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保持心理健康的11个方法
心理健康意味着拥有幸福感,在日常生活中得心应手,并且在面对挑战时有自信心。与身体健康一样,也有许多活动能帮助你改善心智健康。可以遵循以下步骤促进幸福感并保持心理健康。
1、人际交往
与周围能支持和丰富你人生的人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个人关系的质量对幸福感有很大影响。拿出时间并付出努力建立强大的人际关系能带给你许多好处。
2、拿出时间享受生活
给活动,兴趣爱好和喜欢的事情留出时间。玩填字游戏,到附近的公园散步,读一本书,缝一床被子,给孩子画一幅画,与宠物玩耍,这些都能给你带来想象力和创造力。
3、参与并分享兴趣
参加一个能与你一起分享兴趣的俱乐部或社团。与有共同爱好的人在一起对你的心理健康有好处。如乐队,晚间步行,跳舞班,以及读书会等。
4、为社区做贡献
拿出时间做志愿者。帮助邻居,为朋友做点好事等。有许多贡献方式能带给你良好感觉。在改善其他人的生活同时也能促进你的生活品质。
5、照顾好自己
适当运动并吃好,这能帮助你保持身体健康。生理和心理健康紧密相关,身体好也会让心理感觉好。不一定去健身房锻炼,做园艺,打扫房间,跳舞和徒步都是很好的健身运动。身体锻炼结合均衡饮食能滋养身心,让你从里到外都保持良好感觉。
6、挑战自我
学习新技能或挑战一个目标。如制定健身目标或学习烹饪等。在实现目标,掌握新技能,获得自信和成就感的同时,学会如何改善心理健康。
7、应对压力
了解诱发压力的原因并掌握应对方法。可以避免一些诱发源,并学会控制其它因素。压力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并会以不同方式影响我们。只有在它让你感觉不舒服或痛苦时才会成为问题。平衡的生活方式能帮助你更好的应对压力。如果感觉难以平静,尝试深呼吸,瑜伽或冥想,这些活动或许对你有帮助。
8、休息与调整
确保充足睡眠。定时上床睡觉,并养成睡眠的好习惯。睡眠能修复心理和身体。然而,如果在醒来后总是匆匆忙忙,仍然会让你有疲惫感。因此,在白天拿出一些时间放松和调整很重要。
9、注意此时此地
每天拿出时间留意自己的感觉。感觉脸上的阳光和微风,并注意呼吸的空气。我们很容易陷入对过去或未来的思考,而不是体验现在。专注于当下是做到这一点的好方法。有意识的内外联合对身心健康很重要。
10、寻求帮助
无忧无虑的生活不存在,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烦心事。与可信的朋友或家人沟通,并在需要时寻求专业人士帮助,也对保持你的心理健康很重要。
2. 怎样维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心理健康调节方法有哪些呢
1.笑是营养素
研究证实,笑能降血压;笑1分钟可以起到划船10分钟的效果;笑还能释放压力,减轻沮丧感;笑可以刺激人体分泌多巴胺,使人产生欣快感。中老年人应多与有幽默感的人接触,多看喜剧、漫画,多听相声。
2.“话疗”是特效药
美国白宫的保健医生曾给布什开过一个健康秘方:话疗,每星期至少与家人交流15个小时以上;夫妻之间每天至少交流两个小时,包括共进晚餐或是午餐。
3.朋友是“不老丹”
老人长期独处会造成巨大的社会心理压力,甚至有可能引起内分泌紊乱和免疫功能下降。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发现,朋友圈广的人平均延寿7年。所以,即使是离退休的老年人,也不要总憋在家里,要努力扩大生活圈子,多和老朋友聚聚,并试着主动向素未谋面的邻居问好。
4.宽容是调节阀
人在社会交往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的事总不可避免。面对这些,最明智的选择是学会宽容。一个不会宽容,只知苛求别人的人,很容易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而学会宽容就等于给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调节阀。
在生活中,当你出现有失眠、情绪低沉、烦躁、自责、疲乏等等情况的时候,往往是不能忽视的,这样的情况考虑有心理方面的因素存在的,是需要及时的进行心理调节的,而上述讲的主要就是有关心理健康调节方法有哪些的知识,需要大家多去学习的,更需要我们能用健康的心理从容面对
3. 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5条
心理健康对健康长寿的保障,保持稳定乐观的心态,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等都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一旦心理出现问题,将会给生活带来很大的麻烦,那么怎样维持心理健康呢?维护心理健康要做到以下8点。
1.保持心情愉快:情绪不佳,会降低人体免疫力,容易诱发许多疾病。所以,要心胸开朗,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合理用脑:一个人要经常读书看报,勤于思考,不但会减少烦恼,而且还可以使自己的脑力活动保持旺盛,延缓脑细胞的衰老和退化。
3.睡眠充足:一旦疲劳过度,生理功能就恢复较慢,所以,一个人要保持拥有旺盛的精力,就要保证拥有足够的睡眠。
