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教师如何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这就要求教师密切联系学生,与学生成为好朋友,关注他们的行,与他们经常沟通。这样学生就能把自己的心理情况能够告诉老师,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疏导。
❷ 如何关爱学生
一、 关爱学生先要“关心学生”
关心,是情感激励的首要因素。关心学生就是胸中装着学生,心中想着学生,服务于学生。关心学生体现在许多方面:当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苦恼时,教师及时帮助解开疙瘩;当学生在身体上出现不适时,教师及时帮助寻医问药;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教师及时帮助“清理路障”;当学生在生活上遇到不便时,教师及时帮助排忧解难。教师应争取做到:学生哪里需要教师,哪里就有教师的身影。这就是说,对于学生的得与失、冷与暖、好与恶、喜与悲,教师不仅要记在心上,说在嘴上,而且要落实在行动上。
二、关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
在诸多爱生的美德中,尊重是爱之核心。教师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书也好,育人也罢,都是师与生的双边活动,这是一个双向交流的复杂程序,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一方能动、另一方被动的生产模式。充分尊重学生既可密切联系师生感情,又是可焕发学生创造热情,激发奋发向上,锐意进取心理。但是,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宽,思想活,对人生、思想、前途、事业、社会等,都有所思考,在考虑过程中,对什么是尊重也存有错误认识,若是对他们的设计,不管正确与否,都全盘接受;对他们作为,不管是否得体,都鼓掌喝彩,必然会导致学生错误思想的蔓延。真正的尊重,应当体现因人制宜,体现个性的原则。
三、关爱学生还要“理解学生”
理解学生就是懂得学生心里想的,相信学生口说的,明白学生手中干的。小学生由于年纪小、阅历浅、经验少等多种因素,不时会出现或这或那、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错误言行,这些都在所难免。一个人总是由童年到少年,再由少年到青年,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教师对学生,尤其是对后进行的错误,不能“见到风就想到雨”,不能怒不可遏,动辄训斥,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正确的态度应是:允许学生犯错误,又允许学生改正错误。同时要知道,改正错误不可急于求成,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需要教师细心、细致、不懈地扶持。
四、关爱学生定要“信任学生”
信任学生可解释为“信而任之”,即相信敢于托付。首先,在对待全体学生上,要一视同仁、不偏不倚,要努力做到以信任之心待之,以信任之目视之,以信任之耳闻之,以信任之言任导之;其次,在对待后进生上,同样要以信任为前提,不能横挑鼻子竖挑眼,不能抱有成见,学生犯错误,应当心平气和地让他坐下来,想方设法让他开口说话。然后顺势进行引导,最终使之幡然醒悟。再次,在对待班干部上,要坚持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充分调动全体班干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它们在信任的土壤上茁壮而健康地成长。
陶行知先生说过:“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只要我们用心去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那么学生所有的嫩芽在得到老师言语行为的呵护滋润后,将会更好地茁壮成长。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认清形势,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做一个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满意的好老师。
❸ 如何为学生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多看新闻联播,少看电视剧。特别是古装电视剧。要多读历史书。与身心健康方面那就要多锻炼。要杜绝孩子沉溺的游戏。
❹ 教师如何做到有效关爱学生
一、避免爱的伤害,是有效关爱的前提
师生关系是一组矛盾关系。学生对教师多的是敬畏、服从,少的是沟通与交流。如果教师主动找学生,大多数学生自觉不自学地会在情感上设防,心理上处于一种本能的防守态势。
这种状态对于情感的交流和教育的实施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我们就要拆除学生心理这道屏障,为实施有效关爱创造前提条件。
二、营造爱的氛围是有效关爱的基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让学生读懂你的爱,你必须要付出爱。这种“付出”还不能是一般意义上的给予,而是在给予的基础上,多方的构建、营造一种爱的氛围,更是有效关爱的基础。
三、引导爱的实践是有效关爱的关键
现阶段,就独生子女居多的学生群众而言,社会及家长给予的爱可以说是无微不至。他们是幸运地:生活在和平年代,生活条件优越,生活内容丰富,少冻饿之苦,无衣食之忧。
关爱学生
教师要告诉学生。关爱是人类的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人一生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她能约我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她能帮助我们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尽管我们的生活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但关爱始终是伴随我们的过去。
正是由于有了家长、教师、同学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关爱,我们才能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成长为健康活泼的中学生;现在,我们也需要更多的关爱,让我们顺利踏上新的人生征程;将来,我们角需要关爱伴我们走完漫漫人生路。
❺ 关爱学生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1、理解学生,得不到理解会很难受,会生病,如果被理解了,就会很幸福。
