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考前和高考时的心理调整
你在高考前,感到紧张,这对于所有高中生来说 是一样的 所以你不必担心 这会使你比别人差,但是你也不能太紧张高考,你把他看的太重,你的压力也就会越重,从而使你更加紧张,我这里呢有一种在高考前如何减压的方法,给很多人都说过,都说不错,你不妨试试;
从历年的情况看,总有许多水平很好的考生因心理压力过大、心理不稳定、考前学习状态不佳而导致高考失败或成绩不理想。如果说考生的知识水平是考生考取理想大学的硬件的话,那么考生在考前以及考试中的心态的稳定、心理平衡与轻松则是取得理想成绩的软件。所以说考生在高考前以及考试中,积极调试、减轻心理压力是非常必要的。针对考生在考前因时间紧、压力大而导致的长期的过度紧张、焦虑不安、抑郁等心理问题,考生与家庭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积极进行减压疗法,使考生在考前心理放松,心态平稳,恢复到正常的身心状态
(一)饮食疗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以保证考生生理健康,为考生超强度的脑力劳动提供足够的物质与营养基础。这是考生减轻心理压力的生理保证。另一方面,有些食物有直接减轻人的心理压力的作用,有的食物还可提高我们的接受能力和工作效率,使我们的思维更加敏捷,精力集中。如维生素C就具有减轻心理压力的作用,当人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时,身体会大量消耗维生素C,所以考生应大量摄取诸如草莓、洋葱头、菜花、菠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品。
另外,少食、多餐也有助于减轻考生紧张与疲劳。如经常咀嚼诸如花生、腰果等食品对恢复体能、减轻疲劳是有一定帮助的。而过硬过于油腻的食物,对考生来说则不是理想的食品,因为精神紧张必然影响肠胃的消化功能,这些食品会增加肠胃的负担,反过来会加剧考生的精神紧张。
2.运动减压法
科学的安排生活、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有机结合,劳逸结合有助于减轻压力,及时消除疲劳,同时还会有效转移考生的注意力。对于长时段、高强度的脑力劳动,更应该进行有益而适宜的体育运动,以此减轻紧张度。如在星期日时家长可与孩子进行爬山、打球、游泳等活动。针对考前时间紧的情况,考生应学会抓住间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如在学习中的间隙时间可进行伸伸腰、踢踢腿、做做深呼吸等小活动。从考生的实际情况看,考生晚锻炼比早锻炼好。因为早锻炼虽然空气好一点,有助于大脑充分吸收氧气,但考生考前大都处于身心疲惫状态,这往往导致早锻炼后,考生整个一上午都精神不振。而傍晚锻炼因有一个吃饭休息的调试过程,却可避免这种情况出现
3.转移减压法
有意识的转移注意力是减轻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如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放学后泡泡热水澡、与家人、朋友聊天、双休日抽出一些时间出游,还可以利用各种方式宣泄自己压抑的情绪等等。
考生还可以进行左右脑思维的自主转移,为此考生应将文理科交叉起来学习,文科与理科的思维活动是由人的左右大脑分工负责的,这样文理交叉学习可以让左右大脑轮流活动,这种转移既可以减轻大脑的疲劳度,也可提高学习效率。
4.环境减压法
对于考生来说,在学校的学习氛围已经是够压抑和紧张的了,所以在家庭环境方面,家长应营造一个良好而宽松的生活与学习氛围,而不能制造考前压抑、紧张的家庭氛围,如在言行上不要天天对考生灌输努力学习考大学或名牌大学等字眼等等。
家长在考前应积极与孩子进行亲子沟通,如倾听孩子的倾诉、与孩子多聊天、尊重孩子的意愿、多鼓励孩子,还应积极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宣泄,如以幽默的方式逗孩子开怀大笑,对孩子遇到不快时适当时可让孩子痛快地哭一场,经常对孩子进行身体接触式的爱抚,甚至经常拥抱孩子等等。
5.睡眠减压法
充足的睡眠是保证考生精力充沛、心理宽舒与平衡的前提。如何改善考生的睡眠呢?首先家庭应为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其次针对考前睡眠时间少、身心过度疲劳,考生应进行多时段的睡眠。对脑力劳动过大过强的人来说,多时段的休息是调节过度紧张的有效方法,这已被爱因斯坦等许多科学家的切身经历所证明。
6.过渡减压法
考生在考前进行一周以上时间的休息与调整,以让考生以充沛的精力应试。考生在考前一个月前应该慢慢减小学习强度和减少学习时间,采取过渡调节方式。如果考生在考前一周完全停止学习活动,不利于考试时迅速建立应急机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如果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压力下,长期下来作为一种应急机制,人的大脑中枢会相应建立起高度紧张的思维和运作模式,使人能适应高紧张度、大压力的生活、工作方式,如果突然停下来无事可干,使原来那种适应高度紧张的心理模式,因突然失去对象物,面对宽松无事的环境,反倒不适应。所以许多考生停止学习后,往往会产生抑郁不安、失落、心慌等不适的心理现象。对此考生与家长都以为是因过度紧张的学习造成的,而不知道是急刹车惹的祸。