4.家庭和睦:家庭气氛和谐,关系融洽,生活才会幸福美满,从而保证一个人拥有心理健康。
5.经常与人交往: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就要和人发生交往。要经常与亲朋好友谈心,交流感情。还要与人友善,经常助人为乐,积德行善。
6.注意饮食调理: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多吃五谷杂粮和蔬菜、水果,少食油腻和食盐。
7.开拓自己的兴趣爱好:一个人如果整日无所事事,就会烦恼,就会苦闷。尤其是离退休人员,这个时候要自己找事做,可以从事绘画、书法、音乐、下棋等活动。
8.正确对待疾病:一个人在平时要注意定期检查身体,如果发现患有某种疾病,就应当及时治疗。千万不要紧张、疑虑,更不要恐惧和悲观失望。
4. 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1、每天有个好心情,不要想那些不开心的事情,烦恼的事情也要尽量忘记。其实每天打扰我们的就是我们的心情,因此我们要学会放松,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状态,每天都有一个好的心情,心境也会大不相同的。
2、对待事情要有一个乐观的心态,我们应该将事情尽量往好处的想,不要一遇到什么不好的事情就悲观而消沉。仔细想一下,事情反正都是那样了,你再怎么悲伤也没有办法拯救,还不如以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它,或许说不定有了转机呢。总之有一颗乐观的心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表现。
3、有坚持锻炼的精神和毅力,现在的人们不是只要心里健康就行了。一个人重要的还包括身体的健康,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每个人的想法。所以我们应该坚持锻炼,比如跑跑步,骑自行车远行,去健身房或者打打篮球,踢踢足球等球类运动。有了壮实健康的身体,心里也会感到轻松的。
4、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只要我们能够完成好当天的任务,不管是家务还是工作什么的。不要给自己太多的压力和紧迫感,比如在公司的工作明天可以完成,而且也不是很重要,我们就可以等到明天再做,不必要非要今天通宵的完成,那样给自己的压力就太大了。保持身心健康就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5. 如何做好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1.力争成功,改善自我概念.
拥有一个积极的自我概念是心理健康的人的核心特质和基本内容。
自我概念积极的人,对自己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以肯定的态度承认自己,既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也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从这6个方面做好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2.提高社交水平.
增加社会支持只有正常的人际交往才能满足个人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同时,人际交往也是建立个人自我价值观的基本渠道。
所以,积极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建立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从这6个方面做好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3.端正认识,树立正确的压力观.
人生在世,要面对压力、困难和挫折,这些都是无法回避的。
因此,遇到压力没有必要发牢骚抱怨命运的不公。压力既是对人的威胁,又是挑战,对待压力应该一分为二。
压力其实也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激发个人的生命活力,增长人生经验,懂得对自己负责,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
从这6个方面做好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4.承认情绪,适当地发泄情绪.
人在压力的环境下会表现出各种消极的、激进的、痛苦的情绪反应,这是一种比较正常的心理。
从健康的角度来看,处在压力之下的人应该承认自己的情绪,并且通过适当地方式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出来,而不是去掩饰它,这样才有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
从这6个方面做好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5.积极自我暗示.
