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健康码是什么原理
健康码的组成
全国版的健康码是由A、B、S 三个号段组成,健康码是由数字(或字母组成),其具体的构成如图1 所示。
A段是用户身份标识,这个号段是由实名实人认证后方
可取得。也就是说A段码是每个人在互联网上的“身份”,通
过这个码可以定位到其使用者的真实身份。以数字编码形式
存储个人信息方便于互联网信息的互联互通。
B段是具体业务数据。通过图1 可以看出,B段内容的前
四个部分是很好理解的。要注意一些的是“码类型”在此标准
中统一为“JKM1”,“截止时间”特指这个健康码的有效期,特
指这个健康码的截止时间,而不是健康码对应的如“身份证”、
“护照”等等的截止时间。但我认为健康码的截止时间应是小
于公安部门的身份认证信息的最后有效时间的。B段编码中
稍微难于理解的是最后一段的“个人信息主题授权记录摘要”
内容。这里也是有一个国家标准规定的(GB/T 33560-2017)
中相关算法规定的。个人信息和授权信息的摘要是整个码中
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我们平时使用健康码来判定此人健康
与否都是通过这个部分来判定的,但健康码除了有部分的健
康判定功能外,其主要的功能还是用来跟踪持码人的轨迹,便
于判“接触者”。还应该注意的是,B段第二、三部分对于“读
码者”更为重要,是建立健康码互联互通的基础。
S 段内容是一个数字签名。数字签名已经广泛应用在互
联网的方方面面,其具体规则也是由GB/T 33560-2017 中相
关算法规定的。关于数字签名的应用,这里不做更多解释。
2. 什么是电子健康码
健康码就是每个地区丶区域制定的二维码,通过扫二维码来确定您有没有去过危险地带,如果有那就应该尽快隔离,防传染更多人。
截止目前,各地的电子健康码已经陆续上线了,居民只要进入相对应的区域进行申报就可以,这个申报过程是非常简单的,但是,很多人之前只听说是湖北省需要使用电子健康码来出行,现在很多地方已经清零新增人数了,那么这和电子健康码还有什么用呢?
电子健康码有什么作用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进入关键期,为提高“四类人员”精准排查力度,严查严管“四类人员”流动,加强疫情防控必须返岗人员科学管理,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并为下一阶段复工复产作好准备。
电子健康码申领后有什么便利
通过电子健康码可以实现:医疗机构,预约诊疗、移动支付、检验检查、取药、健康档案查询、报告查询,实现一码通用;公卫服务,家庭医生签约、妇幼保健、计划免疫预约、义务献血、慢病管理等服务;更多便民事项,基层首诊、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健康管理、健康检测、健康教育、在线咨询等。
电子健康码有什么特点
一人一码:以证件号码和证件类型生成电子码ID,标识个人身份。专属二维码,关联个人健康服务信息。
服务一生:持码人可享受全生命周期医疗健康服务、记录全生命周期医疗健康信息。
全市通用:逐步实现全市跨机构通用,覆盖各类医疗健康服务,整合各类医疗健康卡证件。
安全可靠:遵循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和指导方案,全市乃至全省统一身份认证模式,数据安全可靠。
拿到电子健康码之后就终身可以使用了吗?
是的,每个人都有专属自己认证的电子健康码,静态电子健康码打印出来后永久有效,动态电子健康码可通过申领发码微信公众号动态生成供在线查询、安全使用,也是永久有效。
电子健康码安全吗
电子健康码的二维码分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码只能用于确认身份,即使有人捡到,也无法窥探你的健康信息,隐私和财产安全都有保障;动态码用于缴费支付和档案查询等,5分钟即刻失效,且每个码只能使用一次。电子健康码信息通过国产密码加密算法进行加密,必须通过国家安全认证配套的扫码工具和专用的密码机才能读取数据,信息安全有保障。
老人孩子没有手机,出行的时候需要代申请人跟着出示健康码吗
老人和未成年人可出示 图片或纸质“健康码”,健康码信息同时包含申请人姓名、与被申报人的关系,并根据码的颜色给予相关放行或隔离管理措施
3. 健康码有需要设置365天免登陆吗
需要。
新版的“云南健康码”支持365天免登录、离线二维码、新冠疫苗接种预约及结果查询、核酸检测预约及结果查询、“大字”关怀模式、为同行人申请、出示健康码等功能。主要针对儿童和老年人服务,365天免登陆可以极大的方便老年人的出行不便等问题。除此之外,市民还可以通过健康码进行密接自查,查看核酸检测地图、疫苗接种地图等。
4. 健康码是什么原理
健康码是什么原理?1、高、中风险地区的健康码自动变为红色或是黄色吗?
