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理解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曾提出一个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了一个关于幸福的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这个方程式揭示了人们幸福水平与效用和欲望之间的关系。如果人的欲望是既定的,那么效用越大,人们就会越幸福。效用是指人们从消费物品和劳务中获得的满足程度,它是心理上的感觉。有欲望而得到满足则构成了效用。
萨缪尔森认为,消费物品与劳务需要收入支持,因此没钱的人很难感受到幸福。然而,金钱对幸福的影响并非总是显着,有些经济学家估计,金钱带来的幸福仅占幸福的20%甚至更低。对于低收入者,金钱与幸福的关系更为紧密,但对高收入者来说,金钱与幸福的关系相对淡薄。这表明,幸福并不单纯是效用或收入的一元函数,而是一个多元函数。
除了金钱,其他因素也会影响人们的幸福感。美满的家庭生活、令人愉快的工作、受到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这些都是构成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如果效用保持不变,欲望越大,人的幸福感就会越低。如果欲望无限大,再多的效用也无法带来幸福感。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觉,取决于个人的感受。幸福的相对性意味着,它与参照物有关。因此,幸福感的高低往往取决于与谁比较。要想更加幸福,可以通过增加效用或降低欲望来实现。萨缪尔森的幸福方程式还表明,控制欲望也是获得幸福的一个途径。
人应该了解自己的真正需求,实现内心的满足。作为讲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知道现在应该做什么,应该接多少课程。幸福的获得往往比增加效用更容易,订立终极目标比与他人比较更容易控制欲望,从而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Ⅱ 什么是幸福方程式
有科学家曾找到一个幸福方程式:
幸福=P+(5×E)+(3×H)。
“P”代表个性,包括人的世界观、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E”代表生存状况,包括健康状况,财务状况和交友状况。
“H”则代表人类更高一层的需要,包括雄心、自尊心、期望值、幽默感。
也有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把幸福作为一个经济问题进行研究时,他也提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
作为一个平常的普通人,我也送大家一个幸福方程式:幸福=感恩+知足!
Ⅲ 如何理解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曾提出一个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列过一个“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如果人的欲望是既定的,效用越大就会越幸福。效用是人从消费物品与劳务中获得的满足程度。效用也是一种心理感觉,有欲望而得到满足就是效用。效用要消费物品或劳务才能得到,消费物品与劳务要有收入,从这种观点出发,没钱绝对不幸福,但有钱并不一定幸福。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在人的幸福中由金钱带来的幸福仅仅占20%,甚至更少。对低收入者,金钱与幸福的关系更为密切;但对高收入者,金钱与幸福的关系就要淡得多。 其实人的幸福并不是效用或收入的一元函数,而是一个多元函数。决定幸福的不仅仅有金钱,还有其他因素。比如,美满的家庭生活、带来乐趣的工作,受到别人和社会的尊重等等。如果人的效用是既定的,那么,欲望越大,人越不幸福。如果欲望无限大,有多大的效用也不幸福。幸福是人的一种感觉,一个人幸福还是不幸福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感觉。人的感觉往往与用以比较的参照物有关。因此,幸福是相对的,和谁比反映了一个人欲望的大小。要想更幸福,必须增加效用,或降低欲望。从萨缪尔森的幸福方程式来看,控制欲望也是获取幸福的一种途径。人贵自知之明,最大的“知”是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而不是今天想要这个,明天又换成了那个。所以,知足长乐。作为讲师,更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从而倒推出现在应该怎么过,应该接多少课。要想幸福,控制欲望比增加效用要容易,订立终极目标比与别人比较更容易控制欲望,获得幸福。”
Ⅳ 什么是英国式的幸福
“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幸福是什么。他们只知道有钱、有好车、有大房子,就是幸福。不过,这并不比其他人幸福”,英国心理学家科恩说。科恩设计的幸福方程式已经过1000多人的测试,证明他发现了究竟什么是“幸福”。英国广播公司(BBC)曾就此报道说,英国科学家们已经破解了“幸福的秘密”。
