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日益全面和深入,对身体之外的心理健康也越趋重视。“身心健康”的术语和内容也通过各种途径为人民所逐步认识和了解。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已被纳入正式的学校教育中去,以其为孩子的健康、顺利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所以在小学教育中,学生的身心教育更是重中之重。近几年,学校就这一问题确立了“学校教育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策略研究”的课题。针对这一课题,我校开展了各式各样的研究与探讨。下面谈谈我的主要几点做法与体会:一、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的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⑵ 增进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什么
一、促进心理健康的途径是什么
1、转视
换个角度看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因为并不是任何来自客观现实的外部刺激都可以回避或淡化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同一客观现实或情境,假如从一角度来看,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使人陷入心理困境;假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可以发现的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体验转化为积极情绪体验,走出心理困境。
2、升华
让积极的心理认知固着,把挫折变成财富。
3、换脑
换一种认知解释事物,更新观念,重新解释外部环境信息,也就是相当于换一个脑袋思考、解释问题。在个体出现心理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可以通过换脑法,减少或消除心理认知与心理体验的矛盾冲突。
4、变通
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酸葡萄与甜柠檬效应。心理学上又叫合理化。就是通过找一些理由为自己开脱,以减轻痛苦,缓解紧张,使内心获得平衡的办法。弗洛伊德指出,常见的合理化有两种:一是希望达到的目的没有达到,心理便否定该目的的价值或意义,俗称酸葡萄效应。二是未达到预定的期望或目标,便提高目前现状的价值或意义,俗称甜柠檬效应,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只能得到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于是便不感到苦恼。心理调适可借用某种“合理化”的理由来解释事实,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
二、促进心理健康的日常护理
方法一:坚持独立、愉快的生活方式。
方法二:建立多种人际关系,要与人为善,乐于与人交往,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方法三:对许多事情“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即使当夫妻感情或事业等出现危机,也不要着急先作决定。
方法四:制订一些短期的小目标,比如第一年学长笛,第二年学网球等,总之,不要让自己百无聊赖。
方法五:改变自我,人在安定的生活中,往往觉得沉闷、没有生机、提不起精神,如果适时地对稳定的习惯做些小的变动,就会有一种新鲜感。
方法六:善于自我调节,为了保持自己的良好情绪,女性朋友应该学会至少一种自我调节方法,诸如接触那些温暖、柔和而又富有活力的颜色,如绿色、粉红色、浅蓝色等;走进大自然,让大自然的奇山秀水来震撼你的心灵,这些美好的感觉往往是良好的情绪的诱导剂;欣赏音乐,多接触阳光同样会使你心情愉快。
⑶ 培养小学生健康心理的方法,都有哪些
在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方面,幼儿期是健康情感的奠基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期,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情绪调控能力,是幼儿情感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幼儿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就是使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带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到图书馆做义工,到敬老院帮助老人,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参观,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益身心,健康成长。
⑷ 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
1.与其抱怨环境,不如提高心理抵抗力!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学会保护自己,释放压力,保持内心的平衡和协调!现实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相当复杂的,因此,对自我的理想和要求要建立在切合实际,力所能及的基础上,不要过高地制定自我难以实现的目标,否则,目标不能实现就会引发自卑感和无能感,最终产生抑郁焦虑情绪.一般来说,目标制定得越高压力越大,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既不要苛求自己,也不要苛求他人,保持一个平常健康的心态,有利于缓解各种压力.
2.宣泄,即将内心的压力排解出去,以减轻或消除心理压力.当一个人反复积累自己的烦恼,痛苦,不愿意暴露于外界,而是压抑或埋藏在心里时,一旦遇到生活中的刺激或压力,就会加剧其自我的苦恼,最后心理失衡,产生心理疾病或心身疾病.当自己有烦恼,自我解决不了的事情时,要向您的亲朋好友倾诉出来,哪怕是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把不良的情绪宣泄出来,释放出压抑情绪,就会心身平衡,有益于身心健康.切记不要采用不健康的宣泄或应对方式,如大量酗酒,打打闹闹,发牢骚,说怪话等,都无济于解决自己心理上的苦闷,反而会加剧心理痛苦.
