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家庭结构的影响家庭结构一般是指家庭中父母关系结构。
对大学生心理的疏导建议,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来自家庭的压力家庭因素对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健康影响。
家庭结构一般是指家庭中父母关系结构,其包括了单亲家庭、重组家庭、无亲家庭和正常家庭等。同时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独生子女家庭、多子女家庭也属于家庭结构。不同的家庭结构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家庭结构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并不是其成为大学生才形成的,而是在家庭结构形成的那一刻甚至是形成之前,就已经对大学生产生了影响。比如一个正常家庭,在学生初中阶段母亲去世成为了单亲家庭,这时就已经对学生产生了心理方面的影响,并一直延续到大学。
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一种主要方式,和学校教育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学校教育主要是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方面,家庭教育更多是教育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但是在独孩政策实施的几十年间,中国产生了很多独生子女家庭,有些孩子从小受到保护型、溺爱型的教育,使得孩子从小便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到了大学之后,离开了家庭的保护,大学生在面临困难挫折而无法解决的时候,心理上自然就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继而迷失自我,否定自我。
㈡ 家庭环境是如何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
任何人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长发展的。环境从载体而言分为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和供养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大系统中微小的细胞单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父母的言行举止甚至脾气秉性,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父母采取怎样的养育方式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面对今天小学生中出现的种种心理疾病,我们认识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最好的教育。对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家庭环境因素对小学生心理的影响
1、家庭结构的影响。家庭结构主要指家庭的人口结构,有许多研究证实了家庭结构异常对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王玉凤等研究发现:在不同家庭类型中以单亲家庭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最高(19. 4 %) ,差异显着。张玲玲发现家庭结构健全和谐的家庭,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而破裂家庭或父母不和谐、经常争吵、以及单亲家庭,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明显不利,使儿童产生躯体疾病、心理障碍比例较高。
从一些问题学生的家庭背景资料来看,父母的失职是造成孩子发展不正常的重要原因。
2、家长榜样的影响。教育学、心理学中提出:模仿是小学生心理的一个显着特点,正在成长中的小学生正是按照榜样来检验和调整自我意识和行为倾向的。因此,家长能够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榜样,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方式与心理健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状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3、教养方式的影响。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上,国内外许多研究都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是促发子女产生神经症的危险因素之一。刘坤等研究结果显示: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在行为问题学生中教育方式为民主的和尊重孩子的情况均显着低于无行为问题学生。
父母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与孩子思想难以沟通,是一种不科学的教养方式。现在许多家长给孩子吃这吃那,光在物质上尊重孩子,而在精神上不尊重孩子,不能平等对待孩子。不少家长把自己的孩子当“动物”养,把动物当孩子养。同时,由于成年人整天忙于工作,对于新事物接受较慢、较少,而儿童正处于学习阶段,接受新事物快。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思想沟通存在许多困难。
二、创设良好家庭环境的要点
1、树立良好的家风,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情趣。优良的家风,是良好家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形的教育手段,对孩子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树立良好的家风,要求家庭成员有良好的伦理道德观念,要形成和睦互助、敬老爱幼、谦让有礼等好风尚。对于不文明的东西,家长要善于引导,提高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这样更有利于创造让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
2、保持家庭关系和睦,邻里之间和谐互助。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安定和睦、融洽温暖、民主平等、愉快欢乐。这样的家庭环境可以使孩子生活得安全、幸福、温暖,使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养成尊敬、理解、信任、关怀、自信、乐观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与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和谐共处,有助于孩子养成心地善良、开朗大方的个性,懂得谦让别人、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善于理解和原谅别人,从而做到与同伴友好相处,学会处理与他人交往中的矛盾,在儿童的群体中健康成长。
3、自我严格要求,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学习如何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和模仿。父母的行为法师影响孩子的意志品质和个性品质。因此,家长要努力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当好合格的第一任老师。
4、充分尊重孩子,实施民主宽容教育。长期以来,我们的家长似乎一直没有吧儿童当“人”看待,而是“只把儿童当儿童看”,这需要每一位家长认真思考。作为家长正确的态度是,把孩子当做独立、平等、发展的个体,尊重孩子的一切权利和合理要求,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个性发展,形成和谐、融洽的家庭环境。
5、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正确对待孩子的问题。对于孩子,应该多夸奖,因为每一个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爱迪生小时候被老师列入“笨小孩”之列,但他的母亲一直鼓励他,说他会成功,终于把他夸成了一个伟大的发明家。可见,父母和老师的鼓励和信任,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孩子身上总有闪光点,总有异于常人的地方,我们对于孩子的个性要充分宽容,用激励是孩子处于积极的状态,在不断的表扬和肯定中欧阳孩子的自信心。
6、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父母应关注孩子在生活细节中表现出的反常,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和不良习惯,及时发现,及时引导。
7、主动配合学校,实施家校联动。要培养孩子成才,学校和家庭都负有重大责任。只有家长重视和做好与学校配合教育孩子的工作,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从很多现象看来,家长与教师在学习、情绪、性格等方面对孩子的了解较为一致,但在对孩子细节性全面性的把握上还不够。因此,家长要积极主动地与学校进行沟通,才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整体而客观的评判,并给出合理的指导。
总之,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人的品德与个性的培养是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逐渐形成与培养的,所以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必须精心营造。