根据科恩的设计,真正的幸福有一个方程式:幸福=P+(5xE)+(3xH)。科恩说,这个公式是基于一系列简单的问题。“P”代表个性,包括人的世界观、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E”代表生存状况,包括健康状况,财务状况和交友状况。“H”则代表人类更高一层的需要,包括雄心、自尊心、期望值、幽默感。不过,参与这项研究的心理学家科恩说,对大多数人来说,理解这个公式并不容易。
对于每个人如何计算自己的“幸福”指数,BBC的报道语焉不详。只是说,每个人在回答上述提及的有关问题后,都会得到一定的评分,100分为满分。得分越高,幸福感就越强。
参与研究的科学家们说,他们还发现同一因素的重要性因人的性别不同而有差异。接受调查的男性中,每10人中有4人说,做爱让他们感到幸福;每10人中有3人说,自己喜欢的球队赢球让他们感到幸福。女性中,每10人中有7人说,和睦、共享天伦之乐的家庭让她们感到幸福;每4人中有1人说,成功减肥会让她们幸福。此外,调查还发现,“浪漫”、“加薪”和“个人爱好”等对男性比对女性更重要。女性则更注重阳光灿烂的天气。
去年,英国曾有一项调查显示,65%的英国妇女在月经停止而进入更年期后才感到生活更幸福。有93%的人认为,更年期后,她们有了更大的独立性,生活和工作都有了更多的选择。此外,由于医学进步,进入更年期的妇女的性生活也有很大改善。很多生活方面的改善使得她们感觉更幸福。
另外,早在3年前,英国《新科学家》杂志还报道说,英国有两位数学家调查发现,“俊男美女”会毁掉他人的幸福。许多人在“找对象”时往往想找电影明星那样的美丽英俊的性伴侣,这种不切实际的期望造成了他们的不幸福。然而,人们根据随机的个人偏爱来挑选性伴侣,而不是对像詹尼佛·洛佩斯那样的性感明星进行性幻想,他们就会幸福得多。世界上只有很少几个幸运、美貌的人才能找到理想中的情人。(青时)
Ⅳ 幸福指数如何算
近年来,美国、英国、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开始了幸福指数的研究,并创设了不同模式的幸福指数。 如果说GDP、GNP是衡量国富、民富的标准,那么,百姓幸福指数就可以成为一个衡量百姓幸福感的标准。百姓幸福指数与GDP一样重要,一方面,它可以监控经济社会运行态势;另一方面,它可以了解民众的生活满意度。可以说,作为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它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发展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 人们也普遍认为:幸福指数,是体现老百姓幸福感的“无须调查统计的”反应:是挂在人民群众脸上“指数”。
指标分类
A类指标:涉及认知范畴的生活满意程度,包括生存状况满意度(如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生活质量满意度(如居住状况、医疗状况、教育状况等)。B类指标:涉及情感范畴的心态和情绪愉悦程度,包括精神紧张程度、心态等。C类指标:指人际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美国的经济学家P.萨缪尔森提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效用/欲望=幸福指数。 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它分为五种层次,从下至上:第一个层次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第二个层次是安全需要,第三个层次是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个层次是尊重的需要,第五个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效用是从消费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对欲望的满足。 判断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可以从答案中得到,以得数1为分界岭。比1小就证明不幸福,等于1或者比1大就证明是幸福的。 如果我们的欲望指数高,而在目前生活方式中得到的效用低,那得出来的幸福指数就是零点几了,那就说明我们的生活状态不好,让我们感觉不幸福,而不幸福的严重程度是根据数字来衡量的,数字越小就代表越不幸福,如果效用比欲望高,得出的得数就比1大,那就证明是个幸福的人。同理,幸福的指数也是根据得数来判断,数字越大就证明越幸福。 效用也是一种感觉,它的大小与有无完全是一种主观感受。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欲望是求得满足的愿望,它是由一个人的观念来决定的,每个人的欲望因观念的不同所期望的层次不同,所以在同处一种环境中,幸福与不幸福就因人而异。所以,这个方程式得出来的结果也是因人而异的,也就是说,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不是客观的分析。 如果想评判若自己幸福不幸福,也可以用上述欲望的五个层次来划分。这五个层次,你想达到几层,而你目前又达到了几层,如果你想的却还有几层没有达到,那你就是个不幸福的人了。如果你达到的已经超过或者等同你目前得到的,那你就得个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