3.转移,当一个人遇到困难挫折时,如考试失败,与同事关系紧张,任务过重等,一时又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就应顺其自然接受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同时把注意力转移到其它方面,如去散心,打球,聊天,娱乐,旅游等,以淡化某种困境,遗忘烦恼之事,使紧张的情绪松弛下来.这种有意识地转移,可使情绪压力得以缓解.
4.不妨从两个方面来认识问题,认知正确了,情绪就会相应发生变化.当我们处于逆境之时,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调节自我,从不好之中找出好事,就能减轻压力,摆脱烦恼.
5.运动是最好的放松方式,因为它可以帮助你释放紧张和压力,缓解疲劳,减轻焦虑.运动不但增强体质,而且锻炼人的意志品质,提高对困难挫折的应对能力.
6.幽默永远是一剂良药,对紧张和压力过大的人是一种松弛剂.当一个人紧张不安时,适当幽默一下,可以应付紧张尴尬局面,使情绪恢复正常.其次,幽默使人开怀大笑,有助于肌肉放松,缓解压力,恢复正常心态,从压力中解脱出来.最后祝你成功!
⑸ 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有哪些
1、转视
换个角度看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因为并不是任何来自客观现实的外部刺激都可以回避或淡化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同一客观现实或情境,假如从一角度来看,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使人陷入心理困境;假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可以发现的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体验转化为积极情绪体验,走出心理困境。
2、升华
让积极的心理认知固着,把挫折变成财富。
3、换脑
换一种认知解释事物,更新观念,重新解释外部环境信息,也就是相当于换一个脑袋思考、解释问题。在个体出现心理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可以通过换脑法,减少或消除心理认知与心理体验的矛盾冲突。
4、变通
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酸葡萄与甜柠檬效应。心理学上又叫合理化。就是通过找一些理由为自己开脱,以减轻痛苦,缓解紧张,使内心获得平衡的办法。弗洛伊德指出,常见的合理化有两种:一是希望达到的目的没有达到,心理便否定该目的的价值或意义,俗称酸葡萄效应。二是未达到预定的期望或目标,便提高目前现状的价值或意义,俗称甜柠檬效应,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只能得到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于是便不感到苦恼。心理调适可借用某种“合理化”的理由来解释事实,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
二、促进心理健康的日常护理
方法一:坚持独立、愉快的生活方式。
方法二:建立多种人际关系,要与人为善,乐于与人交往,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方法三:对许多事情“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即使当夫妻感情或事业等出现危机,也不要着急先作决定。
方法四:制订一些短期的小目标,比如第一年学长笛,第二年学网球等,总之,不要让自己百无聊赖。
方法五:改变自我,人在安定的生活中,往往觉得沉闷、没有生机、提不起精神,如果适时地对稳定的习惯做些小的变动,就会有一种新鲜感。
方法六:善于自我调节,为了保持自己的良好情绪,女性朋友应该学会至少一种自我调节方法,诸如接触那些温暖、柔和而又富有活力的颜色,如绿色、粉红色、浅蓝色等;走进大自然,让大自然的奇山秀水来震撼你的心灵,这些美好的感觉往往是良好的情绪的诱导剂;欣赏音乐,多接触阳光同样会使你心情愉快。
方法七:善于适应环境,面对现实。
方法八:要劳逸结合,女性朋友要权衡好努力工作与积极而有意义的休息的关系。
方法九:要及早就诊,一旦出现上述心理疾病,自己无法进行调节时应该尽快寻求心理医生或者专科医生的帮助,以免贻误病情。
⑹ 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的途径有哪些
20世纪初的美国,耶鲁大学学生比尔斯(C.W.Beers)因为从小目睹患有癫痫症的哥哥发病时痛苦的样子,非常害怕,担心自己有一天也会如此,终日生活在恐惧、焦虑之中。终于有一天,他因为长期的精神负担而崩溃,自杀未遂,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在住院期间,比尔斯亲眼目睹并亲身感受到了精神失常者所遭受的种种不公平待遇。3年之后,他病愈出院,毅然投身于心理卫生事业,希望改变社会对精神病人的冷漠与歧视。1908年3月,比尔斯出版了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写就的《自觉之心》(A Mind That Found Itself)一书,并由当时哈佛大学的着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作序,给予了高度评价。自此,一场以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防御和治疗心理疾病、维护和增进人类幸福为主题的心理健康运动正式兴起,并迅速传遍美国直至世界各地。
本章里将介绍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压力、挫折、焦虑等心理现象的成因与应对。
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科学的健康观念
追求生活质量的现代人越来越关心和注重自身的健康。所谓健康是指身心健全和体能充沛的一种状态。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在其宪章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没有衰弱的表现,而是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一种完好的状态。并且提出了衡量健康的十条标准: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善于休息,睡眠良好;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能抵抗一般性的感冒和传染病;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牙跟颜色正常;头发有光泽、无头屑;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自如。
由此可见,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必须从生理、心理、行为等因素方面分析,不仅要看他有没有身体上的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还要看他有没有主观不适感,有没有社会公认的不健康行为。
