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健康状况 > 评价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评价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6-20 17:54:31

心理健康三原则

心理健康的三条原则分别是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
1.
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即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是否能正确的反映外部世界,有无明显差异。
2.
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即一个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内容是否完整协调。
3.
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即在没有重大的外部环境改变的前提下,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特征是否相对稳定,行为是否表现出一贯性

② 评价心里健康的基本原则是

教育性的原则
教育性的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全体性原则
全体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全体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的一切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工作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同时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指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
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教育工作,注意学生活动的有机联系和整体性,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作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防止和克服教育工作中的片面性
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学生,要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一发展为重点,促进全体学生获得最大程度发展。
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重视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保密性原则
保密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有责任对学生的个人情况以及谈话内容等予以保密,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护。

③ 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具体标准

心理学家将心理健康的标准描述为以下几点:

①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②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④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⑨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十条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公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10)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④ 判断心理健康与否,追随的两大基本原则是什么

判断心理健康与否追随的两大基本原则是:确定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以心理的外部表现即行为表现为客观标准的、心理健康作为人的一种状态,与不健康的心理与行为表现是有区别的。

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

(4)评价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扩展阅读:

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⑤ 心理健康三原则是什么

心理健康三原则是什么心理健康三原则就是指心理健康,生理健康,身体健康,不愿意阳光多运动。

⑥ 心理健康评估有哪些原则

回答第一题
一,个体心理活动要与生物学特征相符一定的生物学特征,如在不同的年龄、性别、身体健康状态下,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活动状况。在评判心理健康水平时,不能偏离生物学特征。二、个体心理活动要与客观环境相符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无论形式或内容均应与客观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保持一致,即保持心理与环境的同一性。人的心理行为若与外界失去同一性,就难以为人理解;或为环境氛围所迫,产生心理压力,造成心理的紧张和焦虑。三、个体心理活动内容各成分之间协调统一一个人的认知、体验、情感、意志行为在自身是一个完整和谐一致的统一体。这种整体性是确保个体具有良好社会功能和有效地进行活动的心理基础。例如,遇到一件令人庆幸的事,在感知的同时,应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及相应的表情,并以欢快的语调和行为来表达,如果一个人用低沉不快的语气诉说一件愉快的事件,或者对痛苦的事件做出愉快的反应,那就是异常的状态。四、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人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形成后,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在一切生活中显示其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性,在没有重大变故的情况下,一般不易改变。例如,如果一个爽朗乐观外向的人,突然变得沉闷悲观内向,说明他的心理和行为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这就要考虑他是否出现异常。
回答第二题
一,上述标准仅适合于大多数人,没有全部达到上述标准的人并非意味着心理不健康,但在某一标准方面极端异常的人,必定是属于心理异常。二,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它受时代、民族、文化等因素制约,会随着时间、地点、人群的发生变化。三,心理健康有一定的时间概念,异常心理和行为的偶尔出现不能成为心理变态的依据,而异常心理和行为窨维持多久才能属于变态或病态,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第四,心理健康不等于有精神病症,有的精神病症患者在某些具体标准上仍可能表现得很正常。对精神疾病的诊断须由有经验的专科医生做出。第五,心理健康并不意味着完美无缺,它只是个体在自身和环境许可下的一种最佳功能状态。人们应为实现这样的标准而努力,但又不必因未达到上述标准而沮丧。第六,尽管有关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人们不一定能完全达到,但上述四条原则性的标准却是心理健康者必须要做到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失调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在人的一生中,心理健康或心理失调有时是交替出现的。当一个人处于心理失衡时,只要积极地进行心理的自我调整,或通过求助心理专家的帮助,大多可恢复心理健康的状态。

⑦ 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包括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交往时,要注意真诚的鼓励和赞美对方,第二保持社会功能良好,第三要积极参加劳动实践,第四要保持自我意识,良好意识,就是对自己对我的认识,自我意识良好的核心就是要做到。自己有良好的一个心态。

