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傅雷先生最着名的译作有哪些
《名人传》(即《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
就是名人传和约翰克里斯多夫最有名了!我上学的时候的必读课外书啊,老师还强调要看傅雷先生的译本
‘贰’ 《羊脂球》谁翻译的版本比较好
柳鸣九的就不错,对比后我买的就是他翻译的,北京燕山出版社的。
傅雷没翻译过
这是他翻译的全集
第一卷 巴尔扎克:《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亚尔培·萨伐龙》、《高老头》
第二卷 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于絮尔·弥罗埃》
第三卷 巴尔扎克:《都尔的本堂神甫》、《比哀兰德》、《搅水女人》
第四卷 巴尔扎克:《幻灭》
第五卷 巴尔扎克:《贝姨》
第六卷 巴尔扎克:《邦斯舅舅》、《赛查·皮罗多盛衰记》
第七——十卷 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第十一卷 罗曼·罗兰:《贝多芬传》、《弥盖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
第十二卷 服尔德:《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
莫罗阿:《服尔德传》
第十三卷 梅里美:《嘉尔曼》、《高龙巴》
莫罗阿:《人生五大问题》、《恋爱与牺牲》
莫赛尔:《罗丹艺术论》
第十四卷 苏卜:《夏洛外传》
罗素:《幸福之路》
‘叁’ 求一篇较好的英语演讲稿《The road to happiness》(《幸福之路》)
It is a commonplace among moralists that you cannot get happiness by pursuing it. This is only true if you pursue it unwisely. Gamblers at Monte Carlo are pursuing money, and most of them lose it instead, but there are other ways of pursuing money, which often succeed. So it is with happiness. If you pursue it by means of drink, you are forgetting the hang-over. Epicurus pursued it by living only in congenial society and eating only dry bread, supplemented by a little cheese on feast days. His method proved successful in his case, but he was a valetudinarian, and most people would need something more vigorous. For most people,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unless supplemented in various ways, is too abstract and theoretical to be adequate as a personal rule of life. But I think that whatever personal rule of life you may choose it should not, except in rare and heroic cases, be incompatible with happiness.
There are a great many people who have all the material conditions of happiness, i.e. health and a sufficient income, and who, nevertheless, are profoundly unhappy. In such cases it would seem as if the fault must lie with a wrong theory as to how to live. In one sense, we may say that any theory as to how to live is wrong. We imagine ourselves more different from the animals than we are. Animals live on impulse, and are happy as long as external conditions are favorable. If you have a cat it will enjoy life if it has food and warmth and opportunities for an occasional night on the tiles. Your needs are more complex than those of your cat, but they still have their basis in instinct. In civilized societies, especially in English-speaking societies, this is too apt to be forgotten. People propose to themselves some one paramount objective, and restrain all impulses that do not minister to it. A businessman may be so anxious to grow rich that to this end he sacrifices health and private affections. When at last he has become rich, no pleasure remains to him except harrying other people by exhortations to imitate his noble example. Many rich ladies, although nature has not endowed them with any spontaneous pleasure in literature or art, decide to be thought cultured, and spend boring hours learning the right thing to say about fashionable new books that are written to give delight, not to afford opportunities for sty snobbism.
If you look around at the men and women whom you can call happy, you will see that they all have certain things in common. 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se things is an activity which at most graally builds up something that you are glad to see coming into existence. Women who take an instinctive pleasure in their children can get this kind of satisfaction out of bringing up a family. Artists and authors and men of science get happiness in this way if their own work seems good to them. But there are many humbler forms of the same kind of pleasure. Many men who spend their working life in the city devote their weekends to voluntary and unremunerated toil in their gardens, and when the spring comes, they experience all the joys of having created beauty.
The whole subject of happiness has, in my opinion, been treated too solemnly. It had been thought that man cannot be happy without a theory of life or a religion. Perhaps those who have been rendered unhappy by a bad theory may need a better theory to help them to recovery, just as you may need a tonic when you have been ill. But when things are normal a man should be healthy without a tonic and happy without a theory. It is the simple things that really matter. If a man delights in his wife and children, has success in work, and finds pleasure in the alternation of day and night, spring and autumn, he will be happy whatever his philosophy may be. If, on the other hand, he finds his wife fateful, his children's noise unenrable, and the office a nightmare; if in the daytime he longs for night, and at night sighs for the light of day, then what he needs is not a new philosophy but a new regimen----a different diet, or more exercise, or what not.