建立内在对话积极的自我暗示是一种良好的心理活动,它是一种自己说、自己听的自我沟通过程。
当你受到他人的轻视和排挤时,这时你会怀疑自己的价值。
此时你要问问自己:“他这样看正确吗?对这件事是否还有其他解释呢?”当自己面临着多项任务而感到压力重重时,你可以这样暗示自己:“事情总会有解决的时候,我要一步一步地去完成。”
从这6个方面做好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6.积极采取行动,逐步化解压力
调查发现,那些情绪消极、经常感到痛苦的人,大多是一些只想而不付诸行动的人。
由于缺少行动,即便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并不难处理的事情,也会堆积成大麻烦。
所以,要想改变不良的情绪,只有行动才是最好的良药,经常与他人交往,从外界获得积极的力量。
面对众多的困难,可以有选择地克服,比如从相对简单的任务入手,从而部分地缓解压力、增强自己的信心,进而为其他任务的完成创造良好的条件。
6. 如何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一,要不断增进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而且这种了解必须是客观的,正确的。
二,要培养积极稳定的情绪,情绪积极稳定,乐观开朗,心情愉快的人多数能够健康长寿。
三,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主动与人交往,人是有交际的需要的,和同事同学朋友正常友好的交往能使人消除孤独感,从中获得安全感,安慰感。
四,要注意维护大脑的健康。
五,要养成事前周密思考,事后不去懊悔的习惯。
六,要善于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绪,不要使焦虑忧愁和敌意,挫折感长期存在。
七,要善于纠正自己的非理性和不合理的观念。
八,要不断的调节自己的欲望和报复,使其和自己的能力适应。
九,要善于独处,必要的时候能独自一个人而不甘寂寞与自怜。
十,养成自我称赞与鼓励的习惯,做到奖励不求人的境地。
7. 如何进行心理健康的维护
进行心理健康可以从健康促进行为,有效应对压力,及时心理治疗等方面来做。
健康促进行为:
1、规律的运动,每周3~4次,每次30分。
2、维持饮食健康平衡,保持健康的体重;戒烟限酒。
3、维持健康血压,推荐低于130/80毫米汞柱。
4、保证良好睡眠和休息。
有效应对压力:
1、接纳自己,实事求是的设定短期和长期目标。
2、锻炼、冥想、渐进式放松、引导想象来降低压力。
3、事前做好计划,放慢做事的节奏,减少焦虑、紧张情绪。
4、寻找社会支持,有良好社会关系的人心理会更健康。
5、减少消极的自我想法。
如发生心理问题,及时心理治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森田治疗等,应咨询心理医师。
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中有些需要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效果因人而异;所以,如有心理不适或问题,且症状长期无法缓解时,应及时就医,积极治疗。
8. 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
1、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号召公众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
2、使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针对竞争压力增大的情况,号召公众正确看待压力,使用合理方法缓解压力。
3、重视睡眠健康。倡导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时间,出现睡眠问题及时就医。
4、培养科学的运动习惯。考虑运动对调节情绪的积极作用,号召每个人培养适合自己的运动爱好。
5、正确认识常见情绪问题。针对人们常遇到的抑郁、焦虑情绪问题,提出抑郁障碍、焦虑障碍主要表现及治疗方法。
(8)如何维护自己的心里健康扩展阅读:
社会和政府促进心理健康的措施包括:
1、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针对公众缺乏心理健康知识的现状,要求政府部门利用各类媒体和传播媒介,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科学宣传力度,提升公众心理健康意识。
2、构建心理服务网络。发挥基层社区在心理健康服务中的网底作用,搭建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同时,注重整合社会资源,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网络,培育社会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
9. 如何维护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1908年,美国耶鲁大学学生皮尔斯,将自己患躁郁症和住进精神病院3年的亲身经历,写成了一本举世闻名的书——《我寻回了自己》;同时,也为世界性心理卫生运动揭开了序幕。心理卫生工作的目的在于培养和增进个人与社会的心理健康。
事实上,各种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很难截然分开,每一种水平都与另一种水平相连,很难将一种心理健康水平同另一种区分开来(极端情况除外)。不少心理医生相信,仅仅没有神经症和精神疾病是不够的。
