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国家发改委: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已消除大班额,大班额对教学有何影响
大班额是指班级人数在46人以上的班级。一个班学生人数太多。会影响老师的教学。可能会顾此失彼。也会增加老师批改作业的负担。这就间接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另外,学生的座位也可能会很拥挤。
⑵ 大班额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东北网2月11日电50平方米的教室,却挤进70多学生,明明是一个校的同学,却因为人多操场小不得不两班倒着上间操……近年来,一些“名校”扩招出的“大班额”加剧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引发了教学质量下降、学生身心健康受到损害等一系列问题。对此,省人大代表张万起提出了关于控制“超大型”中小学、控制“大班额”、推进素质教育的建议。【人大代表】择校风催生“大班额”省人大代表张万起从事过多年的教育工作,说起“超大型”中小学和“大班额”的问题,张万起认为,由“择校风”催生的“超大型”中小学和“大班额”,必将制约素质教育的发展,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据张万起介绍,受办学地点、学校历史变革等因素影响,我省一些城市中小学在办学条件、教育水平、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人们对教育有较高需求的情况下,出现了一些名校不顾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规模限制,跨学区招生的问题,由此催生了“大班额”现象。一些“大班额”班级,在教室里有限的空间内,出现了三人一张课桌或五人两张课桌的现象,头排桌椅挤在讲台下,严重危害了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大量的近视眼学生。同时,“大班额”内学生大量来自学区以外,上学路途较远,如此“长途跋涉”,不仅加重了家长和学生的负担,还带来了诸如交通安全等各种安全隐患。此外,“大班额”还加重了教师负担,批改不完的作业、大量的家访,使一些优秀教师的体力、精力严重透支。此举不利于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张万起关于“大班额”影响素质教育发展的建议在省人大代表中引起广泛共鸣。省人大代表韩永嘉认为,超大型中小学和“大班额”导致整体教学质量下滑是必然的。一个老师教40个学生和教70个学生必然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中小学生都是未成年人,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自我管理的能力也有限,很多时候学生的学习成绩依赖于教师的引导和管理,而班额过大就会出现老师照顾不过来的问题,造成整体教学水平下降。【记者调查】名校拥挤师生怨言多我省教育部门规定,我省城市小学每班限定人数为56人,中学每班限定人数为58人。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我省有一些“名校”的班级人数远远超过了这道“警戒线”,有的班级人数接近甚至超过70人。由于班额过大,产生了患近视的学生增多、课上回答问题机会少、老师作业批不过来等一系列问题。学生王某是哈市道里区一所“名校”的初三学生。据王某介绍,他们班有60多名学生,教室第一排课桌已经紧紧贴到老师的讲台,学生离黑板的距离不足两米。他上小学的时候眼睛挺好的,自从上了初中眼睛看东西就不清楚了,而且一天比一天差。现在他们班有40多学生都是近视眼。记者对位于哈市南岗区邮政街、霁虹桥附近的几所“名校”学生的调查中发现,这些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大班额的现象,还有一些学校操场不够用,学生们很少有户外活动的空间,甚至课间操都要不同学年轮着上,这也是造成现在孩子身体素质差的一个主要原因。“大班额”不但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也影响到学习效果。记者曾对哈市某重点中学初一年级某班的学生进行过随机调查,这个班级有60名学生。在被采访的学生中,有八成以上的学生表示,他们不是每堂课都有机会被老师提问到。有的学生甚至表示,他们有的时候,一个星期都没有机会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大班额”在引起学生和家长不满的同时,也让任课老师叫苦连天。一“名校”语文老师告诉记者,现在整个社会都对教育的期望值特别高,由此造成了老师们的教学负担和心理压力都很大。每天除了备课、上课以外,还得批改大量的学生作业。自己每天批改60本作业就得花上近3个小时,相当于一天工作量的近1/3。有时,实在批改不过来了,就让学生们互相批,虽然水平有差距,但也是无奈情况下想出的对策。【专家指出】政府应严控“大班额”针对一些名校的“大班额”现象,我省有关专家认为,产生“大班额”根源在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我省各级教育部门,应在建立公办教师流动任教机制、加强薄弱学校改造等方面做文章,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一位研究员告诉记者,义务教育应首先保证公平。让每个人享受到公平受教育的权利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发展。而在现阶段却出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甚至呈现垄断局面,让一些家长不惜花高价为孩子买教育,由此也就出现了“名校”人满为患、薄弱校门可罗雀的现象。长期发展下去,必然加剧教育的不均衡发展。
⑶ 大班班级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
目前,许多地区中小学“大班”上课的现象已经演变成司空见惯的事情:第一排学生的课桌紧挨讲台,最后一排学生背贴着墙;由于教室里面穿行不便,坐在后排的孩子只能从后门出来,从走廊绕到教室前门,才能走到黑板前答题;一名教师每天要批改作业200多本;40分钟一节课,教师用于维持课堂秩序的时间竟达五六分钟……这个场面听上去似乎有些荒诞,但它的确出现了。
