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白岩松《幸福在哪里》的原文是什么
1,《幸福在哪里》:
走在人群中,我习惯看一看周围人的手腕,那里似乎藏着一个属于当代中国人的内心秘密,从不言说,却日益增多。
越来越多的人,不分男女,会戴上一个手串,这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与安心的意味,这手串停留在装饰与信仰之间,或左或右。这其中,是一种怎样的相信或怎样的一种抚慰?又或者,来自内心怎样的一种焦虑或不安?
手串有助于平静吗?我们的内心,与这看似仅仅是装饰的东西有什么样的关系?人群中,又为什么几乎没有人谈论过它?沉默之中,埋藏着我们怎样的困惑?
这是一个传统的复归,还是一个新的开始?这是因祈福而产生的下意识行为?还是因不安而必然的求助?
二
2006年的最后一天,我去301医院看望季羡林先生。到达时是上午,而很早就起床的季老,已经在桌前工作了很久,他在做的事情是:修改早已出版的《佛教十五讲》。他说:“对这个问题,我似乎又明白了一些。”话题也就从这儿开始,没想到,一发不可收,并持续到整个聊天的结束。
“您信佛吗?”我问。“如果说信,可能还不到;但我承认对佛教有亲近感,可能我们很多中国人都如此。”季老答。接下来,我好奇的是:快速前行的中国人,现在和将来,拿什么抚慰内心?
季老给我讲了一个细节。有一天,一位领导人来看他,聊的也是有关内心的问题,来者问季老:主义和宗教,哪一个先在人群中消失?
面对这位大领导,季老没有犹豫:假如人们一天解决不了对死亡的恐惧,怕还是主义先消失吧,也许早一天。看似平淡的回答,隐藏着一种智慧、勇气和相信。当然,“早一天”的说法也很留余地。
和季老相对而谈的这一天,离一年的结束,没几个小时了,冬日的阳光照在季老的脸上,也温暖着屋内的其他人。那一天,季老快乐而平静。我与周围的人同样如此。
三
又一天,翻阅与梁漱溟先生有关的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翻到后记,梁先生的一段话,突然让我心动。
梁老认为,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
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是啊,从小求学到三十而立,不就是在解决让自己有立身之本的人与物之间的问题吗?没有学历、知识、工作、钱、房子、车这些物的东西,怎敢三十而立呢?而之后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女,为人夫妻,为人上级为人下级,为人友为人敌,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你又怎能不认真并辛苦地面对?
但是随着人生脚步的前行,走着走着,便依稀看见生命终点的那一条线,什么都可以改变,生命是条单行道的局面无法改变。于是,不安、焦虑、怀疑、悲
观……接踵而来,人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还是那一个老问题——我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去哪儿呢?
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
四
如果更深地去想,又何止是人生要面对这三个问题的挑战?
中国三十余年的改革,最初的二十多年,目标很物化,小康、温饱、翻两番,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是生存的需求;而每一个个体,也把幸福寄托到物化的未来身上。
这些物化的目标陆续实现,但中国人也逐渐发现,幸福并没有伴随着物质如约而来,整个人群中,充满着抱怨之声,官高的抱怨,位卑的抱怨,穷的抱怨,富的也抱怨,人们似乎更加焦虑,而且不知因何而存在的不安全感,像传染病,交叉感染。上面不安,怕下面闹事;下面也不安,怕上面总闹些大事,不顾小民感受;富人不安,怕财富有一天就不算数了;穷人也不安,自己与孩子的境遇会改变吗?就在这抱怨、焦虑和不安之中,幸福,终于成了一个大问题。
这个时候,和谐社会的目标提了出来,其实,这是想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力图让人们更靠近幸福的举动。不过,就在为此而努力的同时,一个更大的挑战随之而来。
在一个十三亿人的国度里,我们该如何解决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我们人群中的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精神家园在哪里?我们的信仰是什么?
都信人民币吗?我们的痛苦与焦虑,社会上的乱像与功利,是不是都与此有关?而我们除了幸福似乎什么都有,是不是也与此有关?
幸福,成了眼下最大问题的同时,也成了未来最重要的目标。
可是,幸福在哪里?
五
幸福在哪里暂且不说,痛苦却是随时可以感受得到。这个社会的底线正不断地被突破,奶粉中可以有三聚氰胺;蔬菜中可以有伤人的农药;仅仅因为自己不舒服便可以夺走与自己无关人的性命;为了钱,可以随时欺骗,只要于己有利,别人,便只是一个可供踩踏的梯子。理想,是一个被嘲笑的词汇。
这样的情形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随处可见。没有办法,缺乏信仰的人,在一个缺乏信仰的社会里,便无所畏惧,便不会约束自己,就会忘记千百年来先人的古训,就会为了利益,让自己成为他人的地狱。
有人说,我们要守住底线。但早就没了底线,或者说底线被随意地一次又一次突破,又谈何守住底线?可守的底线在哪里?
