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且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以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新健康教育”在学校建设了专门的健康指导室(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长期驻校,以开设心理课程和开展课外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同时,开设“亲情聊天室”,为亲情的连接打开通道,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铺就一条畅途。
Ⅱ 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标准是什么
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没有痛苦,指的是一种积极的、能够使人们不断进步的心理状态。
除了疾病而言,还应该具备一些特点,比如可以持续学习,持续进步,可以良好的适应社会关系,良好的发展和保持亲密关系,能够有比较好的自我认知,并且能够在挫折中、困难中应对,使自己度过困难跟挫折,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在相当程度上接纳自己的不足。
此外,还要具有灵活性和弹性,比如在一些压力和极端环境下,能够调适自己的身心情况,去适应极端情况,这些都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志,而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指一个人的身体、心灵统一、和谐,能够适应好社会环境,并且使人发挥到最好的功能。
心理学家将心理健康的标准描述为以下几点:
1、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2、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4、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5、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8、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9、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10、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智力正常;
2、情绪健康;
3、意志健全;
4、行为协调;
5、人际关系适应;
6、反应适度;
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心理健康
Ⅲ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前面提到: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人,健康的心理的标准,应该说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标准都有了新的定义,以前是躯体健康,现在要求既要躯体健康,又要心理健康,还要社会适应良好,还有道德健康,这四个方面都健全,才能叫一个健康的人。对于中学生来讲,还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但是有一些特征,比如说整个学生时代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应该是相互协调、适度发展、相对稳定的,而且应该是与客观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要看他与大多数人,特别是与同龄人、同性别的人是否一致。综合各家之言,一个有健康心理的人,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本条件。智力包括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等五种因素。智力发育正常的人,思维敏捷,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能够保持较高的工作、学习效率。
2.情绪稳定,有安全感。情绪稳定乐观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与这一条相对立的是喜怒无常。这并不是说心理健康的人没有情绪低落的时候,而是说他们的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而且他们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对自己的情绪、情感、思维等心理活动可以自觉地加以控制和调节,可以接纳自己的一切方面,可以承受挫折、恐惧和不幸,努力适应环境。
3.意志健全。有决心、信心、恒心,意志坚强,有一定耐受力,对生活中出现的刺激和打击,能够正确对待,能把困难变成奋斗的动力,在逆境中奋发图强,取得优异成绩。
4.自我意识强,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做出恰当评价。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自傲,不自卑。这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有正确的自我观的意思是: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优点能积极地去发扬,对不足能自觉地去改进,不因为有优点而骄傲自大,也不因为有不足而自卑;总是知不足而进取不懈、为自己取得的成绩而愉快乐观。
5.适应能力强,能够面对现实,正视现实,不怕到新环境去学习、工作、生活,能主动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6.人际关系和谐。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人生活在由他人构成的社会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离开了他人,离开他人的帮助,人将无法生存。有心理学家统计,人生80%左右的烦恼都与自己的人际环境有关。对别人吹毛求疵,动辄向他人发火,侵犯他人的利益,不注意人际交往的分寸,都将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
心理健康的人,善于与人相处,乐于助人,关心人,也得到别人的帮助、关心。能信任和尊重别人,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能以恰当的方式让别人理解自己。因而无论他或她在哪个学校,和本校、本班的同学、老师关系都很融洽,对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亲近;其自身心胸开阔,尊重别人,能与别人和睦相处。
7.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适应纪律约束和行为规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是与别人没有任何矛盾,而是在发生矛盾时能积极地、有效地去解决矛盾,重新让别人理解自己。
8.人格完整和谐,心情愉快,有幸福感。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符合社会进步潮流。经常保持欢乐愉快的心态,遇事冷静,情绪很少大起大落,能理智地分析遇到的问题,很少表现出焦虑不安或忧郁的行为。
9.睡眠正常,生活习惯好。
10.行动自觉果断。这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心理健康的人干什么事都有明确的目的性,经过深思熟虑以后便果断地做出决定,不盲目、不犹豫、把自己的决定贯彻如一,绝不是说一样而做又是一样。这并不是说不能改变决定,而是说不能轻易地改变决定。
11.热爱学习、生活和工作。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热爱生活,感到生活非常有意思;爱学习,如爱学外语、计算机、其他相关知识,把学习看做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把学习看做是一种乐事。
上述标准是互相联系的。一个人心理不健康,不一定表现在所有方面,而往往表现在几个方面。对照上面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你觉得你的心理是否健康呢?
专家分析,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做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心理学界认为,完全符合心理健康标准的人是不存在的,但心理健康却永远是人们努力的方向。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通过这个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言行,那你的心理一定是健康的。
Ⅳ 怎么测试自己心理健康状况
一、如果你看到几个同学在一起说说笑笑,你是否想参与?如想,是不是有勇气加入?想参与,就是不太内向,不敢参与,就是内向;
二、是不是常常做白日梦?不敢在现实中做的事,都在想象中完成,并幻想自己成功而受人关注。
三、是否遇困难就退缩?很容易产生失败感?