这是高考前如何减压,
在饮食方面 ,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不要太油腻了,不要认为要高考了要多补补这是错误的,多吃些蔬菜和水果,要是脑力不够用也可以喝一些补脑口服液
我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你 谢谢
2. 高考制度的弊端——辩论赛的辩题
“文理分科好比把学生强制性地按在两个池子里拼命灌。”说起文理分科,有识之士有说不完的话。有识之士认为,文理分科不但不利于高中阶段的教育,也不利于大学人才的培养,由于学生的发展方向从高中阶段就基本确定了,大学在招收学生的时候选择余地自然就少了,更关键的是进入大学的学生的可塑性大大降低了。他指出,目前许多大学都已经意识到低年级分专业的弊端,开始淡化专业概念,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为何就不能早点取消呢? 高考应重点测试基本能力 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陈观光也表示,今后社会发展的方向是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文理分科过早地将孩子的发展方向细化了。” 陈观光指出,目前的文理分科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适应高考制度,这种功利性的做法必须改变。他认为,高考应该把重点放在学生基本能力的测试上,专业方向的发展应该让学生在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阶段再进行选择。 文理不分科是发展趋势 现在的高考已经普遍出现了“假冒伪劣”和“权力代分”,玷污了高考的公正和公平,可以肯定社会服务分和创新分一旦设立,立刻会冒出千种假证和万张条子,来非法攫取这两种分,从而使改革名誉扫地,不能再执行下去。 弊端是无法选出创新型、偏科型(但在那一科上有很强的天赋以及对社会科学发展有利)人才。造成专业性强的人才流失。考出来的大部分是书呆子。他通过比较不同的招生模式为听众作了详细的分析,并进一步反思高考制度中日益严重的状元崇拜和清华、北大热等反常现象。在这场讲座中,许纪霖教授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一是在以科技为核心发展的今天,应试教育难培养创新型人才;二是中国的高考制度在社会上承担着非教育使命——社会流动使命;三是要消除高考制度的弊端,应结合中国目前的情况,进行多元化试点,多种制度同时实验,多条腿走路。 许纪霖教授主要从事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和知识分子研究,自1980年代以来,许教授持续关注学界前沿和文化热点,撰写了大量观点独特的文章,出版有《中国知识分子十论》等多部专着。“高考制度是迫不得已的荒谬之举。”应试教育难培养创新型人才
许纪霖认为,九十年代后期,高考的很多弊端慢慢暴露出来。许纪霖分析说,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如果说知识是最大生产力的话,那么这个知识主要是靠量的堆积可以实现。但到了整个世界已经全球化了的今天,特别是以科技为核心发展的今天,它需要的是知识的创新,也就是说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但是今天的高考越来越应试化,也就是说,现在的高考题越来越死,客观题越来越多、主观题越来越少,让个人发挥的空间极其有限。
高考承担着非教育使命
今天这个高考制度,就它的考试内容来说,大部分人都认为是荒谬的。但是这样一个荒谬的制度还存在,看来还会继续存在,这是什么道理?因为更多的人认为这个制度在今天还是公正的。也就是说今天中国的高考制度在社会上承担的是一个非教育的使命,它不仅仅是一个所谓按照知识的标准来选拔精英,更重要的一个使命,是一个社会流动的使命,就是通过这样的一个刚性的考试制度,让底层的精英有可能往上流动,特别是给底层、内地的农村这些人一个希望,也就是知识能够改变命运的希望。
许纪霖说,大学这几年讲自主权,自主权的开放引起了反对声,与其说来自上面,不如说来自下面,因为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一个没有信用的社会。中国科大曾试行过不通过高考,让名牌中学的校长推荐学生入学。但效果并不好。很多中学是把一般的学生推荐出来。因为他把这些有可能考不进有可能考得进的学生推荐给你,然后确保每年自己有多少名额上名校。所以直接由中学校长推荐,通常大学都持某种怀疑的态度,通常我们认为推荐生未必比考来的人更好。这就是对一个中学的校长信任的问题。 高考选拔出来的都是只会考试的书呆子,综合素质差,高考一卷定终身让很多学子毁了一辈子。很多人都把高考当作改变命运的最好机会,因而都12分的重视它,在乎它.其实这样的话就造成了个人发展方向的改变.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很多人都放弃了他们的爱好.把全部都放在高考的准备上.难道中国就需要只会考试的学生吗?当然不是!这里只是体现了高考的一个弊端,高考其实有很多不完善. 