㈢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对中小学儿童的身心健康来说,家庭的影响很大。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这些因素主要有: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如父母死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关系紧张,如父母关系、婆媳关系、姑嫂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不和谐,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专制粗暴、强迫压服,或溺爱娇惯、放任自流等;以及家庭变迁,出现意外事件等。
(一)父母关系
在众多家庭因素中,父母间的不良关系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会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父母关系不和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孩子生活在充满矛盾、父母的要求总不一致的环境中,家庭中缺少宁静、平和、幸福的氛围,缺少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所必需的一切条件,发生神经——心理病态的危险很大。
(二)父母期望
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过高或过低的期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发展都是不利的,过高的期望会使孩子产生恐惧、挫折感、压抑、敌视等不良心理,过低的期望则容易使孩子对自我的评价过低,产生自卑感、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
(三)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而且还体现在对学校教育的效果起促进、干扰或者抵消的作用上。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不良的影响,在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中小学生中,家长采取“态度不一致”、“以压力为主”、“歧视”、“经常打骂”等不良教养方式与学生个性、智力以及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有一定的关系。
(四)家庭成员的榜样作用
许多心理学工作者研究了家长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孩子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家长本身的不良思想道德素质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严重危害,这种危害主要表现在:当孩子发现父母品行不良时,自尊心会受到伤害,心理上会蒙上消极的阴影,产生沮丧、怨恨、烦恼和自卑等心理。个性的消极使他们厌恶集体、厌恶家庭,一旦接触了坏朋友或不良思想,特别容易走上歧途;父母自身不正的家庭,父母亲在孩子心目中丧失了威信,无法合理地管理孩子,孩子不信任父母,容易产生虚伪、自私自利等不健康心理。
(五)家庭其他重大生活事件
对儿童青少年影响较大的家庭重大生活事件主要有:父母离婚、父母下岗、亲人生病、去世等。
㈣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重要吗
家庭教育是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其实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的全部生活始终与家庭小集体有密切的联系。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希望有所帮助!俗话说“亲朱者红,亲莫者黑”,从某种意义上解释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由于环境因素具有普遍性、规律性、自然性和偶然性等特点,儿童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环境因素的作用不容小觑。在家庭的影响下,一些孩子在某些方面能更早地表现出自己的特殊能力。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真正的“启蒙老师”。当孩子们问起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时,他们首先会和父母联系。父母的言行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父母总是第一个被孩子无条件认同的人。虽然他们是无意识地,模仿的对象是这样确定的。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为孩子树立好榜样,在孩子心目中保持正直的形象。如今,大多数家长忙于赚钱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忽视了孩子教育的重要性。有些家长可能会简单地认为,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拥有最先进的学习工具,是对教育的一种投资。其实,家长对教育的重视,不仅仅是对一些材料的简单投入,更多的是对孩子心理的关心和呵护。世界上,没有一条铺满鲜花的路摆在孩子们面前,只有等着他收获一个又一个果实,体会成功的喜悦,没有人能避免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失败和挫折。儿童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人的责任。家庭教育对孩子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孩子的成长不仅有赖于学校制度和教师教学管理的约束,更有赖于家庭环境和家长的教育。
㈤ 浅谈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影响
2020年05月26日 15:51
社会、学校、家庭是影响孩子成长的主要环境因素,其中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最直接、最全面、最持久。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家庭教育是孩子最早接触的教育,也是其受用终生的教育,是其形成完整人格的重要保证。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小学生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包含以下方面。
1. 家庭教育可以树立孩子的是非观
孩子刚刚对世界开始有认知,是非观念可以说完全没有。这时候就需要父母来给孩子灌输正确的是非观念。虽然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不会太懂,但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是有的。随着孩子慢慢地成长,在社会生活中接触东西的范围的扩大,他的性格逐渐趋向社会性,受环境的影响也会加深。在孩子是非观形成的过程中,作为父母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是非分明,那么你就要用你的行为和方式去施加影响。
2. 通过家庭教育可以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最信任的人就是父母。但是往往有些情况的发生,会减少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比如:答应给孩子买玩具结果却忘了,孩子要玩具的时候大人会说,不就一个玩具吗,非要今天要吗?家里有那么多玩具,你怎么还要?实际上孩子要的并不是玩具,而是你承诺的兑现。孩子是很简单的生物,他们的思维没有那么多的弯弯绕绕,但是也不是什么都不懂,只不过他们会把情绪完全的写在脸上。父母就需要学习去观察孩子的心理变化,来改善或者增进自己和孩子的关系。
3. 家庭教育教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我想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位父亲或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的,但是总有人率先进入了“成功者的殿堂”。难道他们是天才吗?不,他们也是普通人,但是普通人和成功者的差别在哪呢?这就要说生活习惯的问题了,成功者大都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一丝一毫的坏习惯都会阻碍他们的成功。生活中总会听到这种慨叹“谁谁谁是我什么什么人,小时候还不如我家孩子呢,现在混得真好。”是啊,同等的起点,为什么你的孩子混得不如别人家的孩子?这就是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儿童时期养成良好习惯特别重要,儿童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强,既容易养成好习惯,也容易养成坏习惯。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再改变。
小学生的成长跟家庭教育是有很大关系的,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视,希望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㈥ 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来源。许多事实证明,青少年的许多心理问题是由家庭影响造成的。那么,什么样的家庭和父母会培养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呢?