心理状态的好坏会影响到生理疾病的发生概率,这已经被许多科学研究所证明。心理因素与许多威胁现代人健康的主要疾病如心脏病、癌症、脑溢血、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高血压、偏头痛、糖尿病、哮喘等发病有密切关系。相反,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方式和行为特征则与低死亡率有关。据美国的统计资料,每4个人中有1个人在其一生行为变化中会因心理方面的原因而引起躯体疾病,每12个人中就有1个人会因心理困扰而住院,每22个人中就有1个人在其一生中会得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并因此而影响工作与正常生活。美国的医院病房中几乎有一半被心理疾病患者所占住。事实证明了古罗马西塞罗的论断:心理疾病比起生理疾病为数更多,危害更烈。
1978年9月,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发表了《阿拉木图宣言》,宣言中提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一项最重要的社会性目标。而健康的目标是追求一种更积极的状态,更高层次的适应与发展,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满状态。如果说身体健康是医学研究的对象,那么心理健康则是心理学研究的领域。
二、什么是心理健康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界定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应遵循三条基本原则:⑴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是否能正确的反映外部世界,有无明显差异。⑵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一个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内容是否完整协调。⑶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在没有重大的外部环境改变的前提下,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特征是否相对稳定,行为是否表现出一贯性。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划分为三个等级:⑴一般常态心理。表现为心情经常偷快满意,适应能力强,善于与他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做的活动,具有承受挫折、调节情绪的能力。⑵轻度失调心理。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满意心境,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独立应对生活工作有些吃力。若能主动调节或请专业人士帮助,可以恢复常态。⑶严重病态心理。表现为明显的适应失调,长期处于焦虑、痛苦等消极情绪中难以自拔,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如不及时矫治,发展下去会成为精神病患者。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是否健康,并不像生理健康那样具有精确的、易于度量的指标。心理学家们一般是从个体适应环境的角度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自我意识水平、情绪调控能力、挫折耐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
不同的心理学家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有着多种多样的看法。从心理学家们对心理健康的种种看法中,我们可以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智力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的综合。正常的智力是人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心理前提。如果智力有缺陷,则社会化的过程难以进展,心理发展水平必然受到障碍,难以独立生存。心理健康的人能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保持好奇心、求知欲,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获取成就。
二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 对自我有适当的了解和恰当的评价,并且能够很好地接纳自己的现状,知己所长所短,愿意扬长避短,开发潜能事不苛求自己,自信乐观,而不是过于自卑或过分自负。
三能与他入建立和谐的关系 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最能体现和反映他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他人交往,能以尊重、信任、理解、宽容、友善的态度与人相处,能分享、接受和给予爱和友谊,有稳定的人际关系,拥有可信赖的朋友,社会支持系统强而有力。
四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 心理健康的人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乐观、满足的心境,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虽然也有悲、忧、哀、愁等消极体验,但能适当发泄、主动调节和控制情绪,不为情绪所控,不因为情绪影响正常的生活,我们常说的情商便体现了这一能力。
五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的能力和正确处理个人与环境关系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是环境的良好适应者,他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始终使自己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生活有理想但不脱离现实,能面对现实,调整自己的需要与欲望,使自己的思想行为与社会协调统一。