我国中小学教室设计班额一般是45人,可是现在班额五六十人的十分普遍,七八十人的也不稀罕,有的还超过了百人。是什么原因催生了这些拥挤的“大班”?这样庞大的班级规模与素质教育的教学特点严重不符,势必将给教师组织教学带来一系列困难,无疑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当前大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大班教学形成的原因
(一)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教育公平,历来被看作社会和谐的“了望塔”。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没有教育的公平,也谈不上社会的真正和谐。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整体教育规模和教育水平已经有了极大的提升,但是资源配置不合理、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也逐步显现出来;在“能上学”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后,“上好学”又成为矛盾的焦点。教育资源配置“失衡”仍然是制约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优质教育资源基本上集中在城镇:县城内好的学校校舍宽敞,有图书馆、阅览室,还有多媒体教室等,而农村学校则显得“寒酸”许多;即使同一层次的义务教育,也存在着较为显着的差距。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导致生源及质量、效益方面的差异在逐步增大;重点学校生源好,几乎都是超大班,拥挤不堪,薄弱学校却生源少而差。优质教学资源的不足,使“择校”、“择班”、“择师”的风气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
(二)家长层层择校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改善,先富起来的一部分农民对子女的教育更加重视,对子女能够受到良好教育的渴求比对财富的追求更迫切,因此现在不少农村家庭都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县城里的学校。从这种意义上说,大班额现象是社会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伴生物。与此同时县城里的家庭努力把孩子送进市里的学校;市里的部分家长又在努力让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市里的热点学校。这层层递进的择校,使一些教育资源丰富、升学率高的名校成为众多学生家长瞄准的焦点。
(三)学校自身因素人为造成
由于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严厉制止乱收费,加之政府投入不足,有些学校为了降低办学成本减少开班数,节约师资而私自发掘生源,极力扩招是形成大班额的内部助长剂。在此过程中,学校成了企业,校长成了老板,孩子上学成为和学校的一场交易。“交钱上学,多交钱上好学校”的潜规则慢慢形成,成为“义务教育”口号底下真正的游戏规则。
三、大班教学带来的弊端
同一个教学班内学生人数越多,他们在相同时间内接受的教学信息越少,得到的辅导和信息反馈也越少,教学质量就相对较差。具体分析如下:
(一)对学生的影响
首先严重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我国中小学教室设计的班额一般为45人,但有些热点学校的人数接近百人。这样第一排学生的课桌紧挨着讲台,最后一排的学生背靠着墙,教室后门都打不开。前后排的课桌间距仅有20多厘米,瘦一点的孩子刚能坐下,胖一些的孩子则几乎动弹不得。由于人多空间狭小,室内空气浑浊,二氧化碳浓度高,严重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一旦遇到传染病暴发,其后果不堪设想。
其次制约着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大班教学教师最重要的是维持秩序,因为人多,老师不鼓励讨论,不单怕吵,而且怕乱。老师上课时特别强调规矩,学生听课时必须闭口、背手,发言要先举手,若未经允许脱口而出,多半要挨批评。这样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老师只希望学生们乖,静静地听书,这种单向灌输知识的方法一切以老师为本,不论学生有没有兴趣,都要被动接纳知识,极难发展学生的高层次思维、创新能力等。
(二)对教师的影响
首先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由于学生人数多,作业量大,一个大班有七八十个孩子,大事小事都要来找老师,每次课间休息都成了“法官断案”时间,疲于应付。教师不堪重负,抽不出时间从事教学研究,也抽不出时间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教学成绩难以提高。
其次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很多学校为了让学生上课听得见,给老师配备了耳麦和音箱。但从音箱里发出来的声音又太大,时间长了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听力。所以从孩子的健康出发,老师们还是尽量提高声音,很少用扩音设备。这样就导致多数老师都查出身体有问题,尤其是咽炎。长期以往,必将损害教师的身心健康。
(三)加大了学生日常管理的难度。
大班教学人数过多,从而造成了学校资源紧缺,导致学校校舍、师资及相应的配套设施满足不了教学要求。为了避免放学时拥挤伤人事件的发生,有些学校必须分时间段放学。更有甚者由于人多校园空间小,做早操时,不得不分两拨进行。这就加大了学校的管理难度。
四、解决大班教学问题的策略
家长和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旺盛需求,导致了择校风屡禁不止。一些名校即使班额一扩再扩,也满足不了社会需求。家长只认“名校”的心理背后还是教育不均衡问题。学校之间的差异主要是政府的政策导向与偏差,因此要解决大班教学问题,政府要起主导作用。具体措施如下:
(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配置就是根据国家对教育发展要求,将存量资源重新调配,将增量资源按照一定规则分配。在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差别还很大的情况下,基础教育不均衡问题十分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学校应该是增加教育资源的重点,同时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缩小各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如何通过国家的相关政策、制度使资源分配更加合理,同时建立配套的操作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些问题解决了,才能体现十七大提出的“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的精神。
(二)加大教育投入
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把加强农村教育摆在了重中之重的地位,并进一步明确了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教育发展的方针。要扭转农村教育的落后面貌,首先在人员编制、师资配备上要优先向农村学校倾斜。其次必须要加大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力度。只有改变那种布点过多,规模太小,校舍破败的局面,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才能真正解决生源不足、教师不足、资金不足的困难,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大班额问题。
(三)极力遏制择校行为
安徽省铜陵市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在推行有效遏制“择校风”方面创造了奇迹,这证明“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不可为,而是愿不愿为”。因此我们要借鉴一些成功的经验,认真规范转学准入制度,加大学生流动的宏观调控力度,使城区转学工作实现有序流入。同时要严格学籍变动手续,健全准入所必备的条件,在一定的居住地范围内,实行划片就近入学。
综上所述,要从根本上解决大班教学、解决择校问题,政府必须下定决心,像安徽铜陵一样,切实做到“(学校)同级同类同管理,(教职工)同工同酬同待遇”,将教育经费、校长、老师等资源真正实现自由调配,达到基本均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
⑷ 教育部长谈大班额有什么影响
近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邀请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⑸ 教育部如何回应耒阳"大班额"分流问题的
教育部回应耒阳"大班额"分流:应确保学生利益。
在教育部今天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最近湖南耒阳由于消除大班额学生“分流”引发的情况,教育部高度重视,要求当地教育部门配合当地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尽快解决问题。续梅表示,消除大班额方向是明确的,任务是刚性的,但在方式方法上应该是因地制宜、积极稳妥的。希望各地统筹各方,加大工作力度,同时在制定方案时要广泛征求意见,在确保学生利益的前提条件下,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工作。
续梅表示,目前,消除大班额的办法就是要综合施策,一方面是要新建、改扩建一批学校,这是根本的举措,首先要缓解学位的紧张,提供足够的学位。第二方面,是要加强管理,要均衡配置资源,尤其是教师的资源,避免学生过度集中在一些热点学校,要大力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质量。消除大班额还要列出时间表。国务院的要求,是今年年底之前基本消除超大班额。任务是刚性的,但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因为新建学校、招聘教师都需要时间,各地必须提前谋划,提前部署。教育部2016年下发了专门通知,要求各地制订专门方案并报教育部备案,就是希望各地做到早规划早部署早落实,各地制订的化解大班额方案要充分论证,要广泛征求意见,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积极稳妥推进这项工作。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⑹ 班额最小值之和
班额最小值之和是:每个班级不能超过规定人数,比如小班不能超过25人。
班额现象弊端:
大班额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还会带来安全隐患,所以化解大班额是个重要的任务,也是教育部高度重视的一件事情。
消除大班额方向是明确的,任务是刚性的,但在方式方法上应该是因地制宜、积极稳妥的。希望各地能够继续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统筹各方,加大工作力度,同时在制定方案时要广泛征求意见,在确保学生利益的前提条件下,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工作。
班额现象原因:
城市学校出现“大班额”现象主要原因是因为“生多校少”,学校建设与城市发展不同步,同时教育发展不均衡和盲目择校现象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有学生家长表示,之所以舍近求远,把孩子送到名气较大的学校,甘心忍受“大班额”的拥挤,就是因为这些学校的升学率高。
于是不少家长通过找熟人、托关系,想方设法把孩子放在名校就读,比如提前将孩子的户口落在名校所在学区等。在邵阳市区甚至出现了一个户主挂十多个甚至几十个小孩的现象。
由于城乡教育存在较大差距,不少家庭条件较好的农民家长也千方百计地让孩子挤进办学条件好、升学率高的城区学校。湖南永州市某中学校长说,最头疼的是每学年开学新生报到时,原本学校的招生计划已定,但往往会有很多“计划外”的学生要求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