一天下午,我和身后的车辆正常地行驶在车道上,突然间,一辆豪华车逆行而来,鸣笛要我们让路,可是正常行驶的我们无路可躲,于是,感觉被怠慢的那个车主,在车过我们身边时,摇下车窗痛骂一番。那一瞬间,我惊呆了:为这辆逆行而来的车和这个充满愤怒的人。车主是一位年轻女子,面容姣好,像是有钱也受过良好教育,然而,这一瞬间,愤怒让她的面容有些扭曲。
被指责的同时,我竟然没有一丝的愤怒,倒是有一种巨大的悲凉从心中升起。因为我和她,不得不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而且有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可能成为她。我们都无处闪躲。
六
如果是简单的坏,或是极端的好,也就罢了,可惜,这是一个人性最复杂的时代。医生一边拿着红包,一边接连做多台手术,最后累倒在手术台上;教师一边体罚着学生,坚决应试教育,另一边多年顾不上家顾不上自己的孩子,一心扑在工作上;官员们,也许有的一边在腐败贪污着,另一边却连周末都没有,正事也干得不错,难怪有时候百姓说:“我不怕你贪,就怕你不干事!”
其实,说到我们自己,怕也是如此吧。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边是坠落一边在升腾,谁,不在挣扎?
对,错,如何评价?好,坏,怎样评估?
岸,在哪里?
七
有人说,十三亿中国人当中,有一亿多人把各种宗教当做自己的信仰,比如选择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或伊斯兰教,还有一亿多人,说他们信仰共产主义,再然后,就没了。也就是说,近十一亿中国人没有任何信仰。
这需要我们担心吗?
其实,千百年来,中国人也并没有直接把宗教当做自己的信仰,在这方面,我们相当多人是怀着一种临时抱佛脚的态度,有求时,点了香带着钱去许愿;成了,去还愿,仅此而已。
但中国人一直又不缺乏信仰。不管有文化没文化,我们的信仰一直藏在杂糅后的中国文化里,藏在爷爷奶奶讲给我们的故事里,藏在唐诗和宋词之中,也藏在人们日常的行为礼仪之中。于是,中国人曾经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尊重教育,懂得适可而止。所以,在中国,谈到信仰,与宗教有关,更与宗教无关。那是中国人才会明白的一种执着,但可能,我们这代人终于不再明白。
从五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所有这一切被摧毁得荡然无存,我们也终于成了一群再没有信仰的孩子。这个时候,改革拉开了大幕,欲望如期而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在没有信仰的心灵空地放肆地奔腾。
于是,那些我们听说和没听说过的各种怪异的事情,也就天天在我们身边上演,我们每一个人,是制造者,却也同时,是这种痛苦的承受者。
幸福怎么会在这个时候来到我们的身边呢?
八
钱和权,就越来越像是一种信仰,说白了,它们与欲望的满足紧密相联。曾经有一位评委,看着台上选手用力地表演时,发出了一声感慨:为什么在他们的眼睛里,我再也看不到真诚和纯真,而只是宝马和别墅?
其实,这不是哪一个选手的问题,而是时代的问题。人群中,有多少个眼神不是如此,夜深人静时,我们还敢不敢在镜子中,看一看自己的眼睛?
权力,依然是一个问题。
个人崇拜减少了,可对权力的崇拜,却似乎变本加厉。
不知是从哪一天开始,上下级之间充满了太多要运用智慧和心智的相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领导面前,下属变得唯唯诺诺,绝对没有主见?一把手的权力变得更大,顺应领导的话语也变得更多,为了正确的事情可以和领导拍桌子的场景却越来越少。
其实,是下属们真的敬畏权力吗?
你仔细观察后就会发现,可能并非如此。或许是下属们早已变得更加聪明和功利,如果这样的顺从可以为自己带来好处或起码可以避免坏处,为何不这样做?
但问题是,谁给了下属这样的暗示?
九
每一代人的青春都不容易,但现今时代的青春却拥有肉眼可见的艰难。时代让正青春的人们必须成功,而成功等同于房子、车子与职场上的游刃有余。可这样的成功说起来容易,实现起来难,像新的三座大山,压得青春年华喘不过气来,甚至连爱情都成了难题。
青春应当浪漫一些,不那么功利与现实,可现今的年轻人却不敢也不能。房价不断上涨,甚至让人产生错觉:“总理说了不算,总经理说了才算。”后来总经理们太过分,总理急了,这房价才稍稍停下急匆匆的脚步。房价已不是经济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也许短期内房价会表态性地降一些,然而往前看,你会对房价真正下跌抱乐观态度吗?更何况房价动不动就三万四万一平米,它降不降还跟普通人有关系吗?所以,热了《蜗居》。
而《暗算》的另类流行,又暴露着职场中的生存不易,论资排辈经过短暂退却,重又占据上风,青春,在办公室里只能斗智斗勇不敢张扬,不大的年龄却老张老李的模样。至于蚁族们,在高涨的房价和越来越难实现的理想面前,或许都在重听老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当你觉得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或许逃离北上广,回到还算安静的老家才是出路?