一个人没有心理疾病,并不能证明他就有健康的个性。心理医生认为,处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的人,如果不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其生活是不可能富有、幸福和丰富多彩的。即使我们没有什么心理疾患,也满足了自己的一切需要和动机,我们仍然会感到不幸和不足。
对于心理健康标准的描述,并无一个普遍模式。对于不同的人,心理健康可能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即使是对于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中,其反映心理健康的特点也可能是不同的。下面介绍的几种常见的模式,是对高水平心理健康的人进行研究的结论。
1.心理“成熟者”模式
奥尔波特在哈佛大学一直从事对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人的研究。他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即是“成熟者”,为此他提出了7个指标:
(1)能主动、直接地将自己推延到自身以外的兴趣和活动中;
(2)具有对别人表示同情、亲密或爱的能力;
(3)能够接纳自己的一切,好坏优劣都如此;
(4)能够准确、客观地知觉现实和接受现实;
(5)能够形成各种技能和能力,专注和高水平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6)自我形象客观,知道自己的现状和特点;
(7)能着眼未来,行为的动力来自长期的目标和计划。
2.“自我实现者”模式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其学说旨在研究和挖掘人类心理的最大潜力,他把那些能发挥自身遗传限度内最大可能力量的人称之为“自我实现者”,亦即真正的心理健康的人。他认为这类人在人类中并不多见,但却是我们的楷模,其特点有如下表现:
(1)良好的现实知觉;
(2)接纳自然、他人与自己;
(3)自发、坦率、真实;
(4)以自身以外的问题为中心;
(5)有独处和自立的需要;
(6)功能发挥自主;
(7)愉快体验常新;
(8)有神秘或顶峰的体验(顶峰体验是指那种如痴如醉、物我两忘的境界或情绪);
(9)有社会兴趣;
(10)人际关系深刻;
(11)有民主性格结构;
(12)有创造性;
(13)不随波逐流。
3.“创发者”模式
弗洛姆认为,社会环境与心理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变革的社会可以造就大量心理健康的人,他们可以充分使用自己的所有力量、潜能和能力,他称此种人为“创发者”。“创发者”主要有4个特征:
(1)创发性的爱情:相爱的双方能保持独自的个性。在爱情之中不可为追求“和谐”而泯灭个性,而应使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然而要达到这种爱是很困难的,因为它要涉及关怀、负责、尊重和理解4个方面的难题。
(2)创发性的思维:对思维对象有强烈的兴趣,并能以客观、尊重与关心的方式来考察思维对象。
(3)幸福:它是一种生机盎然、充满活力、身体健康和个人各种潜能得到实现的状况,而不只是一种愉快体验。
(4)良心:这是一种严格的道德准则的体现。支配心理健康者的良心是自我的心声(出自内心的),而不是外在的力量(迫于压力的)。
上述心理健康的模式主要基于极端心理健康的人而言,也是一般人应奋进的目标,对一般心理健康水平的大多数人来讲,若提出一个标准,也就是所谓正常人的行为标准。
二、心理健康的维护
健康心理的维护是现代人所必须注重的一种心理教育内容,也是预防心理异常的最好方法。因每人所处的环境不同,遭遇的问题各异,也就没有一套用于各人而皆准的方法。所以下面介绍的原则或方法并不见得重要,重要的是你得去做,因为生活本是一种艺术,运用妙否,全在乎心。
1.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苏轼有言:“人之难知,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险,浮云不足以比其变。”此处道出的仅仅是知人难,不知他老人家可否知道:知人虽难,知己更难。自我认识的肤浅,是心理异常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卑自怜者因幼时的过分依赖,竞争中的多次失败,由此得出的自知是“你行,我不行”。于是束缚自我、贬抑自我。结果是焦虑增剧,毁了自己。
自暴自弃者不甘心说“我不行”,而又无正确的方向,亦缺乏能力来表现自己,因此故作怪状,与人为难,在别人无可奈何的眼光中来肯定自我的价值,于是放纵自我,践踏自我。结果是反抗社会、害人害己。
自傲自负者自命不凡,自吹自擂,其实是一种极度自卑之人,但他们不像自卑自怜者那样因自卑而关闭自我、自怨自艾、自叹不如,而是自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只是不为。他们所持有的自知是“我行,你不行”,于是,呐喊着“我知道一切”,却连自己也不认识。结果是欺人一时,欺己一世。
自信自强者对自己的动机、目的有明确的了解,对自己的能力有适当的估价,从不随意说“我不行”,也不无根据地说“不在话下”。他们对自己充满自信,对他人也深怀尊重,他们认为在认识自己的前提下,是没有什么不可战胜的,于是他们走上了“我行,你也行”的康庄大道,其结果是充分认识自我,发挥最大潜力。
自卑自怜者、自暴自弃者和自傲自负者也并非全然不了解自己。从另一角度看,他们也认识了自己,但却用一种歪曲的形式来对待自己,即不能真正接受自己,其根子都是自卑。接受现实的自我,选择适当的目标,寻求良好的方法,不随意退却,不作自不量力之事,才可创造理想的自我,欣然接受自己,于是可避免心理冲突和情绪焦虑,使人心安理得,获得健康。
2.面对现实,适应环境