四、是不是遇到伤害就落泪?自怨自艾,顾影自怜?
以上如果都是,那你就是很内向的人,倒不是说你心理有问题,这是两回事。内向不等于病。但是,如果长期这样郁闷,那就容易得病。所以,尽量放开心,和外界接触。即使没多的朋友,有时一个人也要活得精彩。你看看受白领小资们推崇的安妮宝贝,也是一个人独来独往,我行我素,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也没啥不好,是不是?
祝你开心
Ⅳ 怎样才算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
智力正常
人的智力分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个等级。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情绪稳定与愉快
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如果一个人经常愁眉苦脸,灰心绝望,喜怒无常,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行为协调统一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行为受意识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治疗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良好的适应能力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化,都将能够适应,这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以上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但是心理健康并非是超人的非凡状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表现,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心理健康的表现:
第一,有一个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总是热爱人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他们对生活乐观,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自己都是采取极其负责的态度,因而总是满腔热情地投身于生活,总是忘我地在为社会创造财富。对这些人来说,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台阶,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而且总是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向他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这类人用他们自己的行动去体验人生的价值,真切而深刻,所以总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反过来更能激起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第二,对自我有恰当的认识。
世界上最困难的是什么?就是如何认识自己。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般能有“自知之明”,就是说,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认识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位置,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学识、水平,既不高估自己,不对自己的一些长处和优势沾沾自喜,也不会自卑,过分地贬低自己,决不无缘无故抱怨、自责自己。反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便不能恰当地认同自己,或是莫名其妙地自傲,或是无缘无故地自卑,经常有意无意地掩饰自己的不足,心理特别敏感、脆弱,失落感极强,经不起风浪的折腾,存在严重的心理冲突,回避矛盾,无法保持平衡的心理状态。
第三,享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人,在与其他人打交道的时候,有以下这些特点。
1.不仅在理性上懂得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而且总是显示一种积极的、乐于与人交往的态度。
2.懂得在交往过程中如何尊重人、理解人,从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到他人的身上。
3.能够平等地、宽容地、客观地了解、评价对方,不势利待人,与人相处时,总显示出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积极的态度。
4.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能够注意他人的长处,能较虚心地向他人学习。
5.当他人有困难时,总能采取真诚的、有效的帮助。
6.当与他人产生矛盾时,能做到“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不主动出击,不“窝里斗”,能进行较好的沟通,并以理智的、合理的方式解决。
第四,有一个乐观的情绪状态。
情绪最容易反映人的心理状态,也最能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一般来说,情绪健康的人有以下这些特点。
1.没有过分的、不切实际的要求,所以很少有烦恼、不快,精神状态永远是饱满的、乐观的。
2.在自己的人生遇到麻烦时,能做到泰然处之,决不自寻烦恼或自我折磨;
3.一般能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所以很少有麻烦的、别扭的事情引起自己心理的不快。
4.有修养,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当自己想发脾气时或暴怒来临时,自己能够意识到,并将其抑制于萌芽状态。
第五,有健全的人格。
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都能平衡发展;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精神风貌;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的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态度,对外界的刺激不会有偏激的情绪和行为;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能和集体融为一体。
第六,道德心态的健康。
道德健康是世界卫生组织近几年来对健康内容界定的最新补充。一个道德不健康的人,很难说是一个完全意义上健康的人。那么,什么是道德心态的健康呢?大致有以下几点。
1.不做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的事。
2.不仅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美丑等是非的能力,而且在自己的行为中去实践真善美,并能与假丑恶进行斗争。
3.能自觉地遵守社会的各种规范、准则,约束支配自己的行为。
4.能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尽自己的可能为社会多做贡献。
5.当社会或国家需要的时候,能够无条件地服从,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于自己的生命。
第七,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是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比较难于处理的。但是心理健康的人并不因此而畏惧、害怕,而是能面对现实、正视现实、改造现实。对这些人来说,往往能做到审时度势,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能够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正确对待现实环境,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奢望中,因而能应付比较复杂的局面;当发现自己处于不利的或困难的境地时,也不惊慌、恐惧,而是冷静地处理,将不利转化为有利,将困境转化为顺境,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聪明才智。
第八,智力活动正常。
智力活动正常,不一定是指智力超常(智力活动超常也属于智力活动正常的范畴),而是说,这类人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都是正常的,能较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头脑清醒,不糊涂,反应敏捷,思维清晰,逻辑性强,该当机立断的时候就当机立断,毫不犹豫。