浪漫固然可爱,然而面对女友轻蔑一笑之后的转身离去,浪漫,在如今的青春中,还能有怎样的说服力?如果一个时代里,青春正万分艰难地被压抑着,这时代,怎样才可以朝气蓬勃?如果人群中,青春中的人们率先抛弃了理想,时代的未来又是什么?
十
改革三十余年,我们进步了太多,这一切,都有数据可以证明。而新闻进步了多少?又用怎样的数据证明着?
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可以用数据证明的东西,但是,依然有太多的标准,比如,是否有真正优秀的人才还愿意把自己的理想在这里安放;再比如,不管经历日复一日怎样的痛苦,仍然隔一段时间,就会在社会的进步中,感受到一点小小的成就感。
假如并非如此呢?
假如真正有理想有责任的新闻人,永远感受的是痛苦,甚至在领导的眼里,反而是麻烦的制造者,并且这样的人,时常因理想和责任而招致自己与别人的不安全,那么理想与责任可以坚持多久呢?
而如果理想主义者都在生活巨大的压力和诱惑之下,变成现实主义者; 如果现实主义者都变成功利主义者,而功利主义者又变成投机分子……
希望会否变成绝望?理想是否成为空想?
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假设。然而,它依然如同噩梦一样,虽然虚构,却会让醒着的人们,惊魂未定。
新闻事业的前行,同样需要信仰。
十一
社会有社会的问题,我们又都有自己的问题。
在2000年即将到来的时候,上海一家报纸约我写了一篇新千年寄语,当时,我选择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反思,一个是平静。
反思,不难理解。由于生存都堪忧,荒唐岁月一结束,过去一路上的伤口只是草草地遮盖了一下,来不及更负责任地处理,我们就匆匆上路,这没什么可指责的,这是生存遭遇危机时近乎唯一的选择。
然而,三十多年走过,生存已经不再是最大的问题,或许有一天,我们该停下脚步,把伤口上的浮尘擦去,涂上酒精或消炎的东西,会痛会很刺激,然而只有这样,伤口才可以真正愈合,之后才可以真正轻装上阵。
这是对历史与未来负责的一种态度。
而之所以另一个关键词是平静,原因也并不复杂。因为安抚我们的内心,将是未来最大的问题。上世纪的战乱时代,偌大的中国,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而今日,偌大的中国,再难找到平静的心灵。
不平静,就不会幸福,也因此,当下的时代,平静才是真正的奢侈品。想要平静与幸福,我们内心的问题终究无法回避。
十二
古人聪明,把很多的提醒早变成文字,放在那儿等你,甚至怕你不看,就更简单地把提醒放在汉字本身,拆开“盲”这个字,就是“目”和“亡”,是眼睛死了,所以看不见,这样一想,拆开“忙”这个字,莫非是心死了?可是,眼下的中国人都忙,为利,为名。所以,我已不太敢说“忙”,因为,心一旦死了,奔波又有何意义?
然而大家还是都忙,都不知为何显得格外着急,于是,都在抢。在街上,红绿灯前,时常见到红灯时太多的人抢着穿过去,可到了对面,又停下来,等同伴,原来他也没什么急事,就是一定要抢,这已成为我们太多人的一种习惯。
在这样的氛围中,中国人似乎已失去了耐性,别说让生活慢下来,能完整看完一本书的人还剩多少?过去人们有空写信、写日记,后来变成短信、博客,到现在已是微博,144个字内要完成表达,沟通与交流都变得一短再短。甚至144个字都嫌长,很多人只看标题,就有了“标题党”。那么,下一步呢?
对此,一位老人说得好:人生的终点都一样,谁都躲不开,慢,都觉得快,可中国人怎么显得那么着急地往终点跑?
十三
在墨西哥,有一个离我们很远却又很近的寓言。
一群人急匆匆地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
停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
是啊,我们都走得太快。然而,谁又打算停下来等一等呢?