也有人为高考抱不平,当然了,我所说的不全是不好的地方,起码现在我们没有办法来改变这个现状,中国是一个关系和金钱的社会,这同样是一个现实.恐怕只有高考才能做到相对的公平和公正.让这些关系和金钱的体制暂时的远离这里! 任何时候无论什么东西都有他的两面性!这是一个永恒的规则。而且自己的能力完全不能被现在所学的体现出来,现在学的以后又能用到多少?能力,才是以后真正需要的。 虽然很多人说 高考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但是在现在中国教育体制没有完全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前提下高考仍然是不能不选择的一条出路! 高考制度不利于学生的创造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严重扼杀了年轻人的想象力。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演讲时称,高考导致学生只知道学习,对其他事情不管不顾,难以具备创新人才所需的综合素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危险的迹象,高考成为一些地方官员捞取政绩的手段。采用全国高等 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由一次考试定终身。现有的高考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科目中,很难全面反映出学生的素质状况。但往往一次考试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质量,尤其是不能反映学生能力的高低,有可能使真正优秀的学生落榜。高考制度一统天下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中国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都是一些会考试的学生,这也是中国至今仍然创新不足的重要原因 高考制度与素质教育、创造教育之间的冲突,体现了作为一种选择性考试活动及其功能,与作为一种全面的、应然的考试功能和理念之间的差异与冲突。我国现行的全国性、大规模的统一高考制度,使这一矛盾与冲突更为突出和加剧。在全国统一高考制度,其主要弊端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这种全国统一进行的、单一的书面考试的形式,不利于创新性、个性化人才的选拔,并导致了基础教育中片面的知识教育倾向盛行;第二,现行高考制度加剧、激化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之间的竞争,对青少年学生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与沉重的学习负担,不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仔细分析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及其动因我们发现,后者,即高考给青少年所带来的过大的竞争压力,其实根源并不在于高考制度本身;至于前者,即现行考试制度和方法自身的缺陷,人们并非没有认识到,也不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这些替代的办法在我国现阶段还无法全面付诸实施。由此可见,现行高考制度出现的问题,其根源在于我们社会发展的局限性,单靠教育工作者或考试工作者一个方面的努力,是不可能根治高考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的。高考对于其本应遵循的教育宗旨的复归,最终还需依赖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近年来,很多地方已经连续几年出现了大城市的高考成绩低于中小城市,城市的高考成绩低于乡村,教育部门的领导不解,城市的教学设备比乡村先进,城市的家长对教育重视,城市的师资力量比乡村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其一是部分乡村中考的淘汰率高,而城市高中较为普及;部分乡村高中违规操作,在高考前以预考或其它方式再淘汰一批高考上线无望的学生;其二是乡村学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普遍比城市学生要长,课时更多(对高考“无用”的科目基本上都不开设);其三高考试卷虽然近些年来由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明显提高,但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其实更高。(在小综合试卷中,虽然考查的知识点不多,但分值更大。)城市学生普遍基础知识不过关。 新华网:从试卷中我们无法了解学生的思想,无法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是一张对成年人来说也异常枯燥无味的试卷,而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尚未成年的学生,有学生说,高考之后最恨的就是学习。