Man is an animal, and his happiness depends on his physiology more than he likes to think. This is a humble conclusion, but I cannot make myself disbelieve it. Unhappy businessmen, I am convinced, would increase their happiness more by walking six miles every day than by any conceivable change of philosophy
‘肆’ 推荐几个比较好(大师级更好)的翻译家和他们的作品
杨宪益(1915年1月10日 - 2009年11月23日),中国着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文化史学者和诗人。祖籍安徽盱眙(今属江苏省淮安市)鲍集镇梁集村,生于天津。杨宪益曾与夫人戴乃迭合作翻译全本《红楼梦》、全本《儒林外史》等多部中国历史名着,在国外皆获得好评,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他作品有《老残游记》、《英国近代诗抄》、《离骚》、《屈原》、《雪峰寓言》、《唐代传奇》、《王贵与李香香》、《白毛女》、《长生殿》、《鲁迅选集》、《汉魏六朝小说选》、《关汉卿杂剧选》、《地心游记》、《聊斋故事选》、《中国小说史略》等。
西方美学翻译大师——朱光潜
朱光潜(1897~1986年),中国翻译家、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1897年9月19日生。朱光潜熟练掌握英、法、德语,几十年来,翻译了300多万字的作品。其中他对黑格尔110万字的巨着《美学》的翻译,为他赢得了历史性的崇高声誉。他出版的译着还有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莱辛的《拉奥孔》、克罗齐的《美学原理》、路易哈拉普的《艺术的社会根源》和《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等。此外,他通过系统认真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资本论》、《自然辩证法》的一些译文提出了具有重大价值的修改意见。为方便研究马列主义原着,他在花甲之年开始自学俄语,更在八十高龄之际写出《谈美书简》和《美学拾穗集》,翻译近代第一部社会科学着作——维科的《新科学》,学习研究一生不辍。
国学大师翻译家——季羡林
季羡林(1911.8.6—2009.7.11),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中国着名的翻译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季羡林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即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O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2006年9月26日,95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成为首位“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由中国翻译家协会2006年五届五次常务会长会议决定设立。这是中国翻译家协会首次颁布的奖项,该荣誉奖并非常设奖项,授予健在的、在翻译与文化传播工作中成就卓着、影响广泛、德高望重的翻译家。
‘伍’ 幸福之路的内容简介
英国着名哲学家贝特兰·罗素与后来的绝大多数分析哲学家不同,他对社会和人生的种种问题是极感兴趣的。他是一位流畅和多产的作家,他毕生的着作中绝大部分是属于社会思想和政治方面的通俗着作,而属于纯哲学的尚不及三分之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类前途命运深切关注是罗素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而对自由和幸福这两个人类基本生存价值的探讨就成了罗素为大众而写的通俗着作的主题。他对知识确定性的追求,他的重建社会的理想,以及他对战争、政治、道德、教育、信仰等方面传统观念的怀疑,其目的在于探求如何使人类摆脱愚昧和迷信,获得健全的理智和良好的生存环境,也就是如何获得自由与幸福。他对人类走向自由和幸福的必由之路的研究就是通过他大量的关于社会、政治、伦理和教育等方面的着述表达出来。罗素自己曾经坦言,他的非哲学的通俗着作不是以哲学家的身份写的,而是以遭受世界苦难现状的普通人的身份写的,他谋求的乃是改善世界的生存状况,表达出世人谋求自由和幸福的心声。
在本书中,罗素不依任何高深的学说,而是把一些经由他自己的经验和观察证实过的通情达理的意见归纳起来,制做出一张献给读者的方子,希望无数感到郁闷的男男女女,能够在此找到他们的病案和逃避之法,能够凭着适当的努力变得幸福。该书晓畅明白,历来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国内也曾有多个译本刊行。傅雷先生的精湛翻译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光彩。
‘陆’ 傅雷翻译的作品
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分别如下:
巴尔扎克占15部:
《高老头》、《亚尔培·萨伐龙》、《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于絮尔·弥罗埃》、《赛查·皮罗多盛衰记》、《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父》、《比哀兰德》、《幻灭》、《猫儿打球记》。
罗曼·罗兰4部:
《约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
服尔德(现通译伏尔泰)4部:
《老实人》、《天真汉》、《如此世界》、《查第格》。
梅里美2部:《卡门》、《高龙巴》。
莫罗阿3部:《服尔德传》、《人生五大问题》、《恋爱与牺牲》。
1、《贝多芬传》