能否面对现实是心理正常与否的一个客观标准。心理健康者总是能与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一则他们能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改造环境,以求外界现实符合自己的主观愿望;二则在力不能及的情况下,他们又能另择目标或重选方法以适应现实环境。心理异常者最大的特点就是脱离现实或逃避现实。他们可能有美好的理想,但却不能正确估价自己的能力,又置客观规律而不顾,因而理想成了空中楼阁。于是怨天尤人或自怨自艾,逃避现实。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有“走自己的路,任他人去说”的精神,若常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便会失去自主性,焦虑也由此产生。人生活在现实之中,没有一个人不被评说。所谓“人品”之“品”便是三张嘴。在那风气不正的环境中,人品之好坏,常是由人说成的,所以做人必须有自己的原则。若老是考虑“对不对得起别人?”“别人会如何看我?”也就失去了自我。看上司的脸色办事,看朋友的面子说话,四面讨好却可能落得四面楚歌。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注重朋友忠告。自以为是,我行我素,只会落得形影相吊、无人理睬的境地。孔子云,“知耻者近乎勇也”,“耻”字的构成是个会意字,有两种意思:①即是你听到别人说你的坏话之时,应该止住你的行为;②即当你听到人说你时,应该用心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能如此,便是“知耻”,否则使是“无耻”。
心理医生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与别人有一定程度的相似,生理上如此,心理上也是这样。比方由“月亮”想到“太阳”、“星星”或“黑夜”等;由“花儿”想到“小草”、“幸福”或“姑娘”等,都是正常的联想。但那些“对月伤心”者,由“月亮”想到“死亡”;“见花坠泪”者,由“花儿”想到“痛苦”,就显然与众不同,使人难以理解。若经常都如此“与众不同”,其心理便可能不健康。推而广之,如果一个人的想法、言谈、举止、嗜好、服饰等,总是与人差别太大,与现实格格不入,又如何能得到心理健康呢?3.结交知己,与人为善
乐于与人交往,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人是群居动物,与人群一起不只是可得到帮助和获得信息,还可使我们的苦、乐和能力得到宣泄、分享和体现,从而促使自己不断进步、保持心理平衡、健康。试想,一个人若遇到新婚之喜、乔迁之喜,或晋升职务、发表佳作而无人祝贺,其滋味如何?又试想,一个人若遇丧事之苦、病痛之苦,或工作不顺、夫妻不和而无人安慰、无人倾诉衷肠,其滋味又会如何呢?仅就心理健康而言,他也是需要朋友的。
与人相处之时,正面态度或情绪如尊敬、信任、喜悦等,应多于反面态度或情绪如仇恨、嫉妒、怀疑、畏惧、憎恶等。人生是美好的,与人相处是有利于心理健康的。但不要天真地认为我怎样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待我。其实这是一种儿童的思维,但成人却也常常摆脱不了。与人相处的原则是:对得起他人,对得起自己。我们虽不提倡人家打你左脸还把右脸伸过去,但更不赞同人家因一小事负你便视其为仇人,人际关系是复杂的,我们交友肯定有深浅或厚薄。对于事实已证明不可深交的人,我们也不妨限交,不必嫉恶如仇,注意适当的距离即可。所谓遇事退一步,海阔天空;凡事论曲直,路窄林深。请体会一下郑板桥“吃亏是福”、“难得糊涂”的宽大胸怀吧!
4.努力工作,学会休闲
工作的最大意义不限于由此获得物质生活的报酬,从心理学的观点看,它对个体还具有两方面意义:
(1)工作能表现出个人的价值,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件平常琐事(如写篇小文章、修理家用电器等),还是从事长期性的职业工作(如培养一届学生、训练一支球队等),都能获得一种成就感。自己做的玩具、自己缝的衣服、自己打的家具等,都会觉得与买的就是不一样,这是因为它代表了你的“成就”。
(2)工作能使人在团体中表现自己,以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个人在团体中要得到接受和承认并提高自己的地位,而工作成绩便是与人比较的最好标准。
由此,我们便知道了为什么有人说“工作是老年人的救生圈”。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休的老年人,常常有严重的失落感。为适应这种新的环境,最佳的方法就是重新工作。于是许多退休老人又去寻找临时工作,或做点小生意,或整日栽花锄草、修理家用小玩意。就是在心理治疗的方法上,也有所谓工作治疗法与职业治疗法,其目的就是经由工作或职业活动,使心理异常者获得成就的满足、发现自我价值,从而达到正常适应。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忙碌而机械,不少人情绪长期紧张而不又不善于休闲调剂,于是也成了心理异常的一个原因。不少人遇到休闲日却又不知如何打发,经常睡个懒觉或看看电视消遣。也有人一逢休闲便拼命娱乐,或打通宵牌,或跳通宵舞,或看通宵电影,于是休闲之日反比工作之时更累更忙。
我们应该合理地安排休闲时间,经常改换方式,或郊游、或聚会、或访友、或参观展览等,也可参加一些职业性的活动或社会性的活动,要使休闲日更为丰富多彩,真正成为恢复体力、调剂脑力、增长知识的时光,获得健康的机能。
心理健康的维护主要依靠自己,心理疾患的治疗除需有心理医生的指导外,也需要依靠自己的信心与毅力。如果掌握了有关心理健康和心理治疗的知识,我们不仅能随时关心和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还可随时修正自己的行为。从此意义上讲,人人都是自己的心理医生,此亦乃本书写作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