应一视同仁。
充实的生活
儿童生活的内容应该是丰富的,有恰如其分的学习、劳动,有适当的游戏、娱乐。有的家长忙于工作,对儿童除了在吃穿上给予满足外,对孩子的其他方面很少关心;有的家长望子成才心切,过多安排孩子学习,致使孩子精神紧张,兴趣偏狭,生活能力差,影响人格的健全发展。在部分幼儿园和小学里,教师只关心儿童读书,不关心儿童个性发展,安排上缺乏游戏、娱乐,使孩子感到生活枯燥无味,从而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平稳的环境
平衡的环境是指的家庭、顺利学习的环境、必要的物质生活。比较平稳少曲折的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冲击比较小,儿童容易适应,而不致于产生心理不健康。反之,处于逆境中的儿童,往往会缺乏教育引导,而在心理上受不住冲击,出现反常心理。美国霍尔姆等人曾对5000余人进行社会生活对心理疾病的影响的调查研究,发现生活变动量大会出现较高心理发病率。例如,父母吵闹、离婚,教师责骂、体罚,由于贫困而受饥饿或失学等,都会促使儿童发生心理变态,产生紧张、焦虑、悲伤、恐惧、消极、自卑等心理。不过,处在逆境中的儿童,如果能加以正确引导,给予精神或物质的支持,培养他们以比较强的意志、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挫折,那么儿童还是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的,甚至会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艺术的陶治
艺术的陶冶促使儿童的人格获得健全、和谐的发展。音乐是形象化的具体刺激,儿童容易接受。创造和选择适合儿童特点的音乐来陶治儿童,根据需要经常给儿童听欢乐、明快或安静、温和或坚定、有力的音乐,使儿童形成活泼、愉快、稳定、勇敢的性格。美术主要是造型和色彩的艺术。美术的具体形象性是最受儿童喜爱的,用以陶冶儿童情操、发展儿童智能有显着的效果。儿童可以在看看画画玩玩中发展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色彩能影响人的情绪:红色使人情绪亢奋,黄色使人喜悦,蓝色使人心胸开阔,灰色使我沉闷、忧郁。在儿童常处的环境中应少用灰、黑色。儿童文学也是儿童十分喜爱的艺术形式。它那引人入胜的内容、优美动听的语言,不仅使儿童增长知识、明辨是非、发展语言,还能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经常向儿童讲故事、念诗歌是促使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健康的躯体
健康的躯体是儿童心理健康的生理基础。躯体的健康同先天的条件有关,然而后天的保护和锻炼亦十分得要。要使儿童的人格获得健全的发展,就必须同时使儿童有健康的身体。
除以上所述的基本条件外,促使儿童心理健康的条件还有很多我,如经常与同伴交往,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父母的直接影响等,这些都应引起家长和教师的重视。
H. 少儿的身心发育特征有哪些
学龄期儿童与学龄前相比有显着的变化,尤其表现在心理的成熟,不仅有量的快速发育、发展,还有很多质的变化。在认知方面,儿童不仅仅注意客体的外部特征,而且开始理解抽象的概念,快速增加运用策略的能力。大多数国家选择6岁作为入学年龄,是因为这时候的儿童学习所需的神经生理功能基本成熟。入学后,学校成为儿童成长的主要场所,以学习为主的活动逐渐代替了以游戏为主的活动,儿童逐渐表现出熟练掌握技能和竞争的能力,情绪控制力和社交能力也有了十分显着的发展,为青春期的到来提前做好了准备。
情感和道德发展
学龄期的儿童不仅会产生过更多的情绪体验,情感内容也会不断丰富,同时也会产生高级情感,如道德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等。这时候,儿童的情绪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情绪趋于稳定,自我调节策略更加多样和复杂。“对、错、好、坏”的标准的内化联系更加密切。儿童会意识到不同人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7~8岁时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情感和经历与其他人是有区别的;8岁儿童描述情绪的术语明显增加;8~10岁时一半的儿童可以通过他人的评价了解自己,会考虑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个性和社会化发展
父母、老师、伙伴是学龄期儿童最主要的交往对象。与父母和教师的关系从依赖向自主发展,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到开始表现出怀疑和思考。同时,能迅速和小伙伴建立亲密的朋友关系,并极力渴望在共同玩耍、处理冲突和控制情绪中获得乐趣。10左右的儿童以他们可能得到的收获判断友谊,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们渴望被同伴接受及崇拜,并希望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年长儿尤其是女孩,懂得运用情感支持和互惠来评价和维系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