Ⅵ 【什么样的状态才算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状态是指心理处于一个平衡的、积极的状态之中,这是一个完美的状态,而且是一个最有利于人的身体和生存的状态。对于这个状态,世界卫生组织给出了如下几个具体的标准:
1.没有心理疾病以及因心理疾病引起的躯体障碍
没有心理疾病,是指符合医学、社会的健康标准及各项规范,而且没有焦虑、抑郁、强迫性思维或行为等心理疾病或障碍;同时,要求没有由于心理疾病所造成的呼吸系统、皮肤、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各个方面的躯体障碍或疾病。此外,心理健康的标准还要求没有因心理不良因素所造成的人际交往以及社会生活不和谐等。
2.身体、智力、情绪等和谐一致
心理健康的标准要求一个人的身体、智力、情绪等内在状况,都处于和谐一致的状态下。具体是指身体各个系统的和谐,内心欲望、需求与自身价值观的和谐,智力与自身年龄、生存环境的和谐等。同时,心理健康所要求的和谐,还包括个人与外在环境的和谐、个人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以及个人化解环境应激性事件的能力等。
3.社会适应能力良好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有良好地适应复杂社会生活地能力,能够完成不同社会角色的转换,而且也能够面对各种社会压力,对所出现的压力做出恰当的处理。心理健康的人,要能够勇于面对各种各样的事情,要能够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要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要承担起社会和家庭的责任,要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要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同时,对于社会生活还应有积极、乐观的态度,热情地面对生活。
4.人格健康而完整
健康而完整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健康而完整的人格主要包括:性格上没有缺陷、道德上没有缺陷、心理上没有缺陷等。健康而完整的人格同时也是心理健康对于人的基本要求。
5.能够实现自我价值
这是从人的社会性角度来讲的一个心理健康标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要能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有效率、有意义地进行社会生活。
6.内心充满幸福感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要具备感觉幸福的能力,从而才能使内心充满幸福感。生活中虽然有很多困难和挫折,但是大多数时候都是能让人感到幸福的。有些人在生活中感觉不到幸福的存在,甚至认为自己的生活中从来就没有真正出现过幸福,这就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从平凡的生活,甚至是艰苦的生活中,感到快乐和幸福,他们不会好高骛远,懂得知足常乐,对于自己的生活状态有满足感,且能够全面、客观、乐观地看待生活,这便是幸福感的体现。
Ⅶ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心理健康呢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曾明确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志: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那么,我们怎样来判断个体的心理是否健康呢?可以依据以下几条标准:
智力正常
智力是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通常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智力水平正常与否,要看是否能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自我效能完成一些列的行为(如拼图)。
意志健全
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意志健全的人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做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效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言而有信,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自我概念重点是与周围人相互关怀,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建立亲密感,进而自我确认,寻找与自我概念一致的外部评价性信息。如果个体能确立自我价值就能准确地找到自我概念的相关信息。而对于否定性信息,倾向于排斥。正确认识自我,使自己对自身有一个全面、准确的把握,进而更坦然地接受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各种关系。
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人格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在先天的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格完整是指构成人格要素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均衡发展,不存在明显缺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并以此为中心,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行为。
人类的统一的人格可以分为9种,不同人格的人具有不同的感觉、思考及行为模式。
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环境,调节、平衡各方面的心理冲突。良好的心情使人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乐观、满足的心情,对生活充满希望。心理健康者在痛苦、忧伤等不良情绪袭来时,善于调整并保持情绪的稳定,保持与周围的平衡。自我调节的方式有多种,比如睡觉、听音乐、爬山、跑步、参加聚会等。
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
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的能力,是受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决定的。心理健康的人,能在环境改变时正确面对现实,对环境做出客观正确的判断,不怨天尤人;能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使自己的思想、行为与社会协调一致。
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人际关系会强烈地影响到一个人的个性发展、身心健康、生活幸福等。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增强幸福感,减少生活事件的不良影响,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注意事项
心理健康或不健康都属于正常心理的范畴,并未进入或发展到病理状态。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状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当出现不健康状态时,可通过适当的调节而变得健康;同样,良好、协调的心理状态如果不注意保健,也可能出现不良或不协调的心理。
Ⅷ 判断心理健康的原则是什么
我们在关注身体健康的同时,心理健康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随之而来的就是怎样衡量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心理健康的标准要能以衡量判定个体心理状态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否良好。国内外不同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论述。
20世纪80年代,国内多个学者相继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王极盛等人(1984)认为,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应包括六个方面:
(1)智力正常;
(2)情绪健康: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
(3)意志健康: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