我们培养出了一批厌恶学习却会考试的学生,这难道就是我们教育的目标?高考制度成为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影响了整个学校教育的内容和评价方式,致使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围着高考转,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一考定终生,负担和压力日益加重,高分低能现象层出不穷等等.诚然,高考在考试内容与形式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由此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3. 高三如何保持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体能以及浮躁
虽然你希望是原创,但我感觉下面这篇文章比我说得好,还是忍不住要推荐给你,我想只要能达到解决你的问题的目的,就应该是最好的。
高三后期浮躁情绪的解决
步入高三后期,部分学生感觉学习没有效果,有时又患得患失,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担忧等等,其实,这都是一种浮躁情绪在作怪。为什么产生?又如何解决呢?
首先,要客观地分析产生浮躁的原因。
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相交织的病态社会心理,它与勤奋学习、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是相对立的。浮躁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盲目行动,对个人对整个班集体极为有害,必须予以纠正。
我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学习成绩的提高程度不满意;对自己前途的担忧;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对同学之间关系的正确处理;对家长的嘱咐……
如今的高中生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浮躁心理。在学习中,他们轻浮急躁,行动盲目,心神不定,做事踏不下心来,没有耐性,缺乏恒心和毅力,急于求成,见异思迁,好大喜功,充满“天上掉馅饼”的幻想,没有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精神,却存在着侥幸成功的奢望……这种心理情绪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浮躁”。浮躁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是当前中学生较易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某些学习阶段,甚至成为一些中学生的通病。浮躁心理如不及时纠正,则具有较大的危害性,尤其是当许多个体的浮躁演变成集体性浮躁后,则会危及到班级的风气。本文拟就中学生浮躁心理的表现、危害、成因及防治等作粗浅探讨与分析。
其次,要清楚浮躁心理的表现与危害
“浮躁”指轻浮,做事无恒心,见异思迁,不安分守己,总想投机取巧,成天无所事事,脾气大。浮躁心理的表现形式因人而异。经常性的表现为“想不到”“坐不住”“听不进”“管不牢”“忙不停”“写不完”“长不了”。“想不到”:在自己支配的时间内,不知道该做什么,什么先做、什么后做,甚至手足无措,一会儿看看这本书,一会儿看看另一本;“坐不住”:在课上找各种借口下位子,或是东张西望,交头接耳(案例一);“听不进”:对课上老师讲的知识无兴趣,或自搞一套,或哈欠连天,根本不管老师讲什么;“管不牢”,废话连篇,沉迷于侃大山;“忙不停”:兴头上来时,马上动手去做,乱忙一气,希望“快刀斩乱麻”,一下子把事做完,却常常忙中出乱,甚至殃及他人;“写不完”:跟老同学或笔友交往过密,整天沉迷在信件往来中,乐此不疲;“长不了”:在老师批评和考试后,短时间内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付出一定的努力,但几天之后,依然故我,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浮躁是一种病态心理表现,其特点有:
1. 心神不宁。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不知所为,心中无底,恐慌得很,对前途毫无信心。
2. 焦躁不安。在情绪上表现出一种急躁心态,急功近利。在与他人的攀比之中,更显出一种焦虑不安的心情。
3. 盲动冒险。由于集中不安,情绪取代理智,使得行动具有盲目性。行动之前缺乏思考,为图一时之快,将可能有的恶果置于脑后。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浮躁心理的存在必然对同学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心气浮躁会影响人的生理健康,使人生理功能紊乱,出现睡眠障碍、神经紊乱;急功近利会导致心理紧张、烦恼、易怒,减低注意能力、思维能力;浮而不实使学习无法深入,仅局限于表面,直接影响学习成绩。