如果走得太远,会不会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Ⅱ 关于坚守底线的名言
1、古代大名士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在外面要铁骨铮铮,有气节,跟皇帝死谏;外族来就是留取丹心照汗青;到了青楼里,就是喝酒、吟诗等,各种风流倜傥的一面都出来了。
大家觉得这是大名士应该做的,就是在这儿自由奔放,在那儿坚守自己的气节和底线。
——作者:高晓松出处:《晓说》。
(2)幸福在哪里白岩松扩展阅读:
底线是事物质变的分界线、做人做事的警戒线,不可踩、更不可越。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底线意识,时刻牢记越过底线的严重后果,始终警醒自己坚守底线。习近平在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要坚守法律底线、纪律底线、政策底线和道德底线。
“底线”,就是最低的约束、最低的准则,对于党员干部来讲,“底线”就是老实做官的本色,就是要坚持真实、真切的人生准则,就是在法律和纪律的范围内活动。作为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党纪党规,坚持守住自己的“底线”,坚决不碰“红线”。
Ⅲ 关于白岩松。个人事迹,名言
白岩松,央视着名主持人,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员,任《焦点访谈》《新闻周刊》《感动中国2008》等节目主持人,2000年被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1968年8月20日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1979年就读于海拉尔第二中学;1985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1989年分配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报》工作,1993年初(3月份)经崔永元推荐 进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后正式任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主持
白岩松 生活照(20张)人至今。曾获“中国播音与主持”大奖特等奖、“中国金话筒奖”。 1997年开始,白岩松主持了香港回归、三峡大坝截流、国庆五十周年庆典、澳门回归、第27届奥运会等大型现场直播节目,还多次担任神舟飞船发射报道的主持人。他还参与策划并主持《焦点访谈》《中国之路》等节目。由于他亲自参与策划并负责大多数节目及撰稿,他的主持节目风格深刻而不呆板,活泼而不媚俗,告别了简单播报与表演形式,成为新一代电视人的代表之一。 1998年:参与报道1998年抗洪救灾。 1999年:参加了澳门回归直播。 1999年:参加转播国庆50周年庆典。 2001年11月,由白岩松参与策划、创办的《时空连线》栏目成功推出,他本人出任该栏目的主持人兼制片人。现还担任《新闻会客厅》主持人。 2001年参加了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报道。 2001年参加了中国加入WTO的报道。 白岩松
2003年新闻频道创建,他开始主持《中国周刊》(后更名为《新闻周刊》)。 2007年白岩松主持了《焦点访谈》连载节目“岩松看香港”,以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 2008年白岩松和敬一丹主持了《感动中国2008》。 2009年白岩松参与主持转播国庆60周年庆典。 2009年华语主持群星会获年度终身成就奖。
童年
1968年8月20日,白岩松出生在内蒙古的呼伦贝尔草原。 从小,白岩松就迷上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草原上的天空,总是那样幽蓝,就像一面由许多蓝宝石镶嵌成的湖,美得让人神往;草地上的白云,远看像银色的蒲公英,近看又像一只只顽皮的小白猫;家门前的两株苍松,似乎想要攀上天空,拜访那面嵌满宝石的湖。 白岩松的妈妈是一位教师,为了让白岩松成才,她付出了很多努力。小时候,白岩松是一个淘孩子,常惹妈妈生气,被妈妈打。因此,白岩松每天至少要挨两次打,要不然,连他自己都会感到奇怪。 小时候,由于太贪玩,白岩松的学习成绩很不好。一次,他的考试成绩在全班倒数第二,白岩松一生气,偷偷把张贴分数的光荣榜撕掉了。后来,经过老师和家人的帮助,白岩松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变成了一个知道学习的好孩子,父母都为他感到高兴。
白岩松经典名言 (2011-06-16 17:41:32)转载▼标签: 杂谈
1.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成长与困惑这个人,也是你.
2.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
3.幸福,成了眼下最大问题的同时,也成了未来最重要的目标。 可是,幸福在哪里?
4.如果走的太远,会不会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5.我在CCTV:是主人也是过客
6.忘掉奖项,永远把自己当一个新人。
7.我总是相信,自己签过的一些名,别人也没在看过第二眼,你如真对人有用,不留下名字,别人也会记住你。
8.至于被骂,不重要,做了主持人,我就是“骂大”毕业的,更何况,中国的民主进程,注定会有很多人在被
唾液淹没的过程中慢慢进步,那么唾液中的人,加我一个。
9.我太理解这样骂声背后的爱国主义,因为几乎看到自己当年的影子。
10.我觉得黑与白之间,灰色的应该是最多的,极端的好和极端的坏是最少的,好、坏都是糅杂的。生活中最
幸福的事5%,最痛苦的事5%,剩下的90%都是平淡的。如何应对平淡,如何在平淡中找到小幸福,才决定
你能不能多一份幸福。
11.年轻是好,总喜欢短跑,大了才明白人生其实是长跑,那么偶有人快速地从你前面冲过去,你理会他干
嘛,你的目标是10000米,不是200米。在我身边有无数个短跑的人超越了我,并消失了,而我依然在跑道上,这
就足够让你有信心。
12.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走得太快,以至于找不到回去的路了。我觉得和谐社会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我
们每个人眼睛里都像孩子一样那么干净,而不是眼睛里头看着别墅和宝马的样子。
13.我也发明了一条白氏语录,叫做“缺陷是完美的重要组成部分”,留着你的缺陷就是留下你的优点。
14.新闻最大的魅力就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当你厌倦的时候总有新鲜的新闻事实去刺激你,让你欲罢不能。
15.“我觉得主持人这个行当,是中国最大的一个名利场和绞肉机,你要活在别人的舌头里。”
16.“众心捧月”.不过自己得明白,这是的我,如同动物园里一只叫白岩松的动物,要是把自己当回事,就真
没活明白。
17.我相信,现在,将来,真正推动我们前进的依然只是人——别人,与你自己。
18.我们的人生目标,最大一个就是将来成为一个好玩的老头儿,就像我现在喜欢的好多老头儿一样。
19.有人就有趣,有人也才有真的欣喜与悲伤。人的一生,只有一个工作无法改变,那就是做人,永无之境。
20,速度,永远没有方向重要,期待十年后,我们开始收获幸福、信仰和笑容!