高、中风险区的居民,健康码从国务院将该地区定为高、中风险区那天起,自动变成相应的颜色。风险区降级后,健康码的颜色也随之改变。
2、持绿码者到了高、中风险地区后,健康码会自动变色吗?比如,淄博人去了绥芬河市能变黄吗?去了北京朝阳区能变红吗?
持绿码者进入高、中风险区后,只要待足1小时,且手机处于开机状态,能够接收通讯漫游信息,则健康码便自动变色。淄博人现在去绥芬河市,绿码就能变黄码,去北京朝阳区则变红码。
3、持黄码、红码者到了低风险地区后,需要居家隔离14天,隔离结束后,怎样转码的颜色?自动转绿码,还是人工操作?
持黄码或者红码者,到达低风险区后,只要打开手机,便自动记录到达时间,隔离14天后,本人如果没有成为密接或者是病例,健康码自动变为绿码。
4、持绿码者成为了密接或者病例后,健康码会自动变成红色吗?
如果成为密接或者病例,只要疫情信息依次通过信息系统报到赋码公司平台,平台便将其绿码转为红码。
5、病人痊愈或者密接解除隔离后,怎样转码?
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自痊愈出院当日起,28天后,公司平台将本人红码转为绿码;密接自当日起,28天后,如果没有成为病例,则由平台将红码转为绿码。
6、健康码与山东省电子健康卡已经融合,就诊时刷卡可以显示健康码状态。
健康码是防控新冠肺炎的一道电子防线,请公众积极申领健康码,谨记绿码出行,红码黄码隔离。养成亮码的习惯,出入公共场所要亮出绿码。同时,提醒大家,“五一”假期避免去高中风险地区旅游,减少新冠肺炎传播风险。
5. 关爱老人,上海推出老年专版健康码,与普通版本的有何区别
随着社会的发展呢,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是在不断的提高当中,各类的新型物品也是出现在了我们的身边,对于手机呢也是一个让我们大家都为之便利的情况了,不用出家门就可以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更多的时候也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的便利了,但是在此呢对于一些老年人也是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不会用”,周末的时候发生了这样的问题,也是给他们的出行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因为随着今年疫情的来袭呢更多的时候我们在某些地方都需要推行健康码更多的时候,这也是为了检验自己身体健康的一个标志了,但是在很多的时候呢也是给老年人带来了一定的麻烦,因为对于他们不会用这样的科技产品呢在此也是造成了被拒,很多的时候在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也是让我们大家都围着议论的一个事情了,难道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就可以去进行淘汰了吗?更多的时候应该去让他们感受到这个时间的美好,而并不是让他们寒心,毕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也是一个对他们的不负责任了。
6. 十四天的健康登记卡和健康码是什么
健康码是一个进入相关地市的电子通行证,适用于所有在相关地市人员及待返回人员都可以使用。可以通过一个电子码了解此人的健康登记情况。
健康码实施“绿码、红码、黄码”三色动态管理:
显示绿码者,市内亮码通行,进出扫码通行。
显示红码者,要实施14天的集中或居家隔离,在连续申报健康打卡14天正常后,将转为绿码。
显示黄码者,要进行7天以内的集中或居家隔离,在连续申报健康打卡不超过7天正常后,将转为绿码。
拟入人员,必须申领到“绿码”后才能进入。此外,健康码的后台数据是实时更新的,是一个动态监测过程,因此申请到的健康码颜色不是永久不变的。
为推动各地“健康码”互通互认,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提供了跨省份互认共享的三种实现方式:
第一种是在不改变地方现有“健康码”的情况下,通过跨地区防疫健康信息数据共享,在本地“健康码”中增加跨地区互认功能。
第二种是各地“健康码”与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防疫信息码”对接,以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防疫信息码”为中介进行转换,从而实现跨地区“健康码”互认。
第三种是未建设本地“健康码”的地区,可直接采用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防疫信息码”,同时结合本地防疫健康相关信息。
7. 健康码有什么用
健康码可以实现高效率的人员流动管理,在办公楼、商场、地铁、火车站等人流密集的地点提高过检效率,避免过多的人员接触和聚集。
健康码是以真实数据为基础,由市民或者返工返岗人员通过自行网上申报,经后台审核后,即可生成属于个人的二维码。该二维码作为个人在当地出入通行的一个电子凭证,实现一次申报,全市通用。
健康码的应用涵盖了社区管理、企业复工、交通出行、学校开学、买药登记、超市商场等使用场景,可以协助社区、企业、学校等做好防疫管理及疫情控制等重点工作。
在疫情防控和复产复工中,健康码可以实现高效率的人员流动管理,在办公楼、商场、地铁、火车站等人流密集的地点提高过检效率,避免过多的人员接触和聚集。
(7)什么是健康码的关怀模式扩展阅读:
功能特点
健康码系统已经形成一套标准,可根据不同地区需求,结合各地疫情防控需要快速推出。