第三,浮躁心理的成因探索
1.内部原因
(1)神经类型。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具有强而不灵活、不平衡的神经类型的人,人体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较高,容易急躁,沉不住气,做事易冲动,注意力易分散。
(2)人格特征。有些学生意志品质薄弱,缺乏自我克制能力,学习怕苦怕累,做事急躁冒进,缺乏恒心。有的父母只知给孩子灌输知识,却不知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
(3)认知不当。部分同学把成绩作为衡量自己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急于取得优异成绩,而又不从踏实学习入手,希望通过一些“终南捷径”,快速“成功”。
2.外部因素
(1)社会环境。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利益和结构正进行着大调整,社会氛围充塞着“喧嚣”“浮躁”之气。中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舆论、时尚、风气、文化氛围都会对中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抱负水平、态度发生作用,从而影响其学习心理。不少家长的急功近利,出现急躁的心态,恨不得一眨眼成为“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这种心理也影响到子女。网络诱惑。
(2)家庭教育。在改革带来的社会变化面前,不少家长的心理处于矛盾状态,既对改革的成果表示赞成和满意,又担心和忧虑在新体制带来的震动和冲击面前无法适应,因而患得患失,心神不安。也有的家长急于脱贫或改变生活的现状,表现出急功近利、急躁的心态(如对工作挑三拣四,频频跳槽),恨不得一眨眼成为“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这种心理也影响到子女。
(3)学校教育。学生的浮躁心理是在学校环境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虽然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必然趋势,但仍有许多学校把眼光一味地放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对学生的评价也完全以成绩来衡量。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只重视面上的高分,却不注重踏实地学习。
第四、如何改变
1.教育学生在攀比时要知己知彼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人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方式,然而比较要得法,即“知己知彼”,知己又知彼才能知道是否具有可比性。例如,相比的两人能力、知识、技能、投入是否一样,否则就无法去比,从而得出的结论就会是虚假的。有了这一条,人的心理失衡现象就会大大减低,也就不会产生那些心神不宁、无所适从的感觉。
2. 教育学生要有务实精神
务实就是“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精神,是开拓的基础。没有务实精神,开拓只是花拳绣腿,这个道理是人人应弄懂的。
3. 教育学生遇事善于思考
考虑问题应从现实出发,不能跟着感觉走,看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切实做一个实在的人。
4.教育学生立长志。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的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教师应当只有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才能使学生明确生活的目的和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具有对生活和学习的高度责任感,这对防止学生浮躁心理的滋生和蔓延是十分有利的。教师在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理想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立志要扬长避短。有的学生立志经常不考虑自身条件是否可行,而是凭心血来潮,或看到社会上什么挣大钱,就想做什么工作。这种立志者多数是要受挫的。教师应该告诫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来确立目标(最好和学生一起分析学生的特点),才会有成功的希望,千万不要赶时髦。二是立志要专一。
俗话说:“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教师要告诉学生立志不在于多,而在于“恒”的道理。要防止学生“常立志而事未成”的不好结果的产生。正如赫伯特所说:“人不论志气大小,只要尽力而为,矢志不渝,就一定能如愿以偿。