《贝多芬传》是作于1903年的一本书,作者称这部作品是长篇巨着《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个副产品。可以说《贝多芬传》是《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序曲。这是一颗受伤后近乎窒息的心灵勃发而出的一曲激昂的交响乐(贝多芬本人正是这样的经历),是对音乐艺术大师贝多芬一生的真实素描。
2、《恋爱与牺牲》
法国着名传记作家和小说家莫罗阿(今译莫洛亚)作品,本书系傅雷早年译作,旨在加强人生修养,提高国民素质,“使颓废之士萌蘖若干希望,为战斗英雄添加些少勇气。”为今日不可多得之修养读物。
3、《卡门》
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梅里美创作的中篇小说,是梅里美的代表作,创作于1845年。这篇小说一共有四个章节,其中的第一节,叙述主人公同男主人公的结识,第二节写男主人公同女主人公的结识,第三节由男主人公叙述他同卡门之间离奇而悲惨的故事,第四节则是一篇关于种族学的论文。
4、《贝姨》
《贝姨》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晚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1838年的巴黎,围绕于洛·德·埃尔维男爵一家的命运展开,折射出整个上层社会的道德腐败。
贝姨这一典型,属于巴尔扎克风格,也显示着巴尔扎克创作的深化。这是一个“偏执狂”式的人物,又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合体:城市与乡村、文明与野蛮、反叛与沉沦,巧妙地交织于一体,融进了丰富的生活内涵和社会意识。 象巴尔扎克的许多创作一样,这也是一部近距离反映现实的作品。
5、《邦斯舅舅》
《邦斯舅舅》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他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邦斯舅舅》写于1846至1847年之间,与其姊妹篇《贝姨》同属“穷亲戚”研究系列。
作品讲述邦斯舅舅是一个诚实而高尚的音乐家。他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为了丰富自己的藏画,他不惜付出一切。当人们不知道他家中有这些宝藏时,谁也不把他放在心上。当人们获悉这些名画的价值时,以庭长太太为首的上流社会的人们便千方百计地谋取他的财富。
‘柒’ 罗素 幸福之路 谁翻译的好 哪个版本好
傅雷翻译得好!!!!
‘捌’ 想买本傅雷翻译的《幸福之路》,请问哪个出版社的
书名=幸福之路 贝特兰·罗素通情达理集 作者=(英)罗素着;傅雷译 页码=219 ISBN=7-201-05597-6 出版社=天津:天津人民...
‘玖’ 罗素的《幸福之路》这本书完整的翻译本哪儿有卖的
有新版的 图书网站都有
‘拾’ 中国现当代着名的翻译家有哪些
季羡林、傅雷、杨绛、草婴、刘殿爵等
一、季羡林(1911-2009年):中国着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他曾直接从梵文翻译了《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罗摩衍那》等印度古典名着。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
二、傅雷(1908-1966年):上海市南汇人。宇恕安,号恕庵。雷系我国现代杰出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他从1929年起,就开始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几十年来,一直奋发不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使他的许多译作已近乎炉火纯青的境界,在国内外赢得崇高的声誉。他一生所译世界名着达30余部,其中巴尔扎克的名作占了14部。
由于他对巴尔扎克深有研究,曾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协会吸收为会员。其主要译作有:《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伏尔泰小说选》、《幸福之路》、《贝多芬传》等。
三、杨绛:英国文学专家,翻译家。江苏无锡人。原名季康。1932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政治系。1935年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回国。曾任苏州振华女中分校校长、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教授。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一届理事,中国翻译家协会第一届理事。
1986年获西班牙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勋章。着有剧本《风絮》、论文集《春泥集》、散文《干校六记》等,译有西班牙塞万提斯《堂·吉诃德》、《小癞子》等。
四、草婴:原名盛峻峰。浙江镇海(今宁波)人。南通农学院肄业。曾任时代出版社编译。建国后,历任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上海翻译家协会会长,中国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兼职教授。曾将列夫·托尔斯泰的所有小说翻译成汉语,1987年获前苏联高尔基文学奖。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奖者。
五、刘殿爵:翻译家、语言学家、汉学家。生于香港的他中英文修为皆高,曾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任教近30年,期间英译《道德经》《论语》《孟子》等经史典籍。但凡刘教授的英译着作,均被视为严谨学术的典范。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翻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