2、欣赏学生,得不到欣赏,他会难受,不自信,从而不敢去尝试,不敢迎难而上,不能成长。
3、关爱学生,没有关爱他会很难受,就会生病,有关爱,学习动力十足,大大有利于成长。
4、接纳学生,才会有安全感,不被接纳,会担心受惩罚,总是处于压力之下,日子会很难过。
5、信任学生,得不到信任,会很难受,如果被信任了,学生就不难受了,就会幸福了,成长动力会很足。
6、尊重学生,很少得到尊重,会很难受,如果被尊重,学生就不难受,就会幸福多了,成长动力会很足。
❻ 如何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呢
心理健康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和智力正常的情况下,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心理最佳功能状态。
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
1、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2、能与他人合作,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
3、能够恰当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使自己 基本上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
4、独立自主,学会选择,学会做决定,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5、有较强的意志品质,能够承受挫折 ;
6、热爱生活和学习,能在生活和学习中获得幸福感;
7、在学习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潜力,有创新能力 ;
8、人格完善和谐 ;
9、智力正常(IQ>80) ;
10、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符合。
❼ 浅谈班主任如何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从事班主任工作两年里,我悉心观察和调查分析,当前大部分学生或多或少的存在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针对这个情况,我在日常班级工作中更加注重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悟到了一点门路,取得了一些经验。
一、班主任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宽松的班级环境
在学校,由于教师与学生的特殊地位和学校管理的需要,一些规章制度通常带有强制性的管教方式和做法,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使学生感觉到生活在没有“自由”、“不能越雷池半步”的空间里,进而形成学生过分依赖与服从等不良心理状况,更有甚者造成了师生敌视、自我孤立等不良行为。为此,班主任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建立以学生为主的和谐平等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宽松的班级环境。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深层次的精神生活,特别是要用宽容的态度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过错,用期待的心态去等待学生的每一个进步,用愉悦的心情去赞扬学生的每一次成功,只有这样做,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才能得以形成。
二、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正确的人生观是个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保证。小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萌芽阶段,因此班主任要不失时机地积极引导,经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传统美德教育,经常对学生进行前途理想教育,经常对学生进行适应社会生存、适应社会竞争的能力教育,使他们保持清晰的思考认知,正确面对生活学习面临的挑战。
三、班主任要鼓励学生善于交际,形成良好的交往能力
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关系是良好的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条件。因此,班主任一要时刻照顾、真诚关爱每一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形成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二要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与沟通,创设环境,创造条件,促进交流。个别学生由于家庭因素,自身缺陷,学习成绩较差等原因,内心往往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意志薄弱、害怕交往,甚至拒绝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关怀帮助,班主任就要加强与此类学生的交往,多关注、多接近、多鼓励,唤起他们内心的进取意识。对优秀学生要引导他们在交往中平等待人,正确认识自我。三要指导学生学会沟通与交往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欣赏,悦纳自己。在促进学生自我概念和人格发展的同时,也感染了班级整体内部关系的健康和谐。
四、班主任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当今社会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竞争意识越来越强,如果盲目地处处与人竞争,很可能使自己陷于被动,一时不能自拔。长期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结果会导致心理障碍,中小学生争强好胜心特别强,处处不服输,因此,竞争的倾向非常强烈,总有事事比个高低的心理。然而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常胜将军”,挫折和失败是难免的。学生竞争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但真诚的合作也是常有的事,而且合作往往会消除隔膜,使个体处于一种心情愉快的情境之中,有利于维护和保障心理健康。班主任在组织班级各项活动中,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避免盲目竞争。