5.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一是要求学生做事情要先思考,后行动;。二是要求学生做事情要执着坚定,有始有终。不焦躁,不虚浮,踏踏实实做每一件事,一次做不成的事情就一点一点分开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累积的最后即可达到目标。
6.有针对性地“磨练”。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有针对性地“磨练”学生的浮躁心理,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耐心和韧性。此外,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浮躁情绪。例如,做事时,学生可用语言进行自我暗示,“不要急,急躁会把事情办坏”,“不要这山看着那山高,这样会一事无成”,“坚持就是胜利”。只要学生坚持不断地进行心理上的练习,孩子浮躁的毛病就会慢慢改掉。
7.用榜样教育学生。身教重于言教。首先教师要调适自己的心理,改掉浮躁的毛病,为学生树立勤奋努力,脚踏实地工作的良好形象,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其次,鼓励学生用榜样,如革命前辈、科学家、发明家、劳动模范、文艺作品中的优秀人物以及周围的一些同学的生动、形象的优良品质来对照检查自己,督促自己改掉浮躁的毛病,教育培养其勤奋不息,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
8.教育学生时时提醒自己从小事做起,耐住寂寞与平淡。耐不住寂寞容易滋生浮躁,从某种意义上讲,耐得住寂寞就是成功,而实际上我们常常耐不住寂寞反被寂寞所伤。于是,学会独处就是消除浮躁。要想真正安静下来,脚踏实地地从点滴的日常生活做起并非一件易事。要不人们怎么会有“人生难耐是寂寞”“古来圣贤皆寂寞”之说呢?但是,只有耐得寂寞才有真人生。中学生应以学习为重,把学习搞上去,掌握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学习生活。至于有所作为还有待于将来。换一个角度来说,现在把学习搞好也是一种有所作为。
9.教育学生笑面挫折。永远以自信、乐观、积极进取的的姿态对待挫折。学习需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不要因短时间内收效甚微便灰心,而应持之以恒。因为人无完人,即便你决心去消除浮躁心态,并为之付诸了很强的自控力,有时也可能还会感到心气浮躁,这是正常的。关键是你能认识到自己的浮躁状态并有意识地使其发生在最小限度。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相信只要你能够保持阶醒理智的头脑,时时严格要求自己,一定会取得令你自己满意的结果。
10.教育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善用自知之明。
高三生,减少浮躁,保持心态的平和,就会在高考的道路上,走得更稳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442938010007qg.html
高三学生的饮食健康
中国营养协会理事长李淑媛
一般早餐食谱中的各种营养素含量应占全天供给量的25%~30%。营养早餐应由粥类、面点类、冷菜类等三部分组成,在餐后加一份瓜果补充维生素效果更佳。推荐早餐菜品:红薯粥+油煎馅饼+黄瓜丁;牛奶+葱麻饼干+火腿煎蛋。
午餐饭菜要丰盛,午餐各种营养素含量一般占全天供给量的35%~45%。推荐午餐菜品:糖醋带鱼+炒素菜+海米菜叶汤;猪肝肉片+西芹虾仁+莲子百合银耳羹;薯仔牛肉片+菜花香菇+豌豆汤。
晚餐应以谷类食物和蔬菜为主,口味清淡易于消化,有利于抗疲劳和养神醒脑。推荐晚餐菜品:清炖排骨藕汤+豆豉炒豆腐+拌海蜇丝;肉末豆腐+青椒薯仔丝+皮蛋拌豆腐;洋葱爆猪肉+番茄炒鸡蛋+拌豇豆。
第一,高三生活耗能多,所以要经常注意均衡营养,但不是多多益善
这两年在学习与生活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非在于营养上,只有极少极少的学生在长时间高强度学习后出现营养不良的症状.其实出现这一症状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脑过度疲劳、精神亢奋所导致的营养吸收出现的问题。
如果饮食正常,身体没有出现异常疲劳状况,那么不必担心,只要维持平常的饮食就可以了,在生活中适当补增复合维生素制剂就足以满足需要。可以多食用一些含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食品如鱼类或海洋生物- ,这些营养有利于改善记忆。如上面蓝水晶所讲,燕麦是在人大脑疲劳的时候十分有效的营养源,燕麦和香蕉是可以很快释放糖类的食品,累了饿了都可以用此充饥,切不可在高强度脑力劳动后食用巧克力、饮用酒精或浓茶等刺激性食品,从长远角度讲这样做是不宜的。而且不要为了补充营养而不合理增加(或偏重)某一种营养,这样盲目的做法不仅无效于学习,反而会出现一些不良影响。最好的方法是上当地寻找一位营养师或营养厨师为孩子专门制订一套科学均衡的营养饮食方案。
另外我的“营养早餐麦片学”中还讲到早晨食用一些麦片对于全天的工作学习都有利,不妨试试!