小视窗 情商与心理健康 你感到很自卑吗?你对工作失去信心了吗?你和他人沟通上出现问题了吗?你是否莫名其妙地感到情绪低落?你是否常常发怒?如果你有以上征兆,那么你的心理健康有问题,必须引起你的重视。最近,这种症状被称为"EQ下降症",所谓EQ就是情商,即情绪商数。1990年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萨罗维(Peter Salovey)和约翰·梅耶(Jone Mayer)最先提出情商概念,指准确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有效调节情绪的能力、运用情绪信息去引导思维的能力。1995年,美国戈尔曼(Daniel Goleman)的着作《情绪智商》出版,系统地阐述了情绪智商的概念及其表现,并把它概括为五种能力:自我认知能力、情绪调控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对他人情绪的识别能力、人际协调能力。此后,情绪智商引起广泛注意并越加流行。最新研究显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归属于智商的高低,而80%取决于情商(EQ)。情商高的人,生活比较快乐,人生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不管做什么.成功的机会更大。
只要对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有清晰了解就不难看出,情商与心理健康概念相近,标准相似。可见情商早就存在于心理学的研究中,体现在心理健康的指标上,综合而言,就是心理健康水平的具体体现。情商不是遗传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随着人生经验的丰富、学习的进步而增长。心理健康的人就是高情商的人。
四、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我们每个人都要注意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素质,要能够做到:⑴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⑵开发自己的各种潜能,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⑶激发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尝试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⑷提高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性;⑸增强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人们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学习、成长、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兴衰。家庭、学校、社会等应该通过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增进心理健康,减少心理疾患。具体做法包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保健网络,增设心理健康专业机构,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等。
⑺ 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有哪些
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保持乐观的情绪。要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工作。善于在生活中寻找乐趣,即便是干些家务也不应视为负担,而是带着情趣去干,在工作上要不断创造,在进取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断感受成功的乐趣。
善于排除不良情绪。遇到不顺心的事,别闷在心里,要善于把心中的烦恼或困惑及时讲出来,使消极情绪得以释放,从而保持愉悦心情总伴你左右。
经常帮助别人。助人为乐,是一种高尚美德,经常帮助别人,就是使自己常处在一种良好心境中。
善待别人,心胸大度。以谅解、宽容、信任、友爱等积极态度与人相处,会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
如何判断心理健康是否正常
智力标准。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条件,良好的智力水平是一切社会人学业成功、事业有成的心理基础。
情绪标准。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情绪稳定,而且还得心情愉快才是情绪健康的标志,且情绪的变化应由适当的原因引起,还要与情绪反应的程度相适宜。
意志标准:是指人自觉地确定活动目标,支配自己行动,克服重重困难,以实现预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
⑻ 心理保健的主要途径是
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有:
一、豁达法:应有宽阔的心胸,豁达大度,遇事从不斤斤计较。平时做到性格开朗、合群、坦诚、少私心,知足常乐、笑口常开,这样就很少会有愁闷烦恼。
二、松驰法:被人激怒后或十分烦恼时,迅速离开现场,作深呼吸运动,并配合肌肉的松驰训练,以意导气,逐渐入境,使全身放松,摒除脑海中的一切杂念。
三、节怒法:靠高度的理智来克制怒气暴发,在心中默默背诵名言“忍得一肚之气,能解百愁之忧”、“君子动口不动手等等。
四、平心法:尽量做到“恬淡虚无”、“清心寡欲”,不为名利、金钱、权势、色情所困扰,看轻身外之物,同时又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五、自脱法:经常参加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社交活动和文体活动,广交朋友,促膝谈心,交流情感。也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常到公园游玩或赴郊外散步,体验大自然美景。
六、心闲法:通过闲心、闲意、亲情等意境,来消除身心疲劳,克服心理障碍。随着生活的水流前行。放下尊严,拥抱最卑微的自己,让我们得到内心的平和。
⑼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如下: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心理辅导。
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要求考生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较系统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技能,并具有分析解决大、中、小学生与其他个体、群体实际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成为能较好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或相关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
心理师,幼教、初等和中等学校心理学教师与研究人员,各级各类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教师,医院、心理咨询等相关行业的心理学专门人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