Ⅳ 白岩松、《幸福在哪里》、原文
幸福在哪里 白岩松
有人说,十三亿中国人当中,有一亿多人把各种宗教当做自己的信仰,比如选择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或伊斯兰教,还有一亿多人,说他们信仰共产主义,再然后,就没了。也就是说,近十一亿中国人没有任何信仰。
这需要我们担心吗?
其实,千百年来,中国人也并没有直接把宗教当做自己的信仰,在这方面,我们相当多人是怀着一种临时抱佛脚的态度,有求时,点了香带着钱去许愿;成了,去还愿,仅此而已。
但中国人一直又不缺乏信仰。不管有文化没文化,我们的信仰一直藏在杂糅后的中国文化里,藏在爷爷奶奶讲给我们的故事里,藏在唐诗和宋词之中,也藏在人们日常的行为礼仪之中。于是,中国人曾经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尊重教育,懂得适可而止。所以,在中国,谈到信仰,与宗教有关,更与宗教无关。那是中国人才会明白的一种执着,但可能,我们这代人终于不再明白。
从五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所有这一切被摧毁得荡然无存,我们也终于成了一群再没有信仰的孩子。这个时候,改革拉开了大幕,欲望如期而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在没有信仰的心灵空地放肆地奔腾。
于是,那些我们听说和没听说过的各种怪异的事情,也就天天在我们身边上演,我们每一个人,是制造者,却也同时,是这种痛苦的承受者。
幸福怎么会在这个时候来到我们的身边呢?
八
钱和权,就越来越像是一种信仰,说白了,它们与欲望的满足紧密相联。
曾经有一位评委,看着台上选手用力地表演时,发出了一声感慨:为什么在他们的眼睛里,我再也看不到真诚和纯真,而只是宝马和别墅?
其实,这不是哪一个选手的问题,而是时代的问题。人群中,有多少个眼神不是如此,夜深人静时,我们还敢不敢在镜子中,看一看自己的眼睛?
权力,依然是一个问题。
个人崇拜减少了,可对权力的崇拜,却似乎变本加厉。
不知是从哪一天开始,上下级之间充满了太多要运用智慧和心智的相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领导面前,下属变得唯唯诺诺,绝对没有主见?一把手的权力变得更大,顺应领导的话语也变得更多,为了正确的事情可以和领导拍桌子的场景却越来越少。
其实,是下属们真的敬畏权力吗?
你仔细观察后就会发现,可能并非如此。或许是下属们早已变得更加聪明和功利,如果这样的顺从可以为自己带来好处或起码可以避免坏处,为何不这样做?
但问题是,谁给了下属这样的暗示?
九
每一代人的青春都不容易,但现今时代的青春却拥有肉眼可见的艰难。时代让正青春的人们必须成功,而成功等同于房子、车子与职场上的游刃有余。可这样的成功说起来容易,实现起来难,像新的三座大山,压得青春年华喘不过气来,甚至连爱情都成了难题。
青春应当浪漫一些,不那么功利与现实,可现今的年轻人却不敢也不能。房价不断上涨,甚至让人产生错觉:“总理说了不算,总经理说了才算。”后来总经理们太过分,总理急了,这房价才稍稍停下急匆匆的脚步。房价已不是经济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也许短期内房价会表态性地降一些,然而往前看,你会对房价真正下跌抱乐观态度吗?更何况房价动不动就三万四万一平米,它降不降还跟普通人有关系吗?所以,热了《蜗居》。
而《暗算》的另类流行,又暴露着职场中的生存不易,论资排辈经过短暂退却,重又占据上风,青春,在办公室里只能斗智斗勇不敢张扬,不大的年龄却老张老李的模样。
至于蚁族们,在高涨的房价和越来越难实现的理想面前,或许都在重听老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当你觉得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或许逃离北上广,回到还算安静的老家才是出路?
浪漫固然可爱,然而面对女友轻蔑一笑之后的转身离去,浪漫,在如今的青春中,还能有怎样的说服力?
如果一个时代里,青春正万分艰难地被压抑着,这时代,怎样才可以朝气蓬勃?如果人群中,青春中的人们率先抛弃了理想,时代的未来又是什么?
十
改革三十余年,我们进步了太多,这一切,都有数据可以证明。
而新闻进步了多少?又用怎样的数据证明着?
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可以用数据证明的东西,但是,依然有太多的标准,比如,是否有真正优秀的人才还愿意把自己的理想在这里安放;再比如,不管经历日复一日怎样的痛苦,仍然隔一段时间,就会在社会的进步中,感受到一点小小的成就感。
假如并非如此呢?
假如真正有理想有责任的新闻人,永远感受的是痛苦,甚至在领导的眼里,反而是麻烦的制造者,并且这样的人,时常因理想和责任而招致自己与别人的不安全,那么理想与责任可以坚持多久呢?
