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19年世界卫生日主题
活动主题是“健康睡眠,益智护脑”。为进一步提高市民群众的健康睡眠意识,普及健康睡眠知识,市精神卫生中心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睡眠日宣教活动。
⑵ 为何说“全民健康覆盖”取决于人类自身行为
4月7日是第69个世界卫生日,主题为“全民健康覆盖: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1950年以来,每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提出的主题,都强调健康对于劳动创造和幸福生活的重要性,今年也不例外。
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还有另一个特点,人类施于环境的污染反作用于人的健康和生命会贯穿于“从摇篮到坟墓”的整个过程。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会受到空气、饮食和饮水污染的危害,就像外卖和在餐馆就餐会摄入更多的塑化剂一样。因此,要达到“全民健康覆盖: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的目标,就应当让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健康的,对环境是友好的,而且人类对环境的友好也要全面覆盖,在每个人的身上体现,在每个地方对环境友好,甚至不能有污染。
要达到人类行为的健康和对环境的全面友好,就不应当只是在出现问题时,如发现新生儿畸形时查找塑化剂和其他原因,而是要有预见性和全面评估。例如,在设计和生产每一种产品前,对产品进行分析和评估,如果对环境有危害,就决不涉及。
尽管做预测很难,但是,在今天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介入之下,避免环境污染并作用于人类健康,以及对潜在有害物质的预测将变得越来越可行。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也就能实现“全民健康覆盖: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的目标。
⑶ 如何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首要就是理念融合,走出认识误区是实现深度融合的必要前提。全民健身是面向全体人民,通过鼓励身体活动,倡导科学健身,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以增强人的体质、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升国家民族综合实力为追求的一项社会事业。全民健康是指全体人民的全面健康。全民健康不仅覆盖人类从婴幼儿到老年整个生命周期,还贯穿于人的健康、亚健康、疾病、康复、强壮、健美等整个健康过程。全民健康是广大人民群众追求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体现。
厘清关系是实现深度融合的重要基础。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都是以服务于全体人民的全面健康为目的;都是从全方位、全周期来开展保障人民健康的工作;都是要在做好民生工作的基础上为产业发展作贡献。二者与文化、教育、养老、精神文明、环境等事业均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途径。其中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是实现全民健康的两个重要支撑,而实现全民健康则是成就健康中国的最主要途径。
明晰健康中国建设的侧重点是深度融合的关键。在健康中国战略中,虽然全民健身与医疗卫生是实现全民健康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但二者各有侧重。全民健身侧重前端,涵盖身体锻炼、养生、保健等工作;医疗卫生侧重后端,涵盖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工作。二者如鸟之两翼、不可偏废。只有把握住这个侧重点,才是抓住了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融合的关键。要完善政策法规,将与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相关的文化、教育、养老、精神文明等政策进行综合梳理,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政策体系,进一步探索实现全民健身与医疗卫生及文化、教育、养老、精神文明等的制度融合,并出台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抓好思想引领、科学指导、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宣传等重大工程,使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真正实现融合。
⑷ 国家促进全民健康的具体措施
一是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具体来讲,就是省一级创办体育强省,市一级创办全民健身模范示范市,县一级推动全民健身全面开展示范县。推动政府全面参与到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工作中,做实体制机制。
二是建设“六个身边”工程。现在这个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得到社会各界积极响应。2018年将进一步完善,让老百姓在身边找到自己的健身组织、健身活动场所和体育比赛。
三是推动“+体育”。“+体育”就是在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时候,把体育主动融到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不是以体育来带动其它活动,而是在其它活动中间,把体育“+”进去,比如“旅游+体育”、“文化+体育”等,在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的过程中彰显体育的作用。
四是科学健身。健身要科学,这是我们在2018年想积极推动的一项工作。有些所谓的“健身方法”其实不科学,可能还适得其反。下一步,我们将推行运动处方和推广有中国特色的健身技术,让真正的健身科学成为社会共识。
五是完善全民健身激励机制,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到全民健身的锻炼活动中去。今年要在一些体育项目中推出段位制,让老百姓打篮球、打羽毛球也能像下围棋一样有级别,对他们的水平有一定的评价。这样一种激励机制设计,能够让群众更热爱自己的健身活动,并持续地把它发展下去。
⑸ 什么是全民健康覆盖
全民健康覆盖意思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凡是有居民居住区都要设立社区门诊或医疗保健机构,目的就是让国人就医方便!