第二,补充营养,重在“抗压”。
其实升入高三以后,家长的“工作重心”应该在生活抗压之上,这一点主要在于对学生的心理调试,但营养并非一点忙都帮不上。
人在压力下往往容易烦躁抑郁,科学家已经证明在压力下人补充足量的锌元素有利于对紧张的缓解,另外多多食用含维生素C较多的红橙色蔬菜可以有效的提高人体免疫力,防止由于过度疲劳导致的易感染与免疫力下降的问题。
另外,现在市场上销售的补脑产品一般都是以鱼油(含EPA)与卵磷脂为主要原料。卵磷脂中含有的乙酰胆碱同样是强脑力劳动者不可缺乏的营养物质,尽管日常生活饮食中不易吸收,但我的建议是,没有特殊情况不要经常服用这些补脑产品。
除了饮食以外,还要注意锻炼身体,我女儿当年高三时每天都要求她坚持跑步,这样才能有较好的精力来应付紧张的学习。
4. 高考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从小到大,我们无数次在父母、老师口中听到“高考”,那高考是什么呢?
高考,全称叫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
我想告诉你的是,不是高考结束,人生该努力的时候就过去了。
无论你考得好还是不好,决定你未来的,是今后的每一天,你是否都在努力。
所谓高考一场,不过成长一仗,既能让你看到努力的意义,也能让你尝到不努力的后果。
人生处处是考场,从今往后,家人和故乡都成远方,奋斗和坚守才是日常。
相比一时耀眼的成绩,更值得你拿一生去追逐的,是拥有不轻易放弃的灵魂。
欢迎关注心师,一家集青少年教育、家庭教育、心理咨询、心理学培训为一体的专业心理学教育企业。
5. 中高考成绩是不是比生命健康更重要的东西
中高考是很重要,但是比生命还重要倒没有,生命没了就啥都没了,中高考的只是能有更好的教育,有更好的教育以后工作什么可能会相对好些
6. 高考的意义是什么
1高考有什么意义
高考只是人生极短的一个片段,但它是一个重要片段。不可否认,对于一些社会底层而言,高考是他们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虽然高考不可能决定人的一辈子,日后的人生还要面对无穷无尽的考验,但在这样一个公平竞技的起点,未来人生能够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这是绝对平等的机会,对每一个人都不存在差别。
高考不仅是一场考试,也为人才晋升、社会选拔建立了直达通道。教育选拔,本质上是对人的发现,没有高考这样的选拔机制,各种因素都可能掺杂进来,影响着一个人的教育前途,而高考提供了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身份、地位、财富的作用统统屏蔽,知识学习成果得到直接反映,也使得万千学子的教育晋升通道变得透明,社会晋升的机会也是人人平等。
作为一种公平选拔机制,高考是一个标杆。以公平公正为保证,公开化、标准化操作,这样的选拔机制出现在公务员考试、企业招聘,以及许许多多的人才选拔中。考试之外,诸如政务考评、绩效考核等等,往往体现了与之相通的思维。在这个意义上,高考成为了一种社会规范的示范,一个处处讲规范的社会,才会为真才实干大开方便之门,而不是讲人情、讲关系,以及种种靠努力奋斗无法获取的力量。
2高考的真正意义
如果有人问“作为考生的父母,您的愿望是什么”,很多父母都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高考中金榜题名。但如果被问到“作为一个普通孩子的父母,您的愿望又是什 么”,答案可能更多的是对孩子身心的关怀。
看似相同的问题,却有着不同的答案。其原因主要是“好成绩+好学校=精彩人生”这一观念已经深深扎根父母心里。