为推动各地“健康码”互通互认,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提供了跨省份互认共享的三种实现方式:
第一种是在不改变地方现有“健康码”的情况下,通过跨地区防疫健康信息数据共享,在本地“健康码”中增加跨地区互认功能。
第二种是各地“健康码”与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防疫信息码”对接,以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防疫信息码”为中介进行转换,从而实现跨地区“健康码”互认。
第三种是未建设本地“健康码”的地区,可直接采用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防疫信息码”,同时结合本地防疫健康相关信息,实现跨地区互通互认。
8. 老年人不会用健康码怎么办
日前,国办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实施方案从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状态下对老年人的服务保障、便利老年人日常交通出行、便利老年人日常就医、便利老年人日常消费等7个方面提出有关措施。明确要求,各类日常生活场景,必须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
02便利老年人日常交通出行
4. 优化老年人打车出行服务。保持巡游出租车扬召服务,对电召服务要提高电话接线率。引导网约车平台公司优化约车软件,增设“一键叫车”功能,鼓励提供电召服务,对老年人订单优先派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医院、居民集中居住区、重要商业区等场所设置出租车候客点、临时停靠点,依托信息化技术提供便捷叫车服务。
5. 便利老年人乘坐公共交通。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客运等公共交通在推行移动支付、电子客票、扫码乘车的同时,保留使用现金、纸质票据、凭证、证件等乘车的方式。推进交通一卡通全国互通与便捷应用,支持具备条件的社保卡增加交通出行功能,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推行老年人凭身份证、社保卡、老年卡等证件乘坐城市公共交通。
6. 提高客运场站人工服务质量。进一步优化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客运场站及轨道交通站点等窗口服务,方便老年人现场购票、打印票证等。高速公路服务区、收费站等服务窗口要为老年人提供咨询、指引等便利化服务和帮助。
03便利老年人日常就医
7. 提供多渠道挂号等就诊服务。医疗机构、相关企业要完善电话、网络、现场等多种预约挂号方式,畅通家人、亲友、家庭签约医生等代老年人预约挂号的渠道。医疗机构应提供一定比例的现场号源,保留挂号、缴费、打印检验报告等人工服务窗口,配备导医、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等人员,为老年人提供就医指导服务。
8. 优化老年人网上办理就医服务。简化网上办理就医服务流程,为老年人提供语音引导、人工咨询等服务,逐步实现网上就医服务与医疗机构自助挂号、取号叫号、缴费、打印检验报告、取药等智能终端设备的信息联通,促进线上线下服务结合。推动通过身份证、社保卡、医保电子凭证等多介质办理就医服务,鼓励在就医场景中应用人脸识别等技术。
9. 完善老年人日常健康管理服务。搭建社区、家庭健康服务平台,由家庭签约医生、家人和有关市场主体等共同帮助老年人获得健康监测、咨询指导、药品配送等服务,满足居家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提供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复诊以及随访管理等服务。
04 便利老年人日常消费
10. 保留传统金融服务方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现金。要改善服务人员的面对面服务,零售、餐饮、商场、公园等老年人高频消费场所,水电气费等基本公共服务费用、行政事业性费用缴纳,应支持现金和银行卡支付。强化支付市场监管,加大对拒收现金、拒绝银行卡支付等歧视行为的整改整治力度。采用无人销售方式经营的场所应以适当方式满足消费者现金支付需求,提供现金支付渠道或转换手段。
11. 提升网络消费便利化水平。完善金融科技标准规则体系,推动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购物平台等优化用户注册、银行卡绑定和支付流程,打造大字版、语音版、民族语言版、简洁版等适老手机银行APP,提升手机银行产品的易用性和安全性,便利老年人进行网上购物、订餐、家政、生活缴费等日常消费。平台企业要提供技术措施,保障老年人网上支付安全。
05便利老年人文体活动
12. 提高文体场所服务适老化程度。需要提前预约的公园、体育健身场馆、旅游景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场所,应保留人工窗口和电话专线,为老年人保留一定数量的线下免预约进入或购票名额。同时,在老年人进入文体场馆和旅游景区、获取电子讲解、参与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使用智能健身器械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信息引导、人工帮扶等服务。