⑹ 如何实现全民健康
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 我们平时只关心亲人的身体是否健康,大多忽视了亲人心灵是否健康。好多人因为工作忙,就用金钱弥补对老人的孝敬,其实老人们的精神健康更值得关注。人老了,儿女不在身边,更感到孤独寂寞,人老了,会更加想念儿女。所以,在我们工作之余一定要多抽时间回家陪老人说说话,不只是尽到物质孝敬更要做到精神上孝敬老人,关注老人的身心健康才对。 而我们自己,也要注意做到身心健康,注意调节自己的心情,身心建康才是和谐统一的建康,只有自己身心健康了才会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父母的健康。
⑺ 如何推动我国全民健康全覆盖
4月7日是第69个世界卫生日,主题为“全民健康覆盖: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王贺胜日前表示,我国将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倡导全民参与,促进全民健康覆盖。
“中国运行良好的卫生系统已成为全民健康的基石。”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代办苏沛说,中国健康指标显着改善,期望寿命增加、婴儿死亡率下降,覆盖全民的医疗体系基本建成。中国新医改方案为世界解决基本卫生覆盖问题贡献了可借鉴的路线图。
王贺胜还表示,为让每个人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我国卫生健康部门将大力普及健康知识与技能;积极推进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健康新生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融入百姓生活。
⑻ 全民健康的基石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一个人的健康关系着一个家庭的命运,2500万草原儿女的健康共同构筑起健康内蒙古的强大基石。
“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不断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等建设,使内蒙古的卫生与健康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人民的健康水平显着提高,人民有了更多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过去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时至今日,活到古稀之年已不再是什么稀罕事。2015年,内蒙古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5.8岁,比2010年增加1岁。增加1岁的背后,不仅是民生的福祉,更是经济社会发展,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大力提升的表现。
公共卫生服务是全民健康基石。2009年启动新一轮医改以来,内蒙古以年均5元的增幅不断加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2015年达到人均40元,服务项目也由原来的9类22项增加到12类45项,全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3.42%,距离每人一份电子健康档案的目标近在咫尺。
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到99.67%、连续11年没有发生人间鼠疫、扩大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连续22年没有白喉报告病例、连续5年没有乙脑报告病例……内蒙古在传染病防控工作方面成绩显着。
妇幼健康决定一个民族的未来。孕产妇死亡率从2010年35.25/10万降至2015年18.27/10万、婴儿死亡率由2010年12.31‰降至2015年的5.34‰,且连续5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内蒙古妇幼健康工作成绩显着。“十二五”期间,自治区通过开展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优化整合,投资兴建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强化设备配置,使内蒙古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不断得到健全和完善,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爱国卫生运动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中国的国宝”。近年来,全区各地以城乡环境整洁行动为抓手,集中开展环境卫生脏乱差专项治理行动,全区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明显改善。截至2015年底,农牧区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2.59%、集中供水覆盖人口比率达到79.76%,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项目覆盖全部旗县区和70%以上乡镇。与此同时,全区各地大力普及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群众防病意识和文明素质明显提升。卫生城镇创建活动如火如荼,截至2015年底,已创建国家卫生城市3个、国家卫生旗县(乡镇)11个。
新一轮医改成效显着
曾几何时,看病难、看病贵犹如一片阴霾始终笼罩在百姓的心头。对于民众来说,绝不希望健康内蒙古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面对医改这道世界性难题,自治区党委、政府紧跟中央的部署,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行,使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得到有效缓解。
“现在政策越来越好了,老百姓得到的实惠也越来越多了。”和林格尔县城关镇村民李栓柱感慨地说。今年8月,67岁的李栓柱因患直肠肿瘤住进解放军306医院,一个月下来,光住院费就花了16万多。可让他没想到的是,新农合和大病保险两项保险分别为他报销住院费6.95万元和6.31万元。
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逐年提高,2015年分别达到74.6%和75%,较2010年分别增长12.6%和15%。这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参保积极性,2015年全区城镇医保和新农合参加率达到98%以上,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大病保险覆盖所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群众,实际报销比例达到60%。随着医疗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就医需求得到充分释放,“小病拖、大病扛”无钱看病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5年来,为了更好地满足群众就医,中央和自治区财政累计投入165亿元,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与2010年相比,2015年全区卫生计生机构总数达到2.4万个,床位数13.4万张,增加3.6万张,每千人口床位达到5.3张,高于全国4.85张平均水平;卫生计生人员21.3万人,增加了4.34万人。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的持续增加,方便了群众就医。
尤其令人欣喜的是,经过几年建设,以3所自治区级蒙医中医医院为龙头、16所盟市级蒙医中医医院为骨干、103所旗县级蒙医中医医院为基础、苏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蒙医中医科为网底的四级蒙中医服务体系已经形成,蒙中医药事业得到快速发展,蒙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日益凸显。
公立医院改革取得新突破,全区80个旗县的165所公立医院和4个国家联系点城市的43所城市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以药养医机制开始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