⑧ 判断心理健康的原则是什么

我们在关注身体健康的同时,心理健康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随之而来的就是怎样衡量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心理健康的标准要能以衡量判定个体心理状态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否良好。国内外不同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论述。

20世纪80年代,国内多个学者相继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王极盛等人(1984)认为,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应包括六个方面:

(1)智力正常;

(2)情绪健康: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

(3)意志健康: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

(4)统一协调的行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的行为是一致的、统一的,思想与行为是统一的、协调的,他的行为有条不紊,做起事来按部就班;

(5)人际关系的适应。

许又新(1988)提出,应该按三种标准来全面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他同时提出,不能孤立地只考虑某一类标准,要把三类标准联系起来综合地加以考虑和衡量。

(1)体验标准即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为准,主要包括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

(2)操作标准即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

(3)发展标准即着重对人的心理状况进行时间纵向的考察分析,指有向较高水平发展的可能性,并有使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切实可行的行动措施。

到了20世纪90年代,李百珍提出七条标准:

(1)心理健康者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

(2)心理健康者正视现实,接纳他人;

(3)心理健康者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4)心理健康者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

(5)心理健康者有社会责任心;

(6)心理健康者心地善良,对他人有爱心;

(7)心理健康者有独立、自主的意识。

黄希庭认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智力正常;

(2)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3)能够悦纳自我;

(4)良好的人际关系;

(5)有较强的自制力;

(6)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

(7)能动地适应现实环境。

新世纪以来,学者对心理健康的标准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张长力等人认为,普通成人心理健康标准应包括以下十条:

(1)正确的自我意识,包括对自身素质的恰当评估,正视自身优缺点,从而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不以过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自爱、自尊、自信;

(2)正视现实,适应社会;

(3)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和谐对维护心理健康十分重要,人际关系紧张或自我封闭,必然影响心理健康;

(4)智力正常;

(5)情绪自控;

(6)积极的人生态度;

(7)人格完整统一。人格是人的气质、能力、兴趣、爱好、习惯与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整统一,要求个体心理活动与行为方式和谐统一,没有分裂和自相矛盾的现象;

(8)个人能力能得到发挥;

(9)适当满足个人需要,生存、安全、爱与尊重、自我实现等合理需要的适当满足能够防止心理失衡;

(10)心理行为符合年龄、性别特征。

蔡焯基等人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

(1)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2)自我学习,独立生活;

(3)情绪稳定,有安全感;

(4)人际关系和谐良好;

(5)角色功能协调统一;

(6)适应环境,应对挫折。

在不同时代,每个学者都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提出自己的看法,目前尚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但通过分析中外心理学者的看法,几乎可以看出所有的专家都认同心理健康的人是社会适应良好的人。所以,我们可以把社会适应程度的高低看作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

⑨ 判断心理健康的三原则

心理健康的三条原则分别是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

1.
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即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是否能正确的反映外部世界,有无明显差异。

2.
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即一个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内容是否完整协调。

3.
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即在没有重大的外部环境改变的前提下,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特征是否相对稳定,行为是否表现出一贯性

阅读全文

与评价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成年人的爱情怎么聊天 浏览:498
幸福满满是什么短语 浏览:117
飞机失事美女叫什么名字 浏览:963
丝路花雨故事出自哪里 浏览:435
二美女相冲是什么生肖 浏览:411
中国南部经济中心在哪里 浏览:630
健康证怎么样安全吗 浏览:845
74年虎男正月出生婚姻如何 浏览:366
爱情犯罪电视有哪些好看的 浏览:739
美女你是阜阳的哪里呢 浏览:695
美女裤内裤里面长什么样 浏览:106
健康指南如何科学防蚊灭蚊 浏览:616
如何讲故事做视频 浏览:85
最近事业单位招聘什么 浏览:656
怎么学唱粤语现代爱情故事 浏览:896
为什么会过得不幸福 浏览:832
幸福柳小区怎么联系 浏览:436
讲故事如何只有声音没有画面了 浏览:439
鄂州华容什么经济最好 浏览:657
心理学什么是爱情 浏览: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