高考真正的意义仅仅在于成绩吗?考上理想的大学一定会换来精彩的人生吗?答案是否定的。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看其是否具有强大的精神支柱,比如有足够的自信、创新的思维、坚强的意志、积极向上的心态等。
7. 学习和身心健康相比什么更重要
现在的家长都对于孩子的学习非常重视,但是有些孩子的心理建设非常脆弱,在非常繁重的学习压力下,身心就会受到了影响,这种时候学习虽然重要,但是身心健康是更加重要的。孩子的生长发育和提升有身体的生长心理的发展和知识的学习等各个方面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而不应该以一方的失去去弥补另外的一个方面,所以对于学习和身心健康,两者来比较身心健康,一定要放在学习之前。
当孩子以一种正常的情绪表现在表面上的时候,家长并不觉得身心健康有多重要,但是当孩子的情绪一旦出现,非常大的波动,家长难以处理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平常对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注释,如此的至少只是一味的要求孩子学习,所以没有出现状况,之前就尽量要调节好学习与身心健康的关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互相促进才可以成就优秀的孩子。
8. 高三拼命学习和身体健康哪个更重要
身体健康重要。
(1)每餐均应有荤有素.也可以粮,豆,菜混食.主副食品搭配适宜,可以充分发挥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以早餐为例,主食(麦片,米),副食(卤蛋,肉松或小鱼),加上适量新鲜蔬菜;其中副食也可换成煮黄豆,豆干,豆腐等豆制品.除此,米面混食,干稀搭配也很重要,不应在一餐中既吃稀饭又喝汤,或全吃干稠食品而无汤汁供应.例如稀饭加馒头,配鸡蛋或豆类及其制品,比较合理.
(2)高中生处于高度紧张的脑力劳动之中,且用脑时间久,常会出现头昏脑胀,这是血糖低,脑缺氧的反应.因此从营养上要考虑多补充些碳水化合物类的食品,以避免发生低血糖,脑缺氧的不良反应.最好多吃谷类,豆类,块茎,水果,蔬菜等含碳水化合物的食品,要减少纯糖和纯油性的食物.
考试还需要充足的蛋白质,因为蛋白质直接影响到大脑皮层活动,可增加记忆力,并使精力集中.所以考试期间应吃些奶,蛋,鱼,瘦肉,豆类这些含优质蛋白质丰富的食品,以改善脑部营养.
(3)学生在考试期间水溶性维生素的消耗比平时学习生活有较大增加,补充了水溶性维生素B1,B2,C和尼克酸,对消除神经系统的疲劳有显着效果.所以考试前应多吃含水溶性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蔬菜,水果,蛋类,豆类及动物性的食品.若参加考试的学生,因维生素B1缺乏,往往会出现疲倦,健忘,易怒,食欲不振等情况.考试期间,高中生日以继夜攻读迎考,眼睛视力损害明显,特别夜间温习功课对维生素A的需求量会增加,因此考试期间要多食用含胡萝卜素较多的绿色,红色,黄色的蔬菜和水果.还有适量的含维生素A丰富的肝,肾等动物性食品,以利于视力保护。
9. 高考时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到底对分数有没有大的影响
会的,而且影响大的不止一点。不知道我这么说会不会影响你,让你更紧张。但是我希望你知道之后会尽量克服。
以前认为考前抱佛脚,外一中奖了呢?但是年龄越大越觉得,尽人事,听天命。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如果单单因为不复习就忘记了,那也只能说明学的时候就没有扎实的记住。希望我的建议对你有帮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