而如果理想主义者都在生活巨大的压力和诱惑之下,变成现实主义者;
如果现实主义者都变成功利主义者,而功利主义者又变成投机分子……
希望会否变成绝望?理想是否成为空想?
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假设。然而,它依然如同噩梦一样,虽然虚构,却会让醒着的人们,惊魂未定。
新闻事业的前行,同样需要信仰。
十一
社会有社会的问题,我们又都有自己的问题。
在2000年即将到来的时候,上海一家报纸约我写了一篇新千年寄语,当时,我选择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反思,一个是平静。
反思,不难理解。由于生存都堪忧,荒唐岁月一结束,过去一路上的伤口只是草草地遮盖了一下,来不及更负责任地处理,我们就匆匆上路,这没什么可指责的,这是生存遭遇危机时近乎唯一的选择。
然而,三十多年走过,生存已经不再是最大的问题,或许有一天,我们该停下脚步,把伤口上的浮尘擦去,涂上酒精或消炎的东西,会痛会很刺激,然而只有这样,伤口才可以真正愈合,之后才可以真正轻装上阵。
这是对历史与未来负责的一种态度。
而之所以另一个关键词是平静,原因也并不复杂。因为安抚我们的内心,将是未来最大的问题。
上世纪的战乱时代,偌大的中国,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而今日,偌大的中国,再难找到平静的心灵。
不平静,就不会幸福,也因此,当下的时代,平静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想要平静与幸福,我们内心的问题终究无法回避。
十二
古人聪明,把很多的提醒早变成文字,放在那儿等你,甚至怕你不看,就更简单地把提醒放在汉字本身,拆开“盲”这个字,就是“目”和“亡”,是眼睛死了,所以看不见,这样一想,拆开“忙”这个字,莫非是心死了?可是,眼下的中国人都忙,为利,为名。所以,我已不太敢说“忙”,因为,心一旦死了,奔波又有何意义?
然而大家还是都忙,都不知为何显得格外着急,于是,都在抢。在街上,红绿灯前,时常见到红灯时太多的人抢着穿过去,可到了对面,又停下来,等同伴,原来他也没什么急事,就是一定要抢,这已成为我们太多人的一种习惯。
在这样的氛围中,中国人似乎已失去了耐性,别说让生活慢下来,能完整看完一本书的人还剩多少?过去人们有空写信、写日记,后来变成短信、博客,到现在已是微博,140个字内要完成表达,沟通与交流都变得一短再短。甚至140个字都嫌长,很多人只看标题,就有了“标题党”。那么,下一步呢?
对此,一位老人说得好:人生的终点都一样,谁都躲不开,慢,都觉得快,可中国人怎么显得那么着急地往终点跑?
十三
在墨西哥,有一个离我们很远却又很近的寓言。
一群人急匆匆地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
停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
是啊,我们都走得太快。然而,谁又打算停下来等一等呢?
如果走得太远,会不会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白岩松,央视主持人,1968年8月 20日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1989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主持《新闻周刊》、《感动中国》、《新闻1+1》等节目,以其“轻松、快乐、富有趣味”的主持风格,深受观众喜欢。
1993年,白岩松参与创办《东方时空》,并推出了《东方之子》等栏目。1997年主持了香港回归、三峡大坝截流等节目直播。1999年参加了澳门回归直播、国庆五十周年庆典转播。2003年新闻频道创建,他开始主持《中国周刊》(后更名为《新闻周刊》)。
2000年被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担任2004和2008年两届奥运火炬手。 在其主持生涯中,先后多次荣获“优秀播音员主持”奖 ,并与2009年荣获“话语主持群星会年度终身成就奖”。
2015年6月19日下午3时许,中央电视台《新闻1+1》栏目官方微博“新闻一加一”发布消息称, “根据频道播出安排,6月19日-6月26日《新闻1+1》节目暂停播出。”2015年6月20日晚,央视《新闻周刊》官方微博“央视新闻周刊”发布消息称,6月19日-6月26日央视《新闻1+1》节目暂停播出。
Ⅳ 关于“底线”的名句。
生活好比橄榄球比赛,原则就是:奋力冲向底线。美国第26任总统 西·罗斯福 《紧张的生活·美国青年》
Ⅵ 白岩松名言名句
人生要迈两道槛:情,钱,人生要会两件事:挣钱,思考,人生的两种状态:谋生,乐生,人生要做两件事:感恩,结缘,人生的两个基本点:糊涂点,潇洒点,人生三件事:学会关门,学会计算,学会放弃,人生三问:尽快有多快?稍后有多后?永远有多远?,人生三处:发现长处,理解难处,不忘好处!
白岩松
将来,社会迎接你的礼物,就是无数个打击,而你能做的准备,就是在校园里练就一颗坚强的心脏。
白岩松
只有接受平淡,才有可能不平淡,如果总是试图对抗平淡,你注定平庸。
白岩松
信任危机的背后是信仰危机,信仰一定有诈,信仰要靠自己追求,思索。
白岩松
体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去赢,同时,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
白岩松
我已不太敢说''忙'',因为,心一旦死了,奔波又有何意义?
