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心理学中锚定式启发有没有确切的定义
1、锚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作为思考和判断事物的一个立足点,故又称“锚定式启发”;
2、作为一种心理现象,锚定效应普遍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印象和先入为主是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比如,摘菜时,即使遇到不认识的蔬菜,首先还是想到把看上去很粗的茎、很老的叶子去掉,为什么呢?因为以往其他菜的经验告诉自己这不够嫩、不能吃。当然,结果有可能是正确的,也有可能是错误了(比如生菜叶子);又比如,许多人害怕坐飞机,一提到坐飞机首先想到的是有可能失事。但事实上,飞机失事的概率在所有交通工具中最低的,远远低于每年车祸的死亡人数。可为什么人们有那种错误的认识呢?因为在许多人心中已经有了一个“锚定位置”,过去接受了大量飞机不安全的信息,所以一提到就很容易想到这些危险了。这些都是“锚定启发”带来的后果;
3、在实际应用中,许多商家也会利用“锚定启发”的原理来促销,包括超市货架上的货物如何摆放,也是有讲究的。比如,整齐摆放于货架上是会被认为是“正品”、尤其是货架上在特殊位置单独摆放的商品多半会被认为是“高档商品”,而在一个大篮子里堆在一起标价的往往会被人认为是“特价商品”。由此,就可以利用锚定效应针对不同的客户满足不同的需求了。而某家超市的定位是什么档次,便取决于这些货物样式、店堂内的格局了。就好像家乐福这样的大卖场和屈臣氏超市就是完全两种体验。但是,很有可能里面有同样的商品却卖了不同的价格,原因就在于客户心中的那个“锚定”标准而已!
② 锚点在心理学是什么意思
人类在进行决策时,会过度偏重先前取得的资讯(这称为锚点),即使这个资讯与这项决定无关。
在进行决策时,人类倾向于利用此片断资讯(锚点),快速做出决定。在接下来的决定中,再以第一个决定为基准,逐步修正。但是人类容易过度利用锚点,来对其他资讯与决定做出诠释,当锚点与实际上的事实之间的有很大出入,就会出现当局者迷的情况。
举例
假设A店和B店都陈列完全一样的三千五百日圆混装饼干。
A店主要是卖一千日圆左右的饼干为主,所以客人看到三千五百日圆的商品,会觉得“贵”。但是B店大多是卖价格在五千日圆上下的饼干,看到三千五百日圆的混装饼干,会觉得“便宜”。
锚定效应的最初描述来自心理物理学。当沿着连续体判断刺激时,注意到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刺激用于比较其他刺激(这也称为“末端锚定”)。
影响因素
1、心情
广泛的研究将悲伤或沮丧的情绪与对问题的更广泛和准确的评估联系起来。因此,早期的研究假设,情绪更沮丧的人比情绪更快乐的人更倾向于使用锚定。然而,最近的研究显示出相反的效果:悲伤的人比心情愉快或中性的人更有可能使用锚定。
2、经验
早期研究发现,专家(在某些领域具有高知识、经验或专长的人)对锚定效应的抵抗力更强。
3、个性
研究已将锚定的易感性与大多数大五人格特质相关联。宜人性和尽责性高的人更容易受到锚定的影响,而外向性高的人则不太可能受到影响。另一项研究发现,那些对新体验持开放态度的人更容易受到锚定效应的影响。
③ 锚点效应是什么意思(锚点在心理学是什么意思)
所谓锚定效应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
锚定是指人们倾向于把对将来的估计和已采用过的估计联系起来,同时易受他人建议的影响。当人们对某件事的好坏做估测的时候,其实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好与坏,一切都是相对的,关键看你如何定位基点。基点定位就像一只锚一样,它定了,评价体系也就定了,好坏也就评定出来了。
既然沉锚效应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如此巨大,那么就有必要深入分析沉锚效应形成的原因,弄清其所以然,把握它,运用它,让它为我们服务。
沉锚效应的形成,有深刻的心理机制:当关于同一事物的信息进入人们的大脑时,第一信息或第一表象给大脑刺激最强,也最深刻。而大脑的思维活动多数情况下正是依据这些鲜明深刻的信息或表象进行的。虽然这一信息或表象远未反映出一个人或一个事物的全部。