(4)统一协调的行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的行为是一致的、统一的,思想与行为是统一的、协调的,他的行为有条不紊,做起事来按部就班;
(5)人际关系的适应。
许又新(1988)提出,应该按三种标准来全面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他同时提出,不能孤立地只考虑某一类标准,要把三类标准联系起来综合地加以考虑和衡量。
(1)体验标准即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为准,主要包括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
(2)操作标准即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
(3)发展标准即着重对人的心理状况进行时间纵向的考察分析,指有向较高水平发展的可能性,并有使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切实可行的行动措施。
到了20世纪90年代,李百珍提出七条标准:
(1)心理健康者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
(2)心理健康者正视现实,接纳他人;
(3)心理健康者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4)心理健康者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
(5)心理健康者有社会责任心;
(6)心理健康者心地善良,对他人有爱心;
(7)心理健康者有独立、自主的意识。
黄希庭认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智力正常;
(2)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3)能够悦纳自我;
(4)良好的人际关系;
(5)有较强的自制力;
(6)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
(7)能动地适应现实环境。
新世纪以来,学者对心理健康的标准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张长力等人认为,普通成人心理健康标准应包括以下十条:
(1)正确的自我意识,包括对自身素质的恰当评估,正视自身优缺点,从而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不以过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自爱、自尊、自信;
(2)正视现实,适应社会;
(3)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和谐对维护心理健康十分重要,人际关系紧张或自我封闭,必然影响心理健康;
(4)智力正常;
(5)情绪自控;
(6)积极的人生态度;
(7)人格完整统一。人格是人的气质、能力、兴趣、爱好、习惯与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整统一,要求个体心理活动与行为方式和谐统一,没有分裂和自相矛盾的现象;
(8)个人能力能得到发挥;
(9)适当满足个人需要,生存、安全、爱与尊重、自我实现等合理需要的适当满足能够防止心理失衡;
(10)心理行为符合年龄、性别特征。
蔡焯基等人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
(1)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2)自我学习,独立生活;
(3)情绪稳定,有安全感;
(4)人际关系和谐良好;
(5)角色功能协调统一;
(6)适应环境,应对挫折。
在不同时代,每个学者都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提出自己的看法,目前尚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但通过分析中外心理学者的看法,几乎可以看出所有的专家都认同心理健康的人是社会适应良好的人。所以,我们可以把社会适应程度的高低看作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
Ⅸ 怎样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
我们怎样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学家在长期的研究中提出了下列几个指标:
第一,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心理健康的人在逆境中能够坦然地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同时,还会主动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给自己创造逆流而上的机会。对于周围的事物和环境,他们能迅速做出客观的评价,并时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和沟通。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和前进的动力,这个理想虽然高于现实,但却不会让自己沉湎于不可实现的幻想和奢望中。
在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他们总是信心满怀,激情澎湃,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他们无所畏惧,从容自若。而心理不健康的人却与之相反,他们喜欢用幻想来麻痹自己,会用抱怨来代替现实的考验和挑战,会痛斥人性的负责和竞争的残酷,因而,他们总是无法适应现实的环境。
第二,能协调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心理健康的人总是能保持一种愉快、乐观、开朗的心境,虽然他们也会面对悲伤和忧愁,但这种不良的情绪是不会长留心间的。他们对自己的情绪,总是控制在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的范围之内。
他们不会妄自尊大,也不随意退缩畏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他们不去苛求,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只在允许的范围之内得到满足。
第三,接受他人,善于与人相处。心理健康的人能接受自我、悦纳他人,能在社会交往中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看到他人的存在对自己的重要性。
同时,因为你的接受和接纳,你也能得到他人的理解,能得到他人的接受,他人也乐于和你保持交往。在生活中,你就能跟大家融为一体,能和大家在一起分享所有的喜怒哀乐。
由于集体生活的融洽,你就不会让自己感到孤独和孤单。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生活在集体之外,和周围的人争锋相对,格格不入。
第四,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心理健康的人会积极地投身于生活中,并会在生活中尽情地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很热爱自己的生活,珍惜自己的生活。在工作中,他们能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从工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
第五,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一个人的心理只要是健康的,他就有自知之明,能透彻地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一般情况下,他不会好高骛远,对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总是定在可以实现的范围之内,不会给自己提出过分甚至是苛刻的要求。
同时,他也会努力地去发展自身的潜能,面对自己无法弥补的不足,他不怨天尤人,而是坦然处之。
而那些心理不健康的人,他们的行为和处世态度就截然相反。他们的理想和目标总是定得太大,是天才也很难实现的那种,因此很不切合实际。
在生活中,只要他们碰到不如意的事情,就会自责、自怨乃至不争取就直接放弃。由于他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十全十美,可在事实上他们永远也无法达到这个完美无缺的境地。于是,他们就跟自己过不去,结果让自己的心理永远无法得到平衡,自己的心灵也就在这种不平衡中开始扭曲,出现危机。
第六,具有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人,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平衡发展的人格。他们不想让自己的人格要素存在明显的缺陷和偏差。这也就是说他们要求自己有清醒的自我意识,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有支配自己的心理行为,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