五、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心情开朗、轻松、安定,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乐趣和信心,对身体有个良好的感受,这是良好情绪状态的表现,它对个人的心理健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意志、情绪等心理因素对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影响比智力因素更为深远,如果一个人患得患失,喜怒哀乐无常,情绪状态不稳定,而自己又不善于排遣和调节,这样势必会导致心理障碍,严重者会引起心理疾病。班主任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的引导者,当在学生出现暂时性的心理异常时,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根据中小学生对情绪自控认知不足的特点,采取正面引导和疏通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暂时的心理障碍,使他们很快转到正确积极的思想轨道上来,这样不但培育了学生的情绪自控能力,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一部分,是开展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模式的基础环节。做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者,做学生心理问题的防御者,做学生心理发展的培育者和维护者,是班主任开展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秘诀。
❽ 教师 怎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洞察学生,为学生心灵把脉
对学生,教师不应该是“雾里看花”而应该是“明察秋毫”,尤其是班主任,对学生情况应该全盘了解,以便教育时能对症下药。通常的方法有观察法,即对学生日常行为包括言谈举止进行观察,如发现异常苗头,应及时采取对策。其次是谈话法。谈话法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得到教师一般观察所未能发觉的信息,更好地对症下药。三是调查法。对一些学生认识模糊,教师不能妄下结论,草率行事,要通过深入调查(含问卷调查)的方法多方了解实际情况,再作出正确判断。总之,只有全面洞察学生,才能为学生心灵把脉,为学生正确导向。
二、关爱学生,为学生成长铺路
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种复杂的情况可能会给成长中的中学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教师在洞察学生心灵的基础上,应主动地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爱的滋润,不断优化他们的心理健康环境,为他们的健康成长铺开锦绣前程。首先教师应教给学生基础的较为系统的心理知识,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密切结合学生实际,立足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实用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如培养注意力、训练记忆力、发展思维力及激发兴趣、磨练意志力的基本方法;同时,要抓好典型引路,弘扬传统美德;此外,建立“心理信箱”。及时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解除学生烦忧,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学生对老师不敢或不便当面说的,在信中可以写。教师收信后要分类整理登记。对一般问题,可在课堂上集中解答,对特殊问题可找特定学生特别解决。还有一种方法,是“诗教法”。在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中,诗教在心理课上有独特的功效。笔者曾结合八年级心理课程教材分别为学生写上解决心理问题的几首小诗,让学生理解、记忆、背诵。学生喜闻乐见,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如在教“做受欢迎的人”一课时,写下了“人要受欢迎,真心对待人,友情宜珍惜,融入开心群”。言简意明的小诗点缀着学生的成功之路。教师鼓励学生利用日记、周记、书信或者电话与家长联系,打开心灵窗户,传递真纯情感,也能为学生健康成长铺路搭桥,让他们在爱的滋润下,形成健康的人格。
三、锻炼学生,为学生成才把关
学生的成长,外因是条件,内在是关键。教师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增强学生自身免疫力、抵抗力,这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为此,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有效活动,让学生将教师的外部激励内化为自身行动的动力。让学生在“知、情、意、行”的每个环节体验中。提高优化心理品质的效率。开展社会调查,激发上进心。如调查当地历史和现代名人;调查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群众的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巨大变化。演讲名人故事,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名人之所以成功,除了其他条件外,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关键。如张海迪的故事,洪战辉的故事,学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如何自信、自尊和自强。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开展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心理知识情境问答活动。让学生点亮盏盏明灯,培植自己兴趣的幼苗,坚守快乐的阵地,养成良好的习惯,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总之,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不仅应该是学生人格的良师,知识的导师,而且应该是心理的医师。有了这样的教师,学生才会在健康的人生道路上迅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