白岩松
男足第一场0-0,让他们有些受挫感,但巴西人是乐观的。
白岩松
当你遇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是不愿意太快跟它告别的。
白岩松
朋友之间如果见面越来越多,不会不礼貌,只会更多了解。
白岩松
除了人民币和大熊猫,没什么能让全中国人民一致点赞。
白岩松
学会接受平淡这一生活现实,然后把平淡向幸福那靠。
白岩松
生命原本脆弱,我们只能坚强的活着并寻找快乐。
白岩松
当下的时代,平静的心灵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白岩松
笑的理由不多,但似乎还是拥有笑的能力。
白岩松
走的太远,会不会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白岩松
幸福就是记忆青春见证时代感恩生活。
白岩松
信那些该信的东西,因为它能改变你。
白岩松
智商决定对手,情商决定结果。
白岩松
日子安静愉悦,快乐仿佛定格。
白岩松
有时,背影也是一种感动。
白岩松
Ⅶ 白岩松经典名言名句
白岩松经典名言名句
1、教育很重要。教育不是让人性“变好”,而是约束人性中的负面欲望、扬善弃恶。法律也很重要。法律不是最高的行为准则,而是最低的道德底线。
2、一点儿小风小浪都撑不住,就别想在大海里游泳了。
3、不再乐观地相信,也是一种成熟吗?如果是,我宁愿停留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
4、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每一代有每一代人的宿命、委屈、挣扎、奋斗,没什么可抱怨的。
5、上世纪的战乱时代,偌大的中国,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而今日,偌大的中国,再难找到平静的心灵。不平静,就不会幸福。平静才是当今真正的奢侈品。
6、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
7、信那些该信的东西,因为它能改变你。
8、没有一代的青春是容易的。青春如果没有了奋斗,没有了挣扎,没有了希望,没有了绝望,还叫什么青春?有人问我青春怎么好?我说青春当然好,青春可以犯错,因为有无数的时间可以改。
9、道路注定很漫长,但如果一味地等待,就永远不会到达终点。
10、方向是比速度更重要的追求。
11、真正的危机感,不仅是一种动力,还是一种新生。
12、生命之路自己走过,再多的祝福都是耳后的叮咛,该有的终将会有,该失去的也终将会失去。
13、为什么你可以接受夸张的表扬,却不可以接受夸张的批评。
14、当下的时代,平静的心灵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15、人生如茶须慢品,岁月似歌要静听。
16、过程好,结果不会差,为结果而忽视过程,结果一般不会好。
17、很多人的失败感,不是来自自己的感受,而是别人的眼光与当下世俗的标准。
18、不说的理想,才像理想。
19、假如讽刺、愤怒、偏激可以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我一定选择以骂人为职业。
20、先把人生看透了,活着才有希望。
21、如果是简单的坏,或是极端的好,也就罢了,可惜,这是一个人性最复杂的时代。
22、中国人曾经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尊重教育,懂得适可而止。所以,在中国,谈到信仰,与宗教有关,更与宗教无关。那是中国人才会明白的一种执着,但可能,我们这代人终于不再明白。
23、真正的成年人,却是能面对表扬不心浮气躁,面对批评也心平气和,甚至能一笑面对杂音。
24、我们的口号是“活到老学到老”,其实往往是“活到老,挣到老”,赚钱永远没够。中国古人早就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忙”,忙就是“心亡”。
25、不要怕被磨,被磨的那块石头是会发亮的,磨人的更辛苦,他是会消耗的,所以,人生哪里有什么敌人。
26、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人生,那些外在的东西,与幸福并不真正挂钩!
27、人生的终点都一样,谁都躲不开,慢,都觉得快,可中国人怎么显得那么着急的往终点跑?
28、智商决定对手,情商决定结果。
29、都信人民币吗?我们的痛苦与焦虑,社会上的乱象与功利,是不是都与此有关?
30、总远远惦记着梦想,会被现实和梦醒之间的差距打败;不如暂时忘记梦想,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小事,生活迟早会回馈你一份厚礼。
31、每个灵魂深处都有颗种子,庸人儒者选择弃置,智人勇者会选择给它创造成长的土壤。
32、人的一生中,总要做些傻事,疯狂的事,牺牲了自己两天,换回一些含笑的回忆,值了。
33、幸福在哪里暂且不说,痛苦却是随时可以感受得到。
34、一个人的价值和社会地位,跟他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不可替代性来自哪里?来自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35、理性,是目前中国舆论场上最缺乏的东西,有理性,常识就不会缺席,但现在,理性还是奢侈品。也因此,中国舆论场上总是在争斗、抢夺、站队并解气解闷不解决。
36、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认为这个“心”指的是敬畏心,即便是最熟练的事,也当作第一次去面对。
Ⅷ 白岩松 幸福在哪里 体会
“1+1=2多简单,没压力的情况下,谁都知道。但如果回答1+1=3会得到好处的话,相信一瞬间,能有很多人脸不红心不跳地脱口而出1+1=3。”“经常见到红灯时太多的人抢着穿过去,可到了对面,又停下来等同伴,原来他也没什么急事,就是一定要抢。这已成为我们太多人的一种习惯。”
在寒意渐浓的初冬夜晚,读到白岩松《幸福了吗?》中的这段通俗话语,不知怎么我的心突然一震,继而一下子融入其中,颇有些畅快淋漓的感觉。
喜欢白岩松,源于他的电视节目,喜欢他看问题的独到深刻,那充满智慧的幽默,那缜密的逻辑思维,那敏锐审视的目光。
《幸福了吗?》记录了白岩松从“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的心路历程,似水般流淌着对生命的感悟。他直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幸福感在减少。“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成长与困惑。这个人,也是你。”封面上短短的两行字,概括了他在追问浮躁现实:“幸福在哪里?”在提醒每一颗焦虑的心灵:幸福了吗?