13. 丰富老年人参加文体活动的智能化渠道。引导公共文化体育机构、文体和旅游类企业提供更多适老化智能产品和服务,同时开展丰富的传统文体活动。针对广场舞、群众歌咏等方面的普遍文化需求,开发设计适老智能应用,为老年人社交娱乐提供便利。探索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帮助老年人便捷享受在线游览、观赛观展、体感健身等智能化服务。
06 便利老年人办事服务
14. 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进一步推进政务数据共享,优化政务服务,实现社会保险待遇资格认证、津贴补贴领取等老年人高频服务事项便捷办理,让老年人办事少跑腿。各级政务服务平台应具备授权代理、亲友代办等功能,方便不使用或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网上办事。
15. 设置必要的线下办事渠道。医疗、社保、民政、金融、电信、邮政、信访、出入境、生活缴费等高频服务事项,应保留线下办理渠道,并向基层延伸,为老年人提供便捷服务。实体办事大厅和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应合理布局,配备引导人员,设置现场接待窗口,优先接待老年人,推广“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改善老年人办事体验。
07 便利老年人使用智能化产品和服务应用
16. 扩大适老化智能终端产品供给。推动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适老化改造,使其具备大屏幕、大字体、大音量、大电池容量、操作简单等更多方便老年人使用的特点。积极开发智能辅具、智能家居和健康监测、养老照护等智能化终端产品。发布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开展应用试点示范,按照适老化要求推动智能终端持续优化升级。建设智慧健康养老终端设备的标准及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提升适老产品设计、研发、检测、认证能力。
17. 推进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组织开展互联网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改造专项行动,重点推动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政务服务、社区服务、新闻媒体、社交通讯、生活购物、金融服务等互联网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使其更便于老年人获取信息和服务。优化界面交互、内容朗读、操作提示、语音辅助等功能,鼓励企业提供相关应用的“关怀模式”、“长辈模式”,将无障碍改造纳入日常更新维护。
18. 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的电信服务。持续开展电信普遍服务试点,推进行政村移动网络深度覆盖,加强偏远地区养老服务机构、老年活动中心等宽带网络覆盖。开展精准降费,引导基础电信企业为老年人提供更大力度的资费优惠,合理降低使用手机、宽带网络等服务费用,推出更多老年人用得起的电信服务。
19. 加强应用培训。针对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困难,组织行业培训机构和专家开展专题培训,提高老年人对智能化应用的操作能力。鼓励亲友、村(居)委会、老年协会、志愿者等为老年人运用智能化产品提供相应帮助。引导厂商针对老年人常用的产品功能,设计制作专门的简易使用手册和视频教程。
20. 开展老年人智能技术教育。将加强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能力列为老年教育的重点内容,通过体验学习、尝试应用、经验交流、互助帮扶等,引导老年人了解新事物、体验新科技,积极融入智慧社会。推动各类教育机构针对老年人研发全媒体课程体系,通过老年大学(学校)、养老服务机构、社区教育机构等,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帮助老年人提高运用智能技术的能力和水平。
推进进程
到2020年底前
集中力量推动各项传统服务兜底保障到位,抓紧出台实施一批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最迫切问题的有效措施,切实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
到2021年底前
围绕老年人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推动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更加普遍,传统服务方式更加完善。
到2022年底前
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水平显着提升、便捷性不断提高,线上线下服务更加高效协同,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