正常的家庭结构有利于中学生保持平稳和谐的心理状态,而不正常的家庭结构容易让学生感到失落。例如,父母经常吵架,家庭成员对彼此充满敌意,这很容易给中学生带来幻灭感。父母对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的教育是纵容、粗暴还是民主、和谐,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要求是否恰当,都对保持中学生正常健康的心理状态起着重要作用。
被宠坏的保护性教育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观念,导致意志力薄弱,不适合社会发展和学校生活。粗鲁的教育使年轻学生容易有攻击性行为或畏缩自卑的心理。然而,民主教育的方法是严格和纪律严明的,既不自由放任,也不尊重学生的选择。通过说服和推理来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最合适的方法。
就家庭氛围而言,由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不稳定的职业,父母在工作中正经历着巨大的压力、困惑和挫折。家庭往往成为他们发泄抑郁的场所,这导致家庭气氛的和谐度下降,家庭冲突增加。与此同时,许多父母把他们的孩子交给老人照顾,因为他们整天忙于工作,经常外出。这样,与孩子进行必要的精神交流的机会大大减少,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留守”中学生的社会问题。
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预防家庭教育引起的青少年心理问题?
1、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和家长座谈会让家长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组的特点,掌握科学的教育学生的方法,让家长了解青少年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可能会有反复的情绪和多变的行为。他们应该对此有心理准备,不应该被不尊重或误解。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批评和鼓励,但方法的使用必须符合青少年的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不能太高。期待孩子成长是人之常情,但是太多的压力会适得其反。
2、全面耐心地了解你的孩子。父母应充分关注孩子的成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情感、情感、思想等心理世界状况,给孩子充分倾诉和发泄心理感受的条件和机会,建立真诚的情感基础。
3、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在民主、放松和温暖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活泼开朗,受到朋友的尊重,也知道如何尊重他人,好奇且有创造力。相反,家长的暴力专制和溺爱会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简而言之,作为父母,他们有责任和义务关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预防心理问题。当然,这也需要学校甚至社会的共同帮助。
太原儿童心理咨询,太原权威的心理咨询,太原科大心理咨询,太原心理咨询,太原心理,太原儿童心理
㈦ 家庭不同的氛围,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有什么影响
家庭不同的氛围,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
身边也想必有许许多多如此的例子,家庭和谐氛围良好,孩子也苁蓉乐观,宠辱不惊。但家庭生活环境一团烂的孩子,往往有着自卑、怯懦、偏激且负面的情绪,让他们成长过程中难以充满阳光和自信,甚至在成年以后也无法改变自己的这一思想。所以,家庭氛围直接对孩子充满了诸多影响,会决定孩子的性格,决定孩子的成长方式和身心健康。以此来看,作为父母,在孩子面前一定不要太过情绪化和不和谐,这是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㈧ 家庭对学生影响的研究
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作用
在与一些学生家长的交往中,他们常常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情。
我对他们讲,学生的教育来自多方面,学校的教育只是其中一部分,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综合教育和影响。
我和他们讲了很多,自己也综合了下面的很多内容。
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综合教育和影响的结果。
仅仅单方面地依靠学校教育,是很难有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健康发展的。
我们进行小学生道德启蒙教育,就必须正确认识家庭、社区在小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动态地分析、研究和把握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与小学生道德启蒙教育的关系,探寻其内在的运作规律。
人的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不能离开一定的社会关系,可以说,它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映和产物,教育者总是根据特定社会关系的要求,去培养新生一代的道德品质的。
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把只有生物属性的婴儿(自然人)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属性的社会人,也就是说,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人的社会化。
所谓社会化,就是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互动关系逐渐形成适应于社会生活的思想道德品质,学会遵守社会生活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成为能为社会所需要所容纳的身心健康的社会人。
小学生道德启蒙教育正是人的社会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