书中用一篇《幸福在哪里》的文章为序,从很多人为祈福而戴在腕上的手串,有的人到“大师”那儿寻求慰藉,写到季羡林等大家解读内心安宁。联系自身,白岩松颇有些感悟和体会:“原先以为财富的积累会带来幸福,然而当设定的金钱、物质目标陆续实现后,我们发现,幸福并没有如约而至,反倒是抱怨、不安、焦虑,充斥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群。偌大的中国,很难找到平静的心灵。平静才是真正的奢侈品。不平静,就不会幸福,你就会每天抱怨。”
不惑之年的白岩松期盼“能在行笔中自由地呼吸”,自称:“人到中年,幸福的感觉是让自己慢下来。我希望在家当个‘宅男’。宅是个形容,就是面对自己。呆着的时候你离世界很近,离生命也很近”;继而畅想“人与人的友善,合适的生活节奏,自由表达的声音,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书中语言平实直白,充满着理性的反思,凸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写诗重要还是签合同重要?我说对于生命而言写诗更重要。”“所谓混得好的,一定有不为人知的痛苦与要付出的代价;所谓混得不好的,也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平静。就看你怎么看待它,怎么善待拥有的好。”
徜徉字里行间,让心灵拥有纯净的温暖和感动。幸福是内心深处的微妙感觉,不一定与财富、地位、功利同步;幸福需要在平淡中寻找,需要在细微处品味;幸福是一种能力,要靠学习、思考、实践来培养,日积月累,它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向远方;幸福是小事累加的过程:跟家人吃饭,陪孩子成长,有健康身体……这些微不足道的小幸福,会日渐丰盈我们,积攒起来,便成了温暖我们一生的大幸福。
忽然想起一则流传很久的寓言:小老鼠总感觉自己不幸福,就去问妈妈“幸福在哪里?”老鼠妈妈说:“幸福在你尾巴上。”小老鼠转来转去看不到,老鼠妈妈说:“孩子,不要找了,一直往前走,幸福就会始终在后面跟着你。”
夜深了,我丝毫没有睡意。伴着悠悠的茶香四溢,用心阅读这些如水静流的文字,任由自己的思绪游走,渐行渐远。
幸福了吗?
Ⅸ 幸福在哪里 白岩松 阅读题
幸福在每个人心里
Ⅹ 一位作家对鲁宾逊漂流记进行了改写(续写),似乎写的不错,求书名,
《幸福了吗》 作者:白岩松 《幸福了吗》是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十年行走、十年思考、十年写作的又一部发力之作!相比十年前还相对青涩的《痛并快乐着》,该书凸现了白岩松的成熟、睿智以及身在高处,却清醒、平和的心境,是一部解读“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重量级作品。 白岩松试图以自己十年来的所见所闻、所事所为、所思所想,解读这个看似简单,却事关人人的重大命题。于是,书中几乎无一遗漏,生动深刻地记述了发生在每一个人身边的大事小情。有影像、有故事、有哲理、有思考,妙语警句,满目皆是。比如:“走得太远,别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古人聪明,把提醒变成文字。拆开‘盲’这个字,就是‘目’和‘亡’,眼睛死了,所以看不见;拆开‘忙’这个字,莫非是心死了?心一旦死了,奔波又有何意义?” 显然,他在记录时代变迁的同时,更关注个体的命运在其中如何发展,更关注“焦虑”、“浮躁”“不安全感”等普遍存在的,社会高速发展的“副产品” 。 白岩松的言论,一向以有勇气、有价值着称。相比十年前,无论他的人还是他的书,改变的是眼界,是心境,是胸怀,而不变的则是无处不在、让人难以无动于衷的浪漫主义激情。 在涤荡悲喜的故事中,在社会转型的阵痛中,在历史车轮的呼啸中,白岩松字里行间跳脱出来的,是对当下这个物质时代最迫切的追问:“幸福在哪里?”以及对每一个焦虑忙碌的现代人最善意的提醒:“你,幸福了吗?” 文字如静